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第四个年头的初秋。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袭击了河北平原,十天之内超过全年降水,黄壁庄水库非常溢洪道炸开泄洪,下游的滹沱河多处决堤,平地水深齐腰,当年秋季几乎绝收。<br><br> 时年我八岁,是记事以来第一次感到恐惧而兴奋、苦涩而迷茫的经历。</h3> <h3> 一、大雨<br><br> 八月初,无情的大雨连续下个不停。<br><br> 乌云乘着狂风,追逐着闪电,像一口大锅,以不及掩耳之势,翻滚着从头顶压下来。<br><br> 瞬间,乌黑的天空又渐渐变为灰白,一声炸响,倾盆大雨倾泻而下。<br><br> 村里的房子已经老了,全部从旧社会继承而来。住人的房子大部分为砖木结构,少部分以及配房大多为土木结构,平房土房顶。<br><br> 大雨已经下了几天了。土房顶、土墙壁被雨水长时间的浸泡已经饱和。刚开始,屋内布满了盆盆罐罐,接着从屋顶滴下的水滴,后来,零星的滴水变成了整个屋顶的漏水,外面大雨,屋内小雨。<br><br> 土房子开始倒塌。砖房子的栏水(女儿墙)、房沿儿也开始塌陷。<br><br> 突然,锅灶上方的墙壁和椽子连接处开始冒水,水流由小而大,泥水不断地流进了做饭锅里。<br><br> 爹急不急掀开炕席,拆下一块儿炕坯,拿在手里立即上房,我紧随其后。房顶已经浸软,人小身轻,不至于对房顶造成二次伤害。我趁着雷电的闪光,趴在房沿儿上,匍匐着迅速找到漏水部位。只见核桃大的一个洞,旋转的水流流向屋内。按爹的指导,将炕坯盖在水洞上,并将油布盖炕坯上,用砖压在上面。爹说,这是房顶上晾晒粮食老鼠打的盗洞引起的,也可能是蚂蚁窝引起的。若真是蚂蚁窝,这才叫“毁于蚁穴”呀!<br><br> 暂时不漏水了。娘一边看着房顶,一边清理着锅台、锅里的泥水。<br><br> 这几天,奶奶正值最后时刻。奶奶躺在炕上,脚头两头各放一长条凳,凳子上塔上两扇风门门扇,门扇上铺上油布。奶奶暂时淋不着了。<br><br> 我和哥、妹蜷缩在窗台上,也暂时淋不着了。<br><br> 爹、娘、大姑二姑头顶高粱杆制作的盖帘,也暂时淋不着了。<br><br> 天黑了,豆大的煤油灯火苗左右摇摆忽明忽暗,一阵紧似一阵的雨点,“咚咚”作响拍打着屋顶。<br><br> 湿漉漉的衣服紧贴在身上,已经好几天没干了。眼睛涨的生疼就是合不上、睡不着。屋外,不时传来“呼隆…咔嚓…”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倒房的响声,我家的东屋、西屋、大门、猪圈、鸡窝等已经倒塌。我心里默默念着,“千万别倒房!千万别倒房!千万别倒房……。”我害怕极了!<br><br> 就在此刻,“噗嚓”一声!惊呆了我们全家。爹立即查看,是锅台上方又开始“哗哗”漏水了,漏水浸湿了内墙,大块土坯裹挟着漏水塌落在饭锅里,将锅砸了一个碗大的洞。<br><br> 漏水眼瞅着快速变大,土墙瞬间冲出一拃宽的沟槽。爹拉上我拿上一块炕坯还有油布迅速上房。可是晚了,就在此刻,漏水处扁担长的房沿儿掉落下去……!<br><br> 房沿儿掉了,露出了内墙的土坯,如不立即用油布苫上,漏水浸透墙体,房子非倒不可。风雨交加,房顶已然似池塘底部的淤泥一样软糯,一脚下去就能将房顶踩个窟窿,爹也担心房沿儿继续跌落,拽住我的脚不放。<br><br>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天爷开眼了,雨慢慢停了,至天亮竟一滴未落。<br><br> 天亮了,开始抢修。也没有什么高招,先铺上炕单儿,上面罩上油布,压上砖头了事儿。站在房顶,四周看去,乡邻们都在修房。黄色的油布,蓝色的门帘儿,各种颜色的炕单儿、棉被、裤子等,罩在了栏水上、房沿儿上、鸡窝上……。<br><br> 娘害怕,怕倒房。娘把我们兄妹三个托付给西院婶子家。