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去追 你最璀璨 <h1>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 孟津育才实验学校 王妙娴---</span></h1><h5>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听见心底有个声音对我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想起了那只蓝色的风筝,想起了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扎拉少年。读时,几次落泪,感动至深,故事里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br></span> 这本书讲述的是12岁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末尾作者用“我追”来结束全文、升华全文、诠释全文。作者追的是当年那个蓝色的风筝,还是追寻当年幸福的童年,亦或是在追寻那份真情……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遐想。<br> 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是一种对希望的寄予,也是一种对美好的追求。人的一生,或许会犯很多错,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和恐惧,我们唯一所能做的是让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对,不要逃避,即使伤痕累累,也问心无愧。我的泪水,在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中就没有停止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背叛后的悔恨,只有自我救赎的勇敢,爱在这里流淌,升华;雪花,在这里融化。“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振耳发聩的誓言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样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但结局还是美好的,使心间顿生暖暖的感动。<br> 哈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对少爷的赤子之心;少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对哈桑的愧疚之心。阿米尔用一生去追的那只风筝,是亲情、友情、爱情,也是正直、善良、诚实。这是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内心明朗的人,一个他自我期许的人。<br>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而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在睡梦中惊醒时良心上所遭受的谴责和折磨,所以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哈桑那样成为一个好人,或者像阿米尔那样再次走上成为好人的路,要坚信善良和勇敢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去努力成就的美德。过去的已无法弥补,但未来可以改变,只要勇敢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真正的善良不是没有黑暗,而是在经历了黑暗之后,依然选择追逐光明。阿米尔,你让人心生敬佩!<br> 觉着读后感走近尾声,《追风筝的人》的情节还在萦绕,心血来潮的我突然构建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望向长空那一只只被想象出来的风筝……惊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于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个风筝?如果有,那么,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或善良、或正义、或诚实、或真情……每当风筝起飞之际,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人,为己,于心无愧。<br> 勇敢去追,你最璀璨。阿桑的陪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的陪伴也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h5> 书香盈满人生路 <h5>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孟津育才实验学校 郭盈盈---<br></span>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这学期,总想着要挽回过去丢掉的时光,还好,为时未晚,任何时候,只要你想,书总不会放弃你。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最近我拜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br> 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忙,让我充满信心……<br>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潜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br>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我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都说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br> 以书为镜,晓百科,知不足。<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我曾对我的学生说:你做不会的题总有人可以做出来,你推到明天的事总有人能做完,你读不懂的文言文总有人可以读懂。同样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琐碎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教师压力之大,同行者人人皆知,但正是压力充实了看似平凡的教学工作,人生才不会空洞,所以我们要用阳光的心境缓解压力,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挑战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挑战性 !</span></h5> 书山有路 上下求索 <h5><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孟津育才实验学校 潘文博---<br></span> 《小学数学》这本书,我是第一次读。它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每一个专题中,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然后专家又亮出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核心词”、“教育价值”、“内涵”等词在每个专题开始都会映入眼帘,迫使读者进行一阵强烈地头脑风暴。渐渐地,我也认识到无论教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考虑它的价值,考虑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能力?是方法?是习惯?亦或是意识?而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的还很不够。 <br> 比如:关于平均数教学。他的核心词是什么呢?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认为重点就是教给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而把意识的培养放到了次要位置。在学习了书中的观点分享,尤其是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录以后,我的感受尤为深刻:作为平均数教学应该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必然性。数学也是这样,需要用到平均数才会产生平均数。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平均数的产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如果只是简单地出示一组踢毽子的数据,让学生来评判哪个小组的同学踢的好?