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南京明城墙

行而不辍

<h1>  南京的明城墙始筑于1366年,历经28年建设,1393年完工。与开拓创新、发奋图强的洪武年间多数皇家建筑一样,明朝都城南京(1368年前称“应天府”,1368年改称“南京”,不久又改名为“京师”)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中国古代都城城墙均取矩形的旧制,开创性地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自然走向筑城——南引外秦淮水为天然护城河;东凭钟山作依托;北借玄武湖当屏障;西纳清凉、八字、狮子等诸山丘入城里。明京城墙形制独特,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全长35.3公里(经过江苏测绘局与南京文物局联合测量,城墙建成时为35.267公里,现遗存25.351公里),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与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者。它也是中国包括世界城垣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墙(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h1><p class="ql-block"><br></p> <h1>  常言道近朱者赤。作为在这座集山、水、城、林为一体的城市工作生活逾40多年的“老南京”,长期耳濡目染的结果,我也变得与这里的常住市民们差不多,慢慢成为喜山乐水爱城墙一族。闲暇时除了爬山、绕湖,就是或登上城墙头或踩着城墙根走上这么一小段。强身健体的同时,春看百花秋赏月,夏观烟雨冬听雪,三根烦恼抛云外,四季都是好时节。不亦乐乎?</h1><h3></h3> <h1>  久而久之,随着徒步次数与距离的逐渐增加,对明城墙各城门之间的路线,包括周边景致和相关故事逐渐变得熟悉起来。也就几年的工夫,可以说把整个明城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走了一遍,某些热门知名景区甚至走了不下N次。直到有那么一天,一个想法突然间就蹦了出来:为何不能学学那些城市暴走族,干脆持续地徒步直至绕着明城墙转它一圈?</h1><h3></h3> <h1>  于是,2017年元旦后不久的一个凌晨,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我,一大早天还没亮就走出了家门。很快中山门就到了,这里是我徒步计划中的起点。打开手机的咕咚运动软件,在按下“开始键”前,特别留意看了下时间,此刻是五点四十七分。</h1><h1> 自中山门开始,顺时针徒步环绕明城墙一周,再至中山门结束,一场挑战自身的“赛事”,就这样正式开始了。</h1><p><br></p> <h1>  因此也才有了当天拍摄的下面这组照片。</h1><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清晨六点三十三分,东水关</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早晨七点十一分,中华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午八点零五分,水西门赏心亭</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午八点四十三分,定淮门电视塔</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午九点四十三分,八字山</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午九点四十八分,挹江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午九点五十二分,仪凤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午十一点十八分,神策门公园</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午十一点二十五分,神策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上午十一点四十六分,玄武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午十二点十九分,解放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午十二点二十分,鸡鸣寺</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下午十三点二十一分,琵琶湖小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下午十三点二十八分,前湖风雨亭</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下午十三点四十六分,中山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徒步南京明城墙的运动轨迹</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咕咚运动软件记录的徒步数据</font></h3> <h1>  “赛事”最后结果:行程37.82公里,用时八小时,围绕着南京明城墙完整地转了一大圈。