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祭父三周年缅怀老父亲

直播山西

<p> 祭父文</p><p>公元2017年1月13日16时27分,我们敬爱的父亲因病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5岁。苍天落泪,大地动容,高山默哀,长河鸣咽。父亲幼年时生长在寨子村一户贫苦家庭,从小生活在贫困中。父亲青少年时期,非常热爱学习,高小就读于义泉村,因家穷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枝棍在地上练写字,一九四三年毕业于义泉高小,后又在山西省第一师范就读。因战乱年代,日本侵犯,该师范转迁陕西宜川、韩城等县,在这期间父亲曾要饭上学,重病在身,无钱医治,差点要命,也只能感慨人善天眷顾。寒窗若尽,一九四七年毕业学成。父亲工作时期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太原师范毕业正值全国解放前夕,父亲热情勇敢地投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先后任义泉中心校校长,大麦郊区政府文教助理员、隰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督学、午城镇黄土镇小学、中学校长、联合校长等职。父亲视教育事业为生命,一生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父亲带领教师和学生们自己建校。在黄土中学建校时,师生们自己动手打土窑洞。建黄土小学时父亲带领师生们上深山老林砍木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建起了黄土小学、中学。在教学业绩上常年受到上级的表彰,树立为先进典型。在和老师们的关系上也相处的非常好,对教师的教学严格要求,亲自上课示范,在生活上处处关心,结下了革命的同志关系。最后几年,经常有以前一块工作过的老师们和学生登门看望老校长,在外地的老师和学生们也常来信表述情意。父亲在“文革”时期很少受过冲击,没有带过“高帽子”“纸牌子”。打倒走资派,您却没打倒。因当时造反形势的要求,走过场也得走,记得在批斗“走资派”的大会上,您的罪名是“老好人”、“不惹人”,为什么?只因您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实实在在。您拼命工作,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占公家的便宜。母亲生小孩您不在跟前,却在工作的岗位上。这些事今天看来真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您官不大,却一直是领导。如今,知道您的人说起来都夸您:“那是个老好人”!父亲在生活中扶困济贫,乐助善施。记得我们家在黄土村住时,邻里乡亲有什么需要和困难,您都会帮助。借米面、借钱物、开口就给,不还也从不索要。还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先后有三个病情危重的人,当年医疗条件和交通都不好,如果不是您的出钱出力帮助,进县城医院救治早就没命了。汶川大地震后,您悄悄的拿上养老金塞进了古楼那儿设的募捐箱,这样的善举还有很多很多。父亲一生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您工作时期早想加入共产党,但因是旧知识分子,加上人们“左倾”思想的影响,父亲加入共产党的愿望很难实现,可是父亲永不放弃,历经多年考验磨练,最终于上个世纪七三年光荣地成为一位合格的党员。父亲规定的家训第一条就是“子孙须仰承共产党,无共产党无吾今日,无共产党无吾族福祉”。父亲九十岁时还给离退休老干部们讲党课,老党员们听了说:“讲得好的多哩,我们可感动哩”!父亲的党费从未停交过,病重前还上交党费200元。父亲可称为“学霸”。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您是我们子女们学习的榜样。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金钱和房产,还给我们留下很多书籍,知识的宝库。父亲没有什么爱好,不打麻将、不游玩、唯一的爱好就是学习、书本常不离手,报刊杂志每天要看,看了还要作笔记,您的学习笔记本有很多很多,这就是您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父亲是严慈相济的父亲。平时我们都不怕父亲,因为父亲经常和我们趣笑逗玩,谈笑风声,可我们一旦有过,父亲就会严厉的批评教育,心里都害怕,但父亲从来不打骂我们。父亲一直用严谨的学风,美好的德行要求影响着我们,使子女们知书明理,努力工作,事业有成。父亲的子女、儿媳、女婿都是国家的工作人员,在父亲的教育下没有一个违法犯罪的。