婶子家的房子是砖房顶,屋内还有没有漏水的地方,衣服、被子等衣物只是潮湿,没有浸水。换上三姐的上衣,虽花儿了一点儿,但马上暖和多了。<br><br> 二姑比较迷信,雨歇的功夫,在院中采了几株草穗儿,编织成草人儿模样,草人儿手拿一只草穗儿当做扫帚,吊在晾晒衣物的铁丝上,风一吹,草人儿不停地左右摇摆。“左扫扫,右扫扫,扫得云彩到处跑,雨过天晴不再下!”二姑弥撒着眼儿,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br><br> 也不知二姑的祈祷显了灵,还是老天爷也累了,天终于放晴。<br> <br> 大大的太阳,照晒了几天后,土房顶慢慢干了。爹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房。<br><br> 先修好跌落的房沿儿和几处塌陷的栏水,重点是漏水的土房顶的修缮,也是有办法的,只要不下雨。<br><br> 农村烧柴伙做饭,烟气经过土坯砌筑的土炕,然后进入烟囱排至天空。经常年累月熏烤,土坯吸收了烟气的焦油,变得干燥而不吸水。时间越长,或三五年后,土坯表面结成一层厚厚的、黑亮黑亮的焦油硌巴,这样的土坯几乎不沾水。农民发现了它的妙用。它不但是最好的钾肥,玉米用后长得又大又香,旱烟用后吸上一口噎的喘不上气来。它还是最好的房顶用土。将炕坯砸碎,铺到房顶二三指厚,撒上水闷透,等不沾脚后,立即用碌碡反复碾轧,直至表面光滑变硬。这样处理的房顶,由于炕坯含油不沾水的特性,使得雨水不易穿透,因而达到防雨的目的,一般三四年之内,房子是不会漏雨的。漏房后用炕坯堵漏也是这个道理。<br><br> 下了十来天的大雨,庄稼地里肯定全是水了。爹抽时间到村外查看后回来说,村外全是水,听说黄壁庄水库崩塌了,滹沱河、石津干渠漫堤,大水已经到了村北。<br><br> 滹沱河、石津干渠在我们村北部,分别相距几十里、十多里地。五十年代,公家兴修水利,依托黄壁庄水库,修建了石津干渠、双邱分干渠、以及我们村北的灌渠三级农田灌溉系统。这条灌渠,西接双邱分干渠,东十多里地至深县另一灌溉系统。就因为有了这条灌渠,相当于一条水坝,挡住了北来的大水,没有进入村子里。<br><br> 我们村南更有南沙滩,村东有东沙滩,应是远古以来蓄洪道,面积估计有几千亩以上。爹说,是滹沱河故道,是滹沱河改道留下的河床。娘说,你姥爷说,葡萄河(滹沱河)一年往北移一个岸(堤)儿,所以葡萄河在我们北面。不管多大的雨,村内从没积过水。每年夏天,雨水先灌满南沙滩,南沙滩满了再流入东沙滩。沙滩地里的庄稼虽然收成没有保障,但却确保了我们村及周边村庄、以及周边庄稼的安全与收成。<br><br> 这次大雨,房子倒了、毁了,但是,村子里没有积水,没有死伤一人,多亏有两个沙滩呀!</h3> <h3> 二、捞西瓜<br><br> 地里一片汪洋,庄稼收成无望。队长敲钟召集社员们说,地里的庄稼队里不管了,能收点儿就收点儿吧,不过要管好自家的小孩儿,注意别淹着。<br><br> 队长说了话,社员们自然是各显神通。<br><br> 玉米是大宗作物,村北以及两个沙滩附近的玉米肯定颗粒无收,个别地势高的地方应略有收成。不过,八月初,玉米刚吐穗,还没灌浆。<br><br> 其次是高粱,主要种在两个沙滩。高粱喜水,只要末不过高粱穗,只能减产却不会淹死,同样,此时尚未灌浆。<br><br> 其它的杂粮作物黄豆、绿豆、芝麻、花生、棉花等,目前也没有利用价值,几天后就会淹死。<br><br> 目前,山药已经长到了鸡蛋粗细,西瓜开始成熟,三五天内收回就能食用。<br><br> 于是,抢收山药和西瓜的战斗打响了。<br><br> 我们村西北方有千亩果园,号称“西北”,地势高,沙质土壤,树林间适合种植西瓜、豆类、山药、花生等作物。果园的中部地势最高,约有几百亩光景尚未进水。<br><br> 先捞西瓜。<br><br> 爹叫上我和我哥。出得村外,进入水中。水到达大人们的腰部,我哥能露出脑袋,我则只能用手抓住爹的衣襟,或是抓住准备盛西瓜的篰箩(柳编容器)。<br><br> 到达西北。