不仅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创造了本人历史上用时最短,距离最长的个人徒步最好成绩。挑战成功!</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1><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附:南京明城墙故事与徒步路线</b></p> <h1><font color="#ed2308">1、“中山门”—“标营门”</font><br>徒步指南:此段行程既可选择在“中山门”内,循着门南的登城阶梯向上,购票后在城墙上行走,也可以出“中山门”外,紧贴着城墙根的石径小路,或顺月牙湖西岸的亲水栈道穿行。<br><br></h1><h1>相关景点:宽敞笔直的中山东路和两旁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矗立在城市中心鳞次栉比但又形态各异的建筑轮廓、明故宫遗址公园、南京博物院、中山门市民广场、月牙湖两岸风光……<br><br></h1><h1>相关故事:①明、清二朝时,“中山门”称“朝阳门”。1928年配合首都重建计划,为了与新建的中山东路相适应,城门原址拆除后重建。重建时挖深了墙基,拓宽加高了正门并在两旁各添加偏门,但模样仍维持早先的拱券式城门结构。②清朝时,明故宫及其附近为清军两江总督驻防军兵营,用来安置八旗军士及其家眷。考虑到城东的防务,同治四年(1865年)又在原“朝阳门”外增设矮于正门的外瓮城一座(1928年翻建“中山门”时被拆除)。③太平军与清军江南大营(驻扎于孝陵卫一带)之间的攻防战、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及其不久后的反袁二次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保卫战等等,“中山门”及其附近均是两军对垒的激烈战场,以至周边的城墙外壁至今弹痕累累,风化严重。④“中山门”匾额,最早由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所书。1943年南京汪伪“国民政府”修复首都保卫战中被日军炸塌城门(正门及北小门的外侧坍塌)时,改由汪精卫题词。1946年春南京光复后,再将题词部分“汪兆铭”等上下款诸多字迹凿去,仅保留“中山门”三字。1996年新建沪宁高速连接线时,该石匾作为文物被南京博物馆收藏,现门洞上方匾额“中山门”字体取自王羲之书法帖。</h1><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山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月牙湖</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月牙湖段明城墙上的步道(06年)</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维修后的月牙湖段明城墙步道</font></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标营门”—“光华门”</span></h1><h1>徒步指南:由月牙湖西侧向南,穿过“光华东街”,顺着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的小路先是向南然后向西。相对而言,这一段徒步是整个明城墙环绕过程中,最无风景可看的一段,但既然无法“穿越”,所以就不能回避,你说是不是?</h1><h1>因为无趣,不妨加叙两个与南京明城墙有关的知识。①在建造南京明城墙过程中,古人们也是因地制宜。套用现在的话说,是表现得相当的实事求是。就目前所知,单从墙体结构看,明城墙主要采用了全砖、条石加砖、砖包土、砖包石等四种形式。全砖结构(例如前湖琵琶湖段)——上下里外完全由城墙砖构成;条石加砖结构(例如城南段)——下部外墙使用条石,内置夯土包括借用早先更古老的城墙,上部使用砖块;砖包土结构(例如城北黑龙江路段以北的金川河南岸)——内部夯土,外部使用砖块;砖包石结构(汉中门仪凤门段)——这类结构的城墙基本上依自然山体而建,其内侧有时干脆就是直接依托于山体之上,仅在其山体朝城外的一面砌以砖块,达到外立面的统一。当然除上述四种之外,南京明城墙也有极少部分以自然陡峭的山体岩石为墙(鬼脸城部分),再在其因表面风化而导致崩塌的低凹部砌以砖块,以绝攀爬。②“光华门”,明朝时称“正阳门”,由于其与皇家御道位于同一轴线,坐北朝南,自然也成为明朝的“国门”。<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以</span><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徐绍桢</span><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为总司令的江浙联军从正阳门攻打南京,12月2日南京光复。