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那一年 我们的高考梦</h3><h3> 拜仔</h3><h3>七九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也是高考逐渐走向正轨的重要一年。那一年,我和我的同龄们挎着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土布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公社中学(现在叫乡)的那几间低矮简陋的破土砖房教室,斗志昂扬地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抉择——高考。</h3><h3>那一年,我们才十六岁。</h3><h3>十六岁的山里孩子,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从沒走出过大山的怀抱,也不知晓山外的繁华。常与鱼虫鸟兽为伴的我们,眼中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的劳动场面,心里装的只有一日三餐饱饭的奢想。那时,尽管年纪很小,但饱受贫穷的我们心中却藏着一个美好的梦想——努力读书,走出大山。</h3><h3>记得高中时,我们就读于本公社中学——攸县银坑中学,我们是这个中学的第三批高中生,前两届共三个班一百多人,我们这一届招收的四个班二百多人,是从全公社十二个大队(现在叫村)“考”上来的。那时读书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半学(即半天劳动半天读书),上午劳动下午读书,或上午读书下午劳动。每天早早就由老师带着,拿着工具,不是上山搞柴禾背竹子,就是在学校挖操场烧红砖,什么都干,连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都是我们自己烧砖建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费尽心思和精力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劳动和读书的交替中,充满乐趣和幻想的两年高中生活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h3><h3>高考临近,风平浪静。那时虽然没有战前动员大会,也沒有考前旦旦的誓言,但年少的我们也会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寒窗苦读。同学们每天像以往一样,劳动,读书,吃饭,睡觉,四点一线,循环往复。日子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生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紧张也不慌张,因为那时的我们,是一群能吃苦有上进的少年。</h3><h3>七月,骄阳似火,考生,挥汗如雨。</h3><h3>七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那时的高考就是在这个月的七、八、九三天进行。一个班一个考室,我们是文科班,五十多个人挤在一起,课桌排得密密麻麻。窗外知了在鼓噪,室内笔纸在沙沙。记得第一场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改写《陈衣林的故事》,由于平时读书方法不对头,加上上课时间少,对于改写的定义和改写的方法真有点云里雾里,真有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拿起笔,分不清主次详略,胡改乱写一通,铃声一响,草草交卷,最后语文竟得了个不及格。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有点连自己也对不住。</h3><h3>三天高考过后,收拾行囊,回到家里的第二天就和社员们一起参加生产队劳动,为减轻家里负担挣工分。继承父母的衣钵,由一个读书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接班人,尽管如此,但我们没有失落感。我们在等待,在期盼。</h3><h3>二十几天过去了,高考成绩出来了,分数线也出来了,考了个二百多分,离线差一截,心中美好的希望亦随之破灭了。那一届,我们二百多同学中只有十几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实现了他们美好的人生梦。落榜的我们没有眼泪,没有伤心。铁了心,扎根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成了一个永久的地球修理工。</h3><h3>七九年的高考,充满期待,充满梦想,也是我们难以忘却的记忆!</h3><h3>陈澎湃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人,山区语文老师,喜欢藏书,喜欢阅读,偶尔也喜欢将自己的心声倾诉在笔尖纸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