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1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将宣武区、西城区合并成为新西城区;崇文区、东城区合并成为新东城区。</h1><h1><br></h1><h1>城区合并是为了节约管理资源,精简机构。合并后的新西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124万;新东城区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87万。</h1><h1><br></h1><h1>1960年我家从东城区史家胡同搬到宣武区虎坊桥,当时从平房搬进楼房全家人很是高兴,现在有时还时不时的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宣武区虽然没了,但是宣武区的魂还在,那么这个的魂在哪儿,这个魂就在虎坊桥。</h1><h1><br></h1><h1>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虎方桥是宣武区的文化、教育、娱乐、交通、商务、餐饮中心,人口密集,街面繁华。</h1><h1><br></h1><h1>这里有老字号的湖广会馆、晋阳饭庄、丰泽园饭庄、前门饭店、远东饭店、荣宝斋、琉璃厂、纪晓岚故居、市工人俱乐部、市职工服务中心、市人才交流中心、光明日报报社、中国烟草公司总部大楼、三甲友谊医院、宣武中医医院等等。</h1><h1><br></h1><h1>如果说哪个地界最能代表宣武,手屈一指那就是虎坊桥。</h1><h1><br></h1><h1> </h1><h1>虎坊桥是个地名,地界范畴是指珠市口西大街与骡马市大街东西相接、南新华街与虎坊路南北相通的十字路口附近。</h1><h1><br></h1><h1>虎坊桥这个地名的来历,据清朝程穆衡《箕城杂缀》记载:“虎坊桥在琉璃厂东南,其西有铁门,前朝虎圈地也。”由此可知,在明朝,这里是养虎的地方,还有大铁门,防止老虎逃跑,现在这里还有一胡同叫“铁门胡同”。而“桥”的由来,在明清时期,有条由北向南流的沟渠,虎坊桥就是在这条沟渠上修建的石桥,位置大概在今天虎坊桥十字路口的西侧。这就是虎坊桥的来历。</h1><h1><br></h1><h1>在北京的“虎”字地名中,虎坊桥恐怕是名气最大的。</h1><h3><br></h3> <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船楼:</b></h1> <h1><br></h1><h1>船楼位于虎坊桥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因其外形酷似航船,俗称“船楼”。 </h1><h1><br></h1><h1>它的前身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的强学会书局官营印刷机构,于1884年组建,1905年被上海商务印书馆买下,改名为京华印书局。1954年5月公私合营,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属国家出版总署领导,"文革"期间改称北京第二新华印刷厂。"文革"结束后,划归中国书店管理。</h1> <h1><b><br></b></h1><h1><b><br></b></h1><h1><b>市职工服务中心:</b></h1> <h1><br></h1><h1>我小的时候这里是北京市劳动保护展览馆,儿时的我很是淘气,经常爬到这两个塑像头顶上去,坐在那里,还从这个台子上往地上跳。(我想在附近住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吧!)</h1><h1><br></h1><h1>文化大革命中有段时间这里人去楼空,大门敞开,一片狼藉。</h1><h1><br></h1><h1>后来这里改成北京市技术交流站,再后来我国经济市场放开后,一度出租给美廉美超市和大中电器,本文开头介绍过了这里人口密度大,所以超市开张后一直很火,国家整顿时收回此地,重新装修后成为现在的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br></h1> <h1><b><br></b></h1><h1><b><br></b></h1><h1><b>稻香村:</b></h1> <h1><br></h1><h1>北京市宣武区虎坊路6号,这个稻香村门店是北京最早的一家老店。</h1><h1><br></h1><h1>这家店离我家很近,记得小的时候母亲经常拉着我的小手来这里买糕点,母亲家里几代都是北京城人,习惯每天早晨起来先沏一壶茶,茶沏好后拿出稻香村的点心吃上一块,细嚼烂咽,一口点心一口茶,慢慢悠悠享受着整个过程。</h1><h1><br></h1><h1>记得在公司上班时有同事问我稻香村一律都是统一配送,东西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个店买的糕点要比别的店买的好吃呢?当时我说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以后有时间再给你讲。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br><br></h1><h1>是的,各个稻香村店都是统一配送,送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这个店的要好吃呢?</h1><h1><br></h1><h1> 这是因为:1、人口密集,来这里买的人多。2、不仅仅宣武区的人来这里买,文章开头所说的这里是文化、教育、娱乐、交通、商务、餐饮中心,宣武区周边,象大兴、丰台、房山、海淀的人们每每进城办事回去的时候都要来到这个店买几块点心回去。</h1><h1><br></h1><h1>在公司上班时有一个老师傅,他家在长辛店那边住,据他说每次进城回去时都要来这个店买点糕点回去。</h1><h1>因为这个店是老店,轻车熟路,也因顾客多,货物翻新快,流水大不压货,一般下午两三点钟就没什么货了,所以绝对保证所卖都是当天凌晨进的新鲜货。</h1><h1><br></h1><h1>你想想当天生产的点心和放上两天的点心口味能一样吗?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店买的点心好吃的原因。