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江浙联军由此入城,遂改正阳门为光华门,寓“光复中华”之意。次年4月,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span><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于右任</span><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题写“光华门”匾额镶嵌于城门之上。</span>与其同时易名的,还有“朝阳门”改“中山门”;“聚宝门”改“中华门”;“揖江门”(清代开辟)改“海陵门”;“丰润门”(清代开辟)改“玄武门”;“得胜门”(明时称“神策门”,清初因曾在此门附近大败南明郑成功军队而易为“得胜门”)改“和平门”;“仪凤门”改“兴中门”等,各有故事。</h1><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标营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月牙湖南端紫金桥西的无名门</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3、“光华门”—“通济门”</font><br>徒步指南:沿护城河南岸行走至酒精厂路与龙蟠中路交叉处,由“通济门地下人行通道”过街至“东水关”。<br><br></h1><h1>相关景点:光华门抗战遗迹公园、东水关、通济门九龙桥……<br><br></h1><h1>相关故事:①一直以来,人们都认同“通济门”曾为明城墙上规模最大的城门(拥有三个船形内瓮城),而“中华门瓮城”则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最大瓮城。但近期有资料显示,“光华门瓮城”更有可能是迄今为止南京建城史上具有最大体量的一座瓮城。网络上一张据说由日本带回的晚清地图扫描件上,可以明确看出当时的“正阳门”不单拥有两个内瓮城,门外还建有一个更大规模的矩形外瓮城(该外瓮城不排除是清同治年间与“朝阳门”、“神策门”外瓮城同一时期修建)。②现“光华门抗战遗迹公园”内,可见抗战初期南京守军修建的碉堡掩体。南京保卫战期间,这里也确实是中日双方军队争夺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史料记载,在那场城市保卫战中,“光华门”不仅是第一座被日军攻破的城门,也是唯一一座陷落不久又被国军重新夺回,最终再遭日军攻陷的南京城门。据此我们不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残酷与国军守城将士们的英勇。</h1><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光华门外护城河及抗战遗迹公园</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通济门九龙桥</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4、“东水关”—“集庆门”</font><br>徒步指南:由“东水关”至“集庆门”,最方便的莫过于选择在东水关登上城墙,购票后先自北向南,再由东至西,先后经过“雨花门”、“中华门”、“长干门”最后抵达“集庆门”。当然也可以贴着外城墙根行走,循着城墙根下市民休闲公园的一条条小道最后直至“集庆门”。需要提醒的是,位于该段城墙西南角的“凤台路桥”的西边,还有一座南京市的文保单位“赛虹桥”,不妨留意。<br><br></h1><h1>相关景点:杨吴城建筑遗迹、护城河沿岸风光、1865街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华门城堡、老门东、赛虹桥、胡家花园……<br><br></h1><h1>相关故事:①由于南京城墙所依托的地貌形态,决定了处于不同位置的城墙,其建造宽度与高度也有所不同。估计这也与不同城墙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程度及城外或山或水等不同地势有关。根据实测,南京明城墙最宽处当属西长干巷“长干门”处城墙,顶宽达19.75米。最窄处位于富贵山一带(接近太平门的一段)的城墙,顶宽仅为2.6米。另外就净高度而言,已知目前南京最高的一段明城墙位于琵琶湖的西北段,其相对地面高达26米。②与南京其它地段城墙不同,城南一带城墙相传为朱皇帝御批圣旨,敕命金陵富商沈万三等人出资督建。由于沈财力雄厚,加之考虑到新政权既始筑高墙,想必各方面已渐入佳境,于是投机心切(就有点儿类似于当今众富人争抢原始股的心情)的他们纷纷不惜鼎全力赞助,故该段城墙底部全系由巨大条石堆砌而成。600多年前的明初,比较制做和运输统一皇家质量标准的城墙砖,条石的开采也许相对简单一些,至于银子嘛,这对腰缠万贯的沈大款(“万三”即系现代人所谓“大款”在明朝的别称)们来说不过小菜一碟,何况商贾人家要的也许就是这个效果。也正是这个缘故,人们今天才能看到南京城南那段更加规整、巍峨、壮观的明城墙。③“武定门”以南,“雨花门”以北,在我们看到的明城墙内部,尚有一段保留很好的“南唐金陵城墙”遗址。