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忘却的记忆——拍电报 挂长途

曼雄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书房清理书籍,翻出一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份电报是1984年我妻子的父亲去世,发电报告诉北京的叔叔,刚好北京叔叔也在患病之中,不能前来奔丧。叔叔的女儿从北京发来电报,其电文是:"岳阳市机瓦厂赵曼雄父病不能回请从简料理后事余萍"。电报总共只有23个字,其中包含了收电报人和发电报人的姓名以及要告之的内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见到这份尘封己久的电报,不由勾起了我关于电报的回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十多年前,家庭都还没有电话,有事与外地的亲属、朋友、同学战友等联系,主要方式还是书写信件。这种方式至今我还留恋它,因为动手写信,可以使自己静下心来,在书信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叙事叙情,写长写短,皆由自取。不象后来的电话,三言两句就了事。而且写信可以练字,提高自己的书法和写作能力。书信联系往来的时间一般都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span></p> <p>这是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部分往来书信</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外地联系除了写信,另一种方式就是挂长途电话,挂长途一般都是有要事和比较急的事。挂长途电话需要到当地的邮政局登记办理,并且还需要排队等叫号。对方接通了的电话也只是单位值班室传达室或办公室或居住地的公用电话,接通后临时去叫人或帮助转告。有条件的就利用单位电话(那时是手摇电话),向邮电局总机登记挂号,然后坐在电话机旁等,待邮局挂通后再接电话。</span></p> <p>这是当年的手摇电话机</p> <p>这是在邮局己登记挂号,等待叫号通话的顾客</p> <p>这是电话总机工作人员在工作</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遇紧急事需与外地联系,那就只能拍电报了,拍电报也需到邮局办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拍电报首先要填一张固定格式的电报表,每一个格子填一个字,不用打标点符号。主要填写收报人地址姓名以及电文内容和发报人署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凡填在格子里的字都是要算钱的,因此要尽量简写。凡遇到文字基础差的发报客户,邮政工作人员还主动告诉你如何简写。我想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邮政部门也是铁饭碗,要是换成现在,可能工作人员还巴不得你多写几个字呢。</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电报收费,据有关资料记载,解放后发电报是0.035元/字;1983年底,邮电部核定时,价格是0.07元/字;到80年代末是0.145元/字。后来这个价格似乎再也没变过。别看一个字只有几分角把钱,但在当时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钱的那个时代,拍个电报要大几块至上十块,还是有点心疼的,因此一般都是家里发生重大事情和变故,才用拍电报的方式告知亲友的。</span></p> <p>这是电报工作人员在工作</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话在沿海地区开始走入家庭,90年代中后期电话就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因而电报就几乎没人用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己经普及,任你与国内外任何地方联系,只要你在手机上触摸几下,几秒钟解决问题。而且可文字,可语音,可视频,随你怎么聊,随你聊多久,根本不用担心花钱,电报的功能完全被取代,因而电报在民用通讯方面也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