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半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57岁的刘禹锡在贬谪了24年后再游玄都观留下的千古名作。24年为了心中的那份自由,辗转在贬谪的路上。</h3><h3> 33岁心怀壮志的刘禹锡本想着干一番大事业,在经历了“永贞革新”和“二王八司马事件”。却遭遇滑铁卢。是选择用自由去换取现世的安稳,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遵循自己的本心?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人到中年的刘禹锡,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初衷。他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南下了。</h3><h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h3><h3> 此刻他的心,就像那只直冲云霄的仙鹤,拼尽全力挣脱开一切枷锁,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h3><h3> 能够不受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一次,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奢望。这份勇气在当时,只属于刘禹锡。</h3><h3> 今天我们说起刘禹锡,对“诗豪”油然而生敬意。刘禹锡因开启了岭南地区重教兴学的先河。</h3><h3> 44岁的刘禹锡在被贬10余年后,有机会回到长安再游玄都观,玄都观桃花很美。但是放眼看去,周遭大多是一片趋炎附势之徒。“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赤裸裸讽刺了当朝的权贵,于是刚回长安,屁股还没焐热,他便再次被贬出了京城。刘禹锡宁愿一肩挑下生活的所有重担,也不愿让自由的心蒙上永不凋落的尘埃。刘禹锡的不屑,令整个官场的蝇营狗苟之辈对他恨之入骨。</h3><h3> 为了让这个“讨厌”的人远离眼不见为净,他们让刘禹锡绕着大唐帝国的行政版图走了一圈,从播州到连州,从连州到夔州,从夔州到和州……</h3><h3> 刘禹锡到了和州的一个小县城的时候,当地的县令三番五次削减他的待遇,最后把他送到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里。对此,刘禹锡淡然处之,还提笔写下了那首千古流芳的名篇《陋室铭》:</h3><h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3><h3> 这时候的刘禹锡,在斗室中持守本心,出门啸吟山林,何尝不是一种令人艳羡的活法。</h3><h3> 55岁在回长安途中,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做诗相赠,为刘禹锡报不平,《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回赠彰显了他诗豪的豁达。“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h3><h3> 57岁的刘禹锡再次来到了玄都观。就像当初他离开这里一样,依然还是一副不低头不认怂的模样。或许在别人看来,他步入中年以后活得很失败。而他自己的眼中,这才是真正的人生。</h3><h3> 繁华落尽,终归尘土。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当年盛极一时的玄都观,如今门庭冷落。天子都换了5位,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自由自在地在长安城闲逛呢?于是他又做了一首诗“半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两首桃花诗表现出来诗豪英雄本色的豪放。再度重回长安的刘禹锡,依然是那个“阅尽千帆的归来少年”。</h3><h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不曾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夺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