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温度——记遂昌县初中语文“青20”团队期末阅读沉思交流活动

Verseau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2020年1月12日下午1点,遂昌县初中语文“青20”团队期末阅读沉思交流活动在遂昌三中党员活动室举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早在一周前,县初中语文教研员唐红辉老师就在团队的学习交流群里布置了本次交流分享的任务:文学组:1.我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分享 ;2.我理解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思考(理论与教学实例结合,可以是课例,也可以是题例),二选一。之初组:以题为“之初而知——”,选角度谈对语文教师及语文课程的理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活动开始,唐老师带领各位老师一起回顾了本学期阅读的三本书:《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经典小说解读》,并说到:文学是有温度的,文学的温度就是人的温度。希望在座的老师们努力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成为一个有温度的语文老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  随后,十三位“青20”成员依次上台分享了她们的阅读与收获。</h3> 文学组 柳扬(三中) <h3>  柳扬老师的分享从她教学中产生的一个疑问开始。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作业本导学二探究叙述视角这一活动引发了她的疑问:如何设计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用若瑟夫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好处?思考后柳老师确定了教学设计提纲:通过变换叙述视角习作,进行视角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探究原文叙述视角的好处。</h3><h3><font color="#010101"> 具体活动如何设计?又如何通过老师的点拨使学生的习作有意义?</font><font color="#010101">柳老师在《经典小说解读》《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的阅读中找到了答案。</font><font color="#010101"></font></h3><h3></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柳老师的部分阅读与思考</font></h3> <h3>  通过阅读,柳老师获得了小说相关细节的文本解析;“文学想象”的相关知识支架;以及可直接引用以提示学生需要注意的关键点。自然,关于叙述视角探究的教学设计便也产生了。同时柳老师就她的设计与实施也提到:因教学目标指向叙述视角的理解与探究,写作只是手段而非目的。</h3> <h3>  最后,柳扬老师反思了整个活动下来存在的不足之处,谈到了她的成长:懂得了在阅读中寻找理论支撑,懂得了在教学中的舍弃,懂得了学为中心,更是表示到:“道阻且长,定会步履不停”。</h3> 周亚宵(三中) <h3>  周亚宵老师则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例阐述了用文学阅读搭建写作的桥梁这一观点。</h3> <h3>  周老师从三方面做了阐述:</h3><h3> 一、理性阅读明指引。在这一框架下周老师谈到了她在阅读中获得的关于诗歌的知识支架,以及思维的路径:阅读—思考—实践。这为她后续的诗歌教学指明了方向。</h3> <h3>  二、师生共读唱诗意。&nbsp;阅读诗歌,辨析其文本特质,了解其生产过程,衡量其诗学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周老师设计了相关的学习活动。在此次交流中也分享了关于诗歌“陌生化”语言的教学设计。</h3> <h3>  这一活动通过比较和诵读,让学生感受到本诗中倒装、转行所形成的陌生化、强调、节奏感;理解这些刻意倒装、刻意转行在辅助抒情、调动读者想象方面的作用。<br></h3> <h3>  三、实践笃行撷诗趣。周老师指出,通过文学阅读可以学习到文学写作的一般方法。所以学生可从写作的角度去思考文学作品可以借鉴之处。</h3><h3> 基于此,周老师在教学中又设计了如下活动:</h3><h3><br></h3> <h3>  学生就在这样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中完成了令人满意的诗歌创作。正如周老师自己总结到的:文学阅读的过程赋予了学生学习与创造的潜力。写作教学不是独立成章的,要“趁热打铁”。文学阅读与文学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h3> 华林花、李春鸥  (民族中学) <h3>  华林花老师和李春鸥合作介绍了在研读《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后,本学期开展的写作系列活动。</h3> <h3>  首先华林花老师分享了在阅读《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专题三:河的第三条岸——小说的想象与虚构、应世致用的虚构——现实的倒影部分后,将其所阐述的“虚构的路径”、“写作方向”用到了七上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教学设计中。从而明确了写作的教学流程:得法—实践—修改—展示。</h3><h3> 华老师用其教学课例具体阐述了这四步流程:</h3> <h3>  华老师表示:在这一专题写作活动上,借鉴学习了优秀的的课例,是一个摸索着实践的过程。而接下来,李春鸥老师所分享的“成长”母题的写作活动则是他们的一次独立探索。