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史书上说北宋“礼学大家”聂崇义是老洛阳人,为学官; 但是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崇义公去了哪里?就像赵匡胤的死因一样一直是个迷。</p><p class="ql-block"> 查北宋历史书籍,发现所有对赵匡胤的死因都模棱两可,对传位弟弟赵光义都感到名不正,言不顺,他继位后太祖皇帝长子德芳公元979年30岁时候自杀,次子德昭981年23岁无故而死,所有太祖皇帝的亲信大臣非死即逃,大都去向不明; 赵匡胤在位16年(960/976年),死的时候只有赵光义(在位976/997年)一个人在其身边,并且是非正常大叫而亡 ,然后他就继承了皇位,于情于理都不通,也就有了“烛影斧声”的成语 ; 历史上为皇位之争洙及大臣的比比皆是,像崇义公这样的的智臣,趁机出走洛阳西渑池富村避祸是明智之举。宋太宗上任后为了俺人耳目,销毁了许多史书记载,又让一些文人学者另起炉灶编宋史,登基当年就录取500名进士为自己粉饰太平,把其篡位定为太后懿旨。</p><p class="ql-block"> 渑池富村是豫西丘陵山区地带,宋朝的时候有山(青石山)有水(三面环水),背靠土岭,沟深岭大 ,是宜守难攻之地,也是理想的生活之地,更是避乱的世外桃源; 崇义公避祸于富村后,告诫后人 莫谈国事,已经达到隐姓埋名的地步。南宋淳熙年间,才开始宣传聂崇义和他的《三礼图》,原因是由于传位到南宋第一个皇帝无后,无奈从第二世皇帝就又交给了赵匡胤的后代了。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宣传聂崇义达到了顶峰,朝廷为了统治汉族,教化百姓,乾隆皇帝追封聂崇义为“三朝太傅”,并且亲赐“太常博士聂公祠”“火焰匾”于渑池富村聂氏祠堂,又赐一品传锣仪仗,祠堂里还供奉着崇义公的神位灵牌; 祠堂是红门竖匾,门口有下马石,文官到此落轿,武官到此下马。社会发展证明: 古老的传说、历史的遗迹,积累的多了就会历史再现!</p><p class="ql-block"> 2019年清明节,我和族叔书正去洛阳市宜阳寻亲,约见了宜阳县聂氏宗亲树信会长,见到了明朝万历年从渑池县富村迁到宜阳县高村王眷和三乡王岭的聂氏宗亲,收集了他们的《聂氏家谱》,证明宜阳县阡陌岭及王眷和王岭附近几个村几千口人,与我们渑池县富村一脉相承,是明朝万历年七世先祖天道公迁移过去的,这还不包括外迁的宗亲。又到洛阳聂湾见到了88岁的豫丰先生和文奇宗亲,从他们提供的《聂氏家谱》字辈世袭看出——洛阳洛龙区聂湾和我们渑池县富村都是“成”字辈立祖,这是简单的巧合吗?正如宜阳籍三门峡退休老教师现民宗亲说的: 应该是出自一门!下午我们又去了孟津县聂屯拜见了84岁的志陆和76岁的志汕宗亲,研读了他们的家谱,证明聂湾、聂屯、周寨和我们富村的聂氏都是“聂成”的后人。回到三门峡见到了市教育局卢氏籍聂军红主任,他证实卢氏县聂氏大多是清朝从洛阳、宜阳王眷迁过来的;查阅了渑池富村清朝《聂氏家谱》和拜访了三门峡市教育局红超局长,证实陕州区的聂氏大多是明朝从渑池富村迁移过去的,红超族兄告诉我:“我知道支沟聂氏和富村是一回事”;渑池县财政局族爷正发又告诉我湖滨区聂氏大多是他村王家坪清朝时期迁移过去的;又走访了卢氏县鹏武宗亲证实他们聂氏宗亲是明清时期从荥阳市迁移过去的;联系了卢氏文婷宗亲证实他们一支是从洛阳聂湾迁移过去的;三门峡市龙湖小学增华校长证明他灵宝聂氏是清朝从南阳邓州迁移过去的;又联系了汝阳县建民宗亲,由于没有家谱,传说是洛阳聂湾迁移过去的;查阅了一下渑池富村清朝《聂氏家谱》证实鲁山县聂氏是明朝从富村迁移过去的;拜访义马市河口文选宗亲,证明他们是民国时期从宜阳阡陌岭迁移出来的,和渑池富村是同门。后来又走访嵩县、栾川、西峡、淅川宗亲证明大多数是河南原居民,属于就进顺河从新安县、宜阳县、渑池县等地迁移到河流上游居住的,甚至有的顺河向上迁移到了陕西商南县(富村清朝家谱记载)。2021年又从上蔡县聂氏联谊会执行会长永亮宗亲处了解到巩义市聂氏宗亲是明清时期从渑池县富村徒步迁移过去的,并告诉了我联系电话,联系后倍感亲切,传阅了巩义《聂氏家谱》,当年聂氏先人为了讨生活,背井离乡,从渑池富村一步一回头东迁巩义的乡情历历在目 。2022年5月从河南省聂氏宗亲联谊会长记会长处了解到伊川县聂氏是从宝丰县迁移过去的,宝丰宗亲也是从渑池富村迁移过去的。2022年9月份南阳市天南宗亲告诉我,从西峡县发现的石碑显示——西峡、内乡聂氏是从新安县迁移过去的,也是属于同门宗亲。新中国成立以后天下太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人口自然流动,从豫西迁移出去工作生活的聂氏宗亲就更多了,当然也有从外地迁移过来的,这是和平年代人口“出川入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根据2020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专家李立新在《根在河南-豫姓探源》一书里面明确指出: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是我们聂氏宗亲发源地,所以无论是豫西地区还是明朝洪洞(八公)移民,我们河南聂氏宗亲都是根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我赞成天下聂氏一家亲——根在中原,这个提法。