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李兆伟师傅和他的《燕柳牌》菜刀</h3><h3><br></h3><h3>“钉钉、铛铛”,“钉钉钉、铛铛铛”</h3><h3> 当走进鹤庆县松桂茶马古道古镇老街最南瑞,月牙塘旁,有一座土木结构的旧式小院,“钉钉、铛铛”敲打声似一首动听的交响曲从这座旧式的小院传出。顺着敲打声我们来到了1959年建立的松桂乡“铁业社”。里面有小间小间的工棚,工棚内有炉灶和气铁锤,院内有十多个车间大多无人上班作业,看起来有点破旧和凌乱、少了些生机,显然已不见当年的风华。经打听现在只有三位师傅还在这里生产了。我们采访了紧靠院大门第一间工棚的主人——李兆伟师傅。</h3> <h3> 说起松桂李兆伟师傅那就得先从他的父亲李延昌讲起:李延昌生于1936年,鹤庆县草海镇柳绿河村人,村中有一位世家传习以打铁为生的李凤呜老师傅,到他这一代因家里儿子都不愿意学习祖上传下来的打铁技术,眼看这一世习绝技就要失传,他看到村中的李延昌为人真诚、谦和,就决意将这门打铁技术传给李延昌,从此俩师徒以打铁为生。他们主要是在鹤庆的辛屯、金墩、黄坪、朵美一带走乡窜寨替当地群众打制铁木农具,经他们打制的锄头、钉耙、镰刀、菜刀深受群众欢迎,他们走一村住下来打上一段时间又到一个村。松桂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来是商贾云集,市景热闹非凡,马掌马钉和锄头、钉耙、镰刀、菜刀农木用具需求量大,李延昌和李凤呜两师徒来到松桂古镇打制铁木农具,因生意好,俩人就在松桂租房长期从事打铁手艺。1959年,政府实施手工业联社,手艺人全部集中开办联合社,李延昌和李凤呜被当时的松桂乡联合进了乡办“铁业社”,李延昌被选为了社长,一干就是几十年。</h3> <h3></h3><h3> 出生于1966年的李兆伟18岁初中毕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进了“松桂镇铁业社”跟随父亲学徒,李兆伟他好学、好问,能吃苦,做事认真努力,深得前辈们的器重,对他格外看好。几年下来,天姿聪明的李兆伟就得到了父辈们的真传,接了父亲的班,成了家里的顶樑柱。有了一门手艺在身,日子虽然辛苦些,生活过得也算安稳、自在。结婚、生子平凡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此时的李兆伟对菜刀生产打制特别感兴趣,对传统的菜刀生产技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在不知不觉中菜刀在当地市场上特别好卖,销量逐渐走高这就越发引起了李兆伟的兴趣,他深入市场,了解行情,认真分析顾客户反馈的意见,在传统菜刀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的加以改进创新,从选料、造形上入手,在锻打、淬火工艺上下功夫,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打造出一把具有重量轻,造形美、经久耐用,用途广泛为特点的菜刀,使传统松桂菜刀在质和形上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一个品牌,至始松桂菜刀远近闻名。</h3> <h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农村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镰刀、斧头、梨头、砍柴刀、锄头等传统农具需求量减少,李兆伟师傅所从事的这一行业受到冲击,行业逐渐不景气,市场萎缩,产品滞销,热闹的厂房一下子冷清了许多,行业处境面临巨大困难,处于破产状态,同行们纷纷关门停业改做它行,另谋生路。面对如此困局,该怎么办?出路在何方??全家都在看着他,李兆伟师傅面临着决择。时下,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放弃,离开自已熟悉且热爱的行业,另谋他业,其它行业靠勤劳发家致富的也大有人在。可是,李兆伟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二条路——坚守,他说他离不开自已熟悉的这行当,认为自己只要发挥自已的特长,凭自己在铁器制作方面的一身硬功夫,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h3> <h3> 如今,李兆伟师傅举家迁到了松桂,专注于传统松桂菜刀的制作。李兆伟全家人都在为《燕剪柳》牌菜刀产业而努力着,儿子跟随父亲在松桂厂子里进行生产制作。得到妻子、儿子的帮助,现在全家人一年生产2000多把菜刀,爱人在丽江古城开起了菜刀专营店,女儿在昆明开设了微商店,负责外地的营销工作。</h3> <h3></h3><h3>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李兆伟师傅用近二十年的执着与追求,造就了一个品牌的诞生。他制作的菜刀现已经成功注册了《燕剪柳》商标。李兆伟这一坚守,迎来了新的商机,近年来销路一直看好,供不应求,菜刀远销昆明、大理、丽江、保山、香格里拉等地,深受用户的喜爱,被当地人们赞誉为“菜刀王” 愿李兆伟师傅一家生意红火,事业蒸蒸日上!</h3><h3>图文 林海 段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