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读诵《学记》不知不觉两个月了,对于我来说,成长又进入了一个里程碑。</h3><h3><br></h3><h3>昨天恰好是第60天,博士对我的语音进行了点评。然而这一次的作业我真的马虎了,录音不完美(中间有出错的地方),本想再重新录的,结果看到十点多了,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忙完,就打消了重录的念头,不曾想撞在“枪口”上了。</h3> <h3>非常感恩博士的指导与鼓励。大概估算了一下,其实《短歌行》真的练得不多,连续四天加起来可能三十多遍,顶多不到五十遍。我很惭愧,前言部分只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地用心去进行精深练习,因而录音时也是没有完全找到感觉的。</h3><h3><br></h3><h3>我更没有深究自己平时究竟练了多少遍,只是感觉会了然后录完音交差了事。昨天留意了一下,一般比较短的一句诗大概10遍左右会了。像《短歌行》等诗,有时候偶尔有一两句似曾相识,因为以前听过姜博士吟诵,所以学起来就快一点。</h3><h3><br></h3><h3>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怀孕的前几个月经常放姜博士的音频给胎宝宝听,加上我的吟诵启蒙就是跟博士学的,因而对博士的声音比较熟悉,对他的腔调也有一种熟悉感。这是一个优势,同时也为我的偷懒提供了理由。</h3> <h3>其实之前博士和组长们一直都强调前言部分很重要。虽然我每天都练了,看似功夫不间断,实际上并没有用百分之百的诚心去对待,那么所练的功夫自然就大打折扣。《学记》里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当我们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时,试问一下我们到底用的是假功夫还是真功夫?</h3> <h3>第二个月《学记》会背诵了,相比第一个月而言感觉就没那么明显,但其实是功夫不到位,功夫到位,是不会没有感觉的。至少,每天的前言都是开胃菜,如果我们把这份菜炒熟了,就不会没有感觉,没感觉就说明火候🔥还不到,菜没炒熟。</h3> <h3>最后,用姜博士的话与君共勉:“李子柒火了,我们只看到了火光,看不见她如何积蓄能量:每天都用心感受生活顺应自然,每段视频都那么一丝不苟,每个表情都那么全神贯注……我们点赞不是因为火的光,而是火光背后我们难以企及的功夫和力量!我们做不到,只好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赞心甘情愿地给了她!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这样为别人点赞。【功夫读书会】的学友们,我们不是这样的人,我们不干这样的事。我们要练自己的功夫,有朝一日,让别人为我点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