更准确地说,应称“杨吴(公元896—937年)城”遗址(可从该段明城墙顶部由专门通道拾级而下参观)。据民国的《首都志》记载,‘明初南京城“通济门”至“水西门”皆旧址’,这也从侧面说明该段明城墙是在旧有杨吴城以及稍后南唐城的基础上,依照明初的国家标准改/扩建而成。④是时候说说大诗人李白了。作为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据专家们考证也是唐诗宋词所涉及最多的一座城市,李白所作《登金陵凤凰台》,是其中的佼佼者。“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仙的历史观无疑是清晰而又科学的。不说吴、晋,就连作者所在年代那曾经中分长江与秦淮河水的白鹭洲,也早已不存在了(明弘治年南京地图上,尚保留有“鹭洲二水”——位于今“江东门”附近和“凤凰三山”——位于今明城墙内西南角两处景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行走至此时,在距“古凤凰台”不远的这段小路上,默默地品味诗的意境:……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h1><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东水关</font></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维修中的武定门段明城墙(07年)</font></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武定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明城墙内部的南唐城墙遗址</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雨花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明城墙上远眺大报恩寺塔</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雨花门至中华门段明城墙护城河</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华东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华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华西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长干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长干门至集庆门段明城墙护城河</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5、“集庆门”—“汉中门”</font><br>徒步指南:“集庆门”至“汉中门”段,为避开车水马龙的凤台南路,就单纯徒步而言,强烈建议沿着护城河西岸行走。<br><br></h1><h1>相关景点:赏心亭、西水关遗迹、旱西门及瓮城遗迹(由城墙与城门的相对位置可见,目前看到的“旱西门”城门并非当初的外城门,而是两个内瓮城城门)、护城河沿岸风光……<br><br></h1><h1>相关故事:①水关,顾名思义,是古代设置在出/入城水道交通线上,同时具有便利行船与保护城池双重作用的一种城防设施。在明朝南京城池中,因秦淮河的缘故,东、西两个水关相对重要,构造也较为复杂。例如在东水关遗址,至今能够看到当年关隘内部设有的上下三层屯兵洞,比较而言,西水关目前保留下来的遗存很少,但在当时,这里却是沟通南京城至长江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门户。②“旱西门”向北约40米处,民国时期曾开辟有“汉中门”,上世纪50年代因城市发展,在拆城运动中城门被毁,目前仅存地理名称。与“汉中门”类似,南京目前仅保留有地理名称而无实体城门的,还有“通济门”、“水西门”、“草场门”、“定淮门”、“钟阜门”、“金川门”、“中央门”和“光华门”。</h1><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集庆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集庆门外护城河</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集庆门段城墙上看风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赏心亭</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明水西门遗址介绍</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旱西门</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6、“汉中门”—“定淮门”</font><br>徒步指南:同样理由,建议继续沿护城河外侧行走。