我的任务就是吃,吃饱了,就能省下家里的粮食。每年生产队都要组织男女老幼吃西瓜留种活动,但每家只能分得一两个西瓜,根本吃不饱,解不了馋,过不了癮。这回可真吃痛快了。<br><br> 小孩子,不知道成熟否,只知道大的肯定好吃。拳头小,力气小,只得搬起用力摔在地上,有时摔两三次才能摔开,然后用手挖出瓜瓤,狼吞虎咽地吃起来。<br><br> 以前,种植的都是黑皮西瓜,个大、沙瓤、甜度高,但生长期长,成熟晚。此时,西瓜刚开始成熟,摔开的西瓜大部分是白子白瓤。不管它,反正有的是,白瓤的、白籽的不吃,继续摔。渐渐吃饱了,吃撑了,可还是不甘心,最后只吃西瓜中间的一部分,没有籽,也最甜。<br><br> 已经撑得走不动路了,坐在地上正在休息,爹喊我,要走了。爹和哥装满了一篰箩、两布袋,同样,也已吃饱。<br><br> 爹用绳子拉着篰箩和布袋,西瓜浮力大,漂在水上,像船一样,我趴在布袋上,合着眼儿,假装睡觉,不时地打着饱嗝,用力吸食着香甜的味道。那个惬意呀!<br><br> 到了村头,到了渠沿儿,水面离渠顶也就两拃,人走过,荡起的水浪就漫过了渠顶。大队长和民兵把持着路口不让通过,这是唯一的通道,上去后就是进村唯一的木桥。<br><br> 自从大水来后,大队长就组织全村民兵分班日夜巡逻在灌渠堤上,这条东西向大堤在我们村段大约两公里,是我们村的生命线。若从此经过,盛西瓜的布袋流淌着泥水,必定划坏大堤,一旦决堤,村庄、家里就会进水。大队长说,从西面的水闸中穿过大堤进村。<br><br> 此时,由于水面增高,灌溉系统变成了排水系统,一直在不停地向东流去。我村往东十多里地就进入深县。深县已属于黑龙港流域了,地势低洼。我姥姥家、二姨家就在深县,每当春季,地里一片灰白,嫣然像下了一场永不消融的中雪。多年后,网络上一篇文章说,当时深县的耕牛送到了唐山寄养,为来年发展生产保留了唯一的希望。<br><br> 穿过闸门,顺着水流,绕回木桥进村。<br><br> 又去了几次,西瓜摆满了房根儿,足有二三十个。奶奶的病很重了,爹没时间了,也不让我和我哥去了。不几天,奶奶去世了。去世前,她只看了看鲜红、沙甜、软糯、不要钱的西瓜,微笑着走了。<br><br> 料理完奶奶的丧事,再去挖山药,可是已经晚了,成型的山药已经腐烂,只得从淤泥中拽出些指头粗细的根须。<br><br> 高粱熟了,两个沙滩中部的水还剩齐腰深,虽说高粱喜水,但近两个月的浸泡,没有淹死能长出高粱穗的也寥寥无几。大人们拉着篰箩,割下了稀稀拉拉的高粱穗。<br><br> 这是公元一九六三年秋季整个生产队唯一的收成。</h3> <h3> 三、荸荠<br><br> 临近寒露,两个沙滩中部还有很深的水,其它大部分地块尽管泥泞,勉强还是种上了冬小麦。<br><br> 那个时候,谁家都没有过季的余量。虽然抢收了一些山药,可经过水泡,过不了十天半月的,吃不完也就烂完了。抢收的玉米,还没灌浆,只能看到朦朦胧胧的玉米粒儿的样子,但放在玉米粥里煮一煮,甜甜的、脆脆的,还是很好吃的。但天气热,时间不长,吃不完也变成了柴伙。<br><br> 怎么办?这个冬天、明年春天怎么过?没有收成就没有秸秆,烧火做饭也成了问题。<br><br> 我们队长人好,冒着被撤职的风险,夜深人静的时候,将队里库房留存的余量、种子、牲口饲料偷偷分了。其它生产队听说后,也照做了。时间不长,公社里知道了,也默不作声,装不知道了事儿。<br><br> 一天,队里热闹极了,小孩子们奔走相告,“要分荸荠了!要分荸荠了!”<br><br> 我还没有见过荸荠,更甭说吃过了。但是,没有我们家的,因为我们家成份高。<br><br> 对于我来说,年龄还小,还不理解家庭成份的意义以及对家庭的影响。可对于爹来说,在那“反右”运动中,已经小尝苦涩而失去了公职。看着会计、保管分着荸荠,口水在舌根慢慢生长、充盈、流出……。<br><br> 我还是比较懂事的,就是想看看荸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回家后也不吵不闹。这时,西院婶子、张家奶奶先后送来了荸荠。