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八百年国宝元青花瓷器出土顺天府汝南王张柔宅古莲花池!

觉正缘WSSZH

<p class="ql-block">北岳顺天府保定传承优秀文化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保定是历史名城。这座城市饱含英雄情结。崇信、重义、崇文、尚武、和谐、争先是这座城市的风骨忠毅。</p><p class="ql-block">长篇历史小说《北岳风》、《英烈恨》、《快跤魂》在保定晚报连</p><p class="ql-block">载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此次,作者经过精心修改,结书出版,是为了传承保定历史优秀文化,弘扬保定忠君爱国英雄精神,激励后人不断进取。</p><p class="ql-block">历史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延续。古城保定底蕴深厚、英雄辈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定的英雄人物屹立潮头、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笑傲群雄,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铺就了璀璨夺目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值得大书特书。</p><p class="ql-block">田钧同志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无论是任县长、县委书记,还</p><p class="ql-block">是当选为市人大副主任之后,始终笔耕不辍,或作文,或写诗,成果颇丰。马连生同志长期致力于保定文化的研究,造诣很深。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们不辞辛苦,潜心研究保定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颇有所得。小说历史资料翔实可信,语言生动形象,可读性很强,是史学和文学结合相对完美的文化精品。</p><p class="ql-block">中国梦、故乡妙、魂牵梦菜。占城保定历史悠久、洗源水坦后深入控照、系统整理,温古而知今,建设普美家园,让古城关发青春的光彩。</p><p class="ql-block">是为序。</p><p class="ql-block">马崔峰</p><p class="ql-block">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崔峰</p><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承顺天府范阳古韵 筑建中华梦大略定兴(总序):</p><p class="ql-block">古之范阳,今之定兴;京南保北,畿辅重地,北通三关,南达九府;太行东麓,易水交汇,督亢沃野,名著天下。</p><p class="ql-block">定兴人,尊师重道,贤良重义,质朴纯厚,德高旺重。</p><p class="ql-block">顺天保定两千多年来,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众多令人讴歌的精彩篇章。宋代文豪苏轼亦曾叹:“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是。”燕昭王礼贤纳士,筑黄金高台开一代新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还”的慷慨悲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国家有难,以身赴死;燕赵一脉相承,定兴更是英豪辈出。祖逖北伐,志于恢复壮丽河山,谱写了“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篇章。抗美援朝战争中,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孙生禄血染长空,击落、击伤敌机七架,战绩卓著,成为人民空军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定兴人张柔家族,尚武崇文,兼济天下。历代文人墨客,以满腔激情,创作出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传世之作,筑就了定兴深厚的文化根基。且不说汉代郦炎的《大道》,蒯通的《隽永》八十一篇,自唐朝卢照邻的《幽忧子集》、贾岛的《长江集》就确立了定兴诗人</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元代张弘范是一位“善马槊,颇能为歌诗”的三军统帅(《元史·张弘范传》),后人把他的诗词结集出版,是为《淮阳集》。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其作品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广泛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一部《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戏曲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为人们几百年来追求美好爱情的真诚呼唤。《西厢记》成就了王实甫,也成为定兴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清两朝,定兴人的作品就如满天繁星,不胜枚举。明代薛论道是中国散曲史上作品最丰的一位作家,《林石逸兴》是其代表作。作品集收录了他的散曲一千首,有的写边塞军旅生活,有属散曲中的翘楚。直隶名门-江村鹿氏,更是以文至盛延续四百参与了学制改革,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政革产生了极影响。</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定兴文化事</p><p class="ql-block">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北岳风》《范阳风》《范阳的》《定兴方言》《北齐义慈惠石柱》《黄金台诗文选》等一大批文学作品、专业书籍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版。