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上图:恢宏而美丽的校园</h1> <h1> 一九六二年五月的一天,校长把我和另外四位毕业班同学叫去谈话,一起见面的还有另外二位说是哈军工招生组的。原来是希望我们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听说是穿军装,上军校,家里都大力支持。当年从杭州各重点中学中一共予选了80人报考哈军工。</h1><h1> 经过高考,哈军工在浙江省共录取了20人(其中2名女生),我们杭二中只录取二人。我们在招生组的带领下于8月18日夜到达学院,是新生中第一个到达的。所以第二天刘居英院长就到宿舍来看望我们,並一个一个问我们姓名,家庭情况等。我们都很紧张,问到一位同学父亲做什么工作,他一紧张说是中队长,刘院长接着问什么中队长,他答运输中队长。刘院长就说:"嗬,官好大啊,蒋介石运输大队长,你爸运输中队长。"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气氛才活跃起来。</h1> <h1>上图:海军工程系教学楼</h1> <h1>上图:当年学院的大门</h1><h1>下图:五十多年后军工大门仍巍然屹立</h1> <h1> 上图:校内宽阔而笔直的大道一眼望不到头</h1><p><br></p> <h1>上图:当年学院的体育馆</h1> <h1> 走进军工,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震憾。平坦而笔直的大道一眼望不到边,雄伟而华丽的建筑群高耸蓝天,宽阔的大操场,金碧辉煌的图书馆,宏大的剧场,漂亮的室内游泳池,马路上那一列列步伐整齐,精神饱滿,歌声嘹亮的学员队伍…给我们新学员的唯一印象那就是震憾。</h1><h1> 接着就是人生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全身穿上新衣服,新军装;第一次穿上新皮鞋;第一次见识並试穿皮大衣,皮帽,皮手套;第一次背上真枪拉练;第一次用步枪,手枪,手榴弹实弹练习;第一次戴上了八一军徽,肩章领章;当然还第一次领到了全套的学习用品,从计算尺,绘画仪器到笔记本,草稿纸,甚至到小学生用的铅笔盒里的全部文具…</h1><h1> 当年这些寒门学子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h1><h3> </h3> <h1>上图:教学楼挑檐上的军兵种标志</h1> <h1>上图:教学大楼正脊上的威武的啸天虎</h1> <h1> 学院里最宏伟壮观的建筑是当年的五栋教学楼,中国宫殿式的大屋顶,飞檐斗拱,红柱门廊,独具民族风格。特别是四个飞檐上代表各军兵种的标志物和屋脊上两只昂首翘尾,回首望月的啸天虎,更是匠心独具,特显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六十年后这些建筑群仍能傲视群雄。</h1><h1> </h1> <h1>上图:学员们最爱去的漂亮的图书馆阅览室</h1> <h1>上图:冬天图书馆留影</h1><h1>下图:图书馆一角</h1> <h1> 学院最漂亮的建筑当数院图书馆。这是当年由张学良将军提议,社会各界捐资于1929年建成的当时哈尔滨最大的中国仿古式建筑群,也是东北最大的孔庙(文庙)。它建筑古朴,院落井然,环境幽静,冬暖夏凉。是学习读书的极佳场所,也是我们最喜爱的学习和摄影留念的地方。</h1> <h1>上图:陈毅元帅63年6月18日在学院大操场给全院师生作报告</h1> <h1> 震憾与兴奋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压力了,而且这压力越来越大。</h1><h1> 其一是周围学霸们(当年尚无此称呼)无形的压力。当我每天还在为完成作业,背外语单词课文苦苦挣扎时,那些来自上海北京江苏的学霸们已悠哉悠哉地在阅读外文版参考书了。这是真正地输在起跑线上了,而且发现根本无法赶上去。一学期下来,四门课二个4分二个3分,惊出一身冷汗。班上还有一些不及格要补考的,寒假就只好留校苦读了,要知道这些也都是各省市重点中学的姣姣者啊。 </h1><h1> 我一向是个不用功的好学生,就连高考也未感到紧张。但进入军工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连睡梦中都塞满了数学题。终于体会到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h1><h1> 另一个更大的压力来自学院的教育。毛主席对军工的训词中规定了学院的办学宗旨:"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于是报效祖国,献身国防就是全院上下的共识。陈毅元师在学院大操场对全体师生讲话中说,你们知道要多少个农民才能养活你们一个学员吗?你们多吃多占,就要多劳动。讲话振聋发聩。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这个压力之大可想而知。</h1> <h1>上图:在我电子工程系教学楼前留影,后排左三就是后来因腐败而闻名全国的徐才厚。</h1><p><br></p> <h1> 哈军工的教育体系是极为成功的,所以虽然只存在短短的十几年,却成为闻名中外的一代名校。后世关注最多的是哈军工的精神,关于哈军工精神众说纷纭,也有各种版本。而我觉得对我们学员受益最大,影响一生的是在信念,作风,视野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上。</h1><h1> 在我以往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许多困难,许多挫折。可以说是在最基层摸爬滚打中走过来的。面对逆境中的困难和挫折,正是在军工的教育和历炼,使我能始终积极向上,顽强拼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各种困难。