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近年来,恰逢军队裁军和编制体制改革,精减军官队伍是部队首当其冲的事项。随着一声声号令,数以万计的军队干部就此脱下军装,告别军营。这个群体中大都是营以下基层干部,他们心中纵然有太多的不舍,但还是挥泪服从大局,回归地方,成为普通一兵,开始了平凡而又崭新的人生轨迹。营以下干部群体,来自基层,人数多,职务低,年龄轻,有朝气,同时面临众多现实问题困惑不已,也有着太多的酸甜苦辣夹杂其中,独特的况味人生,让人思绪万千,惆怅如潮。</b></h5><h3></h3> <h5>在军营里,有一个干部群体叫营以下,这个人数占比例最大的基层军官队伍。职务上有从排到营级的横跨,军衔上有从少尉到中校的跨度,分布上遍布大江南北的高山哨所、边陲海岛、大漠关卡,他们就像机器上的一个个螺丝钉,扎根于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是最不起眼又不可或缺的国防钢钉,又像金字塔的基座,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着蚁穴堤溃的效应。可以说,营以下曾经是部队基层全面建设的根基,是国防建设功败垂成的关键要素,也是部队中高级将领必经的初级阶段。转业地方,营以下无论是排级,还是营级,匀是从一级科员起步,他们遍布各个行业的平凡岗位,从事是平凡也最基础的工作,甚至是一些不可或缺的工作。营以下,的确是一个特殊又特殊的群体,身份的转换,岗位的变化,浓厚的情怀,那就让我们把视野聚焦再聚焦,靠近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家国情长。</h5><h3></h3> <h5>在部队,晋升副团就是跨入了团干系列,属于基层部队的中层干部,是部队金字塔式干部分层划类的一道非常重要的门坎。进入副团,可谓是面子和里子均占。即:从政治待遇上,既风光又体面,对外可以光荣自豪的宣称为(县)团级干部,转业时虽也被降职,但主任科员还是地方干部晋升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不但不用参加营以下那“苦逼”的选岗考试,而且还能够进入稳妥的公务员队伍。从物质分配上更是尤为优渥,简直就是财富资产的分水岭。副团以上就享受一套团干经济适用房,以XM的房价保守的估算,拥有一套百来平方的房子就是几百万的身价。以上条文式的团干待遇,与营以下一项都沾不上边。按照规定,从排级开始,对应相应职级都享受相应面积的住房。然而,在分配军队经济适用房中,广大营以下又没能利益均沾,这也成了营以下住房难题的“硬伤”。</h5><h3></h3> <h5>据了解:军队新出台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在一些大、中城市进行试点,重点解决正团级以上干部的住房问题。副团干部也没有纳入其中,这对于副团干部来说,顷刻间也好像从“天花板”跌落到了地面。<br>几经努力,几经奋斗,脱离营以下进入团干序列的,就像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时能够考上大学的青年大学生一样,被称为“天之骄子”。团干自然也属于功成名就,花冠荣耀的一族,也是军中骄子。团干能从基层干部中剥离出来,有人形象比喻:祖坟上冒青烟了,有种“从媳妇熬成婆”的快感。同僚说:那走路都是带风的。尤其是在一线基层部队里,到那里都是昂首挺胸,两手后背,一幅老成持重的样子;要么一手叉腰,一手指点江山的气势,特别是那语气中都是带着“嗯嗯啊啊”的腔调。</h5><h3></h3> <h5>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不比对也许还能自得其乐,但放在一起受伤的群体就会很突显。因此,进入团干序列,也成为广大基层干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原始驱动力和竞争力。然而,部队每年军转干部中,占80%以上都是营以下,也就是大部分基层干部没有挤过独木桥,而是掉进入了水流湍急,沟壑蜿蜒的桥下,顺着滚滚的江水飘向了心悬未定、前程未卜的远方。</h5><h3></h3> <h5>营以下,难道就没有追求和梦想吗?难道能力与素质就差了些吗?难道他们就不思进取或者是报国情怀会缺失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一样有满腔热血、壮怀激烈的卫国戍边的人生志向;一样有位卑未敢忘忧国,小岗位却始终向着大国防格局定向;一样有随时准备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与胸怀。问苍茫大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许,每每成就一个人,成功一件事,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营以下,他们的生命中或许缺少了点什么!有的时候,努力也不一定就有收获。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这也许就是军营牺牲奉献之所在。</h5><h3></h3> <h5>干部发展通道呈梯次状。团干、师干、仍至将军也得从基层的熔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与营以下相比较,他们在部队沉淀弥久,属于“少数民族”。