为方便近距离游览“鬼脸照镜子”等遗址景观,也可以在“清凉门大桥”处改为沿护城河内侧行走,或干脆自“清凉门”处登临城墙,并在其上行走一程也无不可。当然,若单纯以绕城一圈为目的,则不建议在此处登城,因为需要走较长一段的回头路。<br><br></h1><h1>相关景点:清凉门、石头城、鬼脸照镜子……<br><br></h1><h1>相关故事:①石头城最早为东吴孙权时所建(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迁都建业/南京),堪称南京历史上做早的都城墙(其时长江水直抵石头城下),由于使用了天然山体岩石作为屏障,故称“石头城”。②明初修建城墙时,对此段城墙主要实施了两项改造,其一是按统一标准增加了净高度,其二是对山体因崩塌造成的低凹部位加以修砌,两者均使用了城墙砖。③“鬼脸照镜子”是石头城的一个著名景点。游客站在石头城下的池塘西边,通过光线的反射,可以在水面上清晰地看到城墙上那块形似鬼脸的红褐色岩石倒影。<br></h1><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正在维修的定淮门段明城墙(06年)</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清凉门南段明城墙护城河</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清凉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石头城</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石头城的鬼脸照镜子</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清凉门外护城河</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7、“定淮门”—“钟阜门”</font><br>徒步指南:对于持有“阅江楼公园”年卡的朋友,推荐城墙上行走直达阅江楼公园东门(位于当年“钟阜门”西约100米)。没有年卡的朋友则至少可行至“仪凤门”下城墙,之后沿着城墙外侧(天妃宫东北面)的护城河岸行走。个人感觉,由于拉开了距离的缘故,沿“城河路”行走可以欣赏到更美的狮子山与阅江楼胜景。<br>由定淮门广场东北角攀爬登城(有一定难度),或再向东走20米,由“世界之窗”西侧的“蓝湾咖啡”大门内左侧正式登山道登城(登上该段城墙走上少许距离后,还需要翻铁栅栏出、入各一次,以避让一段砖墙的拦阻)。<br>考虑到此处登城以后还需要二次翻越铁栅栏,确有不便,建议不妨自定淮门大桥起,沿河东北岸的“淮滨路”向前走约300米,右拐进入“新小桃园路”继续向北,由小桃园公园南门进入,然后沿路顺着城墙根走至察哈尔路的“华严岗门”登城。<br><br></h1><h1>相关景点:小桃园、绣球公园、护城河、明城墙山水风光、静海寺、阅江楼、狮子山、长江、大桥……<br><br></h1><h1>相关故事:①当年八字山顶有解放军空军部队的高炮阵地,此处也是历代兵家用来扼守长江水道的要塞之一。相传朱元璋称帝前,曾在此巧设伏兵,从而战胜陈友琼大军。②仪凤门北,现“天妃宫”后的一段城墙,系1853年太平军利用山体与城墙接近的条件,使用炸药炸塌了城墙从而攻破清军城池的位置。③呵呵,以我老段的眼光,若以雄伟壮观论,南京明城墙当要数城南中华门一带为最,至于曲折蜿蜒风景秀丽,恐怕非“清凉山”至“狮子山”段明城墙莫属,当然若还想体会相对完整的所谓“山、水、城、林”之美,则最佳处一定在毗邻紫金山麓的玄武湖、琵琶湖、前湖附近。</h1><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华严岗门段明城墙</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挹江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小桃园附近的明城墙</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绣球公园附近的明城墙</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仪凤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狮子山阅江楼和明城墙</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仪凤门以北一度失修的明城墙(07年)</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维修后的仪凤门北段明城墙</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阅江楼景区东门附近的明城墙</font></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8、“钟阜门”—“金川门”</span></h1><h1>徒步指南:出阅江楼公园东门,穿建宁路向东约五十米,沿着大桥南路南行,过“新民门”,然后向左拐入金川门外小街。</h1><h1><br></h1><h1>相关故事:①“新民门”。