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东欧之三(奥地利与斯洛伐克)

老张

<div>从克鲁姆洛夫乘车将近三小时,来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div>维也纳(Vienna),位于多瑙河畔,是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国9个联邦州之一,也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老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div>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是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始建于1861年,历时8年完工,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div> <h3><font color="#010101">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是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 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 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在门楼顶上,两边矗立的是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的青铜塑像。门楼内的墙壁上画的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的精彩场面。修复后的剧院设备已全部现代化,更为适应歌剧的演出。这里可以同时向50 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台和9 个电视台转播演出实况。在休息大厅和走廊的墙壁上挂着许多油画,画的是最有成就的音乐家的最优秀的歌剧中的最精彩场面,有韦伯的《魔弹射手》,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贝多芬的《费得里奥》,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等等。在每幅壁画的上端还竖立着音乐家本人的金色头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剧院内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维也纳街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维也纳街景</font></h3> 格拉本大街是维也纳内城区的一条著名的街道,从“Goldschmuedgasse”路起至“Jungferngasse”路止。格拉本大街的中央有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的黑死病纪念柱,附近还有斯蒂芬大教堂、德国骑士团教堂等景点。<br>此外,格拉本大街也是一条繁荣的购物街。沿街都是品牌店、露天咖啡馆、餐厅等。(网友提供照片) <h3><font color="#010101">格拉本大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格拉本大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格拉本大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要想让一座朴实无华的普通城市公园变成这个城市的必打卡景点,肯定要有一个硬理由的。对位于老城区旁的维也纳城市公园来说,这个理由就是这尊有“小金人”之称的镀金铜像,他就是有“圆舞曲之王”称号、写下《蓝色多瑙河》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这尊镀金铜像揭幕于1921年6月26日,框架的大理石浮雕由埃德蒙赫尔默创作。镀金在1935年被取走,1991年再次安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莫扎特雕像座落在内环城路皇宫公园中心。他是奥地利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短暂的36年生涯中,有1/3时间在维也纳度过,他的许多著名歌剧,如《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后宫的诱逃》等都是在维也纳期间写成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人民公园——茜茜公主玫瑰园,这里也是霍夫堡皇宫的一部分,也是茜茜公主的最爱。茜茜公主有两大爱好:一爱玫瑰,二爱动物。别人送了很多玫瑰给茜茜公主,茜茜公主干脆就将这些玫瑰种植在一起,便形成玫瑰园。茜茜公主死后,她的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为了寄托对茜茜公主的思念,令人在玫瑰园树起了茜茜公主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泉宫(德语:Schloss Schönbrunn ,又音译作申布伦宫)是坐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Vienna )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传说161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狩猎于此,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洌,遂命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泉宫温室花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泉宫温室花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泉宫后花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泉宫室内景色。</font>(网友提供照片)</h3> <h3>美泉宫背面的皇家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法国式园林,硕大的花坛两边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树墙,绿树墙内是44座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园林的尽头是一座“海神泉”。