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史殿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秦娥•娄山关</div>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br>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br>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br>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br>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br> 战友殿军对篆刻这门艺术的执着让我佩服, 虽只是业余爱好,可近千枚的作品足以显示他的功底,四十多个年头了,不改初忠,以快乐人生的心态一步步走下去。<div> 殿军兄制印严谨,讲究平衡匀称,笔划显示圆润挺拔,结构新颖,技艺精湛,厚重大气。作品多次在省市报刊上发表。<br> 战友黄成兴赞殿军篆刻作品并填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相思</div> 金石缘,冰雪缘。<br> 浓缩方寸胜万言。<br> 大荒情意牵。<div><br> 刻心笺,铭心笺<br> 巧运匠心布字研<br> 谁人与比肩。<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