父亲您的一生不平凡,您一生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您一生光明磊落,为官为民虚怀若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您崇高的师德,博大的胸怀,正直的人品,受人敬仰,美名远扬。父恩如山,父恩如海。纸短情长,笔拙意远。逝者已矣,生者追思。敬爱的父亲,九泉之下,您安息吧!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祭李新民姐夫亡灵辞</p><p>《一》寒冬冰天风刺骨,噩耗霹雳雷震天。丙申腊月月与望。姐夫匆匆西归远。众弟姊妹顿脚嚎,为何绝情抛亲缘。高举酒杯恭相送,拙一祭文捧灵堂。空撒灵前瞻色泪。撕心裂肺犹断肠。悲乎恸乎老姐夫,何时膝下再觅欢?</p><p>《二》姐夫生于战乱年,自幼人聪志尤坚。半农半读长智慧,不堪战乱经风霜。尊长爱幼家戒训,克已奉公品行端。忧国忧民扬士气,精忠报国矢志强。救国救民识大体,一身从教苦作甘。为人师表成楷模,两袖清风垂风范。</p><p>《三》党旨民意常念诵,高风亮节心地善。帮贫济困家常事,言传身教育栋梁。教子有方德感人,子女成行个个强。事业有就邻里颂,亲戚和睦领头雁。吾等同辈敬如父。感恩载德誓难忘。尊吾敬吾老姐夫,至孝至悌写新篇。</p><p>《四》萱花顿萎失厚爱,未报仁兄遗憾多。花落已去遗容在,光阴流逝志永存。多感佳宾来祭奠,深悲恩兄去难言。望兄走好天堂路,忠魂长存吾心田。黄酒一杯来祭祀。心香三瓣吊魂前。陟古回看再无面,趋庭失训痛心寒。疼兮!痛兮!凄兮!姐夫,安息吧! 内弟、媳、妹、夫 丙申年农历腊月十八</p> <h3>瑞雪兆丰年,鼠年气象新,大雪哭父灵,父德与世存。</h3> <h3>道路在难行,也挡不住我们对老父亲的怀念!</h3> <h3>上坟之路!隰县寨子村。</h3> <h3>北京丶临汾丶隰县各地的子女们都到啦!</h3> <h3>年龄越大亲情越浓回忆越多血浓于水!</h3> <h3>大姐和大哥边走边交谈。</h3> <p>我们姊妹们艰难的漫步在大雪覆盖的土路上,心里都默默的思念着老父亲,老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p> <h3>1923年的12月30日,一声嘹亮的男婴啼哭声从山西隰县寨子乡寨子村一户贫苦家庭传出. 解说:这位新生儿便是日后在隰县有着“良心校长”、“老好人”&nbsp;称号的黄土中小学校创办人我们的老父亲!<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们的奶奶</b></p> <h3>我们的爷爷奶奶是民国时期千百万劳苦大众家庭的一个缩影,战乱年代养家糊口、传宗接代已是这个本分人家最基本的愿望。此时的中华大地上,军阀割据,动荡不安,别说是接受教育,连起码的生存都是问题。但主政山西的阎锡山对教育很重视,为了启迪民智,他将山西建成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普及四年义务教育的省份,并开设速成的国民师范,凡进入这所学校的学生一律免收学费,这给贫苦农家出生的我们的老父亲创造了学习条件,四三年从隰县义泉高小毕业后的老父亲继续在山西省第一师范就读。后因日军侵犯,山西第一师范碾转陕西宜川、韩城等地办学,虽然不收学费,但吃饭却是个问题,我们的老父亲一边讨饭,一边上学,有次得了重病,无钱医治,差点丧命,求学过程虽然艰辛,但我们的老父亲克服重重困难,于1947年学成毕业。此时正值全国解放前夕,师范毕业的老父亲先后任义泉中心校校长,大麦郊区政府文教助理员,隰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督学、午城镇黄土镇小学,中学校长,联合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没有资金,没有资源,担任校长职务的老父亲就带领教师和学生们自己建校,自己动手打土窑洞,上深山老林砍木材、搬砖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建起了黄土小学、中学。</h3> <p>我们的父亲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李兴邦,地下党员,1921年4月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并于次年奔赴延安,先后在军委三局“电信工程专科学习”,在新华通讯社新闻台工作。建国后由新华社调入邮电部工作并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1958年伯父响应中央号召支援西北,回到曾经战斗和工作十余年的陕西。先后任陇县、千阳县邮电局局长、电力局局长等职务,经历了无数坎坷、风雨起伏,于1979年离休安度晚年。