<br></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花园的尽头,是一座1780年修建的美丽的喷泉,名曰海神喷泉水池的中央是一组根据希腊海神的故事塑造的雕塑。从海神喷泉向东,就来到了赫赫有名但是不很起眼的「美丽泉」。这座泉水是马提阿斯一世皇帝在1617年狩猎时发现的。整个夏宫也就因此而得名。美泉宫的最高点是凯旋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泉宫</font>凯旋门观景台。</h3> 从2004年起,每年的六月初,在美泉宫的花园,维也纳的爱乐乐团都举行一场露天的晚场音乐会,这就是著名的美泉宫之夜夏季音乐会。该音乐会与新年音乐会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囊括了世界各地音乐大师的所有作品,风格多样,理念开阔,表达了音乐之下四海为家的主题。音乐会全称为“美泉宫之夜夏季音乐会”(Sommernachtskonzert Schönbrun)(网友提供照片)<br> <h3><font color="#010101">美泉宫后花园雕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英雄广场是霍夫堡皇宫的外部广场,兴建于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时期,是没有完全建成的所谓“帝国广场”的一部分。 其东北部是霍夫堡皇宫的 Leopoldinian Tract,东南方是新霍夫堡,西南方的内环路,将其与“城门外”(Äußeres Burgtor)隔开。西北部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很好地眺望内环路、国会大厦、市政厅,以及城堡剧院。广场上有2尊军事领袖的骑马像:欧根亲王和卡尔大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宫廷城堡的意思。这座皇家的城堡坐落在维也纳内城。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这里统治庞大的奥匈帝国的。记载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景象。这里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直至1806年弗兰茨一世皇帝宣布这个神圣帝国解体。如今,它是联邦共和国总统办公地,而且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见证人”。无论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还是上世纪末的仿古典式风格,霍夫堡皇宫都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皇宫的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有18栋楼房、54个出口、19座庭院和2900间房间,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来到英雄广场,正好是奥地利国庆日,广场上停放着各种军车供游人参观,夫人也去凑热闹和士兵照相。</font></h3> 弗朗索瓦·欧根(法语:François-Eugène),欧根亲王·冯·萨伏伊(德语:Prinz Eugen von Savoyen)(1663年10月18日~1736年4月24日),军事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杰出的军事统帅,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和英国的约翰·丘吉尔、法国的肖德·路易·埃克托尔·维拉尔,并称为欧洲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将领。<br>他29岁便成为帝国陆军元帅。大土耳其战争期间,率领部队在中欧和巴尔干三度击溃土军,大同盟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期,两度与法军交战。并将法国逐出意大利。1718年大胜奥斯曼帝国,拿下巴尔干重镇贝尔格莱德。<br>他被认为是奥地利乃至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作为纪念,他的雕像和首个击败拿破仑的卡尔大公一起,坐落于维也纳英雄广场上。 卡尔·路德维希·约翰·洛伦茨(Karl Ludwig John Lorenz;1771年9月5日-1847年4月30日),奥地利帝国皇子,元帅,军事理论家,切申大公爵。史称卡尔大公(Archduke Charles)。是资产阶级军事科学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卡尔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第三子。出生在父亲任大公的托斯卡纳大公国(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年轻时就过继给了姨父切申公爵阿尔贝特·卡西米尔,1790年进入军队,在战事频繁的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作为奥地利的军事统帅而活跃于欧洲战场,并曾成为使拿破仑一世首次受挫的抗法名将。<br>他被认为是奥地利乃至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维也纳英雄广场上的两大英雄雕像之一(另一位是欧根亲王)。 <h3><font color="#010101">霍夫堡皇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宫苑,坐落在首都维也纳的市中心。自1275年至1913年间,经过多次修建、重建,最终才演化成了现在这个由18个翼、19个庭院和2500个房间构成的迷宫。皇宫依地势而建,分上宅、下宅两部分。上下两宅各有一个花园。上宅是帝王办公、迎宾和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下宅作为起居接借宿用。(网友提供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半月形米歇尔门是霍夫堡的大門,新巴洛克建筑风格。门口有四尊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雕像,他是宙斯和赫拉的兒子,嗜血、好战、凶残,是血腥勇猛的化身,被视为战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霍夫堡皇宫夜景(网友提供照片)</font></h3> 阿尔贝蒂娜美术馆;平面美术作品之最。