在国防长城体系中,更多的是数以万计的营以下的老基层,受干部晋升通道的限制、部队任务的转换、编制体制改革等等因素,他们接受了祖国的挑选,脱下军装“向后转”。<br>至此,营以下的军旅之路,就这样止步于基层,军衔止于中校,职务止于营以下。无论在军营里,还是转业在地方工作岗位上,营以下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质:这个群体年轻,正处于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阶段,正是成就事业的芳华佳期。然而他们也很艰难,事业尚在创业期,家庭还在磨合期,经济处在温饱期。论营以下家庭经济底子,大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手头存款不宽裕,甚至还很拮据。如果有购买商品房的,那压在背上的房贷款,简直就是新时代的“三座大山”之一,让他们丝毫不敢懈怠;论家庭,还处于一种磨合阶段,一孩或是二胎还在上学受教育或嗷嗷待哺的时期,需要分担更多的家务;论事业,正处于一个事业发展的上升期,还有很长的爬坡路。</h5><h1></h1><h3></h3> <h5>这个群体,朝气蓬勃与肩膀负重并在,有太多的纠结和困惑需要他们作出选择和权衡。<br>营以下这个群体,先做一个小“彩超”,对其成长渠道和构成做个透析。以2000年为一个临界点,此前,部队干部最主要的来源渠道一是由基层部队优秀战士中选拔而来,通过军队院校招生进行学历教育和系统培训后分配到部队;二是通过高考录取,依托高考吸收地方青年进入部队院校学历教育成长为军官;再次就是在基层部队选拔一些优秀的带兵骨干直接提干或者志愿兵转干的形式,对部队干部体系进行补充。之后,部队干部的来源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规模地对基层战士招生进行收缩,转向主要通过以地方高招为主,同时还有国防生、4+1等培养机制的干部输送渠道,另外还有少量从优秀士兵提干构成。不管哪种干部培养输送体制,均有其特殊阶段的特定意义,延续了部队全面建设的科学发展。</h5><h3></h3> <h5>综合析判军队军官的家庭情况,大都是属于“双普”家庭(普通家庭出生,普通经济收入),相当比例的还是来自农村家庭,再就是城镇干部职工家庭的子女,他们试图力争进入部队干部体制,大都图慕部队生活全方位的配给制与工作稳定性。不论战士中的优秀士兵也好,还是干部中埋头苦干的那部分,其家庭出生基本上都是农家子弟,他们到部队的初衷就是谋求出路,以此出人头地,荣归故里。</h5><h3></h3> <h5>和平时期的部队,有别于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长时间没有战争的威胁似乎感受不到军队的存在,最容易被人遗忘,也常常为社会所忽略。军人,被视为一个甘愿寂寞,吃苦奉献的特殊一族,原本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我从不否认这些,但十几年的从军经历告诉我,和平时期的干部也不能也没必要言必称奉献,也不要把军营工作视为一种高尚。诚然,部队的确是一个特别牺牲奉献的地方,但选择了职业军人,每个人还是有获得感。扪心自问,选择职业军人,还得追问自己当年的初心究竟是什么?</h5><h3></h3> <h5>我本是赣西山城里一个普通城镇家庭,当初退伍回乡,按政策也会正式安置编内事业单位。当年,我毅然决然选择了军旅,走上职业军人的道路。一是因为有颗不安分的心,不喜欢也愿意一辈子局限于赣西小县城度过,渴望到外面的世界里闯荡,即使遍体伤㾗也会无怨无悔;其次考取军校对我来说,也可谓是华丽转身,军官身份的荣耀,不但拥有高于内地许多的福利待遇,还可以留在厦门这个经济特区,小县城与大城市之间的差别不言而喻。这就是当年想报考军校的最原始动力,我或许没有《士兵突击》里成才那样口若悬河,胸怀丘壑,满是壮怀激烈口号式的宏伟志向。</h5><h3></h3> <h5>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去退留意已经明了的前后,那些营以下转业干部心头有一种情绪总萦绕于身,挥之不去。一旦有酒局,在推杯换盏中一定就会喝多喝醉,这种沉迷醉意的感觉,好像成为了他们一时知心贴心的理解与释放。这究竟是一种怎样情结,我也难辨其理,难分是非。似乎总一种不甘心,曾经的那份从军报国的志向,总认为那个心怀志向的自己不致于被现实蹂躏得遍体鳞伤。<br>和平时期的军人,注定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冷落,注定要默默甘当大桥上的护栏,人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但不能感受到缺失护栏的危机。因此,军人,没有战争威胁下的和平军人,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重、太高。转业后的军人更是如此,需要收起军装,更要收起那份曾经的踌躇满志。</h5><h3></h3> <h5>一句队列行进中的“向后转”口号,却凝聚着多少营以下眼中的金银泪花。转业地方,曾经十几年的军营履历就得收起尘封,一切似乎要从头开始,但又不是从零点起步。“少尉,中尉,上尉,都无所谓,少校,中校回到地方统统无效”,这句顺口溜是一句笑话也是一个事实,营以下干部转业地方后,好像将部队摸爬滚打的履历清零,仍然从一级科员起步,就像一名地方大学生刚入职的一样。差别的是营以下干部身上多了十几年的军龄,其间付出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最多只能作为沉淀在生命的最深处,不能炫耀,因为没有底气,似乎也没人在意,更不会有人留意。