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著 王兰英译</p><p>《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书,于2019.4.出版。</p> <h3>扉页</h3> <p>【内容简介】</p><p>当作者处于风光无限却也疲惫不堪的职业巅峰时期,母亲却被诊断癌症晚期。</p><p>当作者处在陪伴患癌母亲和追求事业的两难之间时,他选择了陪伴母亲。</p><p><br></p><p>陪伴母亲之路依然面临睿智。母亲是一位热心慈善事业的知性天主教徒。最初,他不知如何与母亲沟通和自然相处。于是从阅读一部小说开始,在读书中,他们有了阅读的广度和探讨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故而称之为“读书会”。</p><p><br></p><p>他们的读书会有热门小说,有经典的畅销书,还有越南女孩那凄凄惨惨的诗歌。由此而展开着异想天开的精神层面的探讨。</p><p>在母亲化疗和治疗的各个阶段中,是阅读,让他们坦然面对死亡;是阅读,让他们深度了解了彼此和治愈着自己。</p><p><br></p><p>时下,关于探讨死亡的作品不断得到读者青睐。而《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的确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面对死亡的好书。</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请看余秋雨先生为本书做的“推荐序”</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black;">作者简介</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威尔·施瓦尔贝</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高级副总裁和总编辑,也曾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出版过《长尾理论》、《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等知名作品。在事业达到高峰而疲惫不堪时,却得知母亲癌症晚期。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中,通过和母亲阅读相同的书,彼此分享各自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他辞职创办了自己喜欢的烹饪网站。</p><p><br></p> <h3>作者威尔.施瓦尔贝与母亲。</h3> <p>【读后感】</p><p>《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是作者送给国人的一本值得借鉴的礼物。</p><p><br></p><p>生命的离去,终究还要在世界上留下点什么吧:善良的存在,记忆的碎片。</p><p><br></p><p>我读过周大新《天黑得很慢》,还读过(美)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这两部著作从不同的社会国情,阐述了当下一个世界性的广为关注的共同问题“死亡”。著名学者、媒体人、社会活动者等等也曾由我的读书笔记而共同展开过讨论。一致的感叹是对于正在衰老和衰老的无助无奈的可怕,呈现给每个人的是对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关注。当我阅读了《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以后,与前两部有异曲同工之处,却有观念及行动的升华,故此,愿意推荐介绍给朋友们。</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本书让我深深悟得阅读的魅力。</span></p><p><br></p><p>作者知道母亲患癌症晚期时,母亲知道自己生命时日无多时,书中许多处的行为及语言和心理描写,几度让我紧张或者落泪。而情节跌宕之妙则是他们独处的方式——用阅读、讨论走完生命最后历程。非常感动。</p><p><br></p><p>油然想起我服侍患心衰的老母亲时,漫长的二十四小时。聊病情怕增加妈妈负担;聊家长里短又怕惹老人生气;我便拿出手边教科书,选了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给妈妈读。她没有读过此文章,像听故事一样。读完,妈妈说:我的心跳稳当了,我整天这样躺着,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了。我笑,她也笑了。阅读分散了病症感觉,增强了与病症抗击的信心。</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本书是临终关怀的典范,也是我推荐大家阅读此书的目的。国内大底认为放弃治疗就意味回家等死,甚至会认为是子女不孝。于是循环着:回家想吃啥吃啥,等待死亡的宿命理念。而本书作者与癌症晚期母亲建立起从未有过的融洽是,一起探讨病情,即使化疗脱发依然追赶时间支持母亲的慈善活动等等,努力地快乐地做未尽事宜。面对死亡这不也是重生吗。</span></p><p><br></p><p>这本书感人至深,全书用一个个故事,反射出人性的光辉。母子二人成立读书会,母子分享阅读文章,交流内心,交换想法,使时光停留,使生命的喧嚣得到平静。这地道的美式的临终关怀,读后使我开眼界。</p><p><br></p><p>这本书也告诉我,死亡是避之不及终究会发生的。如何选择自己方式面对死亡呢?如何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旅程精彩度过呢?如果说以前没有考虑过,那么随着文明的脚步靠近每一个人时,我们人人都值得思考的生命问题就是我们走向文明的进步。</p><p>这本书难得的好,还表现出对于有亲人离世的家庭,会起到疗伤的作用。</p><p><br></p><p>那么,热切期望大家也捧起这本书,在阅读中获得生命的真谛。</p> <p>【摘抄】</p><p> 任何时候,当母亲发现她喜欢的一段话时,她不会念给我听,而是把整本书递给我,用手指示意我该从何处开始读,又在何处结束。这时,母亲会半强迫我,确定我的视线扫到书中正确的位置,她才抬起手指。就好像进行接力赛跑时,选手确定交棒后才放手。</p><p><br></p><p> 她对书籍的信心从不曾动摇,她深信书籍是人类兵工厂里最强大的武器。阅读形形色色的书籍,通过多种形式阅读,不论是电子的、印刷的还是有声的,都是最佳的娱乐方式,也是参与人类对话的方式。母亲还教导我们,你能够改变世界,而看书是最有效的方法。</p><p><br></p><p> 我望着母亲的时候,并未把她当成一个病人,但也没把她当成我的母亲。我们一起读了许多书,在医生办公室共度过了许多时光;我认为我遇到的是一个有些不一样的人,一个全新的人,一个思想有些怪异又很有意思的人。</p><p><br></p><p> 母亲还拜托我另外一件事,希望做下一次化疗时我陪着她,我向她保证以后尽量陪她做化疗。母亲生病这段时间,安排我们全家人陪她去就诊,因为她必须经常去看病。我很快明白了,母亲在用这种方式给我们陪伴她的机会,与我们在一起对她来说非常重要。</p><p><br></p><p> 在我们的读书会上,我从母亲身上还学到了一点:永远不要对人轻易下结论。如果你不开口,你永远不清楚谁可以或谁乐意帮助你。因此,永远别凭借一个人的年龄、工作或经济状况等去断定一个人能不能或想不想帮助你。</p> <p>把这篇读书心得献给我的美友们,还要献给走入七旬的我。</p><p>品人生</p><p>2020.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