“新民门”是民国时期,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新开辟进出城道路后,与“汉中门”、“雨花门”、“揖江门”等先后破城墙修建的一批城门,其中“汉中门”“武定门”“新民门”等的建筑风格并没有因袭明清二代的拱券式结构,取而代之的是简约的混凝土双立柱牌楼式样。可惜这些民国风格的城门今天已所剩无几,唯一保留的就是这座近25米长度的“新民门”了。②“金川门”。当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兵临城下之际,负责“金川门”防务的谷王朱穗、守将李隆基(此人系明太祖的侄儿、大将李文忠之子)等非但放弃抵抗,反而“开门揖盗”,遂后方有“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新民门遗迹</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9、“金川门”—“和平门”</font><br>徒步指南:自金川门开始,沿护城河南岸行走,至“金川河闸管理处”的三叉路口,顺左手方向至景点“三河听涛”,再继续沿金川河岸边行走,由中央门桥下过街,至神策门公园。<br><br></h1><h1>相关景点:金川河两岸风光、三河听涛、神策门瓮城遗迹……<br><br></h1><h1>相关故事:①金川河。金川河是南京老城北部一条沟通玄武湖与长江的重要水系,也是明初作为国都的南京城内外物资储运及调拨的重要通道,同时还构成了城北护城河的一部分。常年失修加之多途径污染,使其已逐渐成为一条黑臭水沟。2010年起,结合雨水分流工程,政府投入巨资对该河段实施了整治出新改造,使得金川河及其两岸面貌一新。②沿金川河,过三河交汇点后,直至“和平门”。此段城墙于上世纪60年代大部已毁,少量遗存仅剩金川河南岸断续数百米的夯土台,也从侧面证实了最早该段城墙为“砖包土”形式。目前结合金川河改造工程,部分夯土外围已使用新砖修砌,起到一种保护和标识的作用。③“和平门”明朝称“神策门”,清朝又改称“得胜门”,系因为清初时期,驻城清军曾由此门出击,战胜了由南方经舟山群岛一路北伐而来的郑成功军队,并从此使“郑家军”一蹶不振的缘故。<br></h1><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改造出新后的金川河</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金川河三河交汇</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黑龙江路段明城墙夯土遗迹(07年)</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金川河南岸原明城墙位置新砌的保护墙</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10、“和平门”—“太平门”</font><br>徒步指南:出“和平门”后向东,紧沿着护城河西岸向南拐入玄武湖公园,再沿环湖路折向西,一路顺着城墙沿湖边南下,景点甚多,故事甚多而不胜枚举。</h1><h1>若以单纯徒步为目的,可以选择过“玄武门”至“后湖小门”“解放门”,登“台城”,向东走至“太平门”。也可以继续沿环湖路一路东进,武庙水闸、古阅兵台,风景同样美不胜收。当然,如有兴趣,鸡鸣寺的药师塔、豁蒙楼值得一看,其供应的斋面味道也还算可以。另外就是覆舟山上的三藏塔,也能算是明城墙附近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点。<br>“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代诗人韦庄所作《金陵图》一诗中所谓的台城,据某些权威考证,就包括了现如今的台城与鸡鸣寺这一片。</h1><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和平门的外瓮城</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和平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玄武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解放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鸡鸣寺的药师塔与宝塔左边的豁蒙楼</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九华山段明城墙</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太平门</font></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1、“太平门”—“中山门”</span></h1><h1>徒步指南:自“白马公园”大门开始,沿着木栈道一路上行,过“天文台路”后,沿“植物园路”至“琵琶湖”景区后右拐,之后基本上就是顺着明城墙外的小径,一直走到“前湖”,最后顺着“明陵路”至“中山门”。</h1><h1><br></h1><h1>相关景点:紫金山、琵琶湖、前湖、植物园(南园)。