</h3><h3> </h3> <h3>  阅读了《沧浪之歌》的专题五文学“成长”母题的阅读与写作后,李老师想到“成长”这一主题在七年级学生中的多重解读,以此开展了“成长”写作教学三步走:</h3><h3><br></h3> <h3>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文本为例,老师就这样带着学生一步又一步的走着他们的写作路。每次的学生习作又成为了下一次写作教学的教学资源。</h3><h3> 最后,李老师也分享了学生的这几次习作,从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写作发生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这样的系列活动让写作迈出了一大步。</h3> 罗宇芬(万向) <h3>  罗宇芬老师分享了阅读《沧浪之歌》专题1:诗歌的变异与陌生化后,自己对现代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以及以此开展的九上诗歌教学活动。</h3><h3> 罗老师还重点分享了她在阅读实践后新的思考发现,即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并以郑桂华老师设计的《秋的发现与表达》这一案例向各位老师具体介绍了这一概念。</h3><h3><br></h3> <h3>  通过这一案例,罗老师概括到:写作过程是对阅读过程的审查,而阅读又是模仿写作的一种行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写作者的角度,理解写作者的意图。并从体验性、情感性、探究性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文学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原则,给了在座老师教学启发。</h3> 范丽萍(万向) <h3>  “1.阅读教学的地位高于写作教学,2.未充分实施读写结合策略,3.阅读教学中缺少适当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知其然(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知其所以然(文本表达思想感情时选取的表现手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在分享的一开始,范丽萍老师就剖析了自己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h3><h3> </h3> <h3>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学期阅读的三本书给了范老师思路。在九上的活动•探究诗歌单元的教学中,范老师就借鉴了《沧浪之歌》中的专题一:诗歌的变异与陌生化中的实践笃行部分,立足教材和作业本,设计了三大学习任务。<br></h3><h3> 阅读是基础,是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在任务一学习鉴赏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这一文体特征,进而掌握诗歌的阅读策略,以达到提高阅读诗歌能力,也为下一步的语文实践与写作表达奠定基础。范老师以“诗歌意象”为例,做了具体阐述。</h3> <h3>  在任务一的最后,让学生仿照示例,写赏析文字,是以读带写,也是在写作中再次理解诗歌。</h3><h3> 任务二诗歌朗诵这一活动,在范老师看来既让学生在朗诵设计中加深对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情感的理解,也让《艾青诗选》的阅读渗透进来,为下一任务做了预热。</h3><h3> 任务三的创作诗歌部分,范老师将其分为写诗与改诗两个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提供的知识支架和学生的阅读依然必不可少。学生从阅读到写作,又从写作到了阅读,读写达到结合。</h3> <h3>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两者有针对性的互相渗透,相互支撑。在这样的活动下学生对阅读文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文本的创作亦然,教学结果自然就是有效的。</h3><h3> 最后,范老师说到这次的教学设计也是她的阅读到实践,她对文学和语文教学的理解在实践中也得以加深。</h3> 蓝姗(民族) <h3>  蓝姗老师分享了她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做的一些写作教学案例。</h3><h3> 在《春》、《济南的冬天》教学中,带着学生发现文章从感官角度来描写自然景物,然后便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围绕着校园里的栾树从发现的三个点进行写作。</h3> <h3> 《阿长与&lt;山海经&gt;》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设想长妈妈在买《山海经》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用第一人称,替长妈妈向“小鲁迅”讲述买书的经过。</h3><h3> 《老王》的教学中,在“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教学点上,让学生想象,并用上表现动作描写的词语来写出老王的回家路。</h3><h3> 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对人物理解加深,也是人物描写练笔。</h3><h3> 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捕鸟的一系列动词,让学生回忆自己第一次骑自行车的动作、心理、情境,又一次完成从阅读到写作。</h3><h3><br></h3> <h3>  到了九上的诗歌创作,便以贴近学生的青春作为诗眼,一步一步指导学生的诗作。</h3> <h3>  蓝老师就这样带着她的学生从片段写作到文章写作再到文学创作,让学生在文学阅读(教材)中走向贴近生活的写作。</h3><h3> 这样的一段路,也让蓝老师体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两面”的关系,以及教材、作业本不仅仅是要用,还要用好。