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 卧游 王忠良水墨画展

观心

<h3>隆相法师题 天心卧游王忠良水墨画展</h3> <h3><br></h3><div>天心卧游一一王忠良水墨画展</div><div>主办 :南京栖霞古寺</div><div>承办:南京云谷书画院</div><div> 金陵壹收藏(官网)</div><div>时间:2020年1月14日(星期二上午十时开展) ~ 2020年1月31日</div><div>地点:南京栖霞古寺云谷书画院</div><h3><br></h3><h3><br></h3><h3><br></h3><div><br></div><div><br></div> <h3>  王忠良,江苏无锡人,号法济、 南山居士、云林山樵。现定居南京。</h3><div><br></div><div> 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楹联协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龙神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南京芝兰堂签约画家,南京山水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南京报业金陵商会书画联盟盟员。上海台森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 </div> <h3> 读画 识画 通画<br></h3><div> 文/ 王忠良</div><div><br></div><div><br></div><div> 栖霞寺中兴百年画展后,栖霞寺邀我做个展,犹豫再三,在云谷书画院营卫国院长及朋友的鼓励支持下,答应做个观摩展。又说做宣传展标需要有人写个文字的东西做卷首,我犯难,按套路请有码头的名人写,我请不到。关键是我这画也不值得让有名头的人来费心思。所以还是自己说几句吧。标题用“读画、识画、通画”,意思就是借此说一点点自己学画的感受和追求。因为自己想什么,要什么,自己清楚。</div><div> 读画,识画,通画。余以为乃是画画之人的三个层次和境界。也是学画的必由之路。中国绘画之工,遂古之初。然而道有高低,人有雅俗。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画就有“文人画”、“画家画”、“画匠画”和“民间画”之分。有人曾问过黄宾虹先生绘画的成功秘诀,先生说:“力学、深思、守常、达变。”黄先生之所以把“力学”放在自己成功经验的首位,这是因为他一向认为:“古人作画,必崇士夫,以其蓄道德,能文章,读书余暇,寄情于画……”反观黄宾虹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这取决于他首先是一位造诣精深的学者。当你在“读书之余,寄情余画”时,必然更多地关注怎样从“道”和“心性”的高度来运筹笔墨,追求一种与笔黑的心心相印,只要“以神运笔”并有得于道心,即便是笔墨有失于工,也是不必计较的。余以为,“道”和“心”在创作中从来不是各自为阵,各行其事的,而是合二为一,最终以“气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合乎“道心”的气韵又是什么呢?首先,“道”本于“无”,是“有”、“无”之间的虚实相生,因此,本于“道”的气韵是“空灵”的,而悟道之人的“心性”是超凡脱俗、俊逸清雅的,合乎“道心”的笔墨也必然具备一种超凡脱俗、俊逸清贵的品质。</div><div> 我画水墨完全是个人喜好一种清逸静气所致。清人秦祖永说:“画中静气最难……全要脱尽纵横习气,无半点喧闹态,自有一种融合闲逸之趣。浮动丘壑间,正非可以躁心从事也。”画讲静气,从本源上讲,即庄子所说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乃天地之本。”一个山水画家,笔下有静气,这是有追求,难能可贵。当一个人具有“林泉之志”、“隐逸之情”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品得自然之情怀与真趣。要达到这种境界,自然须破除功利心,尘俗欲、浮躁情,以淡泊之心去晤对自然,以虚静之怀去味象山林。此情下的画家,才能把作为自然之子的人自身的本真性情溢发出来,并且与大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由此画家笔下表现出来的画家之情,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对自然的依恋情结,回归情结。</div><div> 从中国山水画“贵静”的意义上讲,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的关键,就在于它具有满足人们这种依恋回归情结的“静气”。即便是在以创新变革为时尚的当下,中国山水画最根本的审美品质依然是含道映物,澄怀味象。无论当下水墨画怎么玩出奇行怪的新花样,如果失去了这种对人性本真层面的揭示与满足,这种水墨实验必然是短命的。中国山水画之所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大科,之所以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享有如此之高的接受度和喜爱度,就在于中国山水画中蕴籍着这种根植于国人血脉中“性本爱丘山”的一种永恒的文化情结。