学生想到的只是方法。如何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求?吴正宪老师让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在一次次矛盾中对平均数产生了需求,从而自己提出了平均数。其次,联系实际,进一步来感受、理解平均数。记得以前在教学平均数时,当学完方法之后,多数是机械练习,虽然有时也让学生分析数据,谈感受,但是都只是粗略地带过。而吴老师竟然选了五个不同的例子进行分析,有先估算再谈想法的;有结合实际比赛(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平均数的;有通过对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结合辩论,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有在游戏中学会分析问题要全面的,可以说囊括了平均数的方方面面,使我清晰地认识到——理解和感受平均数的意义、特点和作用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h5><h5> 又比如关于统计,原来我的教学中总是把统计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看了《小学数学》以后,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如今我认识到了对于统计和概率的教学,最重要的是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在生活中统计有什么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统计有用,自觉进行统计,从而培养统计意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作用必须提出好的问题。例如:全球水资源的匮乏、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中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以及对学生身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调查等。统计课还应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如果只是教学生填写统计表,计算数据,而不去感受统计的作用,学生怎么会对统计感兴趣呢?又怎么会产生统计观念呢?同时还应该引领学生多了解统计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可以对相关事件做出决策、对随机事件做出预测、对出现的现象做出分析。 <br> 《小学数学》让我从更宽的视角来看教材看课程改革,使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正确地理解。看完了《小学数学》,觉得还意犹未尽,于是打开新思考网,仔细阅读老师们的帖子和论文,我被她们的文采深深吸引,更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体会到充电的重要性。原来束之高阁的新课标放在了床头柜上,成了我每晚必看的书;原来只会囫囵吞枣地浏览一些杂志,现在它们成了我细细品尝的一道道香茗;原来只在教育教学论坛上作旁观者的我,现在也能参与其中,让自己的思想在与他人的碰撞中升华。我发现,学习正在渐渐地成为我的一种习惯。</h5> 文案花香伴书香 <h5>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孟津育才实验学校 董苏苏---<br></span> 最初了解《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来自大学老师的推荐,当初草草读之,在那个年轻无知的年纪并没有荡起什么波澜。寒假在家闲来无事,又拿起了这本书,不同于第一次的一目十行,这次看的格外的细致,也获得了一些的感悟。<br> 从初读到一本书结束,我一直认为豆豆真的是一个幸福、幸运的孩子。她有一个无限爱她的妈妈、进入到了包容一切的学校、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校长……这所有的幸运让那个有些许“特别”的豆豆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并且长大成为一位优秀的同志。这时,我就不禁的感慨,来到一个好的学校,遇到一位好的校长、老师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想到这里,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自己虽只是一名普通的科学教师,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似乎也在影响着孩子们的将来。每个年级都有像豆豆那样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们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可能就像豆豆的第一任老师一样批评指责他们,不能说这是错误的做法,但是这绝对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在面对性格不一的孩子,我们要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巴学园,让孩子们爱上上学,爱上老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带着孩子们到外边郊游,但是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在操场散步交心;我们也许没有办法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山的味道海的味道,但是我们可以从餐厅的饭菜搭配中告诉学生不要挑食;我们也许没有办法让孩子们选择这节上什么课程,但是我们可以把每一节课都上的生动有趣……<br> 幸福的老师应该是学生长大了还记得你对他的影响,希望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幸福,在未来我可以感受到这份幸福!</h5>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h5>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 孟津育才实验学校 杨豆豆---<br></span> 如果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人、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那么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阅读观》,更让我的心灵得以洗涤、净化,认识上得到了提升。不读书,时间就和纸一样薄,而读书的人则能从每一本书里看到这世界的不同侧面,学识与情感都在阅读中自然丰厚。<br> 好羡慕能有那样的读书氛围,读书能让人静心,每当状态浮躁时,我都喜欢拿一本喜欢的书,坐在有阳光的窗户边,放上轻柔的音乐,静静地沉静于安静的文字世界里,当书本合上的一刹那,心也就恢复了平静。很佩服 朱永新老师能够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做一个读书的推广者,“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但那又怎样?”还好,有我们这样一群热爱读书的人,有这样一群默默推广读书的人。<br> 作为老师,要从大处体会教育。正如朱老师所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那么现在我们的社会国家也正在一步步前进,关注阅读,关注教育,每个城市,地方都开放了一部分书屋,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同时解决了孩子们读书困难的问题,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社会素质等各方面的提升。作为教师,希望看到孩子捧着一本本新书时眼中流露出的期待和满足,喜欢那一份纯粹。<br>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话: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一流的教师应该是一流的读书人,只有一流的读书人,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所以,教师要爱读书,会读书。<br> 所以,我们多读书,会读书,让阅读融进我们的生活。通过阅读我的心开始充实、沉静,不断地阅读使我不停地思考,知道得更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会“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吧!</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