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离开舍夫沙万一路向北,途经摩洛哥最北面的3个沿海小城:德图安、丹吉尔和艾希拉,属于走过路过不错过的打卡点,其中的德图安(Tetouan)老城还是摩洛哥9个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呢。</h3> <h3> 德图安是连接摩洛哥和安达路西亚的主要通道,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即开始在此定居,14世纪摩洛哥马里尼德王朝在此设防并建立了要塞,后被西班牙军队摧毁,将近一个世纪德图安陷入沉寂。15世纪末,大批被西班牙人流放的安达路西亚难民来到这里重建家园,德图安逐渐复苏。之后又曾两度被西班牙人所占领,20世纪50年代才回归摩洛哥,所以德图安与西班牙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城市风貌深受西班牙影响,处处留有西班牙文化的印记。1997年得图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得图安城虽然是摩洛哥最小的阿拉伯人聚居区之一,但无疑也是最完整而且没有受到后期外部影响的城市。</h3> <h3> 现存的古城址上,高高的城墙围着一座长方形休闲广场,广场将生活区与商业区划分开来。</h3> <h3> 北面依山而建的土房错落有致,白色的墙面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明亮。白墙里面则是密密匝匝的小街窄巷。</h3> <h3> 新城区的穆萊梅迪广场, 四通八达的道路如放射状汇聚到此,黄色的天主教堂,西班牙式小楼,带镂空花纹的铁栏阳台,完全是一种欧式风格的城市。</h3> <h3>默罕默德五世大道,两边是西班牙式小楼。</h3> <h3> 曾经的西班牙保险公司,现为政府机构。外墙上方的雕像标志据说全世界只有三处有,一个在马德里,一个在格拉纳达,一个就在德图安。</h3> <h3>大道尽头就是皇宫,每个城市几乎都有国王的行宫。门口有卫兵站岗,只能远远地拍一张照。</h3> <h3> 一排白墙绿窗的房子,好像是政府机构,阿拉伯风情与欧式风格和谐融合。</h3> <h3> "法蒂玛吉祥之手门",古城墙遗址。在阿拉伯文化中,法蒂玛是先知黙罕黙德的女儿,她是传说中的月女神,其夫阿里是什叶派穆斯林领袖,法蒂玛是信徒们的守护女神,相传她手中有一个神奇的眼睛,可以治愈信徒们的一切疾病。法蒂玛之手在阿拉伯文化中是保护平安、祈求健康的象征。</h3> <h3>进入拱门就是老城麦地那。</h3> <h3>热情邀请我们团队的旅友穿上当地柏柏尔人的服饰,以示欢迎贵宾的到来。</h3> <h3> 老城里几乎全是一个拱门套一个拱门,穿行于迷宫般的小巷,仿佛中世纪再现。除了一个当地导游为我们带路,还增派了一位负责旅游治安的便衣警察,一路陪同。他告诉我,如今,他们警队也有不少policewoman。</h3> <h3> 中午在老城内一家装饰豪华的餐馆品尝西班牙海鲜饭。</h3> <h3> 海滨城市丹吉尔位于摩洛哥西北角的顶端,是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咽喉之地,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br></h3> <h3> 丹吉尔古城是公元前6世纪由腓尼基人所建造,被称为丁吉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当时的丹吉尔是腓尼基人的重要贸易站,历史上曾屡遭外敌入侵,战乱不断,几易其主。1912年法国将摩洛哥变为了自己的“保护国”,并将丹吉尔变为“国际自由城“,直到1956年重新回到摩洛哥的怀抱。1965年,丹吉尔被辟为自由贸易区。这恐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贸区之一了。</h3> <h3> 建于12世纪的卡斯巴城堡雄踞在丹吉尔老城和海港之间,是城市的制高点,可俯瞰麦地那以及直布罗陀海峡,天气晴好时可直接看到对岸的西班牙陆地。</h3> <h3>老城入口处的西迪•布阿比德清真寺。</h3> <h3>几百年前的西班牙老屋,现已成为一家旅馆。</h3> <h3>大西洋的海水蓝的耀眼!</h3> <h3> 离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有一个赫尔克里溶洞,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也称“非洲洞”,因为这个洞穴的洞口酷似一幅非洲地图,左下方甚至还有马达加斯加岛的形状,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h3> <h3>左边是一幅非洲地图。</h3> <h3> 斯帕特尔海角灯塔高耸在辽阔浩淼的大西洋岸边,为来往的船只导航。</h3> <h3> 这里是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分界线,左手大西洋,右手地中海,对岸就是西班牙,坐船只要一个小时就到了。</h3> <h3> 牵着小毛驴的小哥俩以陪人拍照谋生,弟弟一口流利的《小毛驴》中文歌唱得大家惊奇不已,这孩子不去读书可惜了!</h3> <h3> 当晚我们住在丹吉尔新城,我们的酒店就在海边,夜晚的丹吉尔也是五光十色热闹繁华,让人忘记这是在非洲了。</h3> <h3>傍晚的丹吉尔海边</h3> <h3>继续前往摩洛哥的艺术之城艾希拉。</h3> <h3> 艾西拉离丹吉尔仅1小时车程,也是位于大西洋边的海滨小城,始建于15世纪,先是腓尼基人的贸易基地,后被葡萄牙人占领,19世纪到20世纪成为海盗基地而因此遭到奥地利的报复性轰炸,20世纪下半叶开始重建。</h3> <h3>高大的碉楼古老的城墙见证着小城沧桑的岁月和变迁。</h3> <h3> 1978年,两位出生于这座小城的艺术家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11位朋友,在小城的各处墙壁上画满了彩绘,这些壁画不是一般的涂鸦,而是艺术水平很高的艺术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随后许多画家、诗人、摄影家以及电影艺术家从世界各地前来办展览,使艾西拉逐渐成为一个艺术之城。每年8月这里都会举办壁画节,各国的壁画家会齐聚此地,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不过,大部分作品不会保留,等到第二年新的作品就会将其覆盖,所以,每年那里的壁画都会给人带来新的视觉感受。</h3> <h3> 我们去的时候墙壁已被刷新,留存的壁画所剩无几,但小城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氛围仍随处可见。</h3> <h3>连路边小摊的商品都挂得那么艺术!</h3> <h3> 经过一所学校,门前墙上的壁画色彩鲜艳活泼有趣,据说是孩子们自己画的,如果真是的话,这儿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了。</h3><h3><br></h3> <h3> 恰逢小学生放学,家长们纷纷来接孩子,这情形跟国内差不多,看来,这儿学生的书包也是蛮沉的,都用上拉杆箱了。</h3> <h3>在这里,马依然是主要运输工具。</h3> <h3> 城里人很少,游客也不多,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流,没有嘈杂喧嚣的生意,因此非常安静悠闲,适合艺术创作和修身养性,难怪许多艺术家来到此地一住就是几个月。</h3> <h3>偶尔有几个游客在做汉娜手绘,摩洛哥流行的用植物颜料在手上绘画。</h3> <h3>午后的小巷静谧温馨。</h3> <h3>漫步在长长的海堤上,吹着暖暖的海风,眺望蔚蓝的大海,感受不一样的摩洛哥风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