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一次培训 <h3>从2020年元月4日下午两点到元月7日的中午12点20分,经过四天三夜的培训学习,我的大脑从懵圈到紧张到思考到空白,经历了一场场烧脑,头脑风暴。省厅、教科院领导对当前政策方针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当前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王尚杰、闫妍、王林波、吴积军、王建华几位教育名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教研实践,理论学习提升,深入浅出地讲解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以及怎样实现目标方向的路径;教科院精心为每位培养对象安排了导师,与导师马晓霞老师的亲切交流,我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心中的疑惑、焦虑慢慢消散,对当前要做的事,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前路有导师指引方向,不在迷茫,充满了希望;此次学习共有190位优秀的老师与我同行,你们是伙伴,是战友,是师者,有一路相伴的温暖扎实的雪梅,有安康优秀的语文老师李静,徐海霞,有安康博学的数学老师伍庆、李仲韬……更有幸认识了汉中佛坪的初中语文教研员周雅梅老师,她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教育态度值得我学习,任何时候都不忘读书,包里随时都装着一本书,随时随地想读就读;作为初中语文教研员她准备两年时间解读完初中三个年级的语文教材,评完老师的课不光是语文课,还包括体育、音乐、美术、英语、数学等各学科的课,她都会写课例点评,她说两年时间要写够200篇课例点评,读书读完了一定会写书评;她说作为教研员一定要有对老师的包容性,教育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老师她的课都会有遗憾,再不完美的老师她的课一定会有可取之处。一定不要用已有的经验去模式化、格式化新老师的课,每个老师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她还说如果所有的老师都只会用情境教学来上课,那将是多么的可怕!我们教师应该在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有自己的独特教育教学之处。我想这就应该是教学风格,然后再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凝炼就会有自己的主张。</h3> <h3>回顾学习历程,我有几点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怎么达到目的地?</h3><h3>首先我是谁?我是一线语文老师,我是大班额班主任,我是女儿、儿媳、妻子、母亲。在家里,我要让我的家庭和谐幸福;在学校,我要当一个语文老师,一个班主任,处理好同事、家长、学生、朋友之间的关系;现在,我要带领一个团队在语文学科探索学习,我要学在前面,做在前面。</h3><h3>其次我从哪里来?回顾十九年的从教经历,让我印象最深的课例或者案例有:第一次在安康市听名师讲课,记得其中有支玉恒老师,回来后在城关镇中坝小学听一位老师上归类识字,当时在会场听专家讲课讲座内心无比激动,再一看这位老师上课内心就无比的忐忑,怎么就相差这么多呢?于是我主动跟马校长说,我来上一遍这一课,结果我还不如中坝小学的老师,课都没上完。但是当时内心有一个迫切的声音告诉我,我不能像以前那样教了,要让孩子们自己动起来,可是一到课堂上去,孩子们自己说,自己写,自己动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慢,好像都不听我的指挥了。后来在城关镇我又上了一课《触摸春天》,那节课对我打击很大,只记得当时的点评老师说你就只会让学生读,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你看《四个太阳》这一课上的多好,有道具,有表演,真热闹!后来还是在城关镇的太平小学,我上了《去年的树》这一课,记得这一课我的导入:孩子们,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太平小学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所学校,学校虽然不大,但是环境优美整洁,教室外那一颗颗茂盛的大树使人心情愉悦,孩子们,你们喜欢这样的学校吗?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三次对话朗读感悟,感受树和鸟之间的深厚情谊,抓住了鸟儿对着灯火看时的心情和想法来说话。同时上课的还有一位语文老师上的也是《去年的树》,记得她的课使用了幻灯片,把书中的几幅插图进行了播放获得了好评。当时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书中也可以看,为什么非要那么麻烦的要放到幻灯片上来看。直到今天能让孩子在文本中阅读和对话的我一定不会用到PPT上。《去年的树》是日本新美南吉的童话故事,故事简单,语言直白,但是它却让读者感动,回味无穷。当时上这一课的时候根本没有文本意识,但是课堂上故事打动了我和孩子们,师生之间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生多和谐,我至今记忆深刻。在麒麟小学上的第一节公开课《两只鸟蛋》,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我从街上买了一斤鹌鹑蛋,课堂中让学生把鹌鹑蛋放在手上来感受,现在想想这不就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吗?可是这么多年教法和学法一直困扰着我,直到2018年11月的国培计划我来到南通,才真正开了眼,原来有个大教育家,她研究情境教学研究了一生,研究出了情境教育,她带动了一个时代。不学习真的好可怕,李老师做的事教育事业,而我如果不学习只能是日复一日的搬砖。在迷茫和安逸的纠结中,一边是不知道怎么教语文的困惑,一边是农村学校的安稳现状,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转机,实验小学缺少教师,王校长问我想去吗?去了,我选择了忙碌,奔着我们心中的“神”——温涛老师去了。进校不久上了《我是什么》,为了上这一课,我前后准备了几个周,效果不错。到这里,前面上过的所有课都是参照教参,一遍又一遍的背教案,记教案,甚至是书上写满,手上的记事贴写满。后来,感谢遇到温涛老师,他教我备课首先丢掉一切可以凭借依托的教案参考,首先把自己当做读者来读文本,你会发现全新的东西,这就是文章的价值,然后站在教师的角度在读文本,去发现研读,最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文本,什么是孩子感兴趣的,什么是孩子有困难的,什么是不用教孩子自己已读就会的,在此基础上取舍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自此,我慢慢的学会了自己解读文本。后来,温涛老师在一年时间里,几乎每周都会给我们年级组上示范课,他还给我们推荐一些好书,名师,让我们学习,看课。在他的指导下,我上了《搭石》,《触摸春天》,《七律 长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