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走过的教学之路(2019年秋期工作总结)

梅兰竹菊

<h1><b>俗话说时间如白驹过隙,这话一点也不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 2019年秋期就画上句号了,回顾半年来的教学工作,其实就是三件事:阅读、写作、习惯,我觉得在这三个方面我做出了不可估量的成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那就是学习上让孩子们坚持天天写日记、读书笔记,我坚持一天一批改一总结,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直到考试前夕;行为习惯上我帮助孩子们养成身要坐直,腿要放正学会倾听的习惯。</b></h1><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1><b>一、持续阅读,为写作开路。</b></h1><h1><b>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了教育教学的重点,阅读无疑是一条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语文的两个翼就是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方面抓不到位,学生语文成绩就提不上去,语文这只鸟就不可能翱翔蓝天,只能趴在窝里。课程标准上也把课外阅读的量具体化了,落实是关键。开学之初,我就给大家讲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弓,写作是箭,弓硬箭才射的远。一个不阅读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今天不差明天差,明天不差后天差。</b></h1><h1><b>  </b></h1><h1><b>读书,是让你走出迷茫最好的方法,是治疗浮躁坐不住的良药,能够让你静下心来做事,静能够生慧。因为读得越多,就越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成什么样的事,想过怎样的人生,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努力的方向和榜样。读书,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让你获得冲破困难阻碍的力量。趁年轻,记忆力好,多读书。</b><b>阅读就如蚕吃桑叶,要厚积方能薄发。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孩子,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b></h1><h1><b><br></b></h1><h1><b><br></b></h1><h1><b>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让大家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买一个硬皮本,每天读几页,把里面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我给她们讲读书笔记的具体格式:开头写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然后是好词、好句、好段。阅读时间是午饭后和回到家里的时间,我每天坚持批改,找出错别字,批上日期,根据学生摘抄多少、字迹工整程度予以评价,有语言评价,有分数评价。譬如闫子轩同学,用大本子有时候一天写三页多,是一些懒学生的好几倍,我给他吃200分、300分。我在教室后边的黑板上设了个表扬栏批评栏,表扬栏是一张红色喜庆的奖状,早读结束做简单总结,每天读书笔记做的好的让同学们鼓掌表扬,再把做的好的同学名字写在奖状上,把他们的作业在班级里传看,相反应付支差、字迹潦草出格写的少的同学在批评栏后边写上他们的名字。激励先进,督促后进!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养成习惯,午饭后,先扫地,然后到教室里打开书和摘抄本,静静的阅读,静静的摘抄,享受午后那美妙的时光!阅读积累词汇,为日后写作开启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b></h1> <h1><b>二、天天日记,为习作铺路!</b></h1><h1><b>开学不久迎来了中秋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中秋之夜!开学后,我把作文收上来批阅,使我大吃一惊,全班44个学生,只有刘玉钘一个同学写的是真实的情景,但文章好似二年级的水平,其余学生的作文都是抄袭的,这个结果让我如坐针毡寝食不安,孩子们到了四年级,不会写作文,这怎么能行呢?我知道日记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唯一途径!学生不会写作,到了高年级、初中高中咋办,我心急如焚。我为此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写作是创造,是练习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更不是抄出来的。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写日记,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大事忘记。</b></h1><h1><br></h1><h1><br></h1><h1><b>我让孩子们买日记本,教他们日记的格式,让他们写在学校家里社会上看到的觉得有意义的事写出来。每天早读我批阅日记,找出错别字病句,指出努力方向:这里应有外貌描写,那里加个环境描写会更好,这个地方的人物语言没有写出来,结尾应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行文过程要点点题目等等,我把优秀的作品念给孩子们听。仿照读书笔记,好的名字也写表扬栏的奖状上鼓励他们力争上游,差的予以批评。