</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u>受哥哥的影响,老父亲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此多次申请入党,但由于他是旧知识份子,他的愿望很难实现,但老父亲并没有放弃,在经历多年的考验和磨练后,最终于197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党员,并将“子孙须仰承共产党,无共产党无吾今日,无共产党无吾族福祉”作为李家家训的第一条。</u></i></b></p> <p>哪一年大伯父回到隰县在交警队后院三哥家大院合影留念!</p> <p>老父亲弟兄三人和老母亲合照。</p> <h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老母亲在姐妹九个中排行老大,一生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年幼经历了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人生之苦,其一生善良纯朴、处事厚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是中国典型的相夫教子、贤妻良母型的妇女,她虽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女性高尚的美德。她不仅大力支持老父亲做好人好事,自己一生也是心怀慈悲、乐善好施。在黄土村居住时,她的裁缝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谁家有红白喜事做被褥衣裳她都有求必应,左邻右舍有事她都跑前跑后尽力帮忙,还经常督促我们给邻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逢年过节,她惦记着每一位亲人,即使在那个困难的时期,她也会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细粮留存下来,招待亲朋好友,她总是与邻为善,帮人所难,记人好处,容人短处,家里有个好吃的她都要拿出来给左邻右舍分享,即使讨饭的上门她都会亳不吝啬热情接待!计划经济年代农村家家都很困难,卫生条件也不太好,下乡干部而又都愿在我们家中吃派饭,她常常有细粮吃细粮,没细粮就粗粮细做,而从未要过粮票和钱,公社、大队、小队及下乡干部都是齐声称赞感动不已。她把美名留在邻里,传为佳话。她的一生是相夫教子、以礼待人的一生!相夫勤勉同心,教子严慈相济,她常常教育我们,“过日子要仔细,为人要厚道”;“吃亏是福,诚信是金”;“做人要目光远大,志向高远,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母亲心怀感恩、不计得失的大家作风,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在父母亲的的教导下,我们各有成就,孙辈事业有成,分布在北京、太原、临汾、隰县等地不同的工作岗位,担任着工作重任。我们从小就懂得了孝顺和德行的重要,良好的家风成就了李家美好的生活,成为祥和亲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母亲的一生是无私奉献、坚强伟大的一生!她遇到的苦难总是自己承受,不愿给孩子们增加负担。那时,她脚腕骨折,她怕耽误儿女工作,坚持自己做饭做家务,她胳膊骨折,进行过两次手术,却没有因疼痛哭叫一声,卧床四年,她与病魔顽强抗争成为佳话。她用母爱和奉献,支撑了一个大家庭的兴旺发达。</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i><u>姊妹七人中年时</u></i></b></p> <p>姊妹七人。</p> <p>姊妹七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i><u>五个儿媳妇</u></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u>父母亲一生相伴相互扶持恩爱有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u></i></b></p> <p>父母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和感染着我们的一切,他们的为人处事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心灵深处!</p> <p>大姐李桂珍家。</p> <p>二姐李梅珍家。</p> <p>大哥李梅生家。</p> <p>二哥李午生家。</p> <p>三哥李建生家。</p> <p>李繁森家。</p> <p>五弟李晋生家。</p> <h3>如今我们姊妹们幸福美满、生活安康,晚辈们成家立业、勤奋上进,孙辈们个个学习优秀、力争上游!和美之家其乐融融、幸福安康!父母亲的这些富贵精神财富,传承的良好家风,将永远激励着、鞭策着李家后代奋发图强蒸蒸日上!父母亲的言传身教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h3> <h3>祭奠老父亲之后,中午大家团聚,唠家常、话家风,表示我们的好家风要一代又一代传下去!