<div>阿尔贝蒂娜美术馆是维也纳最大的一家博物馆,仅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席勒、鲁本斯和丢勒等大师的素描作品,就达6万余件,堪称全世界平面美术作品最多的博物馆。<br></div> 市中心的玛利亚.特雷茜娅(欧洲的丈母娘)广场。广场两侧的宏大建筑,一侧是国家艺术史博物馆;一侧是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玛利亚.特雷茜娅的青铜雕像矗立于广场中央。<div>玛利亚·特雷茜娅有多个女儿嫁给了欧洲各国的皇帝,因此,得了个雅号:“欧洲的丈母娘”。<br></div> <h3>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今天,我们来看一座精美绝伦的宫殿,如果全世界只有五个最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话,那这座一定会是其中之一,走进大堂,富丽堂皇的程度一下子就把人震住了,这种美是那种欣赏凡尔赛宫,欣赏美国国会山图书馆等同样的震撼<br></h3> <h3>这里就是维也纳的自然史博物馆,靠近霍夫堡皇宫,跟对面的艺术史博物馆组成了一对耀眼的明珠,如果你喜欢看博物馆的话,维也纳绝对是个惊喜,没有那么多中国的旅游宣传,但是整个展陈水平和收藏的丰富程度都是世界顶级,不论是珍宝,还是标本,不仅有茜茜公主这样的传说,还有克里姆特的《吻》。<br></h3> <h3>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德语: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缩写KHM Wien)是奥地利著名美术馆,下辖8座分馆。主馆舍位于维也纳环城大道中心路段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与霍夫堡皇宫相对,由统治欧洲近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出资兴建。在其中除了一睹皇室珍藏,还可以领略奥匈帝国盛期的余晖。另有7处分馆位于维也纳及因斯布鲁克。<br></h3> <h3>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维也纳环城大街旁边,与霍夫堡皇宫相对。19世纪下半叶,维也纳老城墙被拆除之后,就开始了博物馆的建造工作。如今,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全世界第四大艺术博物馆。这里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来收集的欧洲珍品。卢本斯、伦勃朗、丢勒、拉斐尔、提香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使这座艺术博物馆的名声倍增。<br></h3> <h3><font color="#010101">馆内大厅顶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屋顶镶嵌着展馆的名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参观入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参观入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提香油画作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提香油画作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克丽奥佩脱拉之死”,由古伊都·卡格纳西(Charmion)于1658年绘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浴后苏珊娜</font>》<font color="#010101">(提香的学生,丁托莱托油画作品)</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是丁托莱托于1557—1560年间创作的一件油画作品。</span></h3><div>在16世纪50至60年代,丁托莱托的绘画在充满感人的悲剧力量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诗意的境界。这是他加强宗教或神话人物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美的结果。<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农民的婚礼》(Peasant wedding)创作者为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Pieter),创作年代为1568年。<br>《农民的婚礼》是一幅反映了农民平凡而温暖的生活的风俗画,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该画的规格为114×164cm ,现藏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h3><font color="#010101">牛角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德语:“Großer Saal”或“Golden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是维也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曾令全世界多少音乐爱好者神往,也正是“金色大厅”孕育了维也纳爱乐之声。说起来,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它落成于1870年,正式的名称应该叫作音乐协会大厅,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金色大厅建筑夜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金色大厅建筑夜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金色大厅内景。</font>(网友提供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象征,它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维也纳心脏”之称,教堂塔高136.7m,其高度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教堂始建于公历十二世纪,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现在的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建筑风格。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德建筑风格。