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北大

铁马冰河

<p class="ql-block"> 邵闽<b>/文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年年底,我去首都机场接机,因为时间早,顺便去了一趟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北大西校门前,既熟悉又陌生,曾经熟悉的北大西校门变得小了许多,矮了许多,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多少年了,那高高的门楼,气派的朱红大门,门口那两尊威武的狮子……不知多少次出现在我的梦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我对这一切是那么熟悉,我已经靠近它,已经轻轻地触摸到了它的脉搏,感受到了它的呼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年,当我站在未名湖畔,看着手捧书本晨读的剪影时,我就想,有一天我也会坐在这里,我也会坐在未名湖畔的柳树下,沐浴着北大的晨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的理想是那么清晰,“上北大,上北大中文系”。 那是隐藏在我心中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这么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在眺望北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大,是我心中的圣地,似乎它总是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似水流年,并没有洗褪我的北大之梦,然而这么些年,我只能选择远远的眺望……</p> <h5><font color="#ff8a00">北大西校门</font></h5><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秋天,当我含着眼泪、背着行李(那年我十三岁,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从河北围场到北京)站在北大西校门时,还是被西校门的门楼震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是秋天?因为当我跟着叔叔走进西校门后,便看见一栋栋教学楼的整面墙上飘满红叶,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爬墙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后来的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每天都从西校门进进出出,从这条小路经过,走到十二公寓。除了冬天,那些黛瓦青砖上爬满了青春的植物,有时碧绿如泼,有时疏影婉约,到了秋天,便是我刚来到北大时的样子,“万山”红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条小路上,还有一个副食商店,有时路过,我会进去逛逛,买点北京特产酥糖,多半时候是空手而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从西校门到十二公寓,还有一条大路,可以骑自行车,偶尔有小车通过,只是那时小车太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第一次真切地看见从前一直在脑海里反复构筑的未名湖的波光,博雅塔的影子,翻尾石鱼摇尾张嘴.石舫泊在那里不知睡了多少年时,这一切,好像我已经很熟悉,它们就是一直在这里静静地等我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大的校园真是太大了。记忆中好像有五个大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上学后不久,正赶上修斯诺墓碑,在未名湖畔。我们年级都到未名湖修路,这是一段未名湖南岸的小路,其中的一段分给我们班,记得我们在那里劳动了一天。1973年10月19日,斯诺骨灰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p> <h5><font color="#ff8a00">斯诺之墓</font></h5><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在山沟里时,还没有见过自行车),就是在那个五四体育场里。在通往体育场的斜坡下,我一下子撞倒了五个钩肩搭背的女大学生,六个人滚作一团,叫苦不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是这个体育场,我第一次参加运动会,为了班级的成绩,摇旗呐喊。有时候,晚上在这里看露天电影,和同学们一起说笑玩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名湖的夏天,来去自由的风,陪我在湖畔的小径上徜徉,秋天湖面上浮着成片的睡莲,几株水生的芦苇,像有意刺破水面的平淡,挺着细瘦的身躯在温和太阳下地摇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我最喜欢的是冬天的未名湖,那时的湖面已经冰封了,整个湖面被浇成了冰场。结成了冰的湖面上,成群的滑冰爱好者在上面大展身手。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南方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冰,也许在画册或电影上看过,但是在记忆里却找不到它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一双冰刀,我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可以飞翔。我在未名湖上学会了滑冰,后来我到辽宁本溪市49野战医院进修,每天晚饭后,和几个战友飞奔在冰场。手牵手,脚下像生了风,那时,这是在北方才能享受到的乐趣啊。</p> <h5><font color="#ff8a00">北大未名湖的冰场</font></h5><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因为铁道兵第八师修建沙通铁路,先大部队一步到河北围场庙宫打前站。庙宫是个公社,只有小学,没有初中。而我原来的部队子弟学校当时还在四川襄渝铁路大会战,我随父亲先来到河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父母把我送到了北京——我二叔的身边,我二叔当时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在解放初期他在整个江苏和安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开始了在北大附中的求学。