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指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际基础是班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础,我们的课程必须从儿童立场出发,考虑到儿童的兴趣与需要,采取“适性行为”。《胡椒生长在哪里》是一本充分调动孩子对未知事物探究欲的科学知识类图画书。书中众说纷纭的答案中渗透着游戏的元素,每个错误的答案都经过精心构思,使原来乏味的问题有了浓浓的趣味,这些美好的因素都成为基于绘本的主题课程中区域游戏设计和实施的核心。 一、阅读引领,丰富材料,让绘本成为兴趣和需要的生长点。<br>从幼儿的阅读兴趣出发,我们创设了全新的区域环境,投放了更多元的绘本和材料,组织了幼儿完成了更多形式的阅读记录,让绘本成为幼儿兴趣和需要的生长点。<br>(一)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主动参与想象内容<br>当我向孩子们介绍绘本的封面和标题时,孩子们猜测“书里一定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胡椒。”“书里一定介绍了很多胡椒生长的地方。”孩子们一瞬间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阅读后发现是一系列像十万个为什么似的问答,而且每一问都与“胡椒”完全没联系。里面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夸张各异的表情,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br>(二)提供丰富的材料,多元化参与阅读<br>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我围绕绘本中的内容,为孩子们提供了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与绘本内容相关的绘本,幼儿自制图书、平板电脑、自制长卷书、自制故事石等……他们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学习,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三)创设阅读日记墙,梳理阅读经验<br>在分享时间,笑笑看着阅读日记中的记录介绍道:“鲸鱼妈妈是直接生下鲸鱼宝宝的,它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所以它是哺乳动物。你知道其他鱼是怎么出生的呢?”欣欣摸着脑袋一时回答不出了。笑笑说:“这个秘密藏在书里的小图片里,你没发现了吧!”孩子们通过阅读日记向大家表述阅读绘本时的发现和感受,既梳理了阅读经验,又使阅读逐渐深入。 二、问题引领,创设情境,让幼儿成为班本课程的拔节点。<br>创设区域游戏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大胆打破了班级原先语言区、美工区、科学区等七个游戏区域的划分,改成根据绘本内容,提取绘本中的关键因素,重新划分成以绘本中问题命名的八个情境性区域,在每个情境中分别设置语言、益智、科学、美工等各游戏内容,引导幼儿在每个和绘本有关的场景中进行各领域的探究。 (一)规划设计,让区角焕发蓬勃的生命力<br>当接触到这本绘本的时候,孩子就提出了种植胡椒的想法,但是当孩子们查阅资料之后发现我们这边的环境不适合种植胡椒,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有孩子提出“胡椒不行,那我们种辣椒吧!”于是,种植辣椒的活动就这么开始啦。随着冬天的到来,善良的孩子们不禁开始担心“天气这么冷,辣椒会不会被冻死呢?”,于是孩子们开始计划给辣椒搭个暖棚,有的用吸管,有的用铁丝,有的还用积木,在孩子们的合作下,暖棚就完成了。“辣椒除了吃,还能用来做什么呢?”围绕着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辣椒大比拼”的美工活动,孩子自由选择各种方式制作了辣椒,打造了一个焕发蓬勃生命力的辣椒乐园。 (二)实景打造、幼儿参与,让问题更有体验性<br>1.设想产生。当我们讨论到熊要冬眠时,佳妮提出:“不如我们来为大熊造一个家吧。”可是我们教室没有空地了,家要造在哪里呢?“我们黑黑的衣帽间可以做大熊的家。”在投入开展这个工程之前,从孩子的设想产生到愿望实现,他们会经历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可能是方案的设计、可能是材料的寻找、到最后的搭建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这些孩子们在冒出这些点子的时候根本没有预设过。我们的孩子又非常坚定说“冬天马上要到了,大熊没有家肯定会冻死的。”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善意和坚持,或许是这个游戏的一个很可贵的动力,所以我决定跟随孩子们的决定,一起动手开始改造衣帽间。<br>2.设计方案。在正式搭建大熊的家之前,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大熊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什么?”