北塔后建,又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一场大火将大教堂严重烧毁,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开放。二战后,所有的联邦省份都为它的复建作出了贡献。高大的南塔为歌特风格的典范之作,高达136米,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被亲切地称为Steffl(小斯蒂夫),教堂巨大的钟被昵称为普默林(Pummerin)。新年时,在奥地利广播与电视上都能听到普默林的钟声。铺反的屋顶上引人注目的由黄、绿、黑三种颜色组成的臂章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史蒂芬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会为其建筑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从圣坛背後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射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内景(网友提供照片)</font></h3> 圣卡尔教堂<br>教堂完成于1737年,长80米、宽60米、高72米,在1713年黑死病猖獗期间,卡尔六世皇帝(Karl VI)发愿,只要维也纳城能够幸免于难,他要建造一座大教堂奉献给前米兰总主教和守护生灵抵御黑死病的圣波洛梅欧(St Charles BORROMEO,1538-84年)。翌年举办的一项教堂建筑的设计竞赛,由埃尔拉赫父子赢得这项荣誉,一座华丽却不失典雅的巴洛克式杰作于焉诞生:宏伟的圆顶和门廊系仿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式的建筑,内部充满了许多当时名艺术家的精心雕刻和祭坛画,包括葛朗(Gran)和托蒙第(Altomonte)的作品。<br> <h3><font color="#010101">圣卡尔教堂夜景(网友提供照片)</font></h3> 奥地利议会大厦 <br>坐落在维也纳的奥地利议会大厦是奥地利国民议会和奥地利联邦议会所在地。1873年,著名建筑师特奥费尔•翰森授命建造这座议会大厦。为了象征民主来自于希腊,建筑师专门采用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立面采用古希腊的科林特式柱头,三角檐雕刻着弗兰茨•一世皇帝向十七个民族颁发宪法的场景。议会大厦前的高达4米的喷泉雕像是雅典 "女神。基座旁的塑像象征着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摩尔多瓦河。<br> <h3><font color="#010101">奥地利国会大厦兴建于1874年至1883年。负责建造的建筑师是特奥菲尔•冯•汉森男爵。他将这座建筑设计为希腊复兴式,包括了协调一致的几部分组成。他还负责室内装饰,如雕像,绘画,家具,吊灯等。该大厦最著名的特色之一是雅典娜雕像和喷泉,都成为维也纳知名的旅游景点。虽然国会大厦在二战期间严重受损,但是大部分已恢复了原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奥地利国会大厦占地面积超过13500平方米,使之成为戒指路沿线最为庞大的建筑物之一。兴建这座建筑是为了容纳奥地利帝国议会的两院,奥匈帝国奥地利部分(内莱塔尼亚)的立法机关。今天,奥地利国会大厦是众议院(Nationalrat)和参议院(Bundesrat)的所在地。国会大厦有100多个房间,其中最重要的是众议院、参议院和原帝国下议院(Abgeordnetenhaus)。 这座建筑还设有图书馆、餐厅、酒吧和健身房。这是重要的国家典礼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奥地利总统宣誓就职仪式和每年10月26日国庆节发表国会演讲。国会有些办公室也设在附近的爱泼斯坦宫等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维也纳市政厅是从1872年开始建造直到1883年完成。 用来代替Wipplingerstrasse大街的老市政厅。是一座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出自建筑师Friedrich.von.Schmidt。这一设计在诸多参与竞标的最好的设计中被主管当局选中了。中间是一个极大的中央尖塔,两边各有两个低一些的侧塔。它的正面最吸引人的特征是有精致优雅的图形装饰的高耸的拱形窗棱和带有曲线的阳台。窗棱上檐之上站立着一个个穿戴甲胄执一支枪矛的三公尺高的非常显眼的武士塑像。它是弗朗茨 Gastell 设计的。人们都熟悉的称之为市政厅人(Rathausman)。这座建筑有七个庭院,每年的夏季音乐会会在 Arkadenhof 庭院中举行。 在第一层通过二个豪华的阶梯可以通往仪式大厅 (Festsaal)。</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维也纳市政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维也纳市政厅夜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font>沃蒂夫教堂(Votivkirche)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Alsergrund区,戒指路外侧,毗邻维也纳大学,长85米,宽55米,新哥特式风格。</h3>沃蒂夫教堂是哥特式双塔教堂,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在此地遇刺,又奇迹般的康复。为纪念此事件,兴建了这座新哥特式的罗马天主教堂,并被誉为“爱国主义和帝国臣民忠于皇室的丰碑”。<br> <h3><font color="#010101">沃蒂夫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施塔特镇(Hallstatt)是奥地利上奥地利州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一个村庄,位于哈尔施塔特湖湖畔,海拔高度511米,2005年12月有923名居民,直至2015年已有1221名居民。哈尔施塔特的“Hall”可能源自于古克尔特语的“盐”,得名于村庄附近的盐矿,历史上这一地区就因盐而致富。因此这里又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小镇”或“世界最古老的盐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施塔特气候温暖,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这座在险峻的斜坡和宝石般翡翠的湖泊间伫立的湖畔小镇,到处可见童话般清幽美好的住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在狭长的小镇上,还能时不时看到各种各样的木头路标。