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鄑邑”还是“白沙县”

麦香牛奶

<h3>  作为一个昌邑市龙池镇人,我深深爱着我的家乡,也想把家乡的一切都知道的清清楚楚。但是村东南一处遗址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年的探索,现把自己的一些浅识讲出来,与大家共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h3><h3> 一、关于遗址 </h3><h3> 在昌邑市区西北约30公里、东利渔村东南方约2公里处有一处古城遗址,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地势明显高于其它地方,上面长满了庄稼,这是本村村民世代耕种的地方,本村人称之为“寨子城”。这个名称是老人们代代传下来的,也不知称呼的由来。在“寨子城”的西南面,也有一处高地,本村人称之为“西南关”。这两处地方,在五六十年代时,上面还布满了砖石瓦砾和陶片、瓷片,据说,本村有缘人在此还捡到了铜钱和银元宝。随着精耕细作的深入,砖瓦碎片渐渐被清出田地之中,成为一片沃土。但无论是从称呼还是砖瓦碎片看,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城市毋庸置疑。</h3> <h3>  二、 “鄑邑”还是“白沙县” </h3><h3> 现在的遗址上有昌邑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4月8日设立的石碑一块,上书“鄑邑故城遗址”。按照这块石碑的说法,这座城市当年的名字应该是鄑邑。那么,鄑邑又是哪座城呢?据《春秋•庄公元年》记载“齐师迁纪鄑”。 乾隆七年的《昌邑县志》 大致解释为:鄑邑是春秋时纪国的“四邑” 之一,齐国灭纪国后,鄑邑归齐,齐迁鄑邑于都昌,设置都昌县,以后遂成今天之昌邑。按照这种解释,“寨子城”就是鄑邑故城。 </h3><h3> 到这里应该没有疑问了,但是本地世代相传的却有另一种说法,说“寨子城”是白沙县遗址。白沙县到底有没有,如果有,又是何年所设,何时所撤,并没有确切资料可查,只见于本地的一些传说中,但是有一些不太确切的资料也可以证实白沙县确实存在过。 </h3><h3> 这不仅让人生疑,为什么一处遗址有两处称呼,鄑邑和白沙县是不是一回事?</h3> <h3> 三、 关于“鄑邑”的资料 </h3><h3> 2012年,文物部门对“寨子城”进行了第一次勘探,在鄑邑古城西南方向曾发掘出22座西汉窑址及大型建筑基址。 </h3><h3> 2017年11月,文物部门对“寨子城”进行了进第二次勘探,首次探明了鄑邑故城城墙、城壕、城门以及城内设施,取得重大收获。目前发掘的遗址群占地约9万平方米,发现有陶窑22座以及灰坑、沟、井等遗迹。陶窑均由工作间、火门、窑室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保存基本完整。出土遗物绝大多数为筒瓦、板瓦、瓦当,另有少量铜钱、陶拍、陶壶、罐等。 </h3><h3> 根据两次勘探的结果,初步推测与汉代在都昌设置的国家盐业官署有关,证明鄑邑故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因管理盐业而设置的商周古城。目前发现周代至金元盐业遗址211处,被列入“全国三普百大新发现”。 </h3><h3> 以上考古证明,是一座商周古城,一直延续到金元。</h3> <h3>  四、 关于“白沙县”的资料 </h3><h3> 1、根据龙池镇北白塔村的陈氏祖茔碑上的原文记载“……粤我始祖,原籍四川成都广陵卫人,自元世祖八年赴任白沙县主簿,旋擢为北海县知县。传二世,愿家于兹,遂卜地相宅,就北白而安居焉……”如果此碑文所写属实,那白沙县确是存在过。元世祖忽必烈共有两个年号,一个是“中统”,共使用五年,一个是至元,共使用三十一年,所以, “元世祖八年”应该是元世祖至元八年,即公元1271年。根据以上推断,白沙县在公元1271年时,应该还是存在的。 </h3><h3> 2、据昌邑市的《青乡乡志》记载:“1967年春,解放军6061部队在青乡开荒造田,在老官庄村东北约一公里除,挖出小铜钟一个,外铸龙形,长螭盘绕钟周围。