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的写法(选材)

寒雪梅子

<h3><b>我们在选取题材方面,要有讲究。初学填词,不要急着写太现代的生活内容,像看球赛、打太极、上下班、去游乐场玩等等,这些题材目前并不适合写入词中,更何况初学词,语言驾驭能力并不足以书写这类题材。因此,要选择偏传统一些的题材,富于诗意的题材内容去写。像山水、田园、怀古、登高、送别、相思之类。哪怕我们暂时没有合适的现实生活题材,甚至虚构内容、模仿去写也是可以的。</b></h3><h3><b>刚开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做到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尽量把握词的美感、味道。哪怕内容比较传统没关系,先看你写的词,有没有词味。语言的锤炼、打磨,要符合词的审美。不要学习粗率一路的写法,先从柔婉、细腻、空灵的一面去学习、把握。</b></h3><h3><b>接下来说说《十六字令》的写作特点。先看格律:</b></h3><h3><b>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b></h3><h3><b>这个词牌虽然只有短短十六字,但是却有四句,句式长短变化是很丰富的,包含一字句、七字句、三字句、五字句。我们在尝试创作时,先不要急着写,多读几首古人的范词,感受一下这种参差错落、声情摇曳之美。</b></h3><h3><b>接下来,我们注意格律要求,第一句一个字,第二句七个字,第三句三个字,第四句五个字,一二四句要求押韵。前两句一定要注意意脉的贯穿。</b></h3><h3><b>我们看前面的几个例子,蔡伸的前两句:“天!休使圆蟾照客眠。”第一句以“天”开端,第二句“休使圆蟾照客眠”的主语就是“天”,是说老天不要让这一轮圆月照得我这离家的人无法安眠。——前后意思,贯穿得很紧。</b></h3><h3><b>再比如袁去华的前两句:“归。目断吾庐小翠微。”第一句以“归”字发端,写自己弃官归来。那么,归来见到了什么呢?第二句“目断吾庐小翠微”,是写快到家时极目所见。前后一气贯穿下来,第二句跟第一句衔接得很紧。还有顾太清的前两句“听,黄鹤楼中三两声”。第一句以“听”字发端,那么,听到什么了呢?次句“黄鹤楼中三两声”,原来是黄鹤楼中吹来三两声笛声。就很自然地贯穿下来了。</b></h3><h3><b>而且古人的范词,处处讲究词之美感、味道。蔡伸的“圆蟾”一词,多精美;袁去华,将“吾庐”置于“小翠微”的画面背景,多幽美;顾太清写笛声,从黄鹤楼中传来,环境是那么清雅,而“三两声”,写笛声疏疏淡淡,恰到好处。那么,我们在写之前,就要留意一下这些讲究,下笔就会稳重一些。</b></h3><h3><b>最后,我们来看《十六字令》如何取景抒情?</b></h3><h3><b>我们试着写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是眼前的场景。如果眼前的场景不好入词,缺乏诗意,也可以写以前的场景或虚构场景,选取有诗意的场景刻画。我们试着写一个情境,比如:</b></h3><h3><b>1.夏天的夜晚,写池边的夜色。夏夜池塘,会有蛙鸣,岸边有垂柳,水中有天上的星辰倒影或月影等等,把这个组合成一首词。先从听觉入手,第一句一个字,平声,押韵,以“听”字开端。那么,听到什么了呢?听到了蛙声,次句即可写蛙声,七个字,“中仄平平仄仄平”,押韵,“柳岸鸣蛙两部声”。这里的“两部声”是一个典故,出自《南史·孔稚圭传》,原文记载:“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b></h3><h3><b>南齐时期,孔稚珪对世俗很讨厌,喜欢山水自然,他居住的房子周围不加修饰,长满野草,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经常可以听到蛙的鸣声,有人说他效仿后汉的陈蕃。他说,我把这些蛙声当作两部鼓吹之声,别有一番风味,何必效仿陈蕃。——这个典故很有名,后人写蛙声,经常用这个典故,像苏轼的“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等。</b></h3><h3><b>那么,回到这首《十六字令》。第一句以“听”字开端,第二写“柳岸鸣蛙两部声”,提到蛙声,前两句意脉贯通下来。三四句可以转换视角,写池上的波光、星影之类。第三句,三个字,“平平仄”,写波光——“波光澹”。第四句,五个字,“中仄仄平平”,押韵,写星影——“微动一天星”。形容波光微漾,满天星影随之摇动的情景。这样一首《十六字令》就出来了:</b></h3><h3><b>听,柳岸鸣蛙两部声。波光澹,微动一天星。</b></h3><h3><b>这里只是一个示范,虽不至于出彩,但气息尚不至太粗。先慢慢把握词之美感,要善于写景,写出轻灵、疏淡的味道。</b></h3><h3><b>2.还可以虚构一个情境来写。古人有很多写江南采莲女的诗词,像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欧阳修的“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等等。我们现在去江南,很少见到年轻美丽的采莲女子了。但我们不必急着刻画现实,因为我们还不具备很强的写实能力。那么,为了把握词之气息、味道,可以先从模拟古人这样的情境入手。</b></h3><h3><b>第一句一个字,平声,押韵,以“荷”字开端。那么,秋日的荷叶、荷花到底如何呢?第二句七字句,押韵,“中仄平平仄仄平”,具体描绘“荷”的样子——“翠盖红妆荡渌波”。这里的“翠盖”,是指荷叶;“红妆”是指荷花。因为,我前面提到过,词的语言一定要精美,要善于打磨、修饰。有时候替代词用好了,会使诗词显得非常优美,效果也很好。