</h1><h1><br></h1><h1><br></h1> <h1><b><br></b></h1><h1><b><br></b></h1><h1><b>纪晓岚故居:</b></h1> <h1><p>纪晓岚故居,雅号阅微草堂,位于虎坊桥十字路口东北角,两进四合院格局,占地570平方米,<span style="color: inherit;">至今已经有240多年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纪晓岚在这里住了两个阶段,分别是从11岁到39岁,和从48岁到82岁,前后共计62年。自《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后,让纪晓岚的大名家喻户晓。</span></p><div><br></div><div>当年,宣武区决定花大代价让两广路拐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div><div><br></div><div>在两广路一线,纪晓岚故居是一处重点保护文物,除此之外还有三处,分别是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南角的京华印书局旧址(船楼)、纪宅东边的德寿堂旧址和珠市口附近的基督教堂。</div><div><br></div><div>出于对这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的综合考虑,两广路不惜在这里拐了个弯。<br></div></h1> <h1><b>晋阳饭庄:</b></h1> <h1>晋阳饭庄始建于1959年,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和薄一波都是山西人,建议开一家山西风味的菜馆,店址就选在纪晓岚故居,是一座清代的古建筑,院子的正厅就是纪大学士当年写那部谈狐说鬼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的阅微草堂。</h1><h1><br></h1><h1>晋阳饭庄位于虎坊桥东边路北,后来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在纪晓岚故居的旁边盖了一座楼,晋阳饭庄从纪晓岚故居搬移到这座楼里。但产权还归晋阳饭庄,因此凡是在晋阳饭庄吃饭的客人都可以发一张纪晓岚故居参观免费票。<br><br></h1><h1><br></h1><h1>“香酥鸭”晋阳饭店厨师们经过多年研制,提供完全有别于北京烤鸭的一道菜肴,取名“香酥鸭”,自此,北京城有香酥鸭这道名菜。</h1><h1><br></h1><h1>2001年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来华访问。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外交部长唐家璇与鲍威尔举行了友好会谈。会谈后,鲍威尔和他的随行人员突然神秘地“失踪”了。</h1><h1><br></h1><h1>原来,他直奔“晋阳饭庄”,在大堂里找了个座位,品尝起了“香酥鸭”。现在别的饭庄饭店到处都有香酥鸭,但是跟这里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br></h1> <h1><b><br></b></h1><h1><b>丰泽园:</b></h1><div><b><br></b></div> <h1>提到京城老字号自然会想到丰泽园, 丰泽园饭庄是北京经营正宗山东菜的著名老字号,是旧京城"八大楼"之一,创办于1930年。</h1><h1><br></h1><h1>借用中南海内园林建筑"丰泽园"美名作为饭庄字号。"丰泽园"的匾额邀当时的书法家、号称人才的李琦书写。 </h1><h1><br></h1><h1>丰泽园饭庄以经营正宗山东风味菜肴而闻名京城。由于在开业之初,就有了菜肴精美、风味纯正、待客文明、服务热情的美名,所以一直是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的聚宴之所。</h1><h1><br></h1><h1>在北京当时是最具代表性的山东菜系饭丰泽园饭庄,解放以后也经常承担国家重大国宴任务。</h1><h1><br></h1><h1>丰泽园历来名厨会聚,1949年后,更是新人辈出,其个人的代表菜花样繁多,技压京城。</h1><br><br> <h1><b>湖广会馆:</b></h1> <h1>坐落在虎坊桥西侧的湖广会馆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张居正捐私宅修建了全楚会馆,后来成为私人住宅。清朝文学家纪晓岚也曾在这里居住过。</h1><h1><br></h1><h1>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成湖广会馆,总面积达43000多平方米。</h1><h1><br></h1><h1>道光十年,会馆里修起了大戏台,谭鑫培、田桂凤都在这里演过戏。曾国藩在这里办过六十大寿;京城的革命党人也曾多次在这里欢迎孙中山先生,国民党成立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h1><h1><br></h1><h1>原会馆大门东向,门嵌精美砖雕,馆内有戏楼、正厅和乡贤词、附有花园。</h1><h1><br></h1><h1>戏楼在会馆的前部,北、东、西三面有上下两层的看楼可容纳千人,清末民初,谭鑫培、余叔岩等均在此演出过。</h1><h1><br></h1><h1>会馆"戏楼、茶楼、酒楼、博物馆"三楼一馆经营模式,为顾客提供国际化的服务。<br></h1><br> <h1></h1><h1>来这里可以吃到味美实惠的湖南、湖北菜,菜码大、价格公道。<br>吃过饭在小院子里逛逛,看看“北京戏曲博物馆”里的各色脸谱,到旁边的戏楼听听相声,悠哉游哉。</h1> <h1>晚上的小院子里灯火辉煌,两排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院子里的这口井叫“子午井”,称其为“子午井”是因为据史书记载,在子时(零点)、与午时(正午12点),从此井打上的水异常甘甜,而其它时间井中的水皆为苦涩的。