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先秦古籍之一,该书的作者是谁已经是一个历史迷案,有说是大禹和伯益写的,大禹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治水的那位大禹,伯益是大禹的执政官,也是后来的秦国和赵国的先祖。</h3> <h3>我们身边各类玄幻题材电视剧,均以《山海经》神怪文化为灵感源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青丘九尾狐,《花千骨》的长留山,《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驺吾......这些时间横跨古今、形式从旧到新的经典,均取材于这本流传千年的中国志怪古籍。</h3> <h3>《山海经》一共有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全文才只有三万字,记载了100多个国家,500多个山名,100多条水道。</h3> <h3>《山经》虽然篇数少,但是字数多,有两万多字,《山经》的文字,结构清晰,逻辑流畅,像是很有条理的说明文,主要记录了山川地理、动植矿物、各路神仙、祭祀仪式等内容。除了山上的异兽,这些山神也长得奇形怪状的,有鸟身龙首、人面龙身、人面三首、猪身八足蛇尾……要么就是半人半兽,要么就是各种动物体拼接出来的。</h3><h3><br></h3> <h3>《海经》的风格就自由散漫了很多。虽然只有九千多个字,却盛产神话故事,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像我们今天熟悉的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就出自《海经》。</h3> <h3>《海经》的前四篇,是海外四经,跟《山经》比较像,但主要讲的都是外国的奇人异物,比如海外的哪个国家的人长了翅膀,哪个国家的人走路是双腿交叉着走的……如厌火国的人能喷火,贯胸国的人胸前有个大洞,三首国的人有三个头,一目国的人只有一只眼,另外还有小人国,大人国,男人国,女人国等等,就出自海外四经。</h3> <h3>海内四经就比较杂,讲的有昆仑的景象如何磅礴,凤凰的样貌和习性如何,各地河流的发源和流向,甚至还提到了匈奴和朝鲜等国家名族。总的来说,海内四经可以看成是海外四经的"国内版",讲的都是国内的奇人异物。</h3> <h3>《海经》还有大荒四经和海内经这五篇,相当于补充前八篇的内容,记载的东西也差不多,区别就是,这后五篇更加丰富,而且保存了大量的神话资料。比如黄帝的家谱、大禹共工的故事、绝地天通的神话、逐鹿之战、女娲羲和烛龙应龙西王母……等等,都有相应的记载。</h3> <h3>书中还提出了世界是有极限的理念(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可谓是中国古地理史上的一大重要成就。整部书的结构普遍被认为是由《山经》和《海经》构成同一个地理方域中的不同部分,即《山经》在内,《海内经》次之,《海外经》再次之,《大荒经》最外。各部分从内而外,由近及远,组成《山海经》中完整的世界格局。</h3> <h3>《山海经 中次九经》云:“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人神人,夏启而冬闭……熊山,帝也”。神农架最早的名称,被称为“熊山”。熊山是众山之宗。《史记》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这个氏族以熊为图腾,黄帝号有熊。</h3><h3><br></h3><h3>另外,屈原在《离骚》也指明了楚王家族的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就是颛顼,黄帝的孙子。因此,楚王姓芈,熊氏。根据《史记》记载,历史上25位楚王的名字中都有“熊”字,例如熊横、熊旅和熊横。甚至有位楚王直接叫“穴熊”(即熊穴),再联想到《山海经》的记载,这是巧合吗?</h3> <h3>《山海经》同时也提到了120多种动物,50多种植物,算是一本古生物学教科书吧!</h3> <h3>南山之首曰(音雀)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音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音遇)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其为兽,如豕而人面。</h3><h3><br></h3><h3>“狌”是“猩”字的古代写法,这种类人生物似乎就是今天所说的猩猩了。但在今天,野生的猩猩只在东南亚可以看到,而大猩猩则更是仅存于非洲。《山海经》中神奇的是狌狌能通晓过去发生的事情,吃其肉可以善走。</h3> <h3>《山海经》曰:“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h3><h3><br></h3><h3>这种生物像马,但长着白色的脑袋,且身上有着如虎纹一样的白色条纹,它有可能就是今天的斑马。众所周知,斑马是非洲的特有物种,只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生存,《山海经》又是如何知晓的呢?</h3> <h3>九尾狐也在《山海经》里登场,书中写道:"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h3> <h3>《西山经》的钱来山有羬羊,书中的描述是这样的:状如羊而马尾。