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一、课程缘起——始于幼儿关注,满足发展需要</font> 🧒<font color="#167efb">:老师,睿睿的身上有毛毛在飞。</font><div>🧒<font color="#167efb">:不是的,他的衣服坏了,衣服里的毛才出来了。<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老师,你看你看,他胳肢窝那里有个洞。</font><br></div> <div><font color="#167efb">洞洞?衣服上的洞洞?你衣服上有洞吗?还有哪里有洞?</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就这样,不经意的话语邂逅了善于发现的孩子,从回教室的那刻起,“洞”便成了孩子们议论最多的话题。</font><br><div><div><br></div></div></div> <font color="#167efb">二、课程审议——教师共同研讨,筛选活动内容</font><div><font color="#167efb">在确定开始随“洞”而来这一系列课程之前,我和戴老师一起,进行课程活动前的研讨。<br>——讨论课程的目的:孩子们究竟想了解什么?有哪些探究要点?需要家长配合做什么?<br>——讨论课程的实施方案:通过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筛选出五大领域对应的活动内容和核心经验,通过研讨一起梳理出:身体上的“洞”、自然生活中的“洞”、有趣的“洞”、和“洞”玩游戏、实践与延伸等活动形式。<br>——讨论课程的教育价值:在孩子们的心中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今后孩子们自主探索有什么积极意义?<br> 带着这些问题,一个由“洞”引发的活动课程开始了。</font><br></div> <font color="#167efb">三、课程实施——支持自主发现,师幼共同探索。</font> <font color="#167efb">我们脸上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不就是洞吗?</font><div><font color="#167efb">从认识自身开始,孩子们走近身体上如影随形的“洞”,发现自己身体的“符号”,了解身体中蕴含的生命“密码”,跟着自然的脚步,探寻着简单的生命科学。</font><br></div> <font color="#167efb">👦:“出汗时,我们的汗就从毛孔里出来的。”<br>👧:“你的毛孔一颗一颗的好大,我的几乎看不见。”</font><div><font color="#167efb">🧑:“肚子里的小宝宝通过脐带吸收营养,出生后剪断脐带就变成了肚脐眼。”<br> 👧:“我们的肚脐不一样,我的洞圆圆的,你的洞长长的,他的洞有一块凸起来的东西。”<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嘴巴洞里吃下去的东西经过肠道消化以后变成了臭臭,从屁眼里拉了出来。”<br>👩:“屁眼还会放臭臭的屁。” <br>🧑:“我有时候拉臭臭会流血,肯定是这个洞受伤了。”</font></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保健老师与小朋友一起共同探讨了身体上洞洞的作用,</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肚脐眼、“嗯嗯”洞、生宝宝的洞,这些让成人羞涩的洞孩子们却兴奋不已,他们不时与周围的小朋友谈论着。</span></div><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167efb"> 在自主探索身体上的洞的过程中,他们遇见问题,在认识中直面自己;他们思考问题,在日常中保护自己;他们探索问题,在发现中接纳自己。正如《纲要》中所说“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是告诉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敏锐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用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索和共同成长的师幼互动环境。</font> <br><div><font color="#167efb"> 仔细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洞”。椅子上、水泥板上、田野里、锁链上、储蓄罐上、插座、下水道等,让我们惊奇于“洞”的踪影无处不在。我们也常常会在电视上、手机里看到车厢驶入长长的洞穴,直到到达下一站。这些大大小小的“洞洞”令人目不暇接,真是十分有趣。不仅仅是找到它们,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这些洞的用处:皮球的洞是用来给皮球充气的,投篮器上的洞是用来投掷的,水池里的洞是用来排水的……小洞洞里面真是藏着大学问。</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在寻“洞”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自主发现,个性探索,通过细致观察,认真记录,分类讨论,发现了每一个洞洞都有它不同的功能、作用及用途,提高了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在寻“洞”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br></font></div> <font color="#167efb">自制绘本:《洞的故事》</font> <font color="#167efb"> 大大小小的洞在幼儿的画笔下有不同的诠释。有动物们住的家、有自然界存在的东西、或是孩子们想象中的事物呈现......</font> <font color="#167efb">不同的探索活动,孩子们了解到洞洞不仅仅是有用途的,有些洞洞不能有——牙洞。有些洞很危险——插座洞、窖井洞等。不仅培养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勤刷牙,也提高了幼儿的安全意识。</font><br> <font color="#167efb"> 在随“洞”而来的活动中,我们遵循了幼儿的兴趣和发展规律,抓住幼儿在日常游戏中突然闪现的灵感,让孩子作为课程的主体,孩子们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发现“洞”,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对“洞”的形状、大小、功能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找洞洞、画洞洞、搭洞洞的过程中感受“洞”的趣味性、娱乐性,获得更多“洞”的经验。 </font><div><h3><font color="#167efb"> 整个课程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自主创新,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课程游戏中,启发、引导孩子在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建构新的认知,如果说课程的生命在于发现,那么其灵魂一定是融合。</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随着时间的逝去,孩子们对“洞”的探究还在继续:食物中有洞洞吗?有会长大的洞洞吗?弯弯绕绕的洞洞有什么用?如果没有洞洞,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些都是后续我们还要关注的问题!</font></h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