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h3> <h3> 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 </h3><h3> 我们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散文可以追溯 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 话传说,《左传》、,以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史记》等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就连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 的。</h3><h3> 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h3><h3>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h3> <h3>鲁迅《骆驼祥子》</h3><h3> 从张恨水的《八十一梦·北平之冬》为话引,说明了骆驼队是老北京的重要景观。又从骆驼队提到了《城南旧事》,说明了骆驼在老北京是非常重要的。</h3><h3></h3><h3></h3> <h3> 老舍是京味文学京味文化的缔造者,“所谓'北京味儿',大概是指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老舍创作生涯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差不多写的都是北京。北京构成了老舍小说和戏剧所讲的故事的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背景,正如老舍在《景物描写》中所说,这个作为背景的北京,“使整个故事带出独有的色彩,而不能用别的任何景物来代替,在有这种境界的作品里,换了北京就几乎没有故事。”</h3><h3> </h3><h3></h3> <h3> 老舍除了在风俗,地理这些在外的内容外,还写出了北京内在的灵魂和精气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舍塑造了艺术话的北京。</h3><h3> </h3><h3></h3> <h3> 40年代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许多内陆文化也堪称是乡土的延伸,当上海已经成为所谓的“东方的巴黎”的同时,北京仍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故乡,被研究者称为“一座扩大了的乡土城”。郁达夫“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之田园都市,在中国原也很多,北方如北平,就是一个理想的都城,南方则未建都前之南京,濒海的福州等处,也是住家的好地。”</h3><h3> </h3><h3></h3> <h3> “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液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我的。”在老舍的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些老北京恒久不变的美感。</h3><h3> </h3> <h3> 老北京正是在这种永恒甚至静止的时间中显出诸种氛围和特征:庄严、气派、雍容、安详、自足、温馨等等,即一种内在的“京味儿”,这其中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魅力,对老舍这样的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而言,是一种永远的诱惑。同时,北京的博大精深,宽宏雅量,也使老舍深深着迷。正像老舍在《离婚》中所说“北平能批评一切,也能接受一切,北平没有成见,北平除了风,没有硬的东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