</h1><h1><br></h1><h1>相关故事:①太平天国后期天京保卫战,浙江巡抚曾国荃率湘军在相继攻占天堡、地堡两城后,派兵士在龙脖子路一带挖掘地道,并于1862年7月19日正午时分利用炸药炸毁(塌城垣20余丈)城墙进城。当晚忠王李秀成携幼天王也是选择这段城墙坍塌处突破清军重围,从而成就了世界战争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突围战例。史料记载,当年11月,曾国藩曾组织重修了这段被毁坏城墙,并树碑立传。其后又有维修(目前这段城墙外侧留有一块1886年修复城墙事迹的石碑以及相距15丈左右的东、西两个界碑)。②湘军攻城时炸毁的城墙究竟位于何处?由于存在“缺口碑”的缘故,本来不应算是问题,但又因为目前该段城墙内侧为军事重地,普通百姓无法深入其内考证,故造成社会上众说不一。据本人观察,若无其它后续且更详尽的材料佐证,则当年湘军最可能的破城地点,应该是位于由“天文台路”下行至“龙脖子路”后,明城墙向太平门方向的第一个大拐弯附近。其根据是:首先,这段城墙表面砖的风化程度较附近其余城墙要低得多,且其中大量使用了原本应放在城墙内侧的白色城砖,说明该段城墙确曾经历过修复;其次,该段城墙长度比较1886年间修复的那段城墙要长15米左右,联想到曾国藩“缺口碑”中所言“坍塌20余丈”这句话,似乎也与之相吻合。呵呵,在专家给出标准答案之前,各位朋友不妨通过与该城墙段近距离接触,抵近观察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有关南京城墙的故事和传说很多,还存在许多问题尚待研究与破解,作为南京的市民,走走城墙,参与考证过程的本身也是件相当有趣的事。③琵琶湖西北面,明城墙在此处有一个拱券小门,说法同样颇多。其中比较权威的一种,是说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前期,当时由桂永清率领的教导总队负责紫金山一带防务。因为南京人有句老话:紫金山烧,南京陷。起码自清军与太平军大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一直到抗战,都屡验不爽。当时此门即为防止日军飞机轰炸,同时不耽搁隐蔽在富贵山防空洞的物资与弹药随时出城迎敌而开辟。④琵琶湖与前湖之间,又有一“琵琶湖小门”,其由来也有一个故事。此段城墙于上世纪70年代坍塌,因正值文革而未能及时修复。久而久之,后宰们地区群众遂将坍塌处作为进出城的一个通道,以图方便。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拨款修缮时,本拟按原貌修复。无奈遭遇附近居民竭力反对,之后聪明的当权者综合考虑此地民生诸多实际情况,遂决定采纳大多数市民意见,干脆于坍塌处重新置一小门,并同时于城外新辟琵琶湖休闲公园,以利民生。⑤前湖西侧有一段上世纪90年代初坍塌,后又经修缮的城墙。修复过程中发现内外墙砖规格有所不同,从而印证了明城墙修建标准是伴随着明初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而不断变化的史料记载。为此,在修缮工程结束后,特意保留了这段城墙的断面以供后人比较研究。⑥前湖段明城墙濒水而建,因长期受到湖水浸润导致1991年汛期有部分坍塌。伴随着由上而下不断坠落沉没,墙砖在湖底形成零乱堆摞,又渐渐高出水面,从而更加衬托出明城墙异常厚重的沧桑,以至最终形成了老南京人所谓的“前湖夕照”景观。</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龙脖子路旁的木栈道</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龙脖子路段一度失修的明城墙(06年)</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嵌在龙脖子路段明城墙内侧的缺口碑拓片</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维修中的琵琶湖段明城墙(06年)</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琵琶湖段明城墙</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琵琶湖段明城墙内部的工事</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琵琶湖小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前湖段明城墙</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修复后的明城墙前湖段坍塌处</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明城墙前湖坍塌处维修前的“前湖夕照”</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杂草灌木丛生的明陵路段明城墙步道</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维修后的明陵路段明城墙步道</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山门夜景</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山门内</font></h3> <h3>注1:南京明初修建的京城墙又称内城墙,现称南京城墙,为国家文保单位。