</h1> <h1><b>荣宝斋:</b></h1> <h1>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始建于1672年,1894年更名荣宝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h1><h1><br></h1><h1>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成立。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并以郭沫若书题墨迹“荣宝斋”为标准的商号字样。</h1><h1><br></h1><h1>“新记”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荣宝斋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中逐渐转型成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帧装裱、收藏、出版、展览、拍卖、典当、教育、培训、印刷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在手机相册里有关荣宝斋的照片就剩这一张了,抱歉)。</h1> <div><br></div><h1><b>虎坊路百货商场:</b></h1> <h1>虎坊路百货商场成立于1959年,位于虎坊桥南的北纬路81号,是一家以经营日用百货为主的综合性百货商场。</h1><h1><br></h1><h1>小时候家里的大部分东西都在这里买。蛤蜊油、暖水瓶、搪瓷脸盆还有回力鞋,结实耐用的老国货,只要您想买,在“虎百”都能淘换到。</h1> <h1><b>永安路百货商场:</b></h1><div><br></div> <h1>为什么要提到永安路百货商场呢?因为永安路百货商场和虎坊路百货商场都是社区里不起眼的小商场,只不过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在北京类似这样的社区小商场基本上都已经绝迹了,而这两个小商场还保留着原有的本色,保留着为工农兵服务的初心,故受到很多人关注成为网红店。</h1> <h1><div><br></div><div><b><br></b></div><div><b>京天红炸糕:</b><br></div></h1> <h1>京天红炸糕紧邻湖广会馆,挨着北京工人俱乐部。</h1><h1><br></h1><h1>无论冬夏正门前总是会有一纵长队等待买炸糕,从天不亮开始经过一整个白天直到夜晚总是这样。</h1><h1><br></h1><h1>刚才说稻香村的时候提到每每人们进城办完事回去时,总是来稻香村,自从改革开放后这家店出了名,人们在去完稻香村后还要来到这里排大队捎回一袋炸糕。</h1><h1><br></h1><h1>京天红的炸糕面皮金黄,豆沙馅儿实在,透着一股子桂花香气,对得起排长队的顾客。</h1> <div><br></div><div><br></div><h1><b>永安路邮局:</b></h1> <h1>这座大楼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大公报报社,在这座楼的对面还有两栋大公报家属楼,大公报搬走后就改为邮电局,一直到现在,由于这楼后面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大院, 所以一直是北京市邮政零散中心。</h1> <div><br></div><div><br></div><h1><b>中国档案报社:</b></h1> <h1><div><br></div><div><b>北京市工人俱乐部:<br></b></div><div><br></div></h1> <h1><div><br></div><div><b><br></b></div><div><b>前门建国饭店:</b><br></div></h1> <div><br></div><div><br></div><h1><b>虎坊路老药店:</b></h1> <h1><b>德寿堂老药店:</b></h1> <div><br></div><div><br></div><div><h1>住在这里的市民非常幸福,幸福的缘由之一就是购物极为方便,出行极为便捷,家中常用的购物距离平均不足百米。</h1><h1><br></h1><h1>这个小区的楼房都是60年建造的,商业布局及交通布局极为合理。</h1><h1><br></h1><h1>我家楼底下有一个很大的副食商店,种类繁多,有水果部,油盐酱醋部,臭豆腐酱菜部,蔬菜部,牛羊肉部,猪肉部,糕点糖果部,土产部。</h1><h1><br></h1><h1>还有百货商场,粮店,洗染店,服装裁剪店,工商银行,新华书店,学校,幼儿园,都在小区内距离极近。</h1><h1><br></h1><h1>我常跟朋友讲我小时候的故事,每天起床收拾好了以后,第一件事送妹妹去虎坊路幼儿园,有时候妹妹闹点小脾气就会多耽误一些时间,免不了我上学迟到,但是我的班主任他的孩子也在虎坊路幼儿园,有时常碰见,所以我迟到了老师从来不说。</h1><h1><br></h1><h1>第一节课下课休息时我赶紧去菜站买颗洋白菜送回家。</h1><h1><br></h1><h1>第二节课课间我赶紧回家把洋白菜洗喽,切好。</h1><h1><br></h1><h1>第三节课课间回家把封着的炉子打开(那时用的是蜂花煤,直到1969年才开通煤气管道),只打上面的盖子,底下的火门关着不打,放上待热的馒头或窝头的蒸锅。</h1><h1><br></h1><h1>第四节课放学回家赶紧炒菜,菜炒完了正好父亲到家,和父亲、弟弟、我三人吃午饭,母亲工作单位离家远,每天早走晚归。</h1><h1><br></h1><h1>如果不是小区生活布局这么合理,我也做不到这些。这里不但购物方便,近在咫尺,就连看病都很近,有一所三级甲西医医院,还有一所二级甲中医医院。<br></h1><h1><br></h1><h1>在这几十年当中我住过多个地方, 唯独虎坊桥这个地方令我怀念,令我陶醉,我对“虎坊桥”这三个字充满了深深的,浓浓的感情。</h1><h1><br></h1><h1>宣武区虽然没了,但是宣武的魂还在,这个魂在哪儿,这个魂就在虎坊桥。</h1><div><br></div><h1><b>宣武精神与阳光同耀,与日月同存。</b></h1><div><b><br></b></div><div><b><br></b></div><h1>谢谢。</h1><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