有的说“大熊的家是黑黑的,什么都看不见。”“藏了很多冬眠要用的食物”“应该要有一张小床,还有一床被子。”从孩子们的想法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孩子是从科学认知经验出发的,有的孩子是从自己需求出发,孩子们把这些人类社会有的东西应征到了大熊的世界里面了。接下去就进入到了从纸上谈兵到愿望达成的重要阶段。<br>3.寻找材料。如何打造一个黑暗的游戏场景呢?孩子们去学校资源收集站中寻找到了一块接近大熊皮毛的布,装饰上了大熊喜欢的蜂蜜罐、坚果等,制作了一块门帘来遮光。然后搜集到了各种食物、生活用品塞进衣帽间的小橱里,为大熊过冬做足了准备。同时我们也按照之前孩子的想法,投放了垃圾桶,孩子们可以同时进行近期大力开展的垃圾分类的游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是教育的本原,教育要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 4.搭建制作。天气越来越冷了,孩子们自发地为大熊用纸箱搭建好了小屋,拿月饼盒装上了置物架,又通过图书、视频等各种途径去为大熊寻找冬眠的朋友,为他们在墙面上建构了一片森林,运用已获得的科学知识玩起来把动物送回家过冬的游戏。 三、需要引领,投放材料,让课程在创意探究中开花结果。<br>区域游戏是提供给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场所,也是幼儿与材料互动、与同伴合作的游戏形式。<br>1、分层投入,满足幼儿探究操作的需要。<br>在“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区域游戏中,我以星际挑战的模式设计了三个科学闯关实验,以孩子感兴趣的的美人鱼、巫婆的童话形象将三个实验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根据活动目标,有目的地将所需要的材料细化,分解出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水平相吻合的操作层次,设计了对应的任务卡和小提示,从而达到幼儿探索学习的目的,激发幼儿的挑战,形成新的学习动力,让区域游戏更具探索价值。 2、研讨创新,满足幼儿互动交流的需要。<br>当阅读到绘本中“为什么蜗牛身上有个小房子”这一问题时,孩子们猜测:“因为他们喜欢去旅行啊。”“因为他们每天都要搬家。”针对孩子们的好奇,我们开启了一段寻找蜗牛之旅。<br>(1)寻找蜗牛。我们开展了“秘密分享”活动,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自发地去寻找蜗牛,有的说“蜗牛是在菜园里找到的”“我是从书里找到的哦!”“我是从ipad上找到了”孩子们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收获了自豪感和满足感。 (2)走进蜗牛。班级门口的自然角是小蜗牛的地盘。孩子们每天来园的第一时刻都会去看看它们,薪如在喂小蜗牛的时候,发现蜗牛总是躲进壳里,于是就趴在地上,等待蜗牛的出现,等到蜗牛爬出来了,她两只眼睛紧紧的盯着蜗牛,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3)告别蜗牛。有一天,笑笑和我说:“老师,我们把小蜗牛放了吧,小蜗牛的家在大自然里,它们被关在里面会难过。”孩子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令我非常感动。于是,孩子们把蜗牛带到了我们的种植园,“小蜗牛,你去找你的妈妈吧。”“我们会再来看你的。”孩子们怀着不舍将蜗牛放生回大自然妈妈的怀抱中。 4.纪念蜗牛。把蜗牛放回大自然后,孩子们非常想念蜗牛,常常有孩子问:“不知道蜗牛过得好不好?”“他们爬到哪里去了?”“它们会不会冷呢?”怎样把小蜗牛留在我们的身边呢?于是我们决定布置一个《蜗牛乐园》。孩子们用自行车和卡纸制作了一辆蜗牛小车,还在纸箱四周画上了草丛、大树、太阳等,只要变化纸箱的搭建方式,就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场景,在每次的游戏中都能给予孩子全新的游戏体验。我们还设计了三个星级的游戏棋,在游戏中必须回答正确对应的蜗牛科学题目,才能继续前进,在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工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各种关于蜗牛的科学知识也潜移默化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3、记录分享,满足幼儿拓展学习的需要。<br>(1)活动过程记录———方法墙<br>区域游戏活动过程的记录既能够清晰还原幼儿游戏的过程实录,又能够让幼儿通过观察以往的记录表,萌发新的思考和探索。在“为什么鲸鱼不是鱼?”区域中,我们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孩子们会将自己选择材料记录下来,比如:棒冰棍、纸盘、气泡纸、塑料袋等。孩子还会自制步骤图,通过步骤图,把自己的方法和同伴进行分享,这就是幼儿在游戏中自我提升的过程,能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 (2)操作结果记录———记录墙<br>在“为什么秋天候鸟向南方迁徙时不会迷路呢?”中,围绕“迷路”的元素,生成了“巧走迷宫”的游戏。