我清楚地记得到学校报到时的情景;那些女同学在走廊里围着我问这问那;她们对我这个来自西南边陲,来自军营的女孩充满了好奇。男同学则远远地站在后面,目光中也露出好奇的神情。 显然,他们对我这个外地来的小姑娘很感兴趣。我对他们的印象也特别好,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热情和温暖,很快我就融入其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插入初三六班。班长叫周娟,是个五官长的很标致的姑娘,她很懂事,大家都尊敬她。在班上,我还结识了两个新朋友,一个叫魏淑英,一个叫陈红。他们两家都住在中关村,那时,我经常到他们家里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同学们和我想象的差距很大,他们都衣着很朴素,基本上是蓝或黑衣服,发型除了齐耳短发就是两个短刷子。而我从四川大巴山的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特别显眼,有些土的掉渣。我的衣服都是小碎花的,颜色也是很多色。我的两条长辫子已经过了衣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高一的时候,我分到了高一 二班。这时的班长叫陈卓,大家都叫她“Table”,他的父亲是北大的教授,住在北大郎润园 ,记得我第一次看电视,就是在她家里看的《侦察兵》。还有一个同学叫杨琼,是我的入团介绍人,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如今过去了这些年,我能记住的名字就只有他们了,现在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是否还能想起我。</p> <h5><font color="#ff8a00">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全景</font></h5><h5><font color="#ff8a00">当年我们的教室就是在校门口右侧的那栋楼里。</font></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初三六班毕业照</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前排左五:邵闽。一片黑蓝色的衣服里,就我一件花衣服。</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font color="#ff8a00">初三六班女生合影</font></h5><h5><font color="#ff8a00">后排左五:邵闽</font></h5> <h3><font color="#ff8a00">初三六班女生合影</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前排左四:邵闽</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左三:邵闽</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班男生在北大附中门口</b></p> <h5><font color="#ff8a00">前左一:陈卓,右:邵闽 后:魏淑英</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左一:魏淑英 中:邵闽 右:陈红</font></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左:陈卓, 中:杨琼 右:邵闽 </span></h5><p class="ql-block">这些老照片我一直精心保存着,走南闯北,跟着我四十多年。</p> <h3><br></h3><h3> 三</h3><h3><br></h3><h3>“通知,通知,请各班同学们注意:校宣传队的同学,请赶快到学校排练厅集合……”坐在教室里正在做功课的我们起身跑着离开教室。</h3><h3><br></h3><h3>“嗒嗒,嗒嗒,嗒嗒嗒……蓝天飞彩霞,草原开红花,我们巡逻在边疆,飒爽英姿……”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草原女民兵》舞曲,我的思绪就回到北大附中,回到学校宣传队排练大厅,心里禁不住地阵阵激动。</h3><h3><br></h3><h3>悠扬的马头琴曲,我们仿佛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巡逻。那蕴含着民族风格的抽肩、动腕、云手、下腰等优美舞姿,独特的民乐伴奏,浓郁的草原风格,把草原女民兵英姿飒爽在草原上,马蹄嗒嗒声诠释的淋漓尽致。很多年以后,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芳华》时,那里的舞蹈又勾起我少女时的美好回忆。</h3><h3><br></h3><h3>记得那时,学校对宣传队特别重视,因为每年的五一或十一,校宣传队都有政治任务,参加颐和园里的庆祝活动。那年十一,我们在石舫旁边的舞台上和另一个学校包了整场。其中的一个节目就是这个舞蹈。</h3><h3><br></h3><h3>那时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特别光荣。在被红布围成的后台里,同学们叽叽喳喳个不停,老师不断地催促“快,快……”我们互相梳着辫子,嬉笑着、打闹着。</h3><h3><br></h3><h3>演出后自然有一顿丰盛的美餐。</h3> <h5><font color="#ff8a00">草原女民兵剧照</font></h5><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北大附中的日子里,我每次路过学校大门口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盯着传达室的窗口。那窗口上有一个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每天来信同学的名单。每一次,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上去搜索,期待着从那一封封陌生的名字里,突然出现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刚刚离开铁八师子弟学校不久,和学校很多同学都保持着通信联系,几乎每天都能在校门口的黑板上看见我的名字。那时,第一次离开家和熟悉的同学,这些远方的来信给我带来了很多温馨和美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我上初三,高二有个男同学叫陈江,他小弟弟和我堂妹是同学,两人每天都结伴去北大附小上学。他家兄弟四人:洋、江、洪、浩,他排行老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陈江的个子很高,戴着一副琇琅眼镜,文质彬彬的。