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杨昌济故居

云舒蔚兰

<h3>1.拜访杨昌济故居,十分的意外。因为之前只知道杨昌济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父亲。今天途径东直门,有一个下午的空闲,在百度地图上找附近名人故居,看到“杨昌济故居“,真是万分的惊喜!</h3><h3>2.春天在北京时看了几处名人故居,每一处都写满了不同时期中国的沧桑故事,每一处都可歌可泣。如今走在北京的巷子里,感觉满满的都是历史的沉积,几乎每一步,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低头看见历史的珍珠,抬头望见历史的星月,让人心潮澎湃无限感慨。</h3><h3>现在“杨昌济故居“就在我几百米以为的地方,让我怎么不激动!</h3> <h3>3.这就是杨杨昌济故居。北京豆腐池胡同15号,旧时的门牌是豆腐池9号,在胡同中段北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为455平方米,有房屋16间半,包括街门一间,建筑面积237平方米。具体格局是:街门为如意门,建在“巽”位;外院有南房三间、北房三间、西厢房三间、东厢房两间;里院有北房四间,灰顶平台房半间。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小型民居建筑。</h3><h3>(现在不开放)</h3> <h3>4.杨昌济,是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英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毛泽东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他最喜爱的学生蔡和森和毛泽东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h3><h3></h3><h3></h3><h3></h3> <h3>5.站在杨昌济故居前,仿佛看到豆蔻年华的杨开慧朝气蓬勃娇羞浪漫快快乐乐进进出出的身影,因为此时毛泽东就住在她们家里。</h3><h3>那是1918年8月,毛泽东和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籍青年到京,与蔡和森暂住到这院南房靠近大门的房间里,住了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后来由于来北京的新民学会的会员居住分散,不便开展活动,在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租了三间房,会员们集居一处。</h3><h3>而眼前的杨昌济故居,正是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第一个居所。</h3><h3>6.刘昂先生在《浩气贯天地 风雨送征船——缅怀蔡和森同志》一文中写道:“毛泽东、蔡和森同志一方面积极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而奔走,一面如饥似渴地探索当时世界的新思潮、新学说,努力追求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h3><h3>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虽然只有近八个月的时间,但古都北京给他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h3> <h3>1920年冬,毛泽东、杨开慧喜结连理。</h3> <h3>7..我在故居前久久徘徊,久久徘徊,眼前的一砖一石,红门绿窗,灰墙灰瓦,都记录着少女杨开慧内心无限的甜蜜和毛泽东青春洋溢热情似火的浪漫往事。<br></h3><h3>这门前的大树啊,你有多少动人的故事讲给后人听?</h3> <h3>8.可惜的是,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只有49岁。先生在临终之时,给自己的好朋友、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的章士钊写信,力荐毛泽东与蔡和森。信中写道:“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h3><h3><br></h3><h3>9.杨昌济先生病逝之时,毛泽东因“驱张运动”正在北京。1月25日上午8时,杨昌济先生追悼会在宣武门外法源寺举行。2月中旬,杨昌济先生的灵柩在其夫人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等人的护送下,离开了北京,返回湖南长沙板仓。先生魂归故里,其家人也从此离开了豆腐池9号的“板仓杨寓”。</h3><h3><br></h3> <h3>10.这顽强的石头,来自哪里?何其幸运,守护在杨先生的门前!铭记了先生家多少人来人往故事,你可知道,这是改变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故事啊!</h3><h3>杨昌济先生作为教育家,应该为培养出“千古骄杨”的女儿和“世纪伟人”的学生而含笑九泉,彪炳史册!</h3> <h3>11.故居对面是豆腐池胡同40号。在这伟大的北京,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写满了故事。</h3> <h3>12.阳光洒在灰色的屋檐和朱红色明净的窗台,一片祥和与温暖。</h3><h3>伟大的杨昌济先生:这一切是否如你所愿?</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