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随想

东方欲晓

<h3>图片来自网络</h3> <h1> <font color="#167efb"><b>其一 雪夜访戴</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王子猷(王羲之之子)雪夜突然心血来潮,想到剡县去看望好友戴逵(戴安道),随即乘舟出发,辗转一夜,才到达戴家门前,却又当即让折返而归。面对困惑不解的舟子,他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font></h3> <h3>  这句话并不惊世骇俗,却令无数人咀嚼和玩味了千年,这,就叫随性;这,就叫洒脱;这,就叫风度;这,就叫魏晋名士。这种随性、洒脱和风度纯粹源于本真,没有丝毫做作,绝非今人的任性,这是魏晋名士所特有的,是后人无法仿效和超越的。</h3><h3> 那些无利不起早的人看了这则故事不知道会不会汗颜。</h3>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二 江雪</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中的"绝"和"灭"其实并不适合入诗,但柳宗元就是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两个字笔力千钧,一下子把我们带入漫天皆白、万籁俱寂的世界,从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同时带给人无形而又沉重的压抑感。后两句更妙,明明有人,有动作,但我们能感受到的却也只是两个字——"孤"和"独"。雪,是白的;翁,是静的。天和地,都是空荡荡的,悄无声息的,就连时间也仿佛停滞……</span></p> <h3>  这首诗不适合朗诵,甚至不适合出声去读。要想读懂,只能用心,只能静静地用心去触摸,去感受,去品味。只有心静,才能真正进入柳宗元创设的那种独特的意境,才能读懂什么叫高洁傲岸,什么叫遗世独立,什么叫千年孤独。</h3> <h1> <b><font color="#167efb">其三 问刘十九</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这首诗基本就是大白话,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在"欲雪"这个特殊的时间,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想法——"饮一杯"。短短二十个字,有色彩,有温度,有画面,有情调。传递出温馨,传递出友谊,传递出优雅,传递出默契。</font></h3>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经历过很多次的生活,在白居易笔下凝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让一代又一代人吟诵了不知道多少次,也给寒冷的雪天增添了丝丝暖意。</p> <h1><b><font color="#167efb"> 其四 湖心亭看雪</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font>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h3><h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font color="#010101" style="">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font></h3> <h3>  这篇短文读过多次。起初,令我赞叹的是那一系列运用精准的数量词,将雪后西湖一带的景致描摹得生动而又细腻。</h3><h3> 后来,让我感兴趣的是湖心亭邂逅金陵客。"铺毡对坐"的风雅,痛饮"三大白"的豪爽都让人神往。然而,细一思量,"我"与金陵客却并非同道中人,从"强饮""而别"可以看出双方并不融洽,客之趣在饮,而"我"之趣在雪。张岱毕竟不是李白,没有与陌生人"一杯一杯复一杯"的豪气。</h3><h3> 现在,最令我神往的却是"大雪三日",莫说西湖,就是在我们华北,近三年的降雪总量也达不到"大雪三日",甚至连看雪都成了一种奢侈。不知道为什么气候会变成这样,我只知道,没有雪的冬天,我真的不喜欢!</h3> <h1>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其五 长津湖战役</b></h1><p> 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40度,当年(1950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p><p>  1950年11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三个军与以美国海军陆战1师为首的联合国军在长津湖狭路相逢,惨烈交手,史称“长津湖战役”。美国战史将之称为“最艰苦的战役”,也称为“被遗忘的战争”。</p><p> 战役由尼德·阿尔蒙德指挥的联合国军面对宋时轮指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惨烈的战役在严寒的天气下进行,双方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最终联合国军从长津湖后退。</p><p> 这场战役是整个朝鲜战场局势被彻底改变的重要转折点,美国人试图在1950年的圣诞节前夕发起“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计划彻底破灭。</p><p>  长津湖之战对于整个朝鲜战争来说,影响非常深远。志愿军九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将美国人彻底轰出了朝鲜东部元山平原地区,将联合国军驱逐出朝鲜的东北地区,所以此战役以及在西线的胜利,是中国军队对西方国家军队在主要战役的第一次胜利,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大局。</p><p> 然而,胜利也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用年轻的生命换来的,由于装备太差,很多战士被活活冻死,但是他们的遗体依然保持紧紧握枪的姿势,就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那样……</p><p> 世界上不会再有那样勇敢、那样顽强、那样忠诚的部队了!那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世界战争史上不朽的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