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的来由一写在2022年的春节到来之际

罗金

<h3>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我们只要一翻日历就能知道了;可是你想过没有,这个日历上的年、月、日又是怎么来的呢?每一年的元旦,春节这些重要的节日又是怎么确定的呢?</h3> <h3>今年是公元2022年,又是我国的农历虎年,可是什么是公元、什么是农历?一年的365天是怎么来的?这些都是历法的内容。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从远古到中古时代再到现代,历法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准确到非常正确,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朔一下历法的源远流长吧!</h3> <h3>一:远古时代的历法;据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多年,古埃及人是以太阳相对大地(当时还没有地球的概念)运动作为天文依据来历法。人们通过长期的天文观察,找出了太阳对大地,对尼罗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最早历法的雏型就开始出现了。</h3> <h3>由于尼罗河水每年都要泛滥一次,于是古埃及人便将这个周期视为太阳的回归,于是便产生了“年”的天文历法,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历法“太阳历”。</h3> <h3>“太阳历”简称“阳历”,它和月亮的运动没有任何关系;古埃及人通过观察,最初确定了一年内大约有三百六十天,而当时的“一天”也只是以日出到日落的时段计算。又因为每当尼罗河水涨潮到埃及首都城堡的位置那天,太阳和天郎星总是同时出现在天边,于是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每一年的第一天。</h3> <h3>后来人们又观察到;在每年里都有河水暴涨,退回,庄稼的种植,生长,成熟,收获这些周而复始的不同季节。于是人们又把一年的三百六十天分成三个不同的季节,既“泛滥期”、“播种管理期”、“收获期”。于是便有了季节的概念,即一年内有三个季节。</h3> <h3>再后来古埃及人又通过观察月亮相对地球的运动,发现月亮总是由满月逐渐消失再又渐渐变圆的规律,而且这个周期大约是二十九到三十天,于是便有了“月”的概念;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内要有十二个月。</h3> <h3>实际上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365.2422日),一年三百六十天要少于一个回归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误差逐渐增大,因此埃及人便又把一年定为三百六十五天;于是一年三个季节,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三十天,三百六十天后余下的五天,古埃及人用来祭奠众神灵以保佑他们的平安。</h3> <h3>“太阳历”基本符合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因此自远古至中古时期沿用了上千年。但是即使“太阳历”采用了365天,仍与太阳回归的365.2422天少了大约四分之一天,于是每四年便少了一天,到了公元前1325年便相差了接近四个月的时间。</h3> <h3>二:中古时期的“儒略历”;到了罗马皇帝凯撒执政时,“太阳历”计算误差的累计已经造成了极大混乱。于是公元前46年凯撒在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参与下实行了历法改革;改革后的新历法被称作“儒略历”。之所以怎么称呼,是因为凯撒的全名是“儒略.西泽”。</h3> <h3>“儒略历”区别于“太阳历”;首先把一年的天数由365天精确到了365.25天,并引入了“闰年”的概念,规定每四年闰年一次(该年366天),这样便解决了“太阳历”造成每四年少一天的误差。</h3> <h3>按照一年365天(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的算法,“儒略历”规定单数月31天,双数月30天,,每年的二月29天;这样一年便是365天。如果赶上闰年,便把二月增加一天为30天,全年366天。</h3> <h3>在凯撒大帝之后,国王屋大维(凯撒的外甥)时期正式开启了“罗马帝国”的盛世;他大权独揽,推行帝制,于公元前23年获得“奥古斯都”称号(意为至尊致圣)。</h3> <h3>公元14年8月屋大维病死,为了纪念这位帝国的创始人,元老院将他病死的月份命名为“奥古斯都”(Augustus)。并将每年的8月改为31天,因为2月是当时国家处置犯人的月份,被认为不吉利,所以便从2月里减了一天改为28天。</h3> <h3>至此,“儒略历”的1、3、5、7、8、9、11月为31天,2月为28天,其他月份为30天。而后又因为8月天数的增加,便依次把9、11月的31天改到了10、12月。形成了1、3、5、7、8、10、12月31天,4、6、9、11月30天,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为29天,每四年闰年一次的“儒略历”,并一直沿用到公元1582年。</h3> <h3>“儒略历”把每年的长度定为365.25天,虽然精确于“太阳历”,但还是比回归年(365.2422天)多0.0078天,这样一来大约每128年相差一天,每四百年多出3.12天。</h3> <h3>三:人类近代的“格里历”;到了公元1582年,“儒略历”与太阳回归年已经有了10天的差距;于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决定对“儒略历”进行修正。他根据意大利人利里奥的方案,首先把10月5日确定为10月25日,既人为地减去“儒略历”误差而多出来的10天。</h3> <h3>然后规定每四百年内减少三个闰年,具体闰年的确定方法是:每四年闰年一次,但如果这个年份是世纪年(被100整除),那么只有被400整除才能是闰年。这样便解决了每四百年多出三天的问题,这就是一直被世界沿用至今的“格里高利历”——公历。</h3> <h3>“格里历”的确定使一年的平均长度精确到365.2425天,与回归年的365.2422仅相差0.0003天,约3300年相差一天。可以说已经相当准确了,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公历”。</h3> <h3>四:中国的“阳历”与“阴历”;我国现在使用的日历就是“公历”法,简称“阳历”;可是我们在日历中,经常会看到“农历”的字样,也经常听老人们说到“阴历”这个词。于是我们又产生了疑问,什么是“农历”什么是“阴历”?下面就要追朔一下我国的历法进程了。</h3> <h3>我们祖先制定的历法是“夏历”,据说最早的历法来自于远古时期的“夏朝”,也称“阴阳历”;这里的“阳”指太阳,“阴”则是指月亮,“阴阳历”是结合了太阳和月亮分别对地球的作用而产生的。