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峪河》第十四集 吃水不忘挖井人

朱俊宇

<h1><b> 解放初期,新中国的政府政权已经建立,而且优秀的共产党人已经开始带领全国各族劳动人民开始恢复生产,建立新天地,但是经过几十年的革命战争摆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战后千疮百孔,断壁残垣的凄惨一片的旧中国面貌。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吃不饱饭的问题依然困扰着绝大部分人民,而且持续多年,工业体系才起步,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税收,公粮,公购粮,把落后干旱的西北农民的口粮挤压得根本没有剩余,而且寅吃卯粮的现象普遍存在。干旱缺水靠天吃饭依然是西北农业的基本现状,农村农民尤其是陕甘宁边区西北地域水资源的匮乏是普遍现象,在人们心目中靠水近一些也自然就成了一种优势,于是靠近渭河南岸与朱家滩南北相对的东崖和西崖人开始把朱家滩戏谑地叫“干滩子”就是因为他们距离渭河近而朱家滩离渭河稍远,朱家滩人把“干”字隐去,于是朱家滩从那时候开始叫“滩子”。</b></h1><h1><b> 有一年村子来了一个孤寡男人在药王洞下边挖了一个小窑洞一个人住了下来过得也孤苦可怜,到了年末,弄了一间草房终于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过大年心中无限感慨!于是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外:</b></h1><h1><b> 三十晚么酒么肉冷清清就了一夜</b></h1><h1><b> 初二三也么亲戚长达达睡了三天。</b></h1><h1><b> 后来这个人原来是朱武年的堂兄朱劳尔在民国二十一年外出逃荒几十年看到解放了就回来了因为他外出时候卖了地卖了房这么多年混的也不好,惭愧没脸面来找堂弟朱武年,就住在这里,后来武年知道接到自己另一院撵麦子的场房里安顿住下来了。<br>  </b><b>毛主席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蜀仓乡以</b><b>谭尊汉为乡党委书记以朱麦成为朱家滩村支书,以庞有水为村长的新的领导班子上台后以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政策为纲领,开始领导滩子人民战天斗地兴修水利。 </b></h1><h1><b> 从那时候开始先后在石榴山下“骆驼石”引水,兴修金台水库,幸福沟水库,滴水潭水库等,蜀仓乡男女老少齐上阵,到处贴着口号标语是“战天斗地一百天,流血流汗不流泪!”“宁叫骨头瘦三分,不让任务落了空”“宁叫汗水漂起船,任务也要提前完”战严寒,斗酷暑,靠炸药,铁锨镢头,架子车,肩扛背挑,大干了五六年。特别是在各家浅水井干旱无水的情况下,滩子村人在村西南处太白庙和药王洞之间的坡根下,如发现聚宝盆一样找到一眼泉水,而且水质清冽甘甜,于是村上人把这眼泉水引到村南口,用青砖箍了一个泉水浅水井而且取名“南池”。南池泉水经常水满自溢让人们用水桶扁担挑水,人畜共饮。干滩子几经坎坷又回到了朱家滩。兴修几个水利工程人们虽然干的汗流夹背,一倒头就呼呼大睡,但是那时候的政治生态依然要把阶级斗争放到显著的位置,社教运动才刚刚开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