在一个路口,一块木牌上刻有三个箭头,上面写着路的名称;一家旅馆在附近的墙上挂着一个男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木牌作为路标;一家饭店索性在外墙装饰着木头做的鱼头,告诉游人千万别错过美味;而学校、公司等也都有各种木头标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镇中心广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镇中心广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和清澈透底的湖泊,把这个地方变成了人间天堂。住在临湖的庭院旅馆,推窗见湖,遥望湖上泛起清烟,仿佛来到人间仙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明信片的景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镇上的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欧洲人的墓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内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施塔特湖清澈透底,在高山峡谷之中,像一条宽阔的绿色绸带。一排排临湖而建的木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木屋与中国江南民居非常相似,但墙壁、窗户、阳台等都采用木头做材料。为了不同于别家,每家每户还会在屋形、色彩上表现自己的风格。由于处于湖边,每户人家还在临岸的水中建有木船屋,专门停靠自家小木船或游艇,作为交通工具。</font></h3> <h3></h3><h3>从维也纳到布拉迪斯拉发乘车仅需一个半小时,交通十分方便。</h3><h3>1993年1月1日起,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解体,斯洛伐克成为主权国家。2003年加入欧盟。</h3><h3><font color="#010101">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语:Bratislava),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西斯洛伐克州的首府,也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城市。人口42.6万(2016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布拉迪斯拉发最著名的一个景点,上面的建筑是迈克尔塔,下面的大门叫做米歇尔门也叫圣米哈依门,是布拉迪斯拉发古城墙里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中世纪的城门。建造于14世纪,原是一座哥特式建筑,16世纪时被改造现在的文艺复兴样式。城门之上是高51米绿色尖顶的钟塔。塔顶是天使圣米歇尔的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上有一个铜色的圆盘,标注着布拉迪斯拉发到世界主要城市的距离。北京距离7433KM。</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坐落在山顶俯瞰着老城,四四方方的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显得简朴。从城墙望去,可以看到广阔的风景,令人心情舒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城中心广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布拉迪斯拉发耶稣会教堂,耶稣会教堂不大,但挺精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掉队的士兵”雕像,他头戴标准的拿破仑帽,身披大衣,弯腰伏在一张长椅靠背上,他是得意还是落魄,半边脸被帽檐遮住,其表情实在看不清楚。据说,这是当年拿破仑军队的一个士兵,由于掉队他永远留在了斯洛伐克,他也成为陪伴游客留影的情趣雕塑。</font></h3> <h3>守望者青铜雕像(Cumil)是布拉迪斯拉发老城的雕像中最著名的一座,由当地艺术家维克托·胡里克(Viktor Hulik)创作完成。这座雕像可以说是城中上镜率最高的雕像。其原形是一个戴着头盔的工人,被当地人称为"水道工古米"。</h3> 斯洛伐克国家歌剧院是斯洛伐克最古老的专业剧院,主要由三种演出剧场组成:歌剧、芭蕾和戏剧。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老剧院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市老城区,主要演出剧场是歌剧与芭蕾,而戏剧演出剧场则是在斯洛伐克新国家歌剧院。<br> <h3><font color="#010101">斯洛伐克老国家歌剧院是早期的古典剧场,建于1776,1884-1886被维也纳建筑师改造成如今的新文艺复兴风格,整栋建筑充满西方古典主义韵味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霍维兹多斯拉夫广场的霍维兹多斯拉夫雕像。帕沃尔 · 奥尔斯扎格 · 霍维兹多斯拉夫是斯洛伐克最伟大的诗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街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马丁大教堂(St.Martin's Cathedral)在1452年开始作为大教堂接受人们前来来祈祷,但它却用了将近两个世纪才完成这座哥特式教堂的建筑,教堂长约69.37米,宽22.85米,高16.02米,室内拥有三个大小相等的通廊,带给游客广阔的空间和明亮的灯光,一览教堂内的金碧辉煌和室内构造及装饰。 在16世纪,当布拉迪斯拉发成为匈牙利首都时,这座教堂被用来作为加冕的地方,从1563年到1830年,一共有11位匈牙利国王和8位王后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圣马丁是伯拉第斯拉瓦最著名的教堂,它曾经作为布拉迪斯拉法的堡垒,是一幢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哥特式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马丁大教堂</font></h3> 建在大桥上的飞碟餐厅。<h3>再见了斯洛伐克,再见了布拉迪斯拉发,有机会我还会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