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辛巴族人又被称为红泥人,是非州仅存的原始部落。他们生活在南部非洲广褒的大地上,有着500年的生活风俗,是非洲最后的保持原始生态的民族。为了维护他们的传统和习俗,他们选择了退守丛林,栖身于纳米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边远的、未被破坏的原始环境中。故辛巴人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红泥人部落。</p><p> 大树村位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交界地带的利文斯通市附近,有150多个村落,是赞比亚农村原住民生活一个的缩影。</p><p> 到非洲国家旅游,当然是要看看那里醉人的红沙漠、狂野的动物大迁徙,气势磅礴的大瀑布。如果能走进非洲人的村庄部落,了解哪里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不谛是为旅游增添了更丰富多彩的内容。</p><p><br></p><p> <b> 走进红泥人部落</b></p> <p> 纳米比亚辛巴族人之所以被称为红泥人,是因为在她们一辈子不洗澡,裸露上身。身上涂抹了一层红泥和黄油,是为了以防止烈日暴晒和蚊虫叮咬。我们去的是卡曼杰柏附近的红泥人部落,它距首都温得和克有5个小时的车程。途中我们在奥乔宗朱帕首府午餐,这是只有2万多人的小城市,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天空碧蓝,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p> <p> <b> 从首都到红泥人部落沿途景色</b></p> <p> 沿途四处可见这堆的高高的沙丘,这是非洲蚁的巢穴和生活的地方。</p> <p> <b> 在路边出售工艺品的非洲妇女</b></p> <p> <b> 途中休息留个影</b></p> <p> 到达红泥人部落,心里感到有些疑惑不解:这里并不像是原生态的部落,而有些类似于国内的民俗文化村。部落大门有售票处,卫生间,还有辛巴人在接待。顾不得细想,还是先进部落里看看吧。</p> <p> <b>走进部落看到的第一个红泥人</b></p> <p> <b> 红泥人居住的部落</b></p> <p> <b> 欢迎你来自远方的朋友</b></p> <p> 这里是红泥人居住所处,生活条件贫穷简陋令人难以置信。地上除了草席和枕头,几乎没有其他的生活用品。</p> <p> 中国游客的到来,红泥人小朋友们最为高兴,因为中国游客都会带来许多食品,饮料,文具和小礼物送给他们。</p> <p> 在红泥人部落中,男孩的状况最为令人担忧。因为基因的变异,他们的生存率很低,往往到了十多岁就夭折。</p> <p> <b>充满渴望而又无助红泥人男孩的眼神</b></p> <p> 红泥人性别比例失调,女多男少实行一夫多妻制,用一头牛和七只羊就可以换回一个老婆,以大量生育子女保证红泥人的繁𧗠。</p><p> <b> 红泥人家庭</b></p> <p> <b> 红泥人部落的妇女</b></p> <p> 向导游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导游解释说:现在的红泥人部落,实际上是白人农场主将自己的土地开劈出一部分,让红泥人在里面生活。农场主利用门票收入,提供红泥人每天的食物,而红泥人则用出售旅游纪念品的收入和歌舞表演的小费购买一些生活必须用品,这样红泥人就改善了生活状态,保证了生存的需要。</p><p><br></p><p> <b> 红泥人部落里的地摊商品</b></p> <p> <b> 和红泥人在一起</b></p> <p> </p> <p> <b> 红泥人的舞蹈表演</b></p><p> 舞蹈开始时,红泥人围成半圆形,中间放上一个瓷碗,向游客索取小费,然后边唱边跳边舞。当游客把小费放在碗里,她们越发兴奋,越是起劲的跳着。</p> <p> <b> </b></p> <p> <b> 红泥人舞蹈视频欣赏</b></p> <p> <b>纳米比亚之行导游与星空摄影指导李晚</b></p> <p> <b>太太与红泥人部落酋长夫人公子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 <b> 在返回首都温得和克路上,公路沿途摆摊设点叫卖的红泥人。</b></p> <p> 严酷的生存环境和低劣的生活质量,迫使一部分红泥人走出原始丛林,走出荒丘走进农场主安置的红泥人部落,有的还来到城市,来到首都。在温和得克的独立大道,有一个小商品市场,红泥人在这里摆摊设点,贩卖自己民族商品和旅游纪念品,使自己融入了现代社会,在首都购买了商品房和汽车。