</h3><h3> </h3><h3> </h3> 曹丹(三中) <h3>  在正式分享前,曹丹老师播放了他们班在升旗仪式上的朗诵视频,视频里的孩子声情并茂的诵读,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力量让在座的老师们惊叹不已。这群孩子是曹老师这学期新带的七年级学生,曹老师说上一届教学中她留有两大遗憾:朗读、写作,那这届的教学她便要达成。</h3><h3> 曹老师首先分享了《秋天的怀念》的教学。曹老师说在这篇文章教学中她想朗读与写作两手抓,所以她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h3> <h3>  基于以上目标,曹老师设计了三个任务:</h3><h3> 任务一:初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曹老师以《朗读者》中《奶奶的星星》朗读视频作为导入。紧接着老师范读,曹老师说在她第二遍朗读时,学生们立马自发一起朗读,甚至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哭了。到此,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一目标便初步达成了。</h3><h3> 任务二:再读课文,品读细节,感悟母爱。曹老师谈到,承接着第一个学习任务,这一环节的实施也到位了。</h3><h3> 任务三:领悟“好好儿活”。这一任务是曹老师着力实施的。</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曹老师呈现了学生们的习作,表明着这堂课的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非常成功的。</h3> <h3>  第二个课例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曹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妙处,体会儿童鲁迅的形象,触发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所以曹老师基于教材课后思考探究,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h3> <h3>  教学中曹老师将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作为教学重点,用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明确文章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意识到在自己的作文中要出现色彩,不那么乏味。这样的教学后,进入写作活动,让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写景手法,写一段文字。</h3> <h3>  同样,在感受寿镜吾老先生形象教学中,更是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着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也好,当堂让学生学着小鲁迅出去……这样的情景模拟,学生自然感受深了。</h3><h3> 正是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感受、体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水到渠成了。</h3><h3> 曹老师最后总结到:&nbsp;阅读与写作是并行的,每一堂阅读课都得以让写作发生,每一堂写作课都能深入阅读。而在这过程中,教师从来不应是抽离在外的。因为,唯有自己全情投入,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h3> 程红(三中) <h3>  程红老师和我们分享的是她在教学中关注到的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h3> <h3>  程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复述故事情节,聚焦人物心理,学用心理描写。</h3><h3> 在复述情节这一活动下,设置了两个环节:</h3> <h3>  在聚焦人物心理活动中,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学生在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描写方式表现心理活动后,自然也感受了阅读提示中所写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h3> <h3>  基于前两个活动,学生就有能力再走一步,完成任务三:学用心理描写。</h3> <h3>  基于上述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程老师总结到:要强化文体 ,以文体为切入点,确立阅读方向。要有阅读策略,更要关注到写作技法。</h3> 周美清(三中) <h3>  周美清老师在阅读《沧浪之歌》后对自我教学做了反思,意识到对于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应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h3><h3><br></h3> <h3>  周老师还分享了她在九上小说教学中做的“读写结合”的尝试,让写作依托于阅读教学中。</h3> 胡连芬(三中) <h3>  胡连芬老师在此次分享中谈到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h3> <h3>  “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胡老师这样谈到。</h3><h3> 在具体的融会贯通中,胡老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到: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写作的一般规律;鼓励学生自行创作,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创作灵感。