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伊始,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寒假。舜文中学七年级一班同学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参与寒假实践活动倡议,在家委会和班主任的协商下,于正式放假前夕,来到位于济南火车站附近的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旨在了解书信的起源,传承,与发展。</p> <p>清晨7.45分,参加活动的27名同学准时到班级集合。班主任路老师再一次叮嘱同学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p><p>服从指挥,言必有行,谦让有礼。</p> <p>出发前在校园门口拍张“全家福”,进入中学部后的第一次集体出行,同学们的脸上掩饰不住的欢乐。</p> <p><br></p> <p>秉承绿色出行的原则,同学们踩着大雪后残留的冰雪,步行加公交,一路井然有序,顺利到达博物馆。</p> <p>此次寒假实践活动的目的地~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经一路91号,为济南老电报大楼原址,始建于1904年,是济南现存最早的电讯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p> <p>进入博物馆,博物馆负责人和讲解员大致给同学们介绍了博物馆的布局,和即将参观的内容。</p> <p>一层陈列“书信史篇”和“古代书信”。同学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聆听书信的历史沿革。了解书信的载体如何从沉重的竹简一步步发展到现代的信纸。</p> <p><br></p> <p><br></p> <p>拾级而上,二层陈列“近现代书信篇”和“山东名人书信篇”,共展出近三百幅照片图片和一百多件真品,同时还展出古代代表性展品复制品近百件。孩子们不但欣赏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的家书,也看到了近代毛泽东,宋庆龄,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鲁迅,钱钟书,杨绛,蒋介石,宋美龄,启功等社会名人,文学大家的书信,都赞叹于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纸短情长,每封信发出后长长的企盼与等待。虽然没有现代人的微信,QQ的及时性,却更能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意。</p><p>书信的发展史,也是各个时代大家书法的传承。一笔一画,背后都渗透着写信人的性情,情感,驾驭文字的功力,“见字如晤”,大概只有亲手写信,才能够领悟吧。</p> <p>参观活动结束。博物馆给同学们安排了好玩儿的体验项目~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讲解员通过大屏幕给同学们讲解了邮票的前世今生。</p> <p>随行的妈妈们也体验一把。</p> <p>分组安静等待。却抑制不住的动手参与的冲动。</p> <p>同学们最喜欢的项目,莫过于体验如何把邮票从信封上揭下来。这可是爸爸妈妈们童年时候的必备技能。一丝不苟小心翼翼的操作。终于体会到邮票与信件密不可分的关系。“鱼传尺素”,全靠小小邮票的承载。</p> <p>明信片上贴好邮票,郑重的盖上邮戳。</p> <p>实践活动临近尾声,捧着自己的作品,在古老的博物馆里留下生动的笑脸。</p> <p>离别之时,全班同学在博物馆前合个影。</p> <p>华夏博物馆的参观结束了。短短一个上午,却在同学们心中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知史以明鉴”。同学们在了解书信的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在各个角度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有所思,有所想,并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大概正是此次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之一吧。</p> <p>(参观片段)</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