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北郡王

<h3><br></h3><h1> 我的床头放着一本《纳兰词》,是由汕头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第一次出版,发行的,应该算是首版首印。</h1><h1> —— 这是近年来我最喜欢的一本书。</h1><h1> 但凡人们喜欢一本书,大都是喜欢书里的主题思想,或者是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命运等等。当然也有因喜欢作者,“爱屋及乌”而喜欢作品的。</h1><h1>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纳兰词》,则远不止这些?</h1><h1> 首先,我喜欢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如同喜欢一件物,一个人一样。好的物件,不看质地,仅外表就灵动脱俗,匠心独具,当然人见人爱。一个人,尚未深交,仅外表就高雅潇洒,亭亭玉立,自然引人注目。这本《纳兰词》便是如此。k 版大方,薄厚适中,其封面设计干净清新,赏心悦目,“纳兰词”三字行云流水,瘦金清丽。特别是靠近书脊处的一行小字: “一个人,一段往事 一阙词,半盏流年。”意境幽深,使人遐想联翩又心旗荡漾。给人有一种执玉在手,藏翠于胸的感觉。</h1><h1> </h1> <h3><br></h3><h1> 纳兰,也是我喜欢的众多文墨巨擘之一。纳兰是他的姓氏,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如果你看过《康熙皇帝》这部电视剧,你一定记得康熙帝身边有一位首辅名相,叫纳兰明珠。他就是纳兰容若的父親。因此说,纳兰生在豪门,出身显贵。但他生就一身傲骨,裹锦衣而不奢,出污泥而不染,虽有皇家达官庇佑,却从不显赫于此,倒是常与清流为伍,或独自行走于江湖。然其命运不济,情运多舛。虽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弱冠之年丧发妻,而立之时赴黄泉,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惆怅与思念。</h1><h1> 他一生喜填词唱吟,名篇珠玑,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国学大师王国维就赞其: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h1><h1> 我喜欢纳兰,并非伤感于他的人生,而是觉得如此一位"满清第一公子"却能放下身段,摈弃奢华,即使自身有千般伤痛万般苦闷,却丝毫不作一件反自然的事,反而将身体连同心情融入自然,像一头受伤的巨兽躺在山林深处,自我疗伤。或者是像一个委身山野的夫子,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却能通过自已的精调细烹,为我们奉上一道道脍炙人口的词学佳肴。这就很有点我喜欢的另一位文墨巨子____ 苏东坡的遗风,不管生活多么困苦,都能活出自然的趣味。</h1><h1> 我喜欢纳兰,还因为他纯朴率真,用情专一,发妻殇后,洁身自好,把对卢氏的一往深情小心翼翼地埋在自己的诗词中,虽青春盛年却心无旁骛,更没有移情别恋,醉心于灯红酒绿,寻花问柳。这对于一个豪门公子无异于"从善如登"。但纳公子做到了。</h1><h3> </h3> <h3><br></h3><h1> 如果说仅凭以上两点,就足以道尽喜欢《纳兰词》一书的理由,则绝非如此。</h1><h1> 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每首纳兰词作的介释,常使读者禁不住拍案叫绝。</h1><h1> 此书一共收录了282首纳兰的精品词作,且分为五卷,一卷一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不知道每首词后的介释是否出自同一笔者之手,只知道主编是姜軍,责编是胡开祥。然而每篇介释都是精雕细刻般的美,不仅逻辑明晰,语句流畅,而且考证翔实,例举丰富,连每句词的出处,移用,化作,典故等,都无一漏遗,简直是一篇篇精品散文的荟萃。</h1><h1> 例如《画堂春》:</h1><h1>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h1><h1> 桨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望贫。</h1><h1> 一首短词 总共47字,上阙24,下阙23。但纳兰在词中用了两处"化用",三处"典故"。初读时,如果不能黯熟这些“机巧”,则很难领略其妙。有了介释,不但清楚地阐述了"化用"和"典故"的原意,还将这些修辞手法加以引伸和串联,使单独而略显枯燥的典故组合成一篇有机的美文,真是妙趣横生,使人读来醍醐灌顶,一气呵成,爱不释手。</h1><h1> 除此而外,其它各首,篇篇如此,不但讲解清晣,引人入胜,而且声情并茂,使本来就很美的"纳兰词"锦上添花,熠熠生辉。</h1><h3> </h3><h3> </h3> <h3><br></h3><h1> 总之,每当我有些心烦意乱时,有些贲张气燥时,或者是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时,只要拿起这本书,便像有一剂清凉的药剂服入胸臆,顿觉爽愈。无怪乎此书的编者在"前言"的结尾处深情地写道:</h1><h1> "找个晴朗的天气,泡一壶香茗,伴着幽幽茶香",去领略"一个人,一段往事。一阙词,半盏流年。”</h1> <h3><br></h3><h1>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就是我之所以喜欢《纳兰词》的理由,粗略地说了一遍。但我知道这笨拙的笔无论怎么生花,也不能道尽这本书的绝伦之美,只有择卷在手,亲自一覽,方能尽兴也。</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 </h3> <h3>   二O二O年元月中旬于阳光北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