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微】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行草书展观后

子笙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nbsp;&nbsp;/郭更群</p> <p>被称为“书法奥运会”的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已分书体分展区先后开幕一段时间了,在宝鸡举行的行书草书作品展也已开展一个多月了,今天才得以成行,再次感受了一回国展的魅力。</p> <p>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可能因为文物保护的原因,隆冬时节依然不供暖气。看过展览的朋友都说展出作品数量很大,展厅很冷,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我们同行的人中却不乏去过两三次甚至三五次的。我想,这么冷还一趟趟的跑,作品吸引人才是硬道理。</p> <p>的确,国展无论影响力、还是号召力都非一般展事可比,加之本次国展分书体评选和展出,别出心裁,规格规模之大、策划布展之精、入展作品数量之巨,皆前所未有,更让人充满期待。而对于期待能涉足国展的书法爱好者来说,不仅仅是兴奋、惊喜和期待,还有些许怯生的感觉。</p> <p>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西周文明的宝库,博物院设计极富特色,展厅很大,而又很曲折,600余件入展的行草书作品也就在此顺势曲曲折折的排布开来,犹如江南园林中自然分布的景致,既引人入胜,让人目不暇接,又不时的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即便如此,要逐一细细品读这些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书协领导早有安排,在邓宇春主席带领下,梁镛、刘泉两位副主席,以及书协两位顾问董扬老师、鲁望老师轮流担纲讲解,带领大家鉴赏品评。几位老师选取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取法到创新、从笔法到章法、从气象到气韵、甚至就作品的补款和钤印,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实践,深入浅出,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破解疑惑,让一幅幅作品顿时鲜活起来,似乎一下子有了生命的温度。这些闯关夺隘终于入展的作品与我们也似乎缩小了距离,变得熟悉和亲切了许多。</p> <p>国展是书法人的国展,是书法人展示书艺的大舞台。一直以来,国展让人痴狂,也让人迷惘,倍受推崇,也倍受诟病,让无数书法人摧眉折腰,欲罢不能。但既是舞台就会有各种角色,不仅风格、流派、书体、师承多样,名气、水平也有优劣高下,甚至还有哭的、有笑的、有吵的、又闹的,丰富得很,也热闹得很。来之前,也曾读到听到一些朋友的观展之感,赞美者众,但也不乏批评之声。诸如“展览体”、“千人一面”、“集字创作”、“重形式制作”、“追求视觉冲击力”、“缺少书卷气”等等,不一而足,有人甚至提出撤销书协、取消国展,一棍子打死了事。这些问题一定不是他们强加的,而是近年来书法展览乃至书法创作的通病。他们的批评是真实的,也是中肯的。但问题是人人喊打喊治,却久治不愈,甚至还有变异和衍生,就连喊得声音最大最凶的批评者也没有提出一个更好更优的解决方案。</p> <p><br></p> <p>实际上,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东西,也正因为存在诸多的不完美,才有了不断探索和追求完美的乐趣。书法展览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人才,极大的促进了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也是不争的事实。就拿古人来说,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依然有人质疑东质疑西,甚至这儿柔哪儿媚的,但问题是千百年来大家都在学,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当然,就书法批评而言,一味表扬并不是好事,负面的批评反倒有利于进步。再说书法艺术的鉴赏本就没有硬性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的批评反倒使这些作品和作者有了血、有了肉、有了烟火气,也就有了我们可资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国展的行草书作品也不是街道边的灯杆“等个高”,有的技法纯熟精到,小巧可人,有的大笔纵横,气势雄浑,但总的感觉小字作品感人者不及大字,这也许就是展厅的效应。</p> <p>几百幅作品,几个小时粗略览过,很多已印象模糊。但我心里明白,就我而言,这里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堪为我的学习范本。无论是精到如方放的行书册,毫厘之间,精致入微,几乎无以复加;还是苍浑如榜书“黑云白雨”对联者,气势夺人,撼人心魄,他们背后无不凝结着作者的执着、坚守和艰辛。面对他们,除了惭愧,还是惭愧。</p> <p>站在每一幅作品前,感受着跳动的点画,心却在一阵阵的揪紧,思绪也不由自主的回到了自己的案头。也许曾经自豪于满壁书册,也许曾经自信于废纸三千,也许曾经自醉与一两次入展,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此时此刻都变得无比苍白,甚至可笑了。</p> <p>我们不用整天拿着“道法自然”、“书为心画”、“书如其人”、“书品人品”等假大空的所谓理论大棒吓唬和迷惑世人,以显示自己的专业和高深。我想,剥掉这些神秘兮兮的伪装,书法就是写字,那就以古贤为师,老老实实的写,踏踏实实的写,认认真真的写,就从形而下的技法入手,好好临帖,望象的临,望准的临,不要想着投机,也不要想着取巧,更不要妄想着突然一天那位高人给你传授秘方诀窍,不要轻言意临,不要轻言出帖、不要轻言创新。倘若真的池水尽墨、退笔成冢,国展成为我们的国展就不再是梦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1月9日晚于自在山房灯下记</p> <p>&nbsp;&nbsp;&nbsp;郭更群,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发展委员会副主任。</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