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记录#“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解读”专题讲座

老雕

<b>认真记录,适时回顾,做好一名生活的记录员、文化的体验者、知识的搬运工。</b> 时间:2019.12.21<br>地点: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br>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解读<br>嘉宾:陈同滨 陈同滨先生及其团队:<br>开拓了中国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大遗址保护规划技术门类;<br>建立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提升了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力度,为城镇化高速进程下国家重大遗址保护做出抢救性贡献;<br>成功申报了丝绸之路、良渚古城遗址等5项世界文化遗产;<br>承担了长城、故宫、莫高窟等9项世界遗产的保护总体规划及百余项国家重大考古遗址专业咨询……<div><br></div><div>主要荣誉:<br>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br>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br>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贡献奖<br><br></div>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名<br><br> 2019年“央企楷模” 第十届(2020)“梁思成建筑奖”提名候选人(进行中) 逐项读过这简历,就问你服不服 <div>授课前,陈先生面色沉静,淡坐不语,白巾轻披黑衣,黑发几丝飘白,与想像中饱学之士、儒雅大家的形象非常吻合。<br></div>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解读》,题目非常大,落脚点很具体,简单说明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详细回顾西湖、元大都、良渚古城这三个项目的申遗进程,解读各项目立项的思维与规划——而重点在于,如何发掘与确定项目于中国、于世界的共同价值观与独特代表性。 <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div> 当天的重头戏:良渚申遗,由于时间原因,被略略带过,使得学生们很不解渴,回家后自己去找了一些资料来学习,另有一番收获。 在多年的工作中,陈先生清楚地到,申遗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国际语境”。<br>由于文化背景迥异,国人习惯在自己的语境里自说自话,要把中国遗产解读给世界很不容易。比如在杭州,很多人对“西湖申遗”疑惑不解。先生笑言,“中国人以为杭州西湖是天下人皆知的,其实不然。我们以为西湖的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我对着湖光山色向一位西方的联合国遗产官员讲述诗情画意时,他却说完全没有感觉。“ 近年“文化产业热”兴起,对于文物保护、文化自信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问题,陈先生也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div><br><div>文化遗产应当是为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服务的,是民族文化复兴大业的组成部分。不能说到保护与建设,就一定是矛盾,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找到和谐的平衡点。</div><div>文化产业的开发有它自身的范畴和目标,应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的性质定位。通过“申遗”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造福百姓,是值得提倡的。</div><div><br></div><div>“我们绝对不是不赞成人用,但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是绝对前提,因为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仅仅属于当代,还属于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它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身份认定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没有古迹遗址,我们作为子孙后代是无法感受与把握祖先们曾经创造的历史与辉煌。”<div><div><br></div></div></div></div> 这种既尊重历史,也顺应时代的理念,互依共存同发展的思路,值得认真研究把握。<div>听说重庆即将出台母城文化建设整体规划方案,已聘请陈先生主持推进,实为大大的喜事!<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