</h3> <h3>前面叙述过了“太阳历”,这里我们再介绍一下“太阴历”,既以月球的运动作为天文依据的历法;老祖先们根据对月相的圆缺周期观察,确定了月亮绕地球一周即为一个月,每个月大约29.5天,12个月为一年,这便是“太阴历”。</h3> <h3>由“太阴历”决定的一年总天数只有354天,为了接近回归年的长度,故在每三十年中增加了十一个闰年,但是即便闰年也只有355天,与回归年仍相差十一天,也不能准确反应季节的变化周期,后来被弃置不用了。</h3> <h3>但是“太阴历”所采用的“朔望月”的概念被引进了“夏历”法中;规定以“朔”为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即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依次对齐成一直线,这一天便是当月的第一天。</h3> <h3>“夏历”中“年”的长度是以太阳回归年为基础,根据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定义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中有三个月,每个月中有两个节气,即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而且这些节气与季节和气候密切相关,对广大农村的农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农历”。</h3> <h3>在我国的“农历”中,因为“月”是以“太阴历”为基础制定的,所以每年平均354天,这与“阳历”回归年的365天要少了11天,因此农历的每三年置有闰年一次,这里的闰年不是“阳历”的2月增加一天,而是增加了一个月,于是就有了我们经常听到的“闰月”了。如果你的生日是过阴历,则会出现在某年里过两个生日的情况,因为这一年正赶上闰年,而且恰恰赶在在你生日的月份。</h3> <h3>总结一下我国的“农历”历法:以太阳回归年的长度来定义“年”;即一年有365天,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以月球的“朔望规律”来定义“月”;即每个月平均29.5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个月,用“闰月”来协调一年相差11天的问题,每三年闰年一次,闰年时一年十三个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农历”也是老人们经常说的“阴历”。</h3> <h3>五,“公历”被引入中国;“农历”历法自创建后,在我国沿用了几千年。直到“辛亥革命”发生的1911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使用“公历”的主张,自1912年1月1日实施与世界历法接轨;至此我国正式使用了“公历”纪时,但是“农历”由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没有退出,从此我国的“公历”和“农历”同时在使用。</h3> <h3>六:关于“纪时法”;所谓“纪时”就是“年号”;在“公历”里,每一年的年号都是以“公元元年”为基准顺推或逆推而称谓的;如前面我们曾提到的公元1582年,或公元前46年;两者的纪时都是以“公元元年”为起点,分别向两个方向推移的年限,两者之间的时差是46+1582=1648年。</h3> <h3>“公历元年”即“公元”现在看来非常重要,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纪时年都是以它为参照的;那么这一年又是怎样确定的呢?据说在基督教传入欧洲大陆逐渐发展壮大后,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耶稣,便把他的出生年确定为公历元年。</h3> <h3>在我国的“农历”,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以当时在位皇帝的名号来命名,如唐朝唐太宗的“贞观之年”,武则天的“周武之年”,清朝的“康熙年”“雍正年”等。每当皇帝更换时,即是老皇帝的在任的“末年”,也是新皇帝的“元年”;只是年号变更但不影响月份和日期。<br></h3> <h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从此“民国”的年号一直沿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即停止使用;据说目前台湾还在使用。</h3> <h3>不仅我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历法和纪时法;如公元1912年就是中华民国元年;同时是日本明治四十五年,大正元年(这一年里天皇更换);也是越南维新六年;还是朝鲜主体纪年元年。可见有许多国家至今除了采用统一的“公历”纪时法,自己国家的历法和年号仍在继续沿用着。</h3> <h3>七:关于我国农历年的“称谓”;除了前面提到的“年号”外,在农历日历中最常见的还有一个称谓,即由“天干、地支”相互交织而组合的命名;如“甲子年”“乙丑年”“辛亥年”等,查看今年的日历,显示的是:公历2022年,农历壬寅年;</h3> <h3>这里必须提到我们老祖先在揭示宇宙万物、自然界运动规律时所创造的“周易学说”;“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且“地支”中的十二支,每一支都对应着一种属性: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h3> <h3>我们的先人在给农历的每一年冠名时,由十位天干与十二地支中的每一位上下对应,依次排序,于是便有了“甲子年”“乙丑年”等等。而对应每一个“子年”,我们即称为“鼠年”,每一个“丑年”即是“牛年”,对应今年农历的“壬寅”年,人们就俗称“虎年”。</h3> <h3>至于“周易”所涉及的知识非常深远,在此也只为说明有关农历年命名的来由,至于这一年的称谓又预示着什么,我们且不再探讨。只须知道:我们的农历元年开启的第一天,即是几千年前老祖先推演出的第一个“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然后依次排列,每六十年一轮回,循环往复至今。</h3> <h3>八:最后再说一下每年中各个不同的节日是怎么确定的?“元旦”是每一个公历年的第一天,即新年伊始;“春节”是我国每一个农历年的第一天,即“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端午节”等,这些都我国的农历节日;而“元旦”“清明节”“五一”“十一”都是我国的公历节日;至于“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都是西方国家的公历节日。</h3> <h3>2022年的元旦刚刚过去,春节即将到来,在这里祝大家节日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