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平凡的世界》 品味路遥的人生

刘海霞

<h3>  前一段时间,网上关于路遥的词条不断出现,一看才知道12月3日是路遥诞辰70周年,然而他已经去世28年了。在惋惜心情的驱使下,我翻箱倒柜找出书皮泛黄的《平凡的世界》,开始了一段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捕捉作者精神世界的心灵之旅,一个月的睡前阅读,伴着柔和的灯光,淌着心酸的泪水,我的思想感情沉浮在路遥用生命写就的平凡的世界。</h3> <h3>  小说不仅是路遥的生活写照,大概从七十年代以前走过来的人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大到省部级领导,小到村里的二流子、傻子,一部小说既写出了大社会,也揭开了小角落,从1975年到1985年,处于改革开放前后大变革时期的中国老百姓十年间的命运转折尽现眼前。尽管日子逐渐向好,但作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道出的百姓的贫苦和泪水,即使结局也算不错,读者也只能露出一个无奈的苦笑,平凡的世界,怎一个穷字了得!</h3> <h3></h3><h3> 是对穷的刻骨铭心的体会成就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基调。</h3><h3> 路遥的父亲不是穷到极点,怎么会把九岁的长子路遥骗到延川让大哥收养。有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在童年时代的心理阴影会影响其一生,那么困扰路遥童年的贫穷的种子就始终深埋在他的心里,并在孙少平、孙少安、兰香等人物的生命中滋长。</h3><h3> 曾经看过一期对电影《人生》的访谈节目,饰演男主角高加林的演员周里京,回忆到当年拍摄前到陕北体验生活,当他提到路遥给他讲到的一段童年故事时,几十年过去了他仍然泪流满面,不能自已。</h3><h3> 当年路遥虽然过继到伯父家上了小学,但是作为底层的农民家庭伯父家又能好到哪里,依然会遇到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难堪。班上有些同学经常会在衣袋里装几个硬币用手拨弄着哗啦啦响着向穷小子们“显富”,那个刺耳的声音深深刺激了路遥的自尊心,他想到一个好办法,找了几根铁钉装在衣袋里,这样走路时也会叮当作响安慰一下小小的虚荣心。下课后,同学们都去校园里玩耍,路遥一个人躲在墙角静静地站着,好朋友拉他出去玩他都不去,他告诉周里京,不是他不想玩,是他的裤子破了洞露出了屁股不敢出去丢人现眼。“穷”在路遥的一生始终如影随形,就连《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他连去北京领奖的路费都是弟弟给他借来的。</h3><h3> 是啊,孙少平吃不起白馍和黄馍,吃不起几分钱的最廉价的丙菜,更何谈甲菜、乙菜,他等着全校的学生都领完饭,最后在没人的时候才去取属于自己的两个黑馍,趁人不注意再将空空的丙菜盆中的雨水倒进自己的饭盆,掺上开水躲在角落里和着泪吃下去。</h3> <h3>  无论在哪里,穷人是没有尊严的。当我读到孙少平在黄原的桥头揽活的时候,我想到了《汤姆叔叔的小屋》,揽工汉被抽着黑棒烟的雇主用筛选牲畜的眼光上下打量,拍拍腿、晃晃肩的时候,黑人奴隶汤姆被拍卖的场景跃然于眼前,他们被奴隶主的大手捏开嘴巴查看牙口,谁能够给他们一丝一点的做人的尊严呢。<br></h3><h3> 孙少平从第一次怀着“感激”的心情跟着雇主来到安身立命的工地,到后来当了一名拼命度日的煤矿工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在用读书看报的方式守护着内心崇高的精神世界。不公平的生存环境让一个底层公民难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命运,但是在妹妹兰香的男友----省委副书记的儿子愿意帮助少平调离煤矿的时候,孙少平断然拒绝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我想正是他骨子里的这种硬气和尊严,就能赢得田晓霞甚至金秀的爱情。</h3><h3> 《平凡的世界》所描绘的大场景、小细节,读过后你会惊叹于作者对这个社会认识的透彻程度。如果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看到的是一战时期苏联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战争与社会生活的一个宏大场景,读后你可能会对作者心中承载的宏观画面佩服不已,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那《平凡的世界》不也是路遥对发生在中国黄土高原上的那个时代的深刻细致的解剖吗,如果路遥不会在42岁就得肝癌去世,如今会不会也能摘取诺贝尔文学奖呢,我希望是肯定的。</h3><h3>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冷香丸用什么白牡丹、白梅花、白荷花的花蕊各几钱,还有什么白露的露水、小雪的雪、霜降的霜多少钱配制而成,我们感受到的是曹雪芹笔下达官贵人家的奢华生活。而《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烧砖发迹后为父亲箍新窑所用的砖、石头、木头、工时、大工、小工甚至雇人的吃食用度的详细计算,正是我们平凡的生活中老百姓每天都要面对的鸡毛蒜皮的事情,宗宗件件都要认真定夺取舍。</h3><h3> 看了类似的史诗性的作品感觉不敢再提笔写作,没有成熟的思维模式、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怎敢谈写作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