不知道怎么吃,我立即拿起一个啃了一口,脆脆的、涩涩的,回味儿还有点儿甜呢。“傻孩子,要煮熟了才好吃。”张家奶奶说。<br><br> 要分粮食了,是上级救灾拨下的统销粮,是玉米、高粱、山药干掺在一起的混合粮。<br><br> 这次有我们家的了,按人头分,前几次没有我们家的。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可怜吧,也可能感到我们家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吧?我欢天喜地地将粮食拖回了家。<br><br> 三间土坯东屋不是倒塌了吗。虽然是配房,但也是老辈人给留下的,倒了才知道,是四梁八柱的。柱子的粗细也能当檩条,四架梁、八根柱子,九根檩条,一共是二十一根,卖了也能换点儿吃的。<br><br> 那段时间,爹借来队里的小拉车,装上两根木头,到十二里远旧城镇上去变卖。卖木头的人挺多,很难卖出去。卖不掉就降价,一根木头才卖五块钱。拿到钱,爹立即就去买粮食。买高粱,因为高粱最便宜。<br><br> 陆陆续续檩条卖完了,爹再也没有办法了。西院婶子、张家奶奶,她们家闺女多,小孩多,有余量,不时送来一些接济我们家一下。<br><br> 这段时间,娘总和爹吵架,睡梦中还隐隐约约听到过娘的哭声。<br><br> 我表哥在新疆和田公职,爹硬着头皮写信向表哥求救。第一封石沉大海……,反正也不要脸了,第二封又发出。大约二十天后,表哥回信了,信封中顺便夹带五元。五元呀!一根木头的钱,张了两次嘴?</h3> <h3> 四、砸鱼<br><br> 没有吃的,爹一直在想办法。<br><br> 天冷了,地里的低洼处、西北的树坑里水没渗完,已经结上了冰。不知爹哪来的信息,每天早起天未亮,就拉上我出村奔向地里、到达西北——砸鱼。<br><br> 五十年代,爹在外头的时候,经历过发大水,知道冬天能砸鱼吃。<br><br> 水面大的地方,就在冰面上寻找,冻僵的雨就会漂浮在冰下,砸开一个窟窿将鱼取出即可。西北的树坑里,面积较小,就直接砸碎冰面逮鱼就行。有时运气好,水已干,只剩下冻僵的鱼,一个树坑,就能捡半框(柳编的农具)。大部分是鲫鱼,少部分鲢鱼、黄腊丁以及麦穗儿等杂鱼。<br><br> 每天早上只有爹和我,西北的树坑已经找遍了,再也砸不到鱼了。乡邻们听说后,纷纷赶到两个沙滩砸鱼,但水深面大,冰天雪地,逮住鱼谈何容易。</h3> <h3> 这个灾荒年,总算是熬过来了。这一年,卖光了木头,烧完了椽子,没了大门,没了墙头。省事儿,夜不闭户哇!这是笑话。能度过这样的灾荒年,全靠政府的统销粮政策好啊!<br><br> 大水过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根据县里规划,村北灌渠北侧挖成了直通深县的排水渠。<br><br> 七十年代,大队重新调整了土地,小块并为大块,方便了耕种,也为平整土地创造了条件。时间不长,人们放松了警惕,两个沙滩在村里推土机的“隆隆”声中变成了良田。<br><br> 再往后,个人承包了土地,公粮不缴了,计划生育不严了,生产队一级组织撤销了,村里只有几个大队干部,传达一些上级指示等什么的,也没有人正经听大队的话了。<br><br> 条件好了,机井多了,灌渠的水也不用了。慢慢地,村北的灌渠推平了,排水渠填平了,种上了庄稼,盖上了工厂,开了饭店。<br><br> 真是老天有眼,自那次大雨后,再没有下过像样的大雨。如果还有那么大的雨水,不知道水往哪里流?!<br><br> 而现在,深县仍然用石津干渠的水浇地。<br><br> 石津干渠常年有水,那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供应着石家庄以东藁城起直至衡水武强近十来个县的生活用水。<br><br> 辛集市二零一八年春天,也喝上了甜甜的汉江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