一侧文字是:铸白沙县田家庄莲花寺镌;另一侧的文字是:泰和五年”。“ 泰和”是金章宗完颜璟的第三个年号,泰和五年是公元1205年。如果《青乡乡志》所记属实,那么根据《青乡乡志》和陈氏祖茔碑上的记载,可以大致推断出,从公元1205年到1271年的66年期间,也就是由金朝到元朝这一段时间,白沙县还是存在的。</h3><h3><br></h3> <h3>  3、本地传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曾在今龙池镇马渠村南的小河边,出土一块石碑,上书“白沙县界址”几个大字。 </h3><h3> 4、本地传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人在田里意外捡拾到一锭圆锞(即银元宝),底座上清晰地打印着这么几个繁体汉字:白沙县制官银壹两。 </h3><h3> 5、本地传言,据说寨子城地下有铜桥一座,但是有关考古人员考察过以后说是开采费用太大,没有开采利益使这座铜桥现在还没有见天日! </h3><h3> 6、昌邑人一向流传,县境北部沿海一带,潍河西侧,曾置白沙县。潍河东侧曾置红沙县。因南来河水、北来潮,将村落淹没。成为荒野、滩涂。关于白沙县,传说很普遍,当年曾有九灶十八堡。沉后只剩一堡,即现在的渔尔堡。还有传言,说是白沙县和红沙县都是金末有一支农民起义军建立起的政权,存在时间很短。因而没有载入史书。</h3> <h3>  五、大胆猜测 </h3><h3> 1、鄑邑和白沙县一脉相承: </h3><h3> 考古证明:鄑邑是一座商周古城,一直延续到金元。而本地关于白沙县的一些资料和传言也都截止到金元,时间相吻合,由此可以证明鄑邑和白沙县是一脉相承的,是一处地方,春秋时称为鄑邑,金元时称为白沙县。当然,中间也可能隔断一段时间,或者说白沙县是金元时在鄑邑的遗址上重建形成。 </h3><h3> 2、农民起义政权似乎不可取: </h3><h3> 说白沙县是金末农民起义军建立起的政权,这种说法似乎不可取,因为陈氏祖茔碑上的原文记载“……自元世祖八年赴任白沙县主簿,旋擢为北海县知县……”既然是农民起义军建立起的政权,为何要用元世祖的年号? </h3><h3> 3、为何不见于史书? </h3><h3> (1)可能是白沙县是金元时期在鄑邑的遗址上重建的县城,所以金元以前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同时,因为金元是少数民族,资料不完整,加之白沙县地理位置偏僻,所以少见于史书。 </h3><h3> (2)或者白沙县自春秋以来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可查的资料。 </h3><h3> (3)或者是白沙县是一个特殊县,可能是县下的一个管理盐业特设机构,虽称为县,但不是县,所以史书上没有记载。</h3> <h3> 4、白沙县毁于洪水。 </h3><h3> 本地老人手口相传:“南来河水,北来潮,天灭白沙”,可以想象,在元朝的某一天,上游洪水,下游海潮,建白沙县彻底冲毁,周围幸存的居民,有的搬走,剩下的集中在现在本村的地方,白沙县从此消失,只剩下断瓦残垣。本地有一首不是传自哪朝哪代的民谣:“天地运行,江河亦移,落落数村,幸存利渔……”可能说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h3><h3> 5、本地为何称之为“寨子城” </h3><h3> 这可能是老百姓的俗称,因为把沙县像一个寨子,所以老百姓形象的称之为“寨子城”,这从侧面印证了白沙县非常小,这也可能是从史书中查不到的原因。 </h3><h3>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胡乱推断,不当之处请大家见谅。 </h3><h3> 总之,“寨子城”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当地关于“寨子城”的传说非常多,希望后人能够继续探索,使“寨子城”的身世真相大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