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驶过皖南“川藏线”就到了泾县。泾县2019年12月入选“国家园林县城”,境内有很多旅游景点,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几个有代表性景点。</h3> <h3> 红色景点</h3> <h3>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而修建。</h3> <h3>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h3> <h3> 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性。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h3> <h3> 整座陵园以邓小平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h3> <h3> 王稼祥故居纪念馆</h3> <h3> 王稼祥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筑,砖木结构。</h3><h3> 王稼祥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人。</h3> <h3> 故居中陈列着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动照片,供人们参观瞻仰。</h3> <h3>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h3> <h3> 纪念馆是依托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驻扎云岭期间留下的主要遗址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h3> <h3> 新四军军部旧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1985年正式开放。</h3> <h3>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保存完好的有军部司令部、大会堂、政治部、中共中央东南局等10处旧址,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h3> <h3> 人文景观</h3> <h3> 查济古建筑群----查济村位于安徽泾县以西。</h3> <h3> 李白在《过汪伦别业》诗中云道:“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游山在查济村南皆因仙而名。</h3> <h3> 查济村的建筑以三条溪为轴线,以各祠堂为节点。</h3> <h3> 红楼桥以上为生活区,以下为商业区,形成完整的空间格局。</h3> <h3> 查济古村极盛时有四门三塔,一百零八桥,一百零八座祠堂(厅屋),一百零八座庙。</h3> <h3> 查济古村民居“粉墙矗矗,黛瓦鳞鳞,棹楔峥嵘,邸吻耸挺,宛如城郭”。</h3> <h3> 查济古村是安徽著名的徽派建筑景点,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是目前为止,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h3> <h3> 地方特产</h3><h3> </h3><h3> 宣纸</h3> <h3> 宣纸问世于唐朝初期。唐时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工”。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纸。</h3> <h3>宣纸,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徒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h3> <h3> 元代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h3> <h3> 这是制造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树,青檀树皮是宣纸的主要原料,后来又加了沙田稻草,楮,桑,竹,麻。</h3> <h3> 现在不同品质的宣纸,里面原料成份和比例不同,价格就不一样,青檀树皮比例越高,价格就越贵。</h3> <h3> 这是中国宣纸文化园演示宣纸制作的车间。制作宣纸工艺流程如下:</h3> <h3> 碓房</h3> <h3> “千锤百炼"的舂碓,碓房里传出隆隆的冲击声,巨大的木槌在夯实青檀树等原料,将其中的纤维打碎。</h3> <h3> 捞纸</h3> <h3> 在舂碓后放满纸浆的捞槽池前,两端各有一个师付,端着长方型细密,工整的竹帘床,配合着往纸浆槽中浸两次。</h3> <h3> 抬起帘子,水从竹帘缝中渗出,做纸的纤维则平铺在竹帘上,形成簿簿的、棉絮状的一张湿润的宣纸。</h3> <h3> 纸帘制作</h3> <h3> 纸帘,是制作宣纸的一个工具,用竹子制成,这种竹是当地山上生长的一种苦竹,它比毛竹竹节要长,长的能达到1米多,味道是苦的,不容易蛀虫🐛。</h3> <h3> 纸帘从砍竹到成品要40多道工序,最后被削成0.5毫米的竹丝,再编制成纸帘,纸帘编织的好坏能决定宣纸质量的优劣,而一些特色品种首先从编帘开始。</h3> <h3> 这是专门为韩美林,吴作人等大画家,大书法家制作的专用纸帘,只供他们本人使用,不在市面流通,制作出来的宣纸上都有本人名字的水印。</h3> <h3> 晒纸</h3> <h3> 晒纸,烤墙温度在60度左右,四季如此。晒纸工人要把捞出后的、经初步滤干水份的宣纸小心地一张张从纸架上取下,将其刷到烤墙上,经烤墙烤干后,取下宣纸。</h3> <h3> 剪纸</h3> <h3> 这是宣纸制作中最后一道工序,将晒好的纸进行整理,然后开始技艺精湛的剪纸。</h3> <h3> 这是裁宣纸的专用剪刀,一次一剪刀要剪100张宣纸,“刀”为宣纸的计量单位,即通常所说的“一刀纸”。</h3> <h3> 宣纸成品,经过繁复的工序,才成就一张纸,好的宣纸能保存千年不脆。泾县传统古法捞制宣纸一刀上万元,普通机制纸一刀10多元。当地社会流传“存钱不如存纸”一说。</h3><h3> 刘海粟大师题词称赞宣纸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郭沫若先生曾为中国宣纸亲笔题词赞道:“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h3> <h3> 轻轻合上皖南“川藏线”摄影旅行故事这本书,眺望崭新的2020年,期待更美的风景让我们去发现,更多的历史,文化让我们去了解、拍摄、回忆。</h3><h3> 再见,徽州。</h3> <h3> 摄影:姚建华</h3><h3> 编辑:姚建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