1997年定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并经过多次复检验收合格,保留至今。这是我们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血脉。</p><p class="ql-block">“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从现实出发来诠释和理解它,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这次编辑了这套《黄金台文库》,就是力求把定兴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盘点,取其精华奉献给家乡人民。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这是一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的工程。</p><p class="ql-block">盛世多撰述,盛世出好书,盛世重藏书。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归,展示定兴的文化风采,其嘉惠时人,流传后世意义不言而喻。限于我们学力有限,书中难免有一些错误出现,望海内宏达,幸祈教正!</p><p class="ql-block">《黄金台文库》编纂委员会</p> <h2>林梅村考古保定张柔故居发现大量元青花瓷器揭开元朝没有瓷器谬论误会,北岳顺天府张氏家族故居储藏元青花其历史文化地位类似考古商周青铜礼器,大元开国元勋张弘范家族珍藏元青花瓷器品质揭开元朝大帝国开辟元青花丝绸之路经济贸易达几百年重要历史隐秘真像!</h2><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sohu.com/media/100038648?spm=smwp.content-wx.author-info.1.1629959581441FTRIvJ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33, 133, 133);">2018-03-16</a></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定张氏家族地窖珍藏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花卉纹盖罐国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4年考古发现保定元青花揭秘元朝没有元青花瓷器谣传,揭开元青花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元青花瓷器不仅是中国元朝文明遗产,也是世界性艺术珍品,还是元朝初中后期的元青花瓷器重要礼器,其规格、形制、花纹均有严格法度大器,象征着元朝大帝国对整个欧亚大陆720民族的优秀文化文明融合及封建统治秩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在几百多年被别有用心的文人故意淹盖迷章欺骗误会元朝没有元青花瓷器谬论所表征欺骗愚钝的伪造太多谣言污灭元朝大帝国开疆拓土开辟元朝丝绸之路经济贸易通道繁荣稳定世界经济贸易畅通史中,中原汉地顺天府张氏家族珍藏大量元青花瓷器却是被遗忘的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4年考古学家林梅村等专家在保定张柔墓和故居古莲花池发现了大批极其精美的元青花瓷器,经过几十年近年来,保定发现元青花瓷器主北岳顺天府张氏家族才被考证为大元开国元勋张弘范独子<b>张珪后代珍藏深埋地下</b>。其张氏家族家谱记载:镇国上将军拔督张柔在1260年辅助忽必烈登基汗位,根据《易经》大哉乾元意理定国号为元朝,忽必烈加封张柔张弘略为安肃公、蔡国公、荣禄大夫元大都北京城工程司事总指挥,1268年张柔病世元大都,忽必烈皇帝诏旨张弘略继承父职继续建筑元大都北京城,1276年竣工。忽必烈皇帝加封张弘略为忠毅王、江西道宣慰使在景德镇开办浮梁元青花瓷器御窑局,特供皇帝赏赐海外使臣赠品,张弘略开办张氏宗亲民窑口通过丝绸之路经济贸易通道销售亚欧大陆,张氏家族珍藏元青花瓷器实际上就隐藏在这批青花瓷本身的形制和图案上……随着顺天府张氏家族制造元青花瓷器的兴衰,中原汉地张氏家族更加多缘化,引发了更深层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定张柔故居八方青花执壶与马木鲁克八方鎏银铜执壶的对比 见林梅村先生研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保定张柔故居发现大量元青花瓷的意义相当于考古发现殷周青铜器还重要,张氏家族制造元青花瓷器形成于元朝中后期。保定张柔故居发现的最早青花瓷,器主即为张柔第九子张弘范之子孙后代珍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根据考古专家林梅村先生研究,所谓“张氏家族奉旨制造<b>元青花</b>”最早出现在元世祖和元仁宗时期赏赐用品,由于张弘略在老家张氏定窑匠人到景德镇开办的<b>浮梁磁局,张氏家族瓷窑匠人们研发元青花瓷器秘法成功制造出元青花瓷器</b>,主要特征是<b>钴</b>元素的运用(钴蓝)。钴蓝作为青花瓷最典型的特征,其审美意趣源自于中亚的色目人文化(注重幽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实际上那批张氏家族瓷窑工匠们研发元青花瓷器和配料秘法,张氏家族瓷窑工匠们也是由两个群体构成的,一是色目工匠蓝色,一是南宋瓷工白色。两个群体共同创造了世界性的元青花瓷器艺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土耳其托普卡普宫博物馆藏 元青花扁壶和葫芦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元朝开放宽广自由的特殊政策,色目人蓝白色的文化和地位居于主要位置。因此作为皇家重器的青花瓷,其样式和图案最初是模仿回教世界的金器的,如著名的八方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八顺天府张氏家族奉旨在景德镇开办浮梁御窑局制造元青花瓷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考古学家在</b>1964年保定张弘范故居发现的那批大量价值连城元青花瓷器,即多为大形元青花瓷器将军罐和八方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氏家族还开办民窑口远销欧亚大陆各地,亚欧大陆多国经过多年发现的著名青花瓷器藏品,也是和保定张弘范家族珍藏元青花瓷器如此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亚欧大陆色目蓝白色