在自己小小的人生舞台上,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h1><h1> 著名的毛主席和毛远新谈话发表后,65年秋全院师生就依照谈话精神全部下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当年我因对东北气候不适应,加上身体赢弱患肺结核住了半年多医院,刚出院不久,就与63级同学一起到巴彦县参加社教。以后又一起参加文革,直到毕业离校。这样就有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h1><h1> 对于社教运动社会上至今仍褒贬不一。无论社教运动出发点如何,对形势判断是否正确,目的是否达到。但对我们军工学员来说,我觉得还是利大于弊的。</h1><h1> 一是使我们真正地了解国情,特别是了解了三农(农村,农民,农业)的真实情况。知道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连号称北大仓的东北农民都吃不饱饭。明白了要多少农民养活你们一个学员那句话的真正含意。那就是现在说的要不忘初心,服务人民。</h1><h1> 二是得到了真正艰苦生活的磨炼。这半年是我这辈子度过的最为艰苦的生活。用红灯记中一句话说,那就是有了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h1><h1> 当然是否一定要化费半年的时间来了解农村,可以商榷。</h1><h1> 后来和同学一起忆及社教一段,我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就是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h1><h1> 隨君追思忆社教,</h1><h1> 高粱玉米清香飘,</h1><h1> 莫道丰收年景好,</h1><h1> 粮仓难改贫穷貌,</h1><h1><br></h1><h1> 晨起挑水送五保,</h1><h1> 白日劳作夜宣教,</h1><h1> 三月不知荤腥味,</h1><h1> 土豆大碴肚难饱。</h1><h3><br></h3><h1> 暴雪肆虐寒冬到,</h1><h1> 腹中饥饿冷难熬,</h1><h1> 最爱热坑似烙饼,</h1><h1> 夜半手电扑跳蚤。</h1><h3><br></h3><h1> 改革开放神州笑,</h1><h1> 粮仓不再愁温饱,</h1><h1> 昔日穷困成历史,</h1><h1> 白山黑水竞妖娆。</h1><h1> </h1><h3> </h3><h1> </h1><h1> </h1><h3> </h3> <h1>上,下图:风雪松花江</h1> <h1> 正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並在各方面锻炼成长之时,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改变了一切。从此攻克尖端,献身国防就真的成了梦想。当然,军工师长们的谆谆教导仍影响了这一代学子,使他们在各自的大大小小的人生舞台上活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精彩。</h1><h1> 在军工的最后一年,当我们从路线斗争变成线路斗争(指电子技术)时,还是颇有收获的。在那段时间,我制作了万用表,晶体管测试仪,半导体收音机从单管机,四管机一直装到七管超外差收音机。使我的电子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以后的工作生涯打下了一些基础。</h1><h1> 一九六八年底,在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的号令下,离开了令人一生难忘的哈军工。</h1><h1> 最后说一点花絮,年轻时我酷爱下棋,也算有一定水平,所以几十年后当军工同学们再次欢乐相聚时,一起回首诉说当年校园生活,没想到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我高超的中国象棋水平,当年一次盲棋表演大家记忆了一生。这是我没想到的,一个快乐的小插曲。</h1> <h1>上图:校庆五十周年时校园留影</h1> <h1> 附录:难忘军工</h1><h1>忘不了北国冰城,</h1><h1>忘不了八一军门,</h1><h1>忘不了教学楼的飞檐碧瓦,</h1><h1>忘不了文庙街的金碧辉煌。</h1><h1>忘不了师长的谆谆教导,</h1><h1>忘不了祖国的殷切期望,</h1><h1>忘不了风云变幻的日子,</h1><h1>忘不了激情燃烧的岁月。</h1><h1>军号声声我们集合在一起,</h1><h1>51一58(楼号)把我们连成一个整体,</h1><h1>五年军旅我们成长坚强,</h1><h1>五年同窗友谊地久天长。</h1><h1>五十年后我们又聚集在校园,</h1><h1>楼前合影又仿佛回到当年。</h1><h1>白发苍苍掩不住青春洋溢,</h1><h1>历经磨难我们更加成熟坦然,</h1><h1>我们的经历千差万别,</h1><h1>无怨无悔的人生同样无愧校园。</h1><h1>让我们紧跟时代与时俱进,</h1><h1>继续谱写军工学子不老的青春。</h1><p><br></p><p> 诗写于2013年9月</p><p> 军工60周年校庆</p><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12</span></p><p><br></p><h1> </h1><p><br></p> <h3><br></h3><h3><br></h3><h3>注:本文有几张照片是网上下载的,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