这个好理解,貌似羊和马的组合。</h3> <h3>《北山经》谯明山的何罗鱼就显得怪异了,人家尾巴多,它是身子多:一首而十身。除了尾巴多,身子多外,还有头多的,这位怪兽来头很大,是昆仑山的门神,叫做开明兽,对它的描述是“类虎而九首,皆人面”。</h3> <h3>一位来自于《中次二经》阳山的怪兽更让人难以理解:“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仅从文字描述来看,它长了一张人脸和豺的身子,完了还有鸟的翅膀,最后走起路来是蛇行,我就想问:你那翅膀是干啥使的,扇风用的吗?</h3> <h3>《山海经》中相当一部分怪兽是吃人的,而这些能吃人的怪兽几乎都可以学婴儿叫,试想,半夜三更听见婴儿叫,人未有不去查看的,一去查看就有来无回,想来这怪兽吃人也挺讲究策略的。</h3> <h3>《山海经》的说法,如果一个人睡觉老是做噩梦,可以让他吃一种"冉遗鱼",这种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如果不喜欢吃鱼,还可以选择一种"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的名叫"鵸鵌"的鸟。此外,如果吃了一种"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的野兽,还能变得不嫉妒他人,实在堪称神奇。</h3> <h3>除了食疗功能外,相当一部分怪兽还具备预兆功能,如凤凰,“见则天下安宁”。在史书的记载中,盛世常有吉祥物出现就源自于《山海经》。</h3><h3>预示天下大乱的,如一个叫“大鹗”的怪兽,长得“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而虎爪”,“见则有大兵”,一个叫“肥遗”的,长得“蛇形一首两身”,“见则其国大旱”。</h3> <h3>书中提到了300多种矿物,还将他们按金玉石土分类,算得上一本矿物学教材。</h3><h3><br></h3><h3>《南山经》中“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gao),可以血玉。”</h3><h3><br></h3><h3>《中山经》记载的:“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金玉在书中解释为未经提炼磨制的天然金属矿物质和玉石</h3> <h3>玉可以吃🤫这一点在《山海经》里有记载:</h3><h3>有一座山叫密山,那里是丹水的源头,那里产的玉膏是黄帝喜欢的食品。这些玉膏分为五色,泽而有光,天地鬼神都能以它为食。</h3><h3><br></h3><h3>爱吃玉的不止神仙,《山海经.海内经》还有一则神话:一棵长玉的树,每年都会有凤凰来吃。凤凰的头上长有“德”字,为后世“以玉比德”提供了神话依据。现在想来,玉是天地鬼神、上古黄帝以及凤凰等祥瑞的喜爱之物,怪不得华夏以玉为贵。就连孔子以玉比德,也要贴合“天地”二字才完美。</h3> <h3>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太多都与《山海经》有关。西王母、女娲、黄帝与蚩尤、大神刑天等神话传说,算得上先秦版的故事会,童话大王。</h3> <h3>《山海经》中,不同死法的“夸父”:</h3><h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h3><h3>这说的是夸父追日而跑,最终因为没有喝上水而渴死。</h3> <h3>《山海经》又曰:</h3><h3>“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h3><h3>这段记载则说夸父是被应龙杀死的。</h3> <h3>《大荒北经》中记载的夸父更为详细:</h3><h3>“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以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h3><h3>这里额外介绍了夸父所处之地及超酷造型。夸父是后土之孙,但与《海外北经》不同在于:夸父追的不是太阳,而是日影!《大荒北经》的记载,泄露了夸父逐日神话的原初本像,表明夸父所追赶的并非是日轮本身,而只是太阳的影子而已!</h3><h3><br></h3><h3>《列子·汤问》中,基本延续了《大荒北经》的说法,明确指出追的是日影!“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h3> <h3>《山海经》中,记录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西王母。西王母在《山海经》中一共出现了三次。</h3><h3>第一次,在《西次三经》中:“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h3><h3><br></h3><h3>第二次,在《大荒西经》中:“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h3><h3><br></h3><h3>第三次,在《海内北经》中:“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h3> <h3>总结一下:西王母戴胜(“胜”的模样,是一个中间有方孔的横轴,在其两端则是两个上下对称分布的梯形装饰物)👑西王母善啸(唱歌好听)🤗西王母具有伺察和控制灾害之气的神力⚡️🔥💥这么来看西王母应是个风姿绰约的美人🧜♀️。