</p> <p> 她们虽然还裸露着上身,但已经不再涂抹那层厚厚的红泥和黄油。</p> <p> 地摊上的小啇品,不仅仅只是来自红泥人部落,有些还来自于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p> <p> <b>红泥人学会用英语和世界各国游客做生意</b></p> <p> <b> 正专注玩着手机的红泥人</b></p> <p> <b> 开着私家车下班回家的红泥人</b></p> <p> 随着越来越多的红泥人走出原始丛林,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有人惊呼:红泥人这种非洲最原始的文明即将消失。红泥人是辛巴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能为了保持原始辛巴文化而苛求红泥人不能穿上上衣,不能抹去身上的红泥和黄油。红泥人文化必然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承。就像在福建崇武一样,你已经很难看到穿着“肚脐装”的妇女,但你能说恵安女的文化已经消失了吗?</p><p> <b>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红泥人生存环境的改善而高兴,为红泥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而鼓掌 ,去哀叹什么非洲最原始的部落文明即将消失?</b></p><p><br></p><p><b> 探访赞比亚大树村 </b></p><p><br></p><p> 大树村,位于赞比亚的利文斯东市附近。1875年欧洲探险家利文斯东发现大瀑布后,来到这里。因为村民不让进,在这棵合欢树下站了四、五个小时。后来酋长看他没有敌意,才把他迎进村子。故这里被命名为大树村。</p><p> 大树村约有7000多人,分布在周围150个村子里。这里有一所学校,1500名学生分三个班次轮流读书。酋长是最高领导。</p><p> 大树村现为赞比亚政府展示本国民族的民俗和文化的一个场所。</p> <p> 在通往大树村的路上,途径一条铁路,这就是坦赞铁路,1964年由中国援建,至今还在继续使用。</p> <p> <b> 走进大树村</b></p> <p> <b>大树村的讲解员向我们介绍村里情况</b></p> <p> 大树村酋长官邸,右边铁皮屋顶的房子是酋长居住,左边草扎的房子用于接待客人。大树村酋长由村民选举,如果犯罪照样砍头不赦!</p> <p> 在大树下每天都坐着村民,他们在大树下商议村里的大事或者一边聊天等待游客的到来。</p> <p> <b> 村里用于关押犯人的监狱</b></p> <p> 从房屋的结构可以看出村民的情况。有围墙的是一个家庭,没有围墙的是单身,房屋倒塌说明主人已去世,房屋门窗改变方向,告诉你男主人去世,女主人可改嫁。</p> <p> <b>居住于铁皮屋顶房子的是村里的富豪</b></p> <p> <b> 大树村民居院落</b></p> <p> <b>访问大树村村民家庭</b></p> <p> 卧室里的床铺、被褥、大衣柜、碗橱等基本生活用品齐全。</p> <p> <b> 院落中的家畜栏</b></p> <p> <b> 村民的厨房</b></p> <p> <b> 大树村剪影</b></p> <p><br></p> <p> <b> 大树村的孩子们</b></p> <p> <b>孩子们自觉排队领取礼物</b></p> <p> <b> 大树村的小商品市场</b></p> <p> <b>津巴布韦导游LauLa</b></p> <p> 我们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赞比亚的导游是一位热情、奔放、自強、上进,对中国充满感激之情的津巴布韦女导游LauLa,中文名劳拉。她深情说:我感谢中国!是你们让我上了孔子学院学习中文,是中国政府免费送我到西安留学,每月还发给2500元的生活费。不然就没有我的今天!津巴布韦人民感谢中国!是中国在这里开设工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让许多津巴布韦人得到了工作。</p><p> 在非洲旅游,我们感受到的是广袤的土地,醉人的红沙漠、狂野的动物,淳朴的民风,和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p><p><br></p><p> <b>本篇选用部分团友们拍摄的照片,为此表示诚挚的感谢!</b></p><p> <b> 张海汎 2019年元月1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