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成都的丝绸以蜀锦最负盛名,古成都蜀锦生产集中在锦江万里桥上游锦江南岸一带,且在此设锦官予以管造。这里生产的蜀锦不仅从万里桥码头经锦江水路运往下流东部各地,更通过万里桥向西南的通外大道运往祖国南方及西方亚欧诸国,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货源。</h3> <h3> 今天的武侯区,因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唐代开始形成的通藏大道即今天的川藏路)贯穿其境,所辖红牌楼、簇锦(簇桥)、金花、机投等乡镇(现均为街道办事处),在古代无不与南方丝绸之路连上关系,在几千年历史中,自然发展成为养蚕织锦之乡及丝绸贸易之镇。其中古丝绸之路从场镇中穿过的簇锦镇更是颇负盛名,有过漫长的丝绸业辉煌,将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镇则是名副其实。</h3> <h3>先从簇锦之名看簇锦镇养蚕织锦文化蕴涵。簇锦的“簇”在古代有蚕簇之义,蚕簇多用油菜秆、麦秆等扎成,供蚕吐丝做茧之用。这就可印证簇锦地区为桑蚕之乡并非虚传。簇锦的“锦”与成都别称锦城的“锦”的含义和渊源同出一辙,都与蜀锦生产贸易密切相关,并特具美的意蕴。簇锦二字合在一起作桑蚕丝绸之乡的大名,既优美又切合实际,流传千年犹溢文化芳香。</h3> <h3>再看出土文物和现存有关文献。簇锦附近的百花潭曾出土一件战国时所造的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铜壶上镌有精美的采桑图:在茂密的桑园,一群婀娜多姿、身着长裙、梳着长辫的少女和挽着高髻的妇女,忙着采摘桑叶。有的攀树采摘,有的站在树下用长竿作钩摘状,有的手挽竹篮、头顶筐篮待运采摘的桑叶,还有的在树下击鼓歌唱,翩翩起舞助兴。可见战国时期簇锦所在的成都地区栽桑养蚕之兴盛。</h3><h3>《华阳县志》记载:宋时簇锦蚕市最盛,“每新丝熟时,乡人鬻茧,及商贩贸易者麋集,官为征税,岁额常数万金。”南宋诗人汪元量《蚕市》云:“成都美女白如霜,结伴携筐去采桑,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h3> <h3>丝绸之路文物 唐•花树对羊锦</h3><h3> </h3><h3>秦朝以降,随着南方、西北、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畅通,为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增长的丝绸贸易需求,成都锦官城蜀锦生产不断向郊外扩展转移。于是处于近郊南方丝绸之路要道口的簇锦、机投(此地名亦从织锦“机头”演化而来)等镇,便从栽桑养蚕之乡发展成缫丝织锦之镇。蜀锦的绣制品的图案非常多,常见的有挂在祝寿台上的“八洞神仙”,祝贺孩子满月用的“麒麟送子”,绣在被面上的“龙凤呈祥”“鲤鱼戏水”“喜鹊闹梅”“池塘荷花”“桃李芬芳”“石榴花开”等。</h3> <h3>到了唐代,成都桑蚕、丝织业均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簇锦地区蚕丝所制成的蜀锦已成为朝廷的贡锦。不过在此后较长一段时期,由于南方丝绸之路受阻,时断时续,成都丝绸更多的经北方丝绸之路运往国外。在新疆博物馆内,藏有国家一级文物、唐代丝织物残片“连珠龙纹锦”。残片背面有墨书题记“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绌绫一匹,八月官,主薄史渝。”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丝织物中唯一记载有出产地的文物。景云元年就是公元710年,而当时的簇锦镇就隶属于双流县。</h3> <h3>延至宋和明、清时代,簇锦镇蚕桑丝织业并驾齐驱,持续发展成重要产业,也成为当地民众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因而簇锦场镇规模、面貌和民众生活都远在周边其他场镇之上。清乾隆时期,成都清政府曾在簇锦设劝业道,尤重蚕事。当时簇锦的丝绸业生产、加工经营户最多时达到300余家,从业工匠达到5000~6000人。丝绸业重点逐步转为生产和交易生丝。四川东路、北路、西路的生丝,主要在这里交易,南路和成都的丝织业主需在这里采购生丝,集市交易久盛不衰。</h3> <h3>清末,簇锦主要生产水丝、黄丝、白丝等品种,其中有一家大户罗福安,常年有固定工人300余个;另有一家专门加工水丝的老板胡海庭,亦雇有工人50~60余人。簇锦场镇上有多家丝店、会馆,设立有卡保商公司,成都府在此设统捐局。民国初期,簇桥古镇分为3段,上场、中场、下场中间由三道木栅门隔开。当地有句俗语:“上场顶子,中场银子,下场棍子。”上场是达官贵人聚居之地,中场是丝店与会馆汇集之处,下场是袍哥大爷和苦力们的居所。三道木栅门清晨5到6点开启,晚上11点关门。当时中场有丝厂近20处,其中久负盛名的就有恒丰店、泰安店、泰顺店、泰兴店、恒泰店等5家。在簇桥中街的刘家大丝店的正门,有一副蓝底金字的对联:”水火同工小天地,经纶巧制大文章”。这副对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簇桥丝绸生产的规模特色和蜀锦的精致华丽。</h3> <h3>得益于桑蚕业的兴旺和丝锦业的繁荣,明清两代时的簇锦镇兴建了很多会馆。除不少省内的商人前来交易丝绸外,还有一些外地客商,如广东、江西、陕西、湖北等地的丝商也来到簇锦经营,在簇锦陆续建湖广馆(又名禹王宫)、广东馆( 又名南华宫)、江西馆(又名万寿宫)、陕西馆(又名帝祖宫)。同时还成立了不少丝绸业商会和同业公会。至民国民国33年(1944年),簇锦镇丝绸同业公会发展到14个。较有特色和影响的是太阳会和机神会。顾名思义,太阳会就是祈求天气晴好,多出太阳,以便于凉晒蚕丝和新濯丝绸;机神据传说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嫘祖,被会员尊奉为保佑丝织业兴旺发达的神灵。每年九月九日,簇锦织锦业商会和同业公会都要祭祀机神嫘祖,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要在万年台演川戏,并设宴招待会员,联谊同乡商友,以增进乡情和行业友情。</h3><h3><br></h3><h3> </h3><h3> </h3> <h3>20世纪40年代,因受国际市场蚕丝价格下降的影响,成都养蚕丝绸业趋于凋敝。50年代后,簇锦镇一带也随之逐渐停止了种桑养蚕和丝绸生产。但是,簇锦镇2000多年桑蚕丝绸业发展历史,随同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则将永载史册,并成为簇锦镇乃至成都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当今的改革开放和复兴丝绸之路建设提供难得的历史借鉴和强力的文化支撑。<br></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