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居所———读何加林之亭

诗呐研画笔记

  《释名》云: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还有边防岗哨、驿站等用途,完全是从功能出发的建筑。如五里亭、三里亭这样的地名如今各地均有。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亭子这些功能逐步减弱,逐渐成为供人们休憩空间,并成为风景中观赏主题。<br>  亭子多数是敞开的,靠顶部和柱子围合空间,用线和面来描述的话,更接近一种暗示性的虚空间,目的是与自然亲近,人位于亭子虚空间中,可以360'与环境融为一体,不仅有视觉感受,还包括嗅觉、声音……空气,微风,生物。<br><div><br></div>    由于亭子的亲自然性,逐步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精神意蕴,人们在亭中焚香,弹琴,吹箫,读书,观景……这些行为和周围的环境协调融入,形成了一个艺术的整体,堪称为行为艺术,具有中国传统的文人生活行为的典型性。<br>   这些行为使亭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亭子的样式、命名也展现了各种情绪和情怀,如《红楼梦》中的亭有枕霞阁(浪漫的想象);藕香榭(气味);沁芳亭(气味);滴翠亭(色);洒泪亭(情);沧浪亭(志)等等。<br> &nbsp;  在意味深远的中国山水画中,亭子是一个传统的题材、符号。亭子不仅仅“点景”,更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成为画者“诗意栖居”的象征,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美学符号。<br>  比如元代倪瓒的“空亭”意蕴;“曲水流觞”中表达文心的兰亭;深含释、道寓意的韩休墓山水壁画之亭……等等。<br> <div>&nbsp;&nbsp;&nbsp;&nbsp; 今天很多山水画家在自己画面上也安置了颇有个人意趣的“亭子”,同时展现了各自的美学关照。譬如何加林先生的亭子,便是心灵休憩之地。观者在他画面上畅游山林之时,也可得到心灵精神的放松与休憩。</div><div>&nbsp;&nbsp;&nbsp;&nbsp; 不同的画面场景,便有不同的亭子,先生的亭或歪歪扭扭稚拙可爱,或文雅清秀有文人气,或逸笔草草轻松自然,或水墨蕴染清亮透明,恰是画中点睛之处。</div> <h3><font color="#010101"> “亭子这个符号,是我的灵魂在不同的生命背景中所呈现出的不同样态。” (先生语)观者于画面畅游,亦可体悟先生不同的心态、情感,随之逍遥天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喜欢画亭子。一方面是这个建筑结构比较概括,简明扼要,便于以书入画,造型比较单纯直接,用线条能够很快把它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亭子这种建筑符号,在画面上的山水之间,可作为安放自我的载体,是展现个性和情绪的一种符号。 ” (先生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山村地头里的草亭,便于农人劳作之余休息,满满的人间暖意,烟火气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而山林溪、池塘园林旁的小亭,是文人雅士雅集之处,弹琴吹箫,吟诗作画, “此刻的亭子是一个精神寄居的一个地方,便要画出那么点文气,雅气。” (先生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都市园林里面安放亭子,则是人们在喧嚣的闹市里有一块宁静的净土,在这一方小小的净土中,让人们心灵能够获得洗涤,获得短暂的片刻的休息。”(先生语)</font></h3> “而安放在大自然山水景色间的亭子,代表了人类,是对于人类灵魂居所的思考。”(先生语)<br><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有人说科学技术带来个性泯灭,使生活的刻板化与碎片化,也是人和自然脱节的结果,是人的感性和理性脱节,所以我们都像画家们一样需要一所亭子,来安放我们的灵魂,和自然交融交流。</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