据明城垣博物馆介绍,南京城墙实际长度35.267千米。由于环绕过程的大部分路段需要沿着城墙外围行走,故实际徒步距离当在38公里左右。</h3><h3>注2:也有专家(以南大教授胡小石为代表)称,“朝阳门”位于现存明宫城“东华门”、“西华门”、“西安门”和“玄津桥”等遗址轴线稍偏北约30米位置。为配合中山东路建设,1928年对城门实施改造,现“中山门”的南偏门即为当年明“朝阳门”所在位置。</h3><h3>注3:南京城墙目前仅“和平门”保留有一座完整的外瓮城,“中山门”、“光华门”等历史上也曾经存在过外瓮城的城门,其外瓮部分目前已无半点踪影。至于这些外瓮城的建造年代,除“中山门”的外瓮城已明确为同治4年外,其余两座则莫衷一是。然而从“和平门”的外瓮城墙比较同一位置的明城墙明显偏低这一与“中山门”外瓮城相似的特点看,不排除该外瓮城也是在清同治4年曾国藩攻占天京后,为改善南京城防而特意增建。</h3><h3>注4:日军占领南京后,很长时间内一直刻意保存着光华门一带的战场遗存,供其政府来华高层官员和军队中、高级将领观摩、学习。这一事实本身也足以证明当年“光华门”的争夺对于南京保卫战的意义。据统计,南京保卫战牺牲的国军少将以上指挥官共有七人,他们是:肖山令、姚中英、朱赤、高致嵩、易安华、司徒非、罗策群。让我们记住他们,也记住那些曾跟随着他们,为保卫这座城市而牺牲了的众多无名先烈!</h3><h3>注5:杨吴前期,唐尚未灭,吴王只是封号。907年唐朝灭亡,之后,几经波折,至杨行密的第四子杨溥被推上傀儡王后,才正式宣告立国——成为所谓的“五代十国”之一。</h3><h3>注6:三山矶,位于现京沪高铁“大胜关桥”上游不远处的长江南岸边,为古时长江下游段著名三矶(另两处分别为“采石矶”与“燕子矶”)之一。</h3><h3>注7:李白诗句中所谓的“白鹭洲”并非如今的“白鹭洲公园”。与现在的“潜洲”、“江心洲”等类似,皆是长江南京段因江水江沙冲积而形成的一个个沙洲。在东吴乃至唐的古地图上,该白鹭洲尚与南京城隔江相望,至今早已与南京城河西接壤。</h3><h3>注8:清凉门向北段城墙约千八百米,蜿蜒逶迤风光秀美,美中不足是至清凉山体校操场附近虽有步道下城,但若想再回到城外继续环绕徒步,则需重新折返向南绕清凉门出城,这一段回头路,费时费力,甚感不便。</h3><h3>注9:史料记载,郑成功率大军将南京层层围困后,随即招降守城清军。而清军则提出:依照大清刑律,为了守城将士在北京的家眷们不至受到株连,准备待南明军队围城一月后再行投降,郑果然中计。不久清军乘着郑成功生日当天其手下纷纷前往大本营祝寿之机,出“神策门”发动突袭,郑军大败,落荒而逃。</h3><h3>注10:台城系六朝宫城的一部分,大致范围应该在今大行宫、台城、进香河路、龙蟠路所围区域之间。</h3><h3>注11:曾国藩重修龙脖子路城墙缺口纪念碑又名“缺口碑”,其中有: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该碑至今还嵌在该段内侧城墙上,2006年被确定为市级文保。</h3><h3>注12:教导总队在结束淞沪战役并匆匆投身南京保卫战前,由三个团扩充至三旅九个团,按编制其满员应在35000人左右,但因兵员来不及补充,故实际参战兵力不足30000。参谋长邱清泉,主任参谋廖耀湘,指挥部就设于富贵山的地下室。</h3><h3>注13:琵琶湖小门的开辟过程,无非就是那边建筑工人才砌好半截砖墙走路,这边百姓们就趁着傍晚后或黎明前的黑暗,一起吆喝着协力推倒,那时候的监控摄像头还没有如现在一般密布,警察也想不出或不愿意想出啥子好办法,呵呵,这样的持久战打了一段时间后,媒体见报,政府妥协。平心而论,琵琶湖小门的开辟,极大方便了后宅门地区百姓的出行。</h3><h3>注14:每年秋季的下午4、5点种光景,如果正逢天气晴好,坐在前湖东北面的堤岸上向西南望去,岸边数丛萧瑟摇曳着的芦花,远处则是泛着五彩涟漪的一池湖水以及那段半落水面却依然巍峨壮观的残缺城墙,所有这些与此刻又恰好位于V型缺口附近的落日一起,形成了所谓“前湖夕照”的美丽景观。让人略感遗憾的,是随着这段城墙的修缮,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前湖夕照”已远非上世纪末的旧时容颜。</h3><h3>注15:所有照片均系本人十几年来沿明城墙及附近徒步时拍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完</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font color="#167efb">我的相关美篇:</font></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6s5rgd?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寻找“金川门”</a><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8g9rk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最美六百米</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