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打补丁的书包

雨·滴

<h3>小的时候,老家的村东头连绵着几座矮秃的山头。山的四周坐落着三个村庄,这几年山西面的几个村随着人口扩张和经济头脑的膨胀,已经连成了片,已经分不出原来村落的样子。</h3> <h3>最早的记忆依稀能知道的的最高权利机关是乡,最大的官是乡长,那时候中国乡政府下面还有一级组织叫管区,大约和管片民警差不多,负责三两个村的一切事务。那个时候中国特别有意思,到处都是大檐帽、公交司机、邮递员,就连敲猪的兽医穿的都是制服,结结实实引来许多种田人的羡慕,不少长相俊俏的农家姑娘大都被这些吃公家饭的大檐帽“掠走”了,后来日子过得怎么样不知道,反正都有了娃娃,再后来娃娃也有了自己的娃。</h3> <h3>那时候家家都穷,村里也穷,最好的学校是康庙村,因为村里有初中,便像集市一样热闹了许多,中国人是智慧的,于是便有了一项重大改革~合班。护驾李村的,张山村的,赵王堂村的所有小学都合并到康庙村,俨然成了天南地北的侠客,成了梁山好汉的聚义厅,一时豪气冲天,大有干掉校长的架势。中国人是最讲地域观念的,这种地域观念他奶奶的就像从娘胎带出来一样,植根于每个人幼小的骨子里。即便是隔一座山都能分出个亲厚薄</h3><h3>疏来,更何况不少属于那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三姑六亲,一人“遭难”,一帮子打仗的“恐怖”场面几乎每天都要上演。慢慢的,山西面的和山东面的同学便有了深仇大恨,说是血海深仇,也不过是张三推了李四一下,李四又回击了张三一下这点屁事在课间那短短十分钟,便能传遍全校,“山东王”和“山西王”(个子大的)便研究军事计划,由开始的摩拳擦掌到推推搡搡,再后来便打到了山上,打这以后便形成了规矩,只要有事,上山武力解决,远比现在的外交部牛逼霸道多了。</h3> <h3>啥是武力解决?那可是真的动武的。满山的石头子就成了飞的很远的子弹,杀伤力大的很。两方的小勇士们在山顶各占据一块地盘,我干他妈的竟然要喊一二三开始,现在想想这公平没有谁能比了,然后双方开始真枪实弹,石子呼呼飞向对方,谁被攻下山去谁就是输了,输得一方再攻上来还算赢。最牛逼的盾牌应该是书包了,左手捧着书包护脸,右手用尽力气甩出去一块块鸡蛋大小的石头,一场仗打下来,总有不少血流满面,嘴里骂娘,丢盔弃甲的,书包里书呀本呀什么的总要丢掉一些,哪敢告诉家里人知道,只能瞎说在学校弄丢了了事。</h3> <h3>实战是TM最好的经验,后来竟不约而同的发现薄片的石头加上旋转技巧能飞的更远,于是书包便成了子弹袋,沉甸甸的和书本磨合在一起,跑起来咣当咣当响成一片,那阵势绝对是冷兵器时代冲锋陷阵的勇士一样。每次战争大约都是放学后开始,黑天时结束,为什么?天黑了,家长该从地里干活回家吃饭了,你一身泥土的被家长看见了一定是外边打仗了家里肯定挨打,这点聪明劲从小就具备了。</h3> <h3>现在都已奔五的人了,每每回乡探亲和要好的伙伴聊起来,加上几杯白酒入肚助兴,那嗨聊的热闹劲德云社都该关门转行了……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