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2020年的新年第一天,我和“桐城大山王氏”后裔王海舟二人代表桐城宗亲前往安徽省太湖县参加2020年元月2日的太湖王氏宗祠竣工庆典。参加庆典后,又风尘仆仆的赶往怀宁县参加三桥王氏元月3日的新祠《养贤堂》启祭大典。</h3><h3> 说是参加庆典,其实是去学习他们的传承王氏家族文化的精神。于是,我用我的松下:LUMIX7记录一些现场片段做为我的收藏学习资料。</h3><h3>下文为2016年9月5日《人民日报》第24版,全文。</h3> <h3>进得祠堂</h3><h3>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h3><h3>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h3><h3>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h3><h3>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h3><h3>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 抬起头,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随风入窗,顿时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在这里,品质和德 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h3><h3>走在祠堂中,我常常迷恋于一种生活的气息。孩童时代最初的朦胧记忆在祠堂里显现:在偌大的祠堂里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高兴地蹦 蹦跳跳,在焚烧香烛的袅袅烟雾中想入非非却装作和大人们一般正襟危坐,看祖宗的牌位时一排排看过去仿佛看到祖先们依长幼次序端坐在神龛上……</h3><h3>当然,最有味的时候,是我们一个个“细把戏”爬上祠堂高高的戏台,半睁半闭之间,耳边锣鼓喧天,眼前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台,说唱念做打各显神通,尤其看到“黑脸包公铡了驸马”时,过瘾得很。</h3><h3>走在祠堂中,我还迷恋于一种木头的香味,这是祠堂里上了年纪的木头发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门上,黑褐色的木墙上,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 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是一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 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h3><h3>进得祠堂,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戏台、寝殿,有些寝殿后面往往还有藏书楼。我记得最初在那里搜寻到几本虫蛀发黄的线装书,如获至宝。那淡淡的书香味,让我受益终生。</h3><h3>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大伙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h3><h3>及我长大一点后,祠堂里一个个斗大的字更让我着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起初,一个个字问大 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为”的意思,“笃”的意思是“深厚、诚恳、忠实”。后来,终于有了几分真正的明白:仁义道德,忠孝廉节, 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h3> <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宗祠一度曾被简单地定为反动“族权”的象征,许多祠堂纷纷被拆掉。但后来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我曾见到, 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 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特别是现在,发扬光大,还有了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等 新功能。</h3><h3>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h3><h3>现在,家乡正在大加宣传弘扬宗祠文化,我很以为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h3><h3>祠堂,我们的祠堂,我们的老祠堂。</h3><h3>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h3><h3>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5日24 版)</h3> <h3> 新安琅琊王氏各地分会派代表一千余人参加庆典。</h3> <h3>祝贺条幅挂满祠堂四周</h3> <h3>锣鼓喧天,庆宗祠。</h3> <h3>新安琅琊王氏王璧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们前排就座</h3> <h3> 太湖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启东先生在庆典上祝贺王氏宗祠列入《太湖县文物保护》单位。