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咱们 "七五炮连”

正道途径

<h5>一九七三年四月,七五炮连全体退役老兵合影。</h5><h3></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h3><h1>  咱们的连队简称叫七五炮连,她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278团75炮连,隶属于陆军第31军93师,其装备是"M20 75mm无后坐力炮”。<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武器咱们不少战友接触了好几年,但对它的历史,可不一定了解,更谈不上能说的清楚。若不信!就请一块往下瞧瞧:<br>  说起无后坐力炮,先要知道咱们新中国的轻武器大都是从仿苏制武器开始发展的,但由于苏联在无后坐力炮这一领域还处落后的状态,我国的这类武器发展则是从仿美制武器起步的。<br>  无后坐力炮这种步兵近战的利器,诞生于二战的战火中,当时在这一领域最为先进的国家首推美国。虽说1917年俄国人梁布兴斯基也曾经发明过一种76.2毫米无后坐力炮,并曾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使用过,但美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最早。一战时的1914年,美国海军军官戴维斯就研制出一种两管对接式双头无后坐力炮。该炮在向前射出弹丸的同时,向后喷出铅油质平衡物以保证炮身不后坐。<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我国无后坐力炮的发展历史,是始于1945年民国政府在获得美国援助的无后坐力炮实物之后,即开始了仿制,1946年7月,国民党政府第50兵工厂以M18无后坐力炮作为母型开始仿制,还根据实炮进行测绘,又在美方再提供了该炮图纸后,直到1947年11月才勉强研制成功,兵工署将其命名为“民国36年式57mm无后坐力炮”。但由于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不能生产身管和炮闩所用的镍铬合金钢,故到1949年所生产的95门炮,质量全部不过关,在射击试验中不是扳机连杆折断,就是退壳钩变形,始终不能装备部队使用。&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工研究部门即开始研究美制无后坐力炮的仿制工作。在对所得图纸和大量缴获实物进行研制和技术攻关,于1952年仿制成功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后又改进为56、56-1、56-2等几种款式),并开始批量生产,陆续装备部队。在这里附带介绍一下M20-56-2式75mm无后坐力炮的主要性能:炮身全长/2.03m,总重量/72kg(配用M1917A1三脚架),最大射速8发/分,最大射程/6812m(榴弹)/6584m(破甲弹)。榴弹重量/9.92kg,破甲弹重量/9.3kg,发烟弹质量/10.26kg。榴弹最大初速/274m/s,破甲弹最大初速/305m/s,破甲弹可贯穿92.1mm厚的装甲钢板。<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些武器装备部队后,曾经在几场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无后坐力炮作为我军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取得了可喜战绩;又如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步兵在某次受到印军碉堡火力压制时,用一门无后坐力炮对准碉堡,首发命中并将其摧毁,随后也次次有效,使印军感到非常恐慌。战争的实践验证了无后坐力炮能有效对付各种不同目标、特别适应山地作战的特点。<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说完了“七五炮”,咱们就接着说说与“七五炮”有关的人和事。先自我介绍下,本人是68年3月入伍的福建兵。当年一起被分配到七五炮连5位同乡中,有三个陈姓:陈景欢、陈景凯、陈恩全,一个姓王叫正芳,一个姓黄叫桂松。哈哈~告诉你:我就是叫王正芳的那个兵。&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说起与七五炮的缘分由来,咱这里顺便给大伙交待下,也算是个小插曲吧:上文中提到,我军工部门,于1952年仿制成功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又改进为56式、56-1式和56-2式等多种款式。其中56-2式75mm无后坐力炮,就是我们31军93师278团75炮连的主装备了。长期以来,在对它的操作要领时,必须两个人一前一后扛着炮身管,对准三角架上的套筒,而且一定要轻轻地一穿过去,然后再安装固定。其最大的不足和问题是:a.炮身管与套筒相互触碰发出的钢金属刮卡响声音,b.动作的弧度比较大容易暴露。特别是夜间寂静时,更是无法做到有效隐蔽自己、偃旗息鼓的不被敌方发现。针对56-2式75mm无后坐力炮这一缺陷,1969年6月,咱连队组织人员进行了研究和改制,并且取得了重要成果,使之成为不用套筒、直接翻盖安装固定式的新型七五炮。这项武器装备的革新项目,主要负责人是:时任连长李昌文同志,具体参研人员有:杨修碧、王正芳等,“厦门大学光学仪器厂”作为地方科技支撑单位,参与了研制工作。<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8年5月23日,在浙江嘉善老战友聚会上,参会战友吴水晶回忆说:“咱连队的七五炮改制成功后,当年还是我们一排一班全班战士,全副武装扛着新改制的七五炮,坐上军车代表连队参加了31军全军汇报比赛,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此事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大家谈到这里,仍旧觉得往事难忘,历历在目,老战友们个个兴奋不已,纷纷举杯相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后来,由于咱连队随全团由厦门移防到和溪山区。由于七五炮改革成功,作为技术改革项目的带头人和负责人,李昌文连长功不可没,影响很大,团首长很是满意。于是,在咱们到和溪营区的第二年,即1971年度,李昌文老连长被提拔升为278团司令部炮兵股股长。这既是老连长的荣幸,同时也是咱们七五炮连的光荣。<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七五炮连其人其事,没有随着几十年岁月的流逝而被忘却,相反,她却深深地植入了我们这些老兵的心田,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记忆中。</h1><h3></h3><h3></h3><h3></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