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集图明清篇之一:唐寅

風過處

刚学山水时,就产生了把手里的中国山水画史资料整理的想法,一直未能如愿,因各种杂事缠身,加之条件所限,至如今才开始做起来,希望每天一人,渐次进之。<h3>中国山水画简史,在两年前的美篇中已有转录,这里就不再述了。这里只是从手里的资料顺手出来,不依时间和传承所局限,这方面以后再进行整理。</h3> <h3><font color="#010101">唐寅(1 470—1 523), 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和,吴(今江苏苏州)人。孝宗弘治戊午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工诗文、书画,画师周臣而青出于蓝。擅画山水,并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湖山一览图》、《春雨鸣禽图》、《春山伴侣图》、《骑驴归思图》、《孟蜀宫妓图》等。</font></h3> 春山伴侣图<br>唐寅立轴 纸本 水墨纵82厘米横44厘米<br>上海博物馆藏<br> 此图全用水墨,仅一叟衣袍醮以淡红色。图中曲栏映掩,杂树绽青,春山含笑,高士临流,给人以阳和日暖之感。山峦秀媚,皴以柔和的披麻,着意于水墨渲染,益见明秀逗人,全图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该图运用元人笔墨为山川写容,却又具有宋代山水画之风韵。位置经营,也别具匠心。由此可见作者<br>  的高超画艺。 事茗图<br>唐 寅<br>长卷 纸本 设色<br>北京故宫博物院藏<br>纵31.1厘米 横105.8厘米,<br>  《事茗图》描写友人的山居生活。景物开阔, 意境清幽,<br>表现了文人隐士的生活情趣。画面结构严谨,人物、 山水用<br>笔工细,树石画法学郭熙,兼融以元人的笔墨, 画风清劲秀<br>雅,代表了唐寅独特的艺术风格。 &nbsp;步溪图<br> 唐 寅<br>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59厘米 横84.3厘米<br>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br>  此图写高士步溪赏景。图中巨峰突兀,杂树成林,枝随风摆,溪水微波,高士于溪畔桥边仰首而望,若有所思,画面清秀中有浓重,柔润中见雄健。 山路松声图<br>唐 寅<br>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94.5厘米 横102.8厘米<br>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br>  此图写山石悬岩陡峭,苍松虬曲, 山泉飞下,石道围栏弯曲,伴着松涛阵阵,有高士正携仆观泉听风,悠然自得,不禁令人留恋于此, 画面既清润秀雅又浓重雄健。<br> 落霞孤鹜图<br>唐 寅&nbsp; 立轴 绢本&nbsp; 上海博物馆藏&nbsp;<div>水墨 纵189.1厘米 横105.4厘米<br>  此图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写峻岭、高柳、水榭、江岸、霞光,虚实相映,遂成妙制。作者以宋人法画垂柳,错落有致, 画山石则湿笔长皴, 勾斫相间,变化多趣。全图景物处置洗练洒脱,墨色和悦润泽。</div> 东篱赏菊图<br>唐 寅 立轴 纸本 设色<br>纵134厘米 横62.6厘米<br>上海博物馆藏<br>  此图写赏菊之悠然。图中远山近石峻峭,一劲松高大虬曲,溪水泛波,仆童忙碌,两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此图山石勾皴, 劲健峭利,坚凝厚实,全幅图挺<br>劲而又秀雅。 虚阁晚凉图 唐 寅<br>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71厘米,横138厘米<br>四川省博物馆藏<br>  此图远处山峦起伏,泉流折叠于茂林烟雾间。近处浓荫茂盛,深掩茅屋草堂。旁有溪桥流水,意境清幽。盛暑时节,两三老<br>人,在此消暑谈心,乐以忘忧。此幅皴法学刘松年、李唐,山石轮廓线转折处不露锋芒,皴点齐下,丰润华滋。作者善于把前人的技法融会贯通, 自出新意, 自成面貌。 骑驴归思图<br>唐 寅<br>立轴 绢本 纵77.7厘米横37.5厘米 <br>上海博物馆藏<br>淡设色此图为唐伯虎的创新杰作。图画峻险山崖、盘曲栈道、急湍危桥、葱郁林木、骑驴旅人。用笔师法李唐,刚劲犀利,皴法把大斧劈皴拉长拉细, 更显活泼滋润,用墨浓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 杏花茅屋图<br>唐 寅&nbsp; 立轴 绢本<br>纵147.8厘米横73.2厘米<br>上海博物馆藏<br>设色图中悬崖巨壁,苍松盘曲,杏花茅屋,山泉溪流,二幽人隐士漫步道上,放眼望去,远山连绵,渔人舟楫,湖水荡波,此图笔墨温润,沉着而又活泼。自题诗:“绿水江桥夹杏花,数间茅屋是渔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诗、书、画相融,其间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反映作者超脱世网,追<br>求闲逸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