</h3> <h5><font color="#808080">番外:西王母埃及女法老说。上古典籍《穆天子传》记载了穆天子与西王母会面的场景,书中交代穆天子驾着八匹马拉的车,走了将近九个月,这才到达了西王母的驻地。马匹在奔跑时,平均速度可以达到40里每小时左右。如果这匹马不停地以这个速度狂奔,并且以直线距离到达埃及,正好需要一个月。走走停停,用九个月到达埃及根本就不成问题。因此王母是埃及女法老的传言很靠谱。我们也可以通过埃及女法老装束,与《山海经》描写进行对比。</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番外:西王母乃印度湿婆说。湿婆的名字,梵语的拉丁字转写为“Shiva”,跟“西王”的发音非常近似是吠陀教最伟大的神灵之一,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兼具创生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力量。湿婆为苦行之神,常年在凯拉斯山(梵:Kalashi/Kailasa)的石洞里苦行和沉思,获得神奇的力量。《山海经》形容西王母是“穴处”。这座凯拉斯山就是西藏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山(藏:གངས་རིན་པོ་ཆེ/Gangs Rin-po-che),对于苯教、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文化象征意义,被各教视为“世界中心”</font></h5> <h3>中学语文地理必学的《水经注》中,有数十处引用了《山海经》。大诗人的陶渊明写下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文。</h3> <h3>屈原的《天问》《涉江》,提到了很多《山海经》中的故事,如《天问》的</h3><h3>“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h3><h3><br></h3><h3>屈原在诗里问:哎呀鲧你为什么会去盗天帝的息壤(息壤,就是一种传说中能自生自长永远不灭的泥土)呢?那是因为鲧听了鸱龟 chī guī 一只成精的像鸱鸟的老乌龟的话,说这息壤能治水,盗土救水,原本想成为中国的普罗米修斯,结果这息壤不是混凝土水泥,堵不住洪水,反而造成了人灾更大的灾难,天帝一发怒,鲧就被砍了头。</h3> <h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都流趟着《山海经》的血脉。如《蜀道难》里的:</h3><h3>“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h3><h3>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br></h3><h3><br></h3><h3>蚕丛及鱼凫,都是古蜀国的国王,而对鱼凫的来历,最早的文字记载就是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记载了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死后变成一种叫鱼妇的怪鱼的故事,山海经里的这个怪物鱼妇与古蜀国国王鱼凫,两个字的读音都是一样的。而近代包括从三星堆大量的考古结果都显示,古蜀国正是颛顼的后代南下移民而建立的古国。你看,在这里文学神话和历史是不是就得到了高度的契合。</h3> <h3>地理、历史、神话、宗教、小说,在这本中国的创世史诗里包容贯通,自成体系,所以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从古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 在《汉书.六艺志》里把它列在数术略的形法类,和《相人》《宫宅地形》等书归在了一类,当成相书算命的教材,而到了《隋书.经籍志》则把它改在了史部地理类。</h3> <h3>提出《山海经》是中国小说之祖的,最先来自于清朝修订四库全书的纪昀(晓岚),他将《山海经》纳入了四库全书中的子部的小说家类。</h3> <h3>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山海经》中的《山经》部分成书最早,大约是战国时代,地理意义也是最大的。《山经》共分五卷26篇,以晋西南和豫西为中心,记录了中国境内的26列山岳。主要反映了古人对中国三个方面的地理认识。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们没有卫星,是如何了解我国广袤的地域范围的。</h3><h3><br></h3><h3>《山经》所涉及的范围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新疆阿尔金山一带,南达海南,北至内蒙古高原的阴山山脉。这基本上就是现在中国的版图面积了。这可比那时古人所知的九州范围大多了。</h3> <h3>《山海经》一个个独立但又隐性连接的故事,搭建起了中国上古的整个历史框架,让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大宝库,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上古活物论时期的最重要文献。