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历史|我所了解的“渤海走廊”

麦香牛奶

<h3> 总说</h3><h3> “渤海走廊”位于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简称“三北”),横跨3个县,包括40多个村庄, 它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县东北部的榆树园子村一带,东西长120多里,南北宽10余里,像一条带子,两头分别伸向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曾一度是胶东抗日根据地与清河抗日根据地之间联系的唯一通道。昌潍根据地是它的主体,其重心在昌北。东利渔村是昌北段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联络点,东利渔村的很多地下交通员,帮助中共山东分局和中共胶东区党委等机关,通过这条通道输送了大量干部、黄金和军用物资,对整个山东抗日斗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h3> <h3> 1、“渤海走廊”的形成 </h3><h3>  随着抗战的深入,胶东党组织及其武装与中共山东省委之间的联系逐渐密切。由于当时胶济铁路东段日伪军控制得比较紧,所以,无论是中央、省委的干部去胶东,还是胶东的同志到上级机关,都选择走清河地区和“三北”地区。 </h3><h3>1940年10月以后, “三北”地区逐步建立起了根据地,胶东与清河和鲁中之间的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过路干部和部队可以在根据地落脚休息。因此,山东分局以及胶东、清河两区的党政领导同志开始称“三北”地区为“渤海走廊”。</h3><h3> 2、“渤海走廊”的建设和发展 </h3><h3> “渤海走廊”形成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巩固“渤海走廊”,我党采取了以下措施: </h3><h3> 第一,成立寿潍二边办事处。1941年2月,清河区清东地委遵照上级指示,在寿光榆树园子村一带成立了寿潍二边办事处。其任务是,以寿光九区北部为基地,负责接送过路的部队和干部,保证他们的安全。 </h3><h3> 第二,建立地下联络站。为了对付敌人的“扫荡”和“蚕食”,确保“渤海走廊”的安全,清河区清东地委在“渤海走廊”内,沿交通线在榆树园子、宅科、北河、杨家庄、寇家坞、木桥头、三岔、东利渔、辛安庄等村设立了若干个地下联络站。联络站的负责人大都由村里的党员干部担任。 </h3><h3> 第三,加强根据地内的民主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1941年2月,昌潍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昌邑县政府成立后,中共昌邑县委在其辖区内组织实施了一次全民普选,选出了群众信赖的村、乡、区各级行政机构的领导成员。与此同时,昌潍两县党组织发展了自卫团组织(以后改为民兵)。1941年春,仅昌邑县基干自卫团员就达5000余人。</h3><h3> 第四,充实昌潍党政军力量。1941年秋,中共山东分局指示胶东区党委派得力干部,确保“渤海走廊”畅通。根据上级指示,胶东区党委和山纵五旅先后派出刁一民、姜克林、李力超、宫愚公等一批干部到达昌潍,担任了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胶东第三军区还从招远独立营调一个连充实潍县县大队。 </h3><h3> 第五,统一“渤海走廊”地区的领导。1942年夏,山东分局和山东军政委员会根据“渤海走廊”地区部分归胶东区,部分归清河区,隶属关系不统一的情况,采取了新的措施:将潍县、昌邑两县由胶东区划归清河区。这样,整个“渤海走廊”地区由清河区靖东地委和专署统一领导。 </h3><h3> 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渤海走廊”得到巩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h3> <h3> 3、护送干部和黄金 </h3><h3> “渤海走廊”形成后,胶东与鲁中和清河的联系更加密切。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干部通过“渤海走廊”来往于胶东和鲁中。二是胶东每年有相当数量的黄金、货币和药品,军火等物资通过“渤海走廊”运往鲁中根据地,山东分局也有文件、印刷品等送往胶东。三是胶东与清河和鲁中之间部队调动,如1941年2月,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赴胶东参加反投降作战,以及同年9月胶东抗大支校校长贾若瑜带山纵五旅青年营去鲁中,都经过“渤海走廊”。</h3><h3> 当时,过往“渤海走廊”的干部大都有部队护送,其行动具有一定的规律:西行,一般是先到大泽山根据地,天黑以后出山区,一夜之间行程近百里,从夏邱堡和沙河日伪据点以北,穿过顽军占领区到达昌北。在昌北休息一两天,通常住大阎家、赵家、下营、渔尔堡、辛安庄、瓦城、东利渔等村,其中东利渔村的位置更加重要,是昌北进入潍北的最后一站。然后,通过潍北,到达寿光境内的榆树园子村一带。在此稍作休息,天黑以后即从央子,宅科两村附近越过敌人的封锁线,进入清河根据地。东行,天亮前从清河根据地出发,越过封锁线,当天行至昌北,休息一两天后,再趁黑夜插到大泽山。遇到敌人“扫荡”,陆路交通危险时,即走海路,从下营上船,东行一般在掖县黑港口上岸,西行到达垦利。胶东至清河段的交通主要由山纵第五旅交通营负责护送,昌潍地方部队有时也担任护送任务。从清河至鲁中段的交通护送由清河部队负责。 </h3><h3> 1943年6月,昌邑县大队奉命护送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西海军分区司令员赵一萍安全通过“渤海走廊”至大泽山抗日根据地,许、赵首长奖励县大队机枪三挺和一批子弹。</h3><h3> 由于胶济铁路东段日伪封锁严,1939年至1942年胶东运往山东分局的黄金都经过“渤海走廊”。1940年秋,胶东蓬黄战区党政军委员会书记、指挥部政委曹漫之,带领800人的精干团去山东分局,将一批黄金分给每个战士,战士们将黄金装在特制的衣服里,每人带十两八两不等,在清河区部队的护送下,安全经过“渤海走廊”,到达山东分局。1940年冬季,胶东抗大支校校长贾若瑜率领两个营的部队,亲自护送3万多两黄金前往山东分局。 </h3><h3>  此外,胶东与清河和鲁中之间部队调动也都经过“渤海走廊”。如1941年2月,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赴胶东参加反投降作战,以及同年9月,贾若瑜带山纵五旅青年营去鲁中都经过了“渤海走廊”。</h3><h3> 4、反敌挖壕斗争 </h3><h3>  昌邑县北部沿海地区是一片平原,尤其是我村周围没有别的村庄,并且村庄附近树木稀少,一眼能望出10余里地,环境不利于我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受到冀中平原抗战经验的启发,上级发动根据地军民在平地上挖沟,改善对敌斗争的环境。经过一个冬天挖掘工作,抗日沟像蜘蛛网一样出现在昌北大地上,尤其是我村周围,交通壕更加密集。根据地内基本做到了村村相通,沟沟相连,军民外出行动都在地平线以下,从远处根本看不见,敌人来扫荡行动受到很大限制。昌邑独立营利用抗日沟作战、转移,十分灵活,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敌来我跑的被动局面。战士们亲切地称抗日沟挖得最好的东利渔、瓦城一带为“小莫斯科”。 </h3><h3>  1941年12月,日伪军为了封锁“渤海走廊”,分割昌北根据地,决定从刘家车道村经青乡村向北挖一条宽10米、深5米、长20里直达海边的壕沟。