</p><p class="ql-block"> 孟津县聂屯的《聂氏家谱》上说: 推测聂崇义是家祖,后来去向也不明。后来,聂氏文化研究专家忠秀先生说: 新安县旭光宗亲发现有元朝记载的石碑,推翻了洪洞大槐树移民之说; 同样渑池富村聂氏一直保存着北宋聂崇义的有关历史文物和传说,也更不可能是明朝洪洞移民!(说是洪洞移民原因有三: 一可以三年不纳粮;二是年代久远说不清楚了;三是在从原驻地逃难出来的,为了方便名正言顺讨生活,就说是奉明朝皇帝旨意从洪洞迁移过来的)后来我又研读了新安县旭光宗亲的《洛阳聂氏源流考》,更证实了我们豫西聂氏原居民大多是太常博士崇义公后人!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是聂氏外甥,他又在洛阳编辑《资治通鉴》15年,证明北宋时期聂氏在豫西地区已经是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 史书上说聂崇义是洛阳人,为学官,与赵匡胤同时成长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即是洛阳同乡,还是后汉、后周时期同朝近臣,宋太祖登基后又封崇义公从二品•柱国•赐紫袍玉带(在学官里面已经是最高待遇了)。孟津聂屯《聂氏家谱》上说后来去向不明,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宋朝兄弟“斧光烛影” 传位之争造成的。宋太宗排除异己,把有异议的到流放到沙门岛,也造成了崇义公不愿随波逐流,著书立说于洛阳 ,避祸于渑池富村; 出现了聂湾和富村都是“成”公立祖,又都是崇义公后人的历史事实。历史传说和实物往往能够说明真相,这也需要我们聂氏后人去挖掘研究。</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聂崇义三礼学说的影响,从五代十国到宋 元 明 清 民国时期,各朝代都在研究礼学文化,从崇尚礼仪治国到共建“礼仪之邦”,尤其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称聂崇义为“礼学大家”。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直接把聂崇义的《三礼图》编入了《四库全书》。新中国成立以来,清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都在研究聂崇义的《三礼图》,已经成了古典文学和书画院校的必修课。有许多原始著作居然是从日本花高价购买回来的,这充分证明聂崇义的礼学文化从宋朝开始已经走向国外。做为河南人,做为聂氏后人,我们有责任挖掘、学习、传承、研究老祖宗留下来的国学——“礼学文化”这个宝贵遗产!进一步为共建“礼仪之邦”做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河洛郎外迁,自古就有,研究人口的迁移方向,能看清楚社会是否政通人和,“灾难时顺河进山,太平年出川入市”是人类的正常基本生活智能。通过我三年多的调查问寻证明: 我们洛阳市洛龙区聂湾和三门峡市渑池县富村是豫西地区两个最重要的牵涉地,都属于黄河的洛河流域,符合古时候人们“有难”顺河上迁进山的习惯,都是“成”字辈立祖,是一回事,都属于崇义公后人。濮阳市清丰县是聂氏最早的“一类祖源地”,古代的河东聂氏也来源于此;济源市是春秋战国时期“侠客”聂政的故乡,也属于旧河东,南方诸多《聂氏家谱》记载是从济源迁移过去的,济源可以说是属于“二类祖源地”;豫西多数聂氏宗亲是从洛阳聂湾和渑池富村这两个地方迁移出去的,从年代来说聂湾和富村属于“三类祖源地”。</p><p class="ql-block"> 挖掘、传承、研究、聂崇义“礼学文化”,不仅是全国各大专院校文人学者的事,更是我们聂氏宗亲的事,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2020年元月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再稿</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定稿 </p><p class="ql-block">河南省聂氏联谊会</p><p class="ql-block">河南省聂氏文化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聂大成于三门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富村字辈</p> <p class="ql-block">聂湾字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