</h3> 之初组 <h3><font color="#b04fbb">  之初组的毛歆越、翁雯钰、周萌萌三位老师分别入职半年、一年半、两年半。在这段教学与阅读时光里,对语文教师及语文课程,他们又会有怎么的理解与思考呢?</font></h3> 毛歆越(三中) <h3>  对于毛歆越老师来说,这半年的教学时光用“转变”一词是最好的注解。</h3><h3> 从数学到语文的转变。作为一位小学全科并且主攻数学的大学生到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毛老师的思维也从“今天要讲的是这一个知识点”转到“这篇文章我要教什么”,这让她感受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h3><h3> 从老师到学生的转变。毛老师分享到她的大学生活,当时以为自己学习到了很多,而成为语文教师后,感到自己既是教师,更是一名学生,要学的还有很多。还好她碰到了优秀的领路人,特别是她的师父曹丹老师,在一次次的听课中,她对文本的解读、教学内容方式、学生的学都有了更多的理解。</h3><h3> 从讲作业本到用好作业本的转变。一开始对于作业本的使用是:学生做,老师对答案。焦虑于这题目学生不会做。而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和学习曹老师对于作业本的使用中,毛老师知道了:作业本是教学资源,教师自己要对题目做好解读,做好难点预估和实施设计,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思考。</h3><h3> 从教课文到教方法的转变。转变来于和唐老师的一次谈话:语文要从它的上位语文课程来理解。语文它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它要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内容……这些问题让毛老师开始思考文本背后的内容,作业本、教材的意义。</h3><h3> 转变还来自于专业书籍的阅读。这学期在全县教研会上做了一次专业分享,毛老师说是阅读给了她底气,让自己对语文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了文字化的表达,让自己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h3><h3> </h3> 翁雯钰(万向) <h3>  翁雯钰老师说她要做一个博学笃行的语文老师。</h3><h3> “你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感受来自于这学期做的一次名著阅读教学资料收集。优秀的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上做的大量研究工作,有深度且亮点频频。翁老师不禁反思自己:必读名著的教学方式单一,方法老旧;对选读名著了解浅薄,例如《猎人笔记》《镜花缘》……假设遇到相关的题目,学生有疑惑,我也没有信心回答他们的问题。所以,做语文老师,阅读要广且深,自我充实才能教人。</h3><h3> 而一直以来的“阅读打卡”都在践行着阅读要有深度。翁老师已经读了不少的专业书籍&nbsp;,而阅读,让她接触到了更加深远的语文教学,亦让她明晰自己的不足以及前进方向。翁老师表示:在成为一名专业有深度的语文老师的进修路上,这些书籍就是她的垫脚石。 </h3><h3> 当然,这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及教研活动也在时时提醒翁老师:除了有深度的阅读之外,一名语文老师不能忘记教学之根本。所以在教学中她也时刻要求自己:基础要扎实,备课要细致,反思要全面。</h3><h3> 这一年来,翁老师对语文课程也有了一定的理解。</h3> <h3>  最后,翁老师也谈到了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nbsp; 希望之后的日子里,我能前进的再快一点,广博地学习,踏实地行动,在语文的专业路上,走得更稳健。</h3> 周萌萌(万向) <h3>  周萌萌老师分享自己这两年半的教师时光用了“砥砺前行”这四个字,这也是她对未来的要求。</h3><h3> 谈到如今对语文教师的理解,周老师讲到了她在入职前后的一个转变,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专业的阅读者和研究者。为此,她也在教学中不断的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并且将自己在阅读中所获化为实践。对于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周老师说到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反思。</h3><h3> 而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周老师表示也是一个不断发展认识的过程。</h3><h3> </h3> <h3>  基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样的认识,周老师谈到在教学中自己要立足作业本,用好作业本,同时对以往忽视的综合探究内容也要关注实践。</h3><h3> </h3> <h3>&nbsp; “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搬运工,更应该是语文素养的生产者。 如何成为语文素养的生产者,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做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周老师在最后总结道。</h3> <h3>  十三位“青20”成员分享结束后,唐老师做了总结:阅读写作,比翼双飞。从今天的分享交流中,我们看到遂昌年轻老师的思考实践。我们要不断地前行,要继续思考。孩子们有福了,他们会在文学中醒来!因为有你!</h3><h3> 活动的最后,唐老师对“青20”成员上一学期期末阅读交流颁发了奖状,同时也对寒假的阅读做了布置。</h3>

老师

教学

阅读

写作

学生

语文

文学

分享

活动

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