为此,敌青乡据点的伪军,天天强迫据点附近村庄的群众出伕挖壕。</h3><h3>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昌邑独立营选派十几名干部、战士组成小分队,化装成老百姓,带着短枪混入工地,趁敌人不注意,开枪杀伤看押民伕的伪军。先后5次射杀伪军,死伤7人。与此同时,独立营布置出伕的各村伪保长,连续到据点向敌人报告八路军活动的假情报,迷惑威胁敌人,引导群众以打仗太危险为由拒绝出工。日伪军只好放弃挖壕计划,这一反挖壕斗争历时一个月,终于取得了胜利。 </h3><h3> 5、日益巩固的“渤海走廊”</h3><h3>  1943年2月,昌潍独立团改建为清东军分区兼清东独立团,仍辖潍县县大队。其中,二中队组建不久,就在大队协理员孙乐洵指挥下进行了大湾口战斗。 </h3><h3> 3月,日军大扫荡时,厉文礼三支队放弃大湾口村。4月,厉文礼部公开投降日军之后,令其三支队重新占领大湾口村,并准备修围墙建碉堡长期驻守,这将直接威胁“走廊”的安全。孙乐洵带领二中队决定趁敌立足未稳,对其发动突然袭击。他们在五区区委书记牟星五率领的五区中队和民兵的配合下,于4月的一天晚上突然袭击大湾口,全歼了敌人,生俘伪军7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长短枪60余支,我军无一伤亡。二中队首战大捷,大大鼓舞了指战员的士气,同时改善了自己的装备,受到赵寄舟团长和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的表扬。</h3><h3> 6、潍北清除据点 </h3><h3>  敌人为了包围和“蚕食”我潍北根据地,截断“渤海走廊”,除企图在大湾口重建据点外,还想重点加固蔡家栏子据点,以此为中心,在其周围建立新的卫星据点,形成防御体系。 </h3><h3> 对敌人新安据点,县大队采取的对策是:“不等安下,立即拔掉”。 1941年6月下旬,伪三支队派两个连窜到离蔡家栏子不到三华里的李家官庄,企图修筑工事。刚动工不久,县大队就攻进李家官庄,击毙敌30多人,将敌人赶出村子。7月上旬,伪四支队一个连又窜到常寨村安设据点,又被县大队打跑。敌人新安据点的企图失败后,“走廊”附近敌人据点就只有蔡家栏子这个“孤岛”了。</h3><h3> 为了搬掉“走廊”附近这块大绊脚石,上级决定攻夺蔡家栏子据点。战斗由清东独立团团长赵寄舟统一指挥。参加主攻的部队有潍县县大队的两个中队、清东军分区直属1连和昌邑独立营1连。驻蔡家栏子的敌人是厉文礼部三支队四营(其中一个连已被我在大湾口歼灭)。战斗从7月19日晚上10点开始,到天亮时分,敌人龟缩到一个地主大院内顽抗。我军集中力量猛攻,将敌人彻底打垮,除高乃义化装溜走外,其余敌人全部当了俘虏。县委立即发动群众把蔡家栏子的围墙和工事全部拆毁,以防敌人再来安设据点。</h3> <h3> 7、昌北智勇困敌 </h3><h3>  1943年,日伪军加强了对昌北根据地的蚕食。5月中旬,出动700多人,在位于根据地中心,昌北的徐家庄安设了据点,派驻30多名日军和一个中队的伪军,严重威胁着我军和“渤海走廊”的安全。   </h3><h3> 昌邑县大队在县委领导下,与敌人针锋相对,采取了“剜眼”、“堵耳”、“钻心脏”的对策。他们通过各村党的组织,推选合适的人当“伪”村长,使伪政权成为表面应付敌人,实际为我军服务的两面政权。同时派出共产党员徐良卿等人打入据点,担任代办处处长和代办处的工作人员。他们掌握敌人的动态,及时提供情报,配合我军开展活动。县大队还派出小分队专门破坏敌人的电话线,使其通讯联络中断。徐家庄据点“耳朵”没长上,“眼睛”也瞎了。</h3><h3>  接着县大队和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据点周围村庄的群众,搞好坚壁清野,以防敌人抢粮。敌人向周围的村庄摊派粮食、勒索财物,县大队就指示“伪”村长千方百计地胡乱搪塞,软磨硬拖。实在拖不过去了,“伪”村长就亲自赶着马车向据点送粮,离据点老远,故意吆二喝三,吸引敌人。但是,不等日军看清是哪村的,突然杀出一群八路军战士,一阵“冲杀”,“劫持”着粮车跑了。