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观察对象:中班部分幼儿</div><div>观察地点:室内建构区</div><div>观察人员:李光琦、乔亚琼、王敬、徐慧慧</div><div>观察时间:2019年11月20——12月15<br></div><br> 一、过程背景:<br> 在观察孩子建构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正在尝试用纸牌进行简单的搭放工作,我考虑到幼儿还没有纸牌搭建的经验,并且纸牌搭建对于中班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讲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幼儿对纸牌的兴趣生成了在纸牌这背景下的自主游戏,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对纸牌搭建。<br> <div>二、活动过程:</div><div> (一)初步引导<br></div><div> 初步尝试一:纸牌站起来了</div><div> 幼儿通过尝试用了10种方式让纸牌站了起来。其中图三、四、五、六是用同一种折叠的方式利用不同的摆放让纸牌站了起来,图六为了让图五更加稳固幼儿进行了相同方式的加固,图八为了让图七更加稳固,孩子加上了护壁。</div> <div> 为了让孩子更直观的感受不同的纸牌站立的方式对于稳定性的影响,教师呈现了4中典型的方式,让幼儿探索那种方式纸牌站立的更加稳定。并引导孩子进一步感受。</div> 初步尝试二:纸牌连接起来了<br> 在幼儿不断尝试哪种方式站立更加稳定的过程中,我又引导幼儿初步尝试怎样让纸牌连接起来。 通过尝试幼儿大致总结了10中不同的让纸牌连接起来的方式,并且教师选出两种比较典型的连接方式,引导与幼儿判断哪种连接方式最稳定。 初步探索三:纸牌变高了。<br> 在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在中一班引导孩子时,出示的图片如图一,幼儿在探索中只是探索出一种抬高的方式,就是如图一所示的抬高方式。在中二班引导幼儿时,我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片调成了图二,而所带来的变化是幼儿通过各种形式探索抬高的方式。我们看到了一个简单的图片的引入对于幼儿思维扩散来说是多么的重要。<br> 成品的介入会极大的阻碍孩子的思维,成人的约束更会极大的限制孩子的发展,在这里看来自主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极其重要。 初步尝试四:自由探索纸牌搭建哪种方式搭的最高。 在本次尝试中,由于思维的限制幼儿直接用统一的方式进行了纸牌搭建的初步探索,也发现了各种问题。<br>影响纸牌抬高的因素:<br>1、纸牌平整性<br><div>2、纸牌折的整齐性</div> 在搭建过程中出现的合作探究<br> 初步尝试五:我能搭高楼。<br> 因为考虑到幼儿没有画过计划表,我就试图的想通过图片引导幼儿对照图片进行设计,本希望幼儿只是参照图片画自己心目中的高楼,但事与愿违幼儿开始模仿图片高楼的细节开始设计,这也限制幼儿思维。幼儿是强大的,虽然有限制,但还是进行了各种有价值的探索。 影响高楼抬高的因素:<br><div>1、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发现自己的作品经常被摇晃的桌子推到。于是幼儿就换到凳子上。 <br></div> <div>凳子不稳定有弧度,也会被其他小朋友碰倒。</div><div>最终孩子探索可以在空旷的地上进行搭建,这样就不容易被推到。</div><div>2、地基的宽度影响大楼的稳定性。</div> 吉金悦小朋友发现了,一张牌的柱子没有两张牌的柱子更加稳固,接触面积决定了大楼的稳定性。 这个现象在张如意和张一轩小朋友身上也得到了验证,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用三张牌做底?他们说,这样下面宽,不容易倒。孩子初步的探索到大楼的稳定性与地基的稳定程度有关。在孩子的设计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孩子画的计划图地基涂上了颜色,说明地基要打牢固。 <br> 看到了这一现象吴桐博小朋友,开始尝试地基用一张、两张、三张扑克探索哪种方式的搭建使大楼更稳定。 <div> 横向折纸牌和纵向折纸牌,哪种方式搭建的楼层多。虽然横向折和纵向折搭建的高度差不多,但是就楼层多少而言横向折比纵向折多了好多。横向折纸牌每层的接触面大于纵向着纸牌的接触面积,所以搭建的大楼更稳定,也证实了接触面的大小影响大楼的稳定性。</div> <div>3、影响搭建高度的因素大楼楼体的宽度。</div><div> 在探索中孩子发现单列宽度的楼房不容易抬高,开始尝试增加地基的方式让大楼更加稳定,在初步尝试中发现这种办法很管用,增加了大楼稳定性,孩子有进一步探索,把整个大楼楼体拓宽,发现了扩宽楼体的宽度可以让大楼更加稳定。</div> 4、我在孩子搭建中惊喜的发现纸牌的新旧程度也是影响大楼高度的因素,于是我就引导孩子观察不同高度纸牌外形的不同,孩子很容易就发现了,新的纸牌更有利于垒高。 <div>5、在搭建的过程中出现的算数行为</div><div> 在这个搭建过程中,我听到孩子在说还有三层我就搭完了。在这里我首先观察到了孩子初步的计算,7-4=3。当孩子继续搭了一层后我又问,还有几层搭完了呀?孩子说两层,我继续问你怎么知道的?她就开始通过数数的方式,准确的算出剩下的两个,7-5=2。中班的孩子,并且是自主的进行数学运算,比枯燥无味的说教来说,算数变成了孩子的兴趣,并且抽象的数字变成了形象的楼层,更加有助于孩子理解数的运算。</div> 其次这里还体现出孩子对于自己设计的楼房的精确的执行能力。 <div>6、建构中出现的竞争。</div><div> 两个幼儿在比赛谁搭建的高,并且通过计数方式记录下了高度。探索中右边的幼儿比左边的幼儿能力强,右边的幼儿就教给左边的幼儿数数,并且,通过数和事物比较确定了8和9 这两个抽象数字的大小。</div> 孩子们发现的问题<br> <div>7、纸牌对着的整齐程度<br></div><div> 为什么第二次、第四层、第五次是斜的。最上纸牌顶也是斜的,就不能再继续往上搭建了?是我给吴新蕊小朋友的问题,吴新蕊小朋友轻轻的拆开大楼,发现左边纸牌对折很整齐,右边这牌对折不整齐,这是导致大楼歪的原因。通过探索孩子又发现了一个大楼不稳定性因素。</div> 在孩子不断的探索中,我又发现了四种垒高的方式。孩子的想法无处不在,我们只有不断的观察才能更好的发现孩子的想法,促进孩子的学习。也只有在自主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开动自己的大脑创造这些想法。 <div>通过对大楼抬高问题问题的总结,引导孩子通过画图的方式总结了6条影响大楼稳定的因素。<br>1、纸牌的平整性<br>2、纸牌对折的整齐程度<br>3、地基的面积<br>4、楼体的面积<br>5、纸牌的新旧程度<br>6、搭建的位置<br>7、在自由搭建中出现了数学运算<br>8、在自由搭建中出现了竞争<br>9、在自由搭建中出现了合作</div> 孩子通过自己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br>孩子们接下来通过自由尝试来验证影响大楼稳定性因素 <div>出现的新问题</div><div>孩子虽然知道了大楼的楼体宽度是影响大楼稳定性的因素,虽然想加宽楼体,但是两个没有连接起来,不会让大楼更加稳定。</div> 出现的新知识,在搭建过程中孩子搭建了一个三角形状的大楼,孩子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 <div>(二)自由搭建</div><div> 孩子们失去兴趣<br>1.纸牌搭建太难<br>2不知道能搭什么,没有经验的引领。<br>3,没有成功的经验,带来的成就感<br> 根据总结的幼儿失去原因对幼儿纸牌搭建进行引导,首先我考虑纸牌的搭建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虽然纸牌搭建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困难,但是我还不想让孩子更换其他的材料。所以我就第二个原因幼儿没有纸牌搭建经验进行引导。这个问题也是所有材料搭建中会出现的问题。<br>1、首先让幼儿观看纸牌搭建的成品展示。</div> 2、引导幼儿说说展示的纸牌搭建成品中都有什么设施 3、引导幼儿继续自由搭建 <div> 由于幼儿过于集中,纸牌搭建空间不足导致搭建过程中没有空间排放作品。