你这里如果直接还原成“荷叶荷花荡渌波”,不但两个“荷”字与第一句的“荷”字重复,语感美也特别差。</b></h3><h3><b>用“翠盖”代指荷叶,“红妆”代指荷花,就比较富于美感。因为金代元好问写过一首词《临江仙》,上阕说:“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即是如此替代,我们可以借鉴过来。“翠盖红妆荡渌波”,写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荷花,荡漾、映照在清波里。接下来,三四句转换角度,写到采莲的女子。第三句,三个字,“平平仄”——“江南女”。江南女怎么样呢?</b></h3><h3><b>第四句五个字,押韵,“中仄仄平平”,写她们唱着歌儿——“轻唱采莲歌”。这样一首《十六字令》就出来了:</b></h3><h3><b>荷,翠盖红妆荡渌波。江南女,轻唱采莲歌。</b></h3><h3><b>刚开始填词,就要写得柔婉一些,细腻一些,气息、味道不要太粗疏。否则后面路子会越走越偏,写出来就不是词了。</b></h3><h3><b>那么,通过古人的几首范词,以及这两首的示范尝试,我们可以留意到《十六字令》的意脉衔接和变化。第一句以一个平声字开端之后,第二句要紧紧贯穿下来,前两句的意脉要非常贯通。三四句转换一笔来写:第三句转换视角,第四句承接一笔,最好要有余味。</b></h3><h3><b>比如练笔第一首《十六字令》:</b></h3><h3><b>听,柳岸鸣蛙两部声。波光澹,微动一天星。</b></h3><h3><b>前两句写听觉,第二句写蛙声,紧承首句“听”字而来。后两句转换一笔,写视觉。</b></h3><h3><b>第二首《十六字令》:</b></h3><h3><b>荷,翠盖红妆荡渌波。江南女,轻唱采莲歌。</b></h3><h3><b>前两句写“荷”之本身,第二句“翠盖红妆”,紧承首句“荷”字而来。后两句转换一笔,由“荷”到“人”,写出采莲女子。</b></h3><h3><b>3.我们还可以虚构秋景来写。因为古人写伤春悲秋极多,二者也最好写。但我们写秋景,可以写得健朗一些,不必非得写得衰飒、萧瑟的。有人写诗词,有一个刻板思维。比如我前面提到写“荷”,第一句以“荷”字开端。有人就觉得,写春天之景,第一句以“春”字开端;写秋天之景,第一句以“秋”字开端。如果每首词都是这种思维,那么这词写出来是很呆板的。你可以转换思维,变化一下。</b></h3><h3><b>第一句,一个字,平声,押韵,以“风”字发端。秋天的风怎么样呢? 可以展开想象,秋风把万树的枫叶都染红了。第二句,七个字,押韵,“中仄平平仄仄平”——“偷染江枫万树红”。秋风,悄悄地把江边的万树枫叶染红了。这样表达,相对来说,比较富于诗意一些。我们注意写词,要尽量将意象美化。写枫树,以“江枫”来修饰,意象就比较丰富一些,让人想象是秋江边的枫树。“江枫”的画面、意象,也让人想到唐人崔信明的名句“枫落吴江冷”,或者《招魂》中的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b></h3><h3></h3><h3><b>三四句转换角度,写秋日的天空。第三句,三个字,“平平仄”,写秋空——“霜天阔”。第四句,五个字,“中仄仄平平”,写秋空中南飞之雁——“万里送征鸿”。我们注意,每一处词语的修饰。秋日之天空,可以用“霜天”形容,这样会比较美一些。像柳永的“月华收、云淡霜天曙”,杜安世的“万里霜天林叶坠,萧索动离心”等。如果这里直接换成“秋天”或“青天”,语感美就会差很多。</b></h3> <h3><b>这样一首《十六字令》就出来了:</b></h3><h3><b>风,偷染江枫万树红。霜天阔,万里送征鸿。</b></h3><h3><b>但是,我们一读全词,发现“万”字重复了。《十六字令》字数极少,重字印象不好,可以把“万里”,改为“杳杳”。这样全词就成这样了:</b></h3><h3><b>风,偷染江枫万树红。霜天阔,杳杳送征鸿。</b></h3><h3><b><br></b></h3><h3><b>4.我之前碰到过一些学员写《十六字令》。结果他想写雨,然后跟我说,老师,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吗?我说,是呀。然后他说,可是我要写雨,把雨放在第一个字,是仄声,不合要求,那怎么办?——我觉得,如果大家以这样的思路去写,未免过于刻板了。谁说写“雨”,第一个就必须用“雨”?</b></h3> <h3><b>杨雪窗,十六字令写法(二)</b></h3><h3><b>你可以从听觉入手,先声夺人,把“雨”的意象放在第二句呀。比如第一句,一个字,以“听”字发端;第二句,七个字,交代出“雨”的意象,“春雨鸣檐万点声”。三四句写卷帘远望的画面。第三句,三个字,“搴帘望”;第四句,五个字,写雨洗天净的画面,“一为洗天青”。这样,一首《十六字令》就出来了:</b></h3><h3><b>听,春雨鸣檐万点声。搴帘望,一为洗天青。</b></h3><h3><b>当然,如果你实在用《十六字令》,写不出“雨”来。你可以换个题材、内容来写,不必非得在一个题材上把自己束缚住了。</b></h3><h3><b>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本次课关于《十六字令》的范词讲解,章法分析,意脉衔接,句法的变化,乃至最后取景造境的写作示范,都有详细的指导。希望大家在课后,一定要尝试去写。下去之后的任务,就是写一两首《十六字令》,两周时间,肯定能写完。最后,我再把《十六字令》的格律列举如下:</b></h3><h3><b>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b></h3><h3><b>大家照此去填即可,注意押韵依《词林正韵》。下去之后,不要火急火燎地去写,先看看范词,揣摩一下《十六字令》的声情、气息,再慢慢酝酿去写。</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