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因爱而走近 为爱而期待 </b></p><p><b>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走在家访这条路上</b></p><p> </p><p> 家访,对我们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桥梁。在本次“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中,我踏着这道桥梁走近了四十多个不一样的家庭,了解了孩子们不一样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成长经历,这一路我走访着、发现着、触动着、沉思着......</p><p> </p> <p><b> 一、发现与领悟</b></p><p> 本以为在当今现代化手段如此发达的时期,要和家长沟通随时都可以,不一定要跟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可是当我真正踏入家访之路时,家长的意外和兴奋,热情接待和真挚谢意让我体会到了电话访问所不能达到的效果。</p><p> 原本以为一年级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或许对老师的来与不来并无什么特别的概念,可是当我从孩子们满脸的惊喜和无比的喜悦中,从孩子们的“受宠若惊”中才发现,原来孩子对老师的到来是那么期待与渴望,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原来自己在老师的心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p> <p> 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我们都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的同时,不经意间却发现如果我们利用家访这条途径走进学生的生活,和他们零距离接触,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次家访我让领悟到:原来老师真的要走进学生的生活。</p> <p><b> 二、触动与随想</b></p><p><b> 触动一:酸涩</b></p><p> 12月8日,我第一站就来到了新西村陈晓雪的家,懂事的孩子早早的就在路边等候了,早听说这是个特殊的家庭,妈妈在爸爸患精神病后就离婚带着姐姐再嫁了,留下这个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走进这个家才更进一步了解到,陈晓雪爸爸的精神病是因为吸毒所致,长期的吸毒让这个家负债累累,家徒四壁!奶奶眼睛都哭瞎了,可却没有一点办法!放下带给孩子的棉鞋和衣服,陪着奶奶流泪的同时,我再三叮嘱奶奶,陈晓雪是个很乖巧懂事的孩子,虽然您不能辅导她学习,但一定要多督促她自己多读读书,看看书,千万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呀!奶奶说,哎,但愿我能像现在这样多带她几年吧,哪天我和她爷爷都不在了,也不知这孩子怎么办哪......这天本是阳光明媚,可自从踏进这个家的那一刻,心情就沉重下来,一股酸涩涌上心头,这可怜的孩子着实让人心疼啊!</p> <p><b> 触动二:无奈</b></p><p> 12月15日,我和同班的夏老师一起在走访了街道周边的几个孩子,来到张惊天家时,已是中午12点多了,可进去一看,这个孩子居然还睡着!见老师来了,直接躲进被子不见人了,让他起床也毫无反应,妈妈说,叫过好多次了就是不动,索性就依着他了。我想,这就是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不同影响。简单交谈后就了解到现在这孩子有时就不听妈妈的话,这还仅仅只是一年级,年级越高年龄越大怎么办?为了孩子的成长,不管张惊天妈妈爱不爱听,接不接受,我还是直来直去,实话实说了:千万不要对孩子过于的溺爱,如果现在不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胆子也会渐渐变大,就会出现你管不了的局面。张惊天妈妈答是答应着,可分明流露出满脸的无奈呀,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何尝不无奈,为了孩子,我们必须尽我们的心意和责任,希望孩子通过这次家访后有所改变。</p> <p><b> 触动三:欣慰</b></p><p> 吴天翔的家在镇西村三组,一到村口,小家伙就高兴地飞奔而来,亲热地拉起我的手:“老师,快来,我家在那里!”还边说边指给我看,握着那只稚嫩的小手,一下就忘了一路寒风的刺骨,温暖瞬间流淌而来。</p> <p> 来到张欣怡的家,小姑娘拿着二瓶水老早就等在门口了,走进孩子的房间一看,原来孩子正在做妈妈给她买的习题集。</p> <p> 随后我和夏老师又来到了向欣然家里,她家前面是个批发部,孩子就在做生意的店面后的小房间里,和张欣怡一样,也是妈妈买了辅导资料自己在家学习。</p> <p> 吴天翔、张欣怡、向欣然都是班上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都较突出的孩子,原来优秀的家长都是一样的,孩子的优秀都离不开家长的悉心陪伴和严而有爱的管教,他们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孩子的品性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所有的家长都能像他们一样,该是一件让人多么欣慰的事情啊!</p> <p><b> 三、沉思与感悟</b></p><p> 来到朱紫萱家,偌大的一个家里只有奶奶、她和堂哥祖孙三人,奶奶热情的忙碌着,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交流中奶奶说:“我识字也不多,不清楚的就问她哥哥,有时我还和她一起学呢!”这多少还是个有点知识和责任心的奶奶。</p> <p> 来到苏芷青的家就大不一样了,同样是只有祖孙二人在家,可这孩子每天检查读课文都不会,今天问奶奶:“您知道苏芷青每天作业完成了吗?”奶奶说:“问了,问了,每天都说在学校做了,我哪知道还要读什么书呀?”</p> <p> 彭嘉乐奶奶更直白了:“老师,您看我家乐乐很调皮,我们也管不住,他就只听老师的话,您帮我多管管他……”离开时奶奶拿出两个红包硬要塞给我们,我们哪能要呢?最后红包是推回去了,可对孩子的这份责任我们推不掉呀!</p> <p> 这样的情况太多了,谢雨桐、陈鑫淼、彭嘉乐、熊子薇......我约摸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少说也有15、16个,这些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因为忙于生计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他们总认为现在孩子还小关系不大,殊不知其实已经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交由爷爷奶奶管教,更多的是放任和宠爱,对孩子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也十分不利。</p><p><br></p> <p> 家访结束后,我一直在沉思:我们的确无法改变这些孩子的家庭现状,但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这些孩子时刻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关怀,时时摸清状况,对症下药,及时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p> <p> 递水端茶脉脉意,说长道短殷殷情。这可能就是我们一个月来家访之行最真实的写照。我们深深的懂得,我们的工作与家长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因为爱我们走近孩子,因为爱我们满怀期待。每一种色彩都应该闪亮,每一朵鲜花都应该盛开,家访永远在路上,愿家访这一路上花有梦,梦飞花。</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