</h3> <h3> 新安琅琊王氏王璧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茂功先生致庆典词。</h3> <h3> 太湖县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王启荣先生致欢迎词</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太湖王氏宗亲会秘书长王家顺先生向来宾介绍宗祠复建情况,全文如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span></h3><h3> 大家上午好!</h3><h3> </h3><h3>天阴灯笼红,冬九阳气升。虽然天气寒冷,但今天一派春意盎然。在这喜迎新年的祥和时刻,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王氏宗祠圆满告竣。</h3><h3> </h3><h3>在此,我代表太湖王氏宗祠管理委员会和太湖王氏宗亲会,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各位克服种种困难,特别是从遥远外地赶来的宗亲,前来参加今日盛典,表示热烈的欢迎。</h3><h3> </h3><h3>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修建祠堂,不单单是为了拜祭、缅怀先祖,颂扬先祖功德,同时它也是一个家族文明友孝,兴旺发达的象征;太湖王氏宗祠今后一定是我们王氏子孙寻根问祖、联络联谊的重要基地。</h3><h3> </h3><h3>家族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家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热爱祖国要从热爱家族做起。习近平同志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们的祠堂将是传承我们大王氏仁德、和谐的优良家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必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h3><h3> </h3><h3>历经数年寒彻骨,终得梅花扑鼻香。太湖王氏宗祠始建于康熙28年,历330年岁月沧桑,曾经一度残垣断壁,今日终于得以重现辉煌。回眸凝望,为了宗祠的修复,无数老辈前贤饱尝了无尽的酸甜苦辣,更有多少年轻后秀付诸了不懈的奔走辛劳。在宗祠的修复过程中,广大宗亲,台前幕后不遗余力地宣传呼吁、建言献策、出资出力、呕心沥血,在此,我们应该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感慨今日,宗祠修复工程,自2014年动议,2015年奠基,五年寒暑,其间,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永久回味、珍藏。</h3><h3> </h3><h3>天下王氏一家亲,欢聚宗祠叙深情。各位宗亲,在县城修复建成我们的宗祠,是我们王氏家族的骄傲,是每一位王氏子孙的福气;几百年难遇的大喜,今日得以辉煌铸就,我们上可告慰于列祖列宗,下可无愧于后代儿孙。让我们尽情的欢歌吧。</h3><h3>最后,祝愿各位领导、来宾、宗亲,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祝愿我们王氏家族越来越兴旺发达!</h3><h3>谢谢大家。</h3><h3>(王家顺2020.1.2)</h3> <h3>太湖宗亲王明华先生在做财务工作汇报</h3> <h3>来宾“太原王氏”王其宝宗亲致祝贺祠</h3> <h3>新安琅琊王氏王璧文化研究会赠送牌匾</h3> <h3>湖北英山胡学农将军,向太湖王氏敬献墨宝</h3> <h3> 太湖王氏宗亲联谊会表彰王氏热心人(复建宗祠个人捐款)。</h3> <h3>宗祠庆典寿带</h3> <h3>安徽省怀宁县三桥王氏新复建宗祠《养贤堂》</h3> <h3>启祭前的准备工作</h3> <h3>启祭前的准备工作</h3> <h3>启祭前的准备工作</h3> <h3>一切准备工作就续,等待祠堂启门。</h3> <h3> 2020年元月3日上午9点18分,吉时已到,启开中门。</h3> <h3>怀宁县三桥王氏《养贤堂》新祠启祭大典</h3><h3>一:启门,迎性礼祭品、鸣炮、奏大乐</h3><h3>二:主祭、副祭、执事净手</h3><h3>三:主祭察看性礼、祭品、汤饭</h3><h3>四:主祭察看祭器、杯盘、碗筷</h3><h3>五:降神点主</h3><h3>六:行初献礼</h3><h3>七:行亚献礼</h3><h3>八:行终献礼</h3><h3>九:主祭察看燎望所</h3><h3>十:恭颂祭文、祝文</h3><h3>十一:焚烧祭文、祝文</h3><h3>十二:辞神</h3><h3>十三:礼毕退班</h3><h3>十四:礼成、鸣炮、奏乐</h3> <h3>点主,</h3> <h3>点主人,璧公七房(思经公)后裔王惟洲</h3> <h3>安放祖宗牌位</h3> <h3>行初献礼</h3> <h3>行亚献礼</h3> <h3>行终献礼</h3> <h3>献礼完毕</h3> <h3>怀宁宗亲王忠胜在恭颂祭均用公文</h3> <h3>璧公七房(思经公)后裔王惟洲恭颂点主祝文。</h3><h3> 维农历自己亥年腊月初九日</h3><h3>时维季冬,吉日良辰,吾族宗祠,落成启门,分理派行,整立牌位,恭请列祖列宗降居神位。</h3><h3>恭神奠献!</h3><h3>仰赖祖德传扬,不忘水源木本,鸟兽尚知反哺之恩,况我王氏子孙,祭祀宜诚宜敬,不可敷衍人仑。</h3><h3>而今而后,合族兴旺,各行各业,尔炽尔昌,昭于日月,麟趾呈祥!</h3><h3>裔孙惟洲,忝列族众,沐手秉笔,战战兢兢,颖毫一管,重若千钓,点天天清,点地地灵,点主主有情,主上添来一点红,子孝孙贤红到顶,子子孙孙千秋繁盛!!!</h3> <h3> 新安琅琊王氏王璧文化研究会王茂功会长致祝贺词。</h3> <h3> 新安琅琊王氏王璧文化研究会王茂功会长致祝贺词。</h3> <h3>集体上香</h3> <h3>礼毕退班</h3> <h3>礼毕退班</h3> <h3>礼毕退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