</h5><h3></h3> <h5>从基层部队战士中选拔出来的干部,或是通过高考统招进来的干部,不要说千里挑一,也是百里挑一,甚至很多当年高考进入军队院校,录取都达到“985”和“211”重点分数线。选择了进入军校,选择了国防绿,可最后转业选择在沿海大中城市里,却发觉瞬间被“掏空”一般,自己在部队转了一圈回到地方,那十几年的军旅奋斗历程,好像就是偷来的,都得归零,正所谓: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XXX,当年以重点分数被厦门大学经济系录取,他选择了国防生进入了部队。十几年的军营磨砺让他成熟了几分,转业后的自己,似乎又被时代抛弃了,职务还得从“参公”的科员起步,房子也还没有半点着落。经营的小家庭,再加上二胎抚养的生活重担,转业后没有丝毫的轻松感。偶尔同学聚会,曾经的同窗,凭借厦门大学经济系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的实力与品牌,大都成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骨干,不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是远远超越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相同的起点,不同的道路会存在如此差距,是当初选择的错误?还是缩命?连自己也不知如何作答。连同事们也在怜悯中窃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呀”。</h5><h3></h3> <h5>一个“参公”的身分,夹杂在行政与事业之间,令人无比尴尬的位置,“参公”就好比是公务员系列的编外,事业编制的局外,在哪里好像都怎么受待见。在厦门,由于地处沿海现代海滨城市,优越的人文环境,集聚了全省军转干部占一半以上,大量的军转干部与地方有限的编制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也是横亘在当地人事部门的一道难题。因此,在厦门营以下安置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只能保持相应待遇不变的条件下,无法满足职务上的安置。营以下全部按科员来处理,如今地方实行职级套改,营以下又以一级科员起步。作为营以下,似乎要面临着太多的无赖与怜悯。“让军人成为一种有尊严的职业”,国家元首的话语又让广大军转干部似乎抱有一丝希望,但面对现实又无法平绪自己激荡颠簸的心绪。</h5><h3></h3> <h5>厦门,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国际海滨城市,成为东南沿海一线部队军人转岗地方的首选之地。每年的营以下军转干部都是扎堆涌入,作为全国连续夺冠的“双拥模范城”,相关部门也是绞尽脑汁、出谋划策来安置好军转干部,即便这样,相对其他军转接收人数较少的地区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或许算是“众口难调”吧。每年的军转数百人转业大军,其中有10%左右的行政编制名额,其余大都要进入“参公”事业单位,上升的通道极其有限。按有的人说:转业就意味着进入养老队伍,不应有太多奢想,即便有也是自作多情罢。虽有些偏颇,但也是不争的事实。进入行政序列,也都是分配到最辛苦最危险的公安执法岗位,即便只有极少数进入政府部门,也还得在最底层开始“爬坡”。其实地方行政工作与军营工作息息相通的,只要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来凝心聚力,营以下也会很快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打开工作局面。</h5><h3></h3> <h5>只要给机会,只要有平台,营以下在地方岗位上一样如鱼得水,施展拳脚。XXX,典型的山西人,副营转业,当年军转考试恰好落得行政编制的最后一名,被分配到厦门某区一个偏远的镇(街)。可以想象:一个外地人,在镇(街)一线,光听那闽南语就晦涩难懂,闽南话据说是最难的地方语言之一。刚开始,XXX就像生活在国外一般,然而他硬是从语言障碍突破开始,象钉子一样扎根在一线岗位上,无论是征地拆迁,还是难啃的计划生育工作都有他的份,硬是让自己成为基层工作的“万金油”,和老百姓直面交道,与最棘手的难题碰撞,经历过一个漫长难耐的阵痛过程。在党政办,一边写材料,一边搞协调,没日没夜,十年磨一剑。“梅花香自苦寒来”,XXX可谓是苦尽甘来,近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挤身于处级领导干部序列,也算是营以下中功成名就的代表。</h5><h3></h3> <h5>是的,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参公”队伍,尤其是营以下军转干部,似乎从刚开始就列入了靠边的梯队。但是还有许多心怀志向的营以下不甘平庸,面对看不到希望的岗位依然激情四射,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状态,生活也似乎特别眷顾这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牺牲,特别能工作的人。XXX,正连转业在某区某安监局执法大队,从一名“参公”科员起步,始终不抛弃,不放弃,保持着部队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苍天不负有心人,他成为全区第一个由参公转公务员的先例,而且顺利进入了处级领导队伍。