</div><div> 在这里我及时的进行了讨论调整,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空间不足导致的相互干扰。最终通过讨论,孩子们决定用分组,并分散搭建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div> 在本次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一直在问,老师没有新纸牌我没法连接啊。他们一直在给我要新纸牌,新纸牌去哪里了?<br>新纸牌和折了的纸牌混在了一起,就这个问题我和孩子进行了讨论。孩子们说可以把新纸牌放在一边,不和旧纸牌混在一起就行。通过讨论和总结孩子们得出在收纳的时候把新旧纸牌分开收纳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对纸牌的串联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串联纸牌 我的总结,孩子们又玩了起来,<br> 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失去兴趣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要随时的进行总结失去兴趣的原因,然后对幼儿进行引导。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起着推动和支持的作用,我们随时的通过观察总结,在用到教师的时候推他们一下。更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总结。比如,针对性的学科五大领域问题,还有普遍性的问题,就能帮助和方便幼儿更好的搭建找出的问题。 <div>长城的出现</div><div> 你搭了一个什么?我在这个桥上搭了一个房子,糖糖一句话引导了纸牌自主游戏向下推进的思路。孩子们搭的作品在水上是桥,那在路上,在山上是什么呢?<br>根据这个思路我对幼儿进行引导。<br> 我们搭的作品像什么,有的孩子说像轨道,有的孩子说像路,有的孩子说像桥。<br> 我说,这个作品在水中是桥,在陆地上是高速公路,那么在山上是什么呢?——长城</div> <div>总结长城特点:长、弯、烽火台</div><div> 但是由于孩子对长城和纸牌搭建经验的匮乏,孩子在搭了一段时间,并初次尝试搭建烽火台后失去了兴趣,我不得不再反思游戏过程。</div><div> 1、幼儿没有去过长城的经验,对长城这个主题不感兴趣。</div><div> 2、搭建目标不明确,步骤不明确,分组不明确。导致了孩子无所事事,各自为营长城主体不能串联,游戏过程混乱,相互影响。<br> 3、烽火台的搭建对于幼儿过难,幼儿不知道怎么搭建烽火台。<br>根据我总结的问题,在中一班引导时,我对自己的引导做了相应的调整。</div><div>1、分组并分配任务。<br></div><div> 我把幼儿分成5组,我只说组的序号,孩子们自行选择分组。标识任务分工图。首先搭建长城城墙,然后再城墙的基础上搭建烽火台。</div> 2、演示搭建烽火台 我对孩子做了1、2步的引导后,让孩子又开始自主搭建。 <div> 有的孩子还没有掌握好每个纸牌的合适距离,他们怕纸牌间隔太远会让纸牌掉下去,所以纸牌柱排列的特别密集。</div><div> 孩子在调整每个纸牌的距离,把纸牌柱放到合适的位置。</div> 孩子会在自主摸索中建立立体和二维的关系,有助于幼儿几何知识的学习。 孩子建构的纸牌柱是有序的排列的。 孩子在搭建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直角。 在穿越纸牌时,一定要小心,否则就会把作品推到。 孩子在建构中长城的过程中引发的创造。<br> 搭了一个桥,这里能上去 搭建的鱼塘<br> 搭建的停车场 <br> 搭建的水库 <div>搭建的飞机、章鱼等等。</div><div>孩子的纸牌的建构仍在继续:<br></div> 在纸牌搭建的过程中我看到的五大领域的发展:<br>1科学领域:探索纸牌建构原理;建构中的垒高,围合等能力的发展;数学:对称,比较,数数,运算的运用。<br>2艺术领域:孩子的设计<br>3健康领域:小肌肉运动的发展<br>4社会领域:合作,竞争的出现<br>5语言领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