事后“伪”村长再到据点,表一阵“筹粮”的“功”,诉一阵被“劫”的“苦”,实际上,粮车上根本没有粮食,口袋里装的是糠。 </h3><h3>  徐家庄据点时而断粮,时而缺草,只好靠县城和其他据点接济。县大队便发动群众破坏公路,拆除桥梁,搞得公路上到处坑坑洼洼,桥涵七零八落,使敌人的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县大队还和区中队经常在公路两侧设伏,截击敌人的运输队。</h3><h3> 县大队最厉害的一着是“训狗”。县大队组织区中队和民兵经常在夜间袭击骚扰敌人,有时用生铁炮轰击敌人,有时把地雷埋到据点门口,使敌人日夜处于紧张状态。此外,县大队还不时地派“伪”村长向敌人送“情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搞得敌人心烦意乱。7月至9月间,昌邑县大队先后4次在白塔、龙池、郭疃等地伏击外出据点的敌人,给敌人以很大杀伤,并活捉了龙达、青山、岗森等3名日本兵。一直打得敌人龟缩在据点,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h3><h3> 8、反击挖河阴谋 </h3><h3>  1943年,昌潍的日军为了在经济上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决定从昌北柳疃村附近至瓦城村开挖一条新河道,引潍河水改道经瓦城再流入渤海。这样,既可以利用潍河水把瓦城附近大片土地改造成水田种稻子,解决他们军粮不足的问题,又能利用河道和水田分割我根据地,造成我军行动不便,破坏“渤海走廊”。为了打破敌人的反动阴谋,县大队同敌人展开了反挖河斗争。</h3><h3> 首先是打击敌人挖河先遣队。1943年3月的一天,县大队获悉,伪山东经济开发署派出的挖河先遣队,将于次日赴柳疃村以北进行勘测。当晚,县大队带领马渠村民兵,在昌邑城至柳疃之间的沟崖村设下埋伏。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敌人的汽车进入伏击圈。民兵把钉耙放在公路中间,敌司机发现后赶紧刹车,县大队战士乘机开火,当场将前边的汽车击毁,并击毙敌人多名。后边两辆汽车的敌人调转车头逃跑。战士们冲上去,生俘敌人的水稻专家刘洪祥和3名日本兵及10多名伪军,烧毁了汽车。这一下,打乱了敌人的勘测计划,给敌人当头一棒。</h3><h3>  笫二步是破坏敌人挖河施工。5月中旬,日军从潍县调来伪军一个中队驻柳瞳据点,在工地上布置了较多的兵力,严密监视挖河现场。昌邑县大队决定远距离射杀敌人,扰乱敌人施工。县大队挑选了十几名优秀射手,分成两组,轮流到挖河工地附近开枪射杀伪军。独立营主力部队在其后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打击徐家庄、青乡据点外窜之敌和挖河工地伪军的反抗。这样伪军坚持了一个月,工程没有什么进展,他们却伤亡20多人,挖河被迫停止。 </h3><h3>  反挖河的第三步是全歼伪军中队。敌人停止挖河后,还未最后死心,伪军中队迟迟不撤走,昌邑县大队决心歼灭伪军中队。1944年7月,独立营获悉伪军中队要离开据点去昌邑城,便在沟崖村北设伏,将伪中队长以下70余人全部歼灭。反挖河斗争取得彻底胜利。</h3><h3> 9、“渤海走廊”完成使命</h3><h3>  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使“渤海走廊”得到巩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1943年7月,我滨海、鲁中和胶东部队奉山东军区命令进驻诸(城)日(照)莒(县)一带山区,同时打通了鲁中和滨海、胶东的联系。同年8月,胶东去往山东分局的干部及物资,即改道从高密境内越过胶济铁路,经滨北地区到达分局驻地——莒南县十字路、大店一带。至此,“渤海走廊”完成了她特殊的历史使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