静气,就是这种“永恒”在笔墨与境界中的最强烈的一种体现。</div><div> 静气,笔墨,境界是画家的永恒追求!</div><div><br></div><div> 己亥腊八法济记于金陵钟阜门</div> <h3>桃源诗境 笔墨清新</h3><div> 文/王如星</div><h3><br></h3><h3><br></h3><h3> 我和忠良兄相识并不是在朋友圈里,而是在一场画展上。我看见一幅水墨画,被他清新的笔墨意境所打动~~他的笔墨里有桃花源。我顺着这条笔墨之路走进了桃花源,走进了忠良兄的笔墨图画世界。</h3><div> 忠良兄自小随父母由江南太湖之边迁往皖南山区生活,徽山皖水的明秀触动了他的秉性天赋,在其老师的点拨教化下,他临习古人,写生山水,几十年的潜心研习,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视觉盛宴,是自成一家的国画大餐,是一份传承数百年的新安画派新篇章。</div><div><br></div><div> 中国画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表现之一,是画家表达情绪文思的载体,是图形的散文,是线条的诗词。忠良兄长期固守在南山湖畔工作室创作学习,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川写生研讨,在绘画技巧和创作磨练中,最终定位在清四僧寄情山水、借画抒情的创新精神上来,终于创造出清新舒朗、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div><div> 今天是个小型观摩展小型研讨会,他的许多好作品已经四散在私人手里,悬挂在了会议室和客厅。正值旺盛之年的忠良兄,不久将来定会搞场大的画展。</div><div> 我们期待。</div><div><br></div><div>王如星,作家,《壹收藏》艺术总监,定林书院常务副院长,民盟江苏省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div> <h3>金陵山水又一家</h3><h3> 文/谢佩新</h3><h3> </h3><h3> 中国的山水画为何不叫风景画,这里面蕴含了中国的文化(如儒学、禅学与风水学等),是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的反映,“进”、“退”之间的“儒道互补”营造了精神上的山水家园,令人向往。忠良的山水画具有了这样的寄托功能。</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画重师师相承。忠良的画起点高,从张师学成松岩老而上溯宋元,复归山林,南武夷北太行游踪所到处鸿蒙滋养。他深知虚处实中求的道理,以不变应万变,以书入画,做笔墨“笨功夫”,经年数十载潜心探索,终于将传统山水与自然山川物化为心象之境,营造出具有浓浓古意的新时代山水画风。为当今金陵山水又一名家。</div><div><br></div><div> </div><div> 2020年1月1日</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谢佩新&nbsp;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林散之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画院执行院长。</div> 云林堂上墨香久<div> </div><div> 文/陶光星</div><div> </div><div> 南山画翁乃山水画家王兄忠良也,祖籍无锡与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同乡,慕其人品画风,因而命其画室为“云林堂”。十余载静修南山,朝云暮雨,春来秋往,沉醉于山水中,抚古观今而自得共乐,犹如仙翁。余作七绝云 :</div><div>白云袅袅掩桃红,</div><div>翠竹南湖碧水中。</div><div>烟雨蒙蒙山色里,</div><div>春来秋往一仙翁。</div><div> </div><div> 读其画赏其文敬其人,闲适相往来,问道南山中,心旷神怡,感而为之造像,愧无妙手生花之笔,漫成拙句 </div><div>五古•《南山画翁》:</div><div>“金陵一画翁,</div><div>潇洒气如虹。</div><div>濯足东溪畔,</div><div>采菊南山中。</div><div>欢酌桃花酒,</div><div>醉卧翠竹宫。</div><div>闲观云林迹,</div><div>静写四僧风。</div><div>偶来群贤至,</div><div>问道知音同。</div><div>独钓碧湖水,</div><div>举目望飞鸿。</div><div>堂上墨香久,</div><div>笔下万壑松。”<br><div><br></div><div><br></div><div><div> 陶光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br></div><div> 南京梅山书画院副院长</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