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九州九鼎,国家政权开始诞生</h3> <h3>历史朝代</h3> <h3>夏的建立</h3><h3>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h3> <h3>甘之战</h3><h3>夏后氏的首领启在其父禹死后,通过武力排除各反对力量,最终登上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之位。甘之战是启讨伐不服他最高领袖地位的有扈氏的战争。战争进行得很激烈,最终夏后氏获得胜利,启得以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h3> <h3>夏遗址二里头</h3><h3>河南偃师西南约9公里处</h3> <h3>后羿夺权</h3><h3>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h3><h3><br></h3><h3>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h3><h3><br></h3><h3>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h3> <h3>寒浞篡位</h3><h3>后羿执政晚年,信任徒弟寒浞,然祸起萧墙,不得善终。寒浞与后羿妃纯狐合谋,在三年时间内,陆续害死了后羿的亲信大臣武罗、伯因、熊髠、尨圉等人。</h3><h3><br></h3><h3>后羿十九年, 朝中的大臣几乎都成了寒浞的死党。寒浞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打算找机会杀死他。不久,他与纯狐通奸时,被酒醉后的后羿捉奸在床。</h3><h3><br></h3><h3>后羿盛怒之下欲杀死寒浞,反被寒浞把他杀死在寝宫的床上。寒浞随即升殿宣布了后羿的罪状,然后自立为后,改国号为寒,立纯狐为正妃,以庚辰年为寒浞元年。</h3> <h3>少康中兴</h3><h3>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h3><h3>少康(前1972年~前1912年),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姒相被敌对的寒浞派人杀死。</h3><h3>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h3><h3>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浞父子,中兴夏朝。</h3> <h3>夏桀亡国</h3><h3>夏朝前后共有17位君主,最后一位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夏桀,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亡国君王。</h3><h3>夏桀本身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很粗的金属钩像拉面条一样拉直。虽然他文武双全,但是却没有将一身的好本领用以治理朝纲,帮助人民过上好日子,反而只知道享乐,疯狂地剥削和压迫臣民。大约在前1818年,夏桀继承王位后,觉得宫室过于简陋,就下令在洛阳历时七年、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建造了一座倾宫。这个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h3><h3>正当夏桀整日沉迷于美色与酒池肉林中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势力在不断强大。商部落的首领商汤看到夏桀遭到百姓的怨恨,便利用百姓的这种心态,积极地准备消灭夏朝。</h3><h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夏桀亲自带兵与商汤交战,士兵们鲜少有听从指挥的,士兵们不是投降,便是四处逃散。大势已去的夏桀只好逃往昆吾国避祸,最终夏桀和昆吾国都被商汤的军队消灭了。夏家天下,就此灭亡。</h3> <h3>商的兴起</h3><h3>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1],在亳[2]建立商朝。</h3><h3><br></h3> <h3>商朝</h3><h3>(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h3> <h3><br></h3><h3>伊尹辅政</h3><h3>商汤消灭夏王朝后在3000诸侯的拥立下称王,宣告商王朝的建立,他从残暴的夏桀身上吸取教训。一心为老百姓做好事,赶走阿谀奉承的歼臣,重用忠心为国的大臣,商汤这一系列的举动深受各地诸侯的欢迎,使商朝日益兴旺起来。</h3><h3>当时,商汤重用了一个叫伊尹的人。伊尹是被卖到有莘国(今开封陈留一带)的奴隶,是被商汤的左相仲虺推荐给汤的。当时求贤若渴的汤,立即派人带着聘礼到有莘国去请伊尹,但有莘国的国君害怕伊尹被商国请回去后对自己不利,就找了个借口把伊尹抓了起来。</h3><h3>商汤知道后十分失望,后来仲虺想了一个办法,建议汤向有莘国君求婚,让伊尹作为有莘国的陪嫁奴隶,和有莘国君的女儿一起到商国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伊尹到了商国后,汤就封他为右相,和仲虺共同策划处理国家大事。</h3><h3>辅佐商汤到仲壬</h3><h3>商汤仅在位13年,便离开了人世。商朝的王位继承制是兄终弟及,没有弟弟时才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他死后应当传位给长子太丁,可是太丁比他的父亲商汤死得还早,所以按制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承王位。外丙继位3年就死了,又由外丙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4年死去,于是,右相伊尹便以开国元老的身份决定,让太丁的儿子太甲继承了王位。太甲是商汤的孙子。[1]</h3><h3>辅佐太甲</h3><h3>太甲继位,宰相伊尹辅政,伊尹一连写了3篇文章让太甲阅读,教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君主。其中一篇的题目是《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对什么事情应当做,什么事情不应当做,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叫《徂后》的文章,讲的是商汤之世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遵照祖先制定的规矩行事,不能乱来。</h3><h3>在伊尹辅佐下商朝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而官吏也勤勤恳恳地工作,作出显著的成绩,没有勤政的官吏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于罚作奴隶。因此各级官吏都不敢胡作非为,使得商初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h3> <h3>妇好鴞尊</h3> <h3>盘庚迁殷</h3><h3>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今殷墟遗址。</h3><h3>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2]</h3><h3>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h3> <h3>武丁中兴</h3><h3>盘庚把都城迁至殷以后,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进步。</h3><h3>武丁临政时,商朝达到最强盛时期。</h3><h3>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傅说等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