</b></h1><h1><br></h1><h1><br></h1><h1><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们开始不会写,写不长,我就写下水文引路,把文章发到班级群里让孩子们读、品味,学老师怎样写。批改上我很大方,绝不吝啬,只要写的可以,不管错别字病句,我给他打100分,120分、160分、200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日记水平也与日俱增,现在闫子轩、贾顺满、闫婉昱、贾紫薇……都能写好几百字的文章了,看着孩子们写的日记,和开学初的习作比比,就有一种成就感,我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我感到欣慰。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只要持之以恒去做,终有云开日出时候,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自己,就会有无声的力量推着你向前走!</b></h1><h1><br></h1><h1><br></h1><h1><b>我还相机组织一些活动,开展一些游戏,给他们提供写作的素材,写情景作文,一次写不好,我加以指导,让学生再写,我再指导,学生再练笔,反复训练,让学生自己体验写作成功的愉悦。一来二去,孩子们写作上路了,我那忐忑不安的心才稍微有些平息。</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每天上午吃过饭,就拿上红笔来到教室,搬把椅子坐到教室前门口,照护孩子们过来批改日记。我看到错别字打叉,标点用错的,修改标点,字潦草出格的提出批评,好词好句画上波浪线,有的地方做上批注。孩子们的错别字,我让他们写道歉信,我事先在后黑板上写个模板,谁谁我郑重地向你道歉,你本该怎么写,我却把你写成啥啥,你在字典里的解释有啥啥,我一定把你记在心间,如果再写错,我在教室走廊把你写多少多少遍。孩子们每天的道歉信我标注上日期,订成一沓,放到柜子里,日子久了,学生们喜欢观察了,日记写的具体了,错别字也明显减少了,书写也有很大进步。</b></p> <h1><b>三、关注习惯,为人生奠基。</b></h1><h1><b>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千千万万,从哪里入手呢?我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从坐姿和倾听两个方面入手,开学之初的第一课我就给孩子们立规矩:上课身要坐直,腿要放正。我搬出椅子在讲台上给他们示范,然后早读饭后课上课下,去关注他们的腿和身,在班级里走走,发现坐姿不好的,用脚轻轻触碰提示,这样做了一个多月,学生们才慢慢做到。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21天,习惯养成了,平时稍微督促一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都知道我的关注点在哪里,在谁那儿,他自己就立马坐端坐正。</b></h1><h1><b><br></b></h1><h1><b><br></b></h1><h1><b>接下来说说倾听,倾听是一种礼貌,一种习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成绩不好,大部分都是不会倾听,在下面做小动作。我就给他们讲,倾听的重要性,倾听的要求:眼睛盯着讲话人,讲话人在哪里,你的目光就在哪里,眼睛要看着讲话人眼睛和嘴巴那个三角区,手放到桌子上。我为了让他们快速感悟,我说着在教室走动让他们目光随着我移动。我在课堂上抽学生背书、回答问题,我故意找前后左右的学生,如果有孩子目光不到位,要么我去提示他,要么他同桌去提示,要么组长附近同学提示他,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孩子们就学会了倾听。</b></h1><h1><b><br></b></h1><h1><b><br></b></h1><h1><b>有一次,学校组织听我课,学生发言时,其他孩子自动把目光移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有老师下来问我,你咋把学生训练的那么军事化我呵呵一笑——这岂是一两句话说清楚的,这能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这里面浸透了我多少汗水啊!个中滋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教孩子一年,要为他人生六十年考虑啊!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当学生们走出学校,除却书本知识以外剩下的东西。试问我们老师,你教给孩子们的除了知识还有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知识啥时候学都不晚,可习惯品行呢?立德树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啊!</b></h1> <h1><b>天外雨雪霏霏,阴云密布,寒风凛冽,我坐在斗室,面对温暖的“小火炉”(小火炉就是我住室的热电扇),我思绪万千,文思泉涌,根本停不下来,坐在这里一口气写完这个总结,我内心深处有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有一种骄傲,有一种喜悦。我这学期成绩是大大的——教会学生读书、写作,养成良好的坐姿和倾听的习惯,虽然没有获得优质课证、没有课题研究的成果、没有什么论文发表,能有什么比我做这还有意义的吗?没有。但我在认认真真做教育,尽我一个老师的职责和良心,咬定青山不放松,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践行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教书。不忘初心,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踏踏实实做事,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是我一生的追求!</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