在迷宫游戏中,以星级挑战的模式,向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迷宫,一星级根据规定的路线走出迷宫,二星级是自己探索迷宫路线,并且画下来,三星级是自制迷宫和路线图。游戏结束后,幼儿可将自己最后挑战成功的路线图展示在架子上。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可通过展示架,清晰地看到谁参与了这个游戏,并引导幼儿评出谁设计的迷宫难度最大,如此又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兴趣,让没参加的幼儿跃跃欲试。 (3)活动中对发现问题的记录———问题墙<br>在游戏中,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用简洁的符号或图示记录下来,可引发幼儿间的信息交流和分享,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困难和思维特点。在区域游戏“为什么绵羊的毛是卷曲的?”中,我们开展了“羊毛加工厂”的情境游戏。羊毛加工厂分为三步曲:纺织部设计———刺绣坊加工———工艺品店拍卖。在刺绣中,经常有孩子拉住我说:“老师,我的线穿不进去怎么办?”“我不会打结怎么办?”“为什么绣到一半线都缠在一起了?”我鼓励孩子先和同伴讨论,再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留有一个“?”的标记,给幼儿更大的思考空间。 4、追遂兴趣,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需要。<br>(1)收集材料,幼儿整理。<br>我们遵循以幼儿为主的原则,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贝壳、海螺壳、螃蟹壳等,孩子们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后,有的用来制作各种手工作品,还有的孩子迫不及待拿起海螺放在耳边听听传说中海浪的声音。同时我们还用这些材料开展了“海鲜市场”主题游戏,通过模仿成人的海鲜买卖活动,不仅可以发展社会交往、语言、数学等领域的能力,也可以感受海洋物产的丰富,体验成人劳动的辛苦。在“海鲜市场”的基础上,我们又生成了 “海鲜楼”的游戏,引导幼儿参加经营海鲜楼的游戏活动。 (2)设计标志,自主探索<br>在收集完材料之后,孩子们根据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自主分离整理好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设计制作好标志贴在材料框上,以便在游戏时能够轻易地找到它们,并在用完之后将它们放回原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并且交往意识与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了。 在游戏的前,教师不再规定孩子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而是鼓励孩子围绕主题,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取放材料,孩子们的探索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自主选择,操作探索<br>幼儿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不是在外在的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在“为什么熊要冬眠呢?”区域中,熊的家布置完成后,孩子们迫不及待要进去探险啦。刚开始孩子们都喜欢玩手电筒找东西的游戏,一段时间后,我听见里面翻箱倒柜的声音忽然消失了,“孩子们在里面干嘛呢?”我带着好奇走进去,原来他们在研究墙上的影子呢。光影的微妙变化隐藏着许多不可言说的秘密,孩子们作为天生的艺术家,对光影更是有着特别的兴趣,就这样,探索光影秘密的主题游戏就在大熊的家里产生了。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物体投射在墙上会变形、变色?影子为什么有深有浅?为什么会动,会不停地变来变去?所有这些问题孩子们都会在观察光影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从而获得新的认知。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是天生的游戏家,通过开展绘本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游戏的结合,我发现原来绘本也是可以变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很愿意在游戏中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且他们才是游戏真正的主人。幼儿在情境性的区域游戏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引导幼儿进行合作和交流,敢于放手才能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