</h3> <h3>大姐现场发言,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铭记于心!</h3> <h3><br></h3><h3> 祭父三周年话说好家风</h3><h3>怀念父亲、忆父恩德、嘱嘱教诲、响彻耳旁、追忆儿时、嬉笑打闹、浮现眼前、聚餐说笑、畅所欲言、长者教诲、家风传承、晚辈聆听、铭记心中、孙子孙女、耳闻目染、后继有人、家族旺盛、才艺展示、欢聚一堂、来年再会、万事如意。</h3><h3><br></h3> <p>祭父三周年,当天中午在李虹江侄子开的饭店团聚。</p> <h3>哪一年!祭奠老母亲三周年当天中午团聚掠影!</h3> <h3>祭奠老母亲三周年当天中午团聚掠影。北京的彭姐和姐夫也在场。</h3> <h3>祭奠老母亲三周年当天中午团聚掠影</h3> <h3>席间我们情不自禁的回忆起了我们共同的好外公、好外婆,薛氏大家族的好传统好作风好家风我们久久不能忘记代代相传!</h3> <p> 怀念外公外婆</p><p>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我们的外公先逝 41 年,外婆也已去逝30年,但外公外婆和谒.慈祥.宽厚.无私的形象随着我们晚辈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深刻、越高大。小时候外公外婆的言传身教对我们现在的为人处事的影响无处不在。我们感到能够和这个大家庭血脉相连,是上帝赐予我们的荣幸和幸福!</p><p>解放前是一个战火世乱、苦寒贪穷的年代,一个家庭就是解决温饱也是大问题,而我们的外公外婆却能把九个孩子抚养成人,并且培养出师范生四人,初中生三人,小学生二人,这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他们所经历的含辛茹苦、饱经风霜可想而知,每每想到这些便让我们晚辈潸然泪下、肃然起敬!百善孝为先,当年的外公皆因兄弟们都在外地谋生,独自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责任,直至把老外公老外婆养老送终。当时的年代,外公算是个小有文化的人,曾在生产队集体食堂做过事务长,在粮店做过收银员。外公也是个有智商的人,为了好好养活一大家子人,他从事过卷烟工,开过香油坊,年迈七旬仍坚持劳动,一生可谓艰难生活.坎坷曲折。</p><p>有人说:‘好女人富三代,坏女人害三代’,话粗理不粗,这点在我们的外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外婆不愧出生于大户人家,她勤俭持家.治家有方.知礼仪.重知识,无论在穷在苦也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人。外婆就象蜡烛一生辛劳.自强不息.严已律己.寬以待人,她一生践行了诚信是金、吃亏是福的理念,常常扶溺济困施舍助人,无论对家族成员与左邻右舍她都能与人为善、待人如宾、和睦相处,至今老邻居,还有一些老人都对外婆赞赏有加。</p><p> </p><p>外婆一生辛劳.节衣缩食.勤俭持家.自强不息.无私付出.做人厚道的精神风范影响着整整一代人,也演变为这代人的每个家庭的未文之规,这代人的每个家庭都沿袭了吃穿用盖全部是亲力而为。小时候我们清晰记得,外婆.外公和大舅.小舅.四外公.四外婆及堂舅.堂母共同住在一个老式四合院,二十来口人几十年一直都是和和气气相处着其乐融融。我们长辈姊妹9个,表姊妹这一代有43个,外婆家每年每天都有小外甥,外甥女吃喝玩乐嬉笑打闹,后来有了曾外甥.曾外甥女更是如此。甚至李繁森外甥和他二姐李梅珍的婚礼也都是由外婆家给主持操办的,每天要应付哪么多锁啐事,舅母们和外婆从来没有为此红过脸,生过气,现在想想谈何容易。</p><p> 那个年代缺衣少吃,但在外婆家训的感召下,一大家子人循规蹈矩,勤俭仆素,生活过的虽苦犹甜。如今我们晚辈们坐在一起,还常忆起外婆的仁慈.宽厚,对外婆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p><p>什么是家教,就是孩子的样子,回头看看我们这一代人就说明了我们的家教是好的。什么是家风,就是家长的口碑,家风也是最高贵的文化,家风也是留给后代的最有价值得家产。希望我们这辈人承上启下做好振兴家族、传承家风的榜样,让我们的好家风发扬光大。</p><p>什么是家谱,就是家族的记载。感谢四姨费心费力为我们出的家谱,希望我们的后人缅怀祖辈、牢记家训、不忘家史,感恩社会、放眼未来、心中有爱、做好自己、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一代更比一代强。</p><p> </p><p> 撰写此文以缅怀我们共同的好外公好外婆</p> <h3>这是薛氏家族古老照片,印证了他们的大团结好家风以及美好的回忆!</h3> <p>亲情点滴浓,记忆心间留。</p><p>长辈积德,福报后代,传承家风,光祖耀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