XXX的案例,虽是个例,没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还是激起营以下“参公”们内心那份涌动思潮的骚动。<br>转业后,我从未再穿上军装,再看到军装,一种别样的心情从心涌来。是啊!这套绿军装,凝聚我们曾经十几年的青春年华和人生梦想,上面有如我一样的营以下,印上过往那段艰辛苦涩而又快乐幸福的军营痕迹。</h5><h3></h3> <h5>营以下组建的家庭,大都是分居两地,各守一方,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其中的艰辛,个中的滋味,太多的无奈。只有穿过军装的人才能真切体味。对于长年根植在基层的干部,要能安心于部队,还得要一个非常稳固的后方做坚强的后盾。在此,特别要对那些军嫂致敬,嫁给军人表面上有一种光环,殊不知更是一份责任,正如歌词里所写,军功章里也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XXX,原海防部队一名基层连主官,其妻子因为替夫孝敬公公婆婆的事迹,被部队树为“十佳好军嫂”。2008年,我曾随工作组深入浙江仙居一个高山村落里,走访这名干部的老家。真没想到: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竟有这么落后的山村村落;没想到基层干部的家庭还有如此贫困交加的家底;没想到这名基层干部还这么拼命扎根于基层平凡的岗位。几天的走访,这个家庭被接踵而至的困境击碎的困苦不堪,也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基层干部在面对家庭和亲人出现重大变故或危难时候的困惑之态,忍耐之状,无助之冏。</h5><h3></h3> <h5>曾几何时,倡导军队要过苦日子。然而,军营之外的地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发城市,再到沿江经济带,到如今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到处工厂林立,商贾如流,呈现经济发展蓬勃生机。军营似乎脱离了社会前进潮流的轨道,军营里的人也似乎也被狂飚突进的时代相隔离。<br>“嫁人不嫁穷当兵”,基层干部找对象,在内地小县城还稍好点,但也是地方青年“挑剩”的,因为在封闭的军营没有更多的交往频率。特别在繁华如歌的大城市里,找到与之相般配的对象还真成了一大难题。军队干部,就连在找对象上也没有更多“择优录取”的时间、实力与底气。当下的女孩子也重实际,认为找当兵的,一没钱,二没时间陪伴,找个当兵的简直就像“活守寡”。即便这样,有的部队领导还思维出奇,还制订“土政策”,规定干部找XM本地户口的对象必须年满28周岁才能打结婚审批报告(法定25岁已是晚婚),竟然还自诩是管理部队的行家里手。诚然,此举对基层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笔者觉得并非长久远见之举。</h5><h3></h3> <h5>此时此刻,大家都会联想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即便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一线指战员的命朝不保夕,但当时部队的领导还在千方百计在解决下属的婚姻问题而争相奔走。解放后,王震带领南征北战的部队进驻大漠孤烟的西北边陲,担任后勤部长的甘祖昌将军曾一度南下,到山东、河南等地招募大量女兵,目的就是解决部队干部的婚姻实需。<br>近年来,自从军队高层反腐力度的不断强势推进。特别是数量众多的高级将官的频频曝光落马,曾经被世人誉为净地的军营,也逐渐被人为的看淡与看破。我要说:铁打的营盘其发展方向是好的,就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是任何细枝末节的妖魔鬼怪都阻挡不了气势如宏的主流。只是部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地方社会各种风潮的渗透与侵蚀。</h5><h3></h3> <h5>我从未否认军营就不是净地,只是军营被少部分人玷污了军营的纯洁,是典型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广大的基层部队和基层官兵被“躺着中枪”。无论何时何地,我由衷感恩于绿色军营给予我们生命中无法衡量的丰盈馈赠。也问心无愧,因为自己十几年军营生涯,至始而终保持了内心的一份恬静和淡然,或许是在坚守当年那份初心在作祟。</h5><h3></h3> <h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军营里通过至上而下,至下而上的军纪整肃,重塑形象,曾经那种歪风邪气当道的格局得到根本的扭转。对此,那些营以下都有一份惋惜失落的惆怅,但更多是心怀一份满满的希冀。持续发力的反腐力度,轮番上阵的思想洗礼,人才不断更新换代,钟情的军营绿地,又回到风清气正、一尘不染,又让人心驰神往的“香格里拉”,吸引着更多的青年才俊向往之,追求之,并为之心甘情愿的去奋斗。</h5><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多内容,关注“浏下足迹"</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