</h3><h3><br></h3><h3>司马迁说: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意思是山海经里记载的内容特别是那些奇花异兽,司马太公不敢拿来当史料。 但实际上,《史记五帝本纪》中上古五帝时代的整个历史框架,源头正是《山海经》里这些看似散乱的神话传说。</h3> <h3>不周山是这些散乱的神话里一个核心的点,串起整个山海经的神话体系构架。</h3> <h3>《大荒西经》里是这样讲述不周山事件的:</h3><h3>“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h3><h3><br></h3><h3>大意就是西北海之外有座山叫不周山,此山是残缺不能补合的,至于是先天残缺的还是后来残缺的,书里没有提及,但最后一句补充了,山的旁边是过禹攻打共工的战场。</h3> <h3>所来经过《列子.汤问》《淮南子》一系列古籍的补充,不周山神话变得完整和丰富起来,和共工在不周山开战撕逼的大神也从禹变成了祝融,战败的共工发了怒,撞断了不周山与祝融同归于尽,而这不周山是天的柱子。</h3> <h3>以至后来的女祸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h3> <h3>这一时期,以黄帝和炎帝为主干的部落共同构建成了一个炎黄部落联盟(东夷——华夏部落联盟)。炎帝承认黄帝公孙轩辕对黄河流域的领导权。随后,黄帝又继续与黄河下游的苗蛮部落——九黎族的蚩尤部落开展了征战和角逐,</h3> <h3>涿鹿一战以黄帝胜出而告终,在《山海经》及司马迁的史记都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山海经》里面就是黄帝请出了旱灾之神女魃,战胜了蚩尤请来的风伯雨师——因为风雨是南方部落所习惯的气候,而北方的干热是他们不喜欢的。</h3> <h3>败北的蚩尤部落则迁移到了南方长江流域,至此,由炎黄蚩所代表的东夷、华夏、苗蛮三大民族部落集团形成华夏民族的基本构架)。</h3><h3>炎黄部落联盟从黄帝时代沿续了下去,领导人也从黄帝到颛顼——帝喾——帝辛——帝尧——帝舜——帝禹,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部落联盟是以战争的胜利方黄帝部落为主导的。《山海经》中提到的大禹与三苗之战,后羿与太康的斗争,都是炎黄争霸的延续。<br></h3> <h3>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体系里面,有两种神话是共有的,一个是创世神话,另一个是洪水神话,而没有那一个国家的洪水神话能够像我们中华的洪水神话这样完整和丰满。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洪水神话提到那场大灾难的缘由,是因为两个神仙在战争中的疯狂举动。共工祝融的大战,撞断了不周山的天柱。从而引发了神州一系列的灾难,开启了中国的大洪水英雄时代。</h3><h3><br></h3> <h3>《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做的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西汉的《淮南子·览冥篇》则首次记载了女娲补天:"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女娲不仅仅是创世大神,甚至还是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补天大神,至此,中国的创世神话完全的形成,与《山海经》的零散不一不同,从天地初开到女娲补天,表现的也是中国神话和历史"合二为一"的特点。</h3> <h3>《山海经》这部上古奇书不仅仅用看似散乱的神话勾画出了上古的整个历史框架,而且它还就神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争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构想,那就是中国神话史上的另一个大事件,重黎分天地。《大荒西经》里提到:</h3><h3>“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h3><h3><br></h3><h3>这一战略性构想,等于是给后面姜子牙封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八仙过海这一大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石。</h3> <h3>《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在他的代表作《三体》里面就描述的未来场景:当主人公罗辑休眠二百年醒来,发现当时的地球已经成了一个没有国家和军队,团结和睦的地球村,而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所有有威胁的军事力量,都已经到了地球的外太空,你看,这不是末来世界的又一次重黎分天地吗?</h3> <h3>《山海经》作为“千古第一奇书”,被誉为“华夏文明第一宝典”,拥有着破解上古文明历史的魔力,跨时空挑战想像力。你可以论四海神奇、远方怪物,也可以神游名山大川;或者看各路神仙的黑科技互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