记得他家住在八公寓,我住在十二公寓,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他家的楼。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他总是跟在我的身后,这一跟,一直到他毕业,下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不知陈江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我,他常常通过他小弟,我妹、来向我借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信,许多次他帮我拿信并送到我的手上,有时候在教室里,喊我出来。更多是课间活动在操场上。好像我们从没有说过多余的话,甚至连一句谢谢也没有。我也从未好意思正眼看看他。只记得他的个子很高,戴着一副琇琅眼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喜欢唱歌,在南方时偷偷地收集了许多云南、四川民歌。记得有花儿与少年等,我的歌本一拿到学校就吸引了很多同学的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江通过堂妹和我借歌本。有一次,在他还回的歌本里,我发现曾被撕破的地方,被他贴了一块白色的小纸,我嫌难看就揭了下来,发现纸片上用英文写了几个字,那几个字我已经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的一天,在放学的路上,正走到未名湖畔时,他和几个同年级的男生走在我的后面,他们高声地唱着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歌“登山攀高峰,行船挣上游……”。我在前面撒开腿拼命地跑,至今也想不起来我跑什么呢。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看见他。后来他下乡去了北京延庆县花盆公社,从此杳无音讯。</p> <p><br></p><p> 五、</p><p><br></p><p>在附中上高一的那一年,黄帅由中关村一小转入了北大附中,分在初一七班。为此,学校的反击右倾思想回潮又掀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为了跟上全国的形势,附中专门为黄帅的“革命造反”行动,办了一个展览会。这一段时间里,我被抽出去为展览会写解说词。</p><p><br></p><p>记得有一间屋子里,堆满了全国各地给黄帅的信。我每天下课后就坐在信堆起的小山上,读那些内容各异的信件。至今还记得其中一封信的内容:文革后,真是一团糟。学校的一切都被破坏了;课桌、课椅、书籍、标本,更重要的是使人充满信心的教育制度被破坏了。也许你会说,那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教育制度,人会变修。但却使我充满信心,我就是一个反革命。那时候的学生,比你们这群油嘴滑舌,什么都不懂,只会说“红太阳,红小兵“的民族败类强多了。</p><p><br></p><p>通过这次,我写议论文的水平,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终于搞清了怎么提出论点,怎么找论据,又怎么去论证。</p> <h5><font color="#ff8a00">小学生的黄帅</font></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项任务刚过去,我们年级便开始了二十天的学农劳动。分在延庆县黑山寨公社黑山寨大队。这是个很富饶的村庄,是北京市树立的学大寨的典型。我们班同学分住在农民家中,我和杨琼、李红住在王大婶家,他家有六个孩子,加上我们三个人,院子里成天都是鸡飞狗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每天上山割麦穗、抓青、扬场、拔蒿子。请贫农讲家史,和农民一起联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二十天的学农活动中,我入了团。</p> <h5><font color="#ff8a00">学农时和同学在北京十三陵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学农时和同学在八达岭合影</font></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和同学在北京昌平黑山寨学农时合影</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font color="#ff8a00">和同学在北京昌平黑山寨学农时合影</font></h5>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38军学军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我站在未名湖畔眺望未名湖,立在博雅塔下眺望博雅塔。年少轻狂的我在毕业留言册上写上“迈向北大”的豪言壮语。记得,年少幼稚的我,曾在未名湖畔的书店里买过一枚北大的校徽,以为戴上它就可以圆了我的梦。然而,我始终不敢把它佩在胸前,因为我不属于北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曾经站在北大西校门那朱红的大门前,留了好几张影,却没有找到丝毫的归属感。也许,我永远不属于北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这么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在眺望北大。虽然我知道自己一直在迈向北大的岔路上行走,离北大越走越远……</p> <p class="ql-block">我在北大附中上学时在海淀照的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当兵到内蒙古,辽宁一走数年,再回北大只能是梦里啦……</p> <h5><font color="#ff8a00">以下照片是堂妹丹2019年摄影于北大校园</font></h5> <p>2020年初的北大西校门,空无一人。</p> <h5><font color="#ff8a00">北大校庆</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春到未名湖</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初冬未名湖</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今夜的博雅塔为谁而亮。</font></h5><h3></h3> <h3><font color="#ff8a00">四十多年了,我和北大附中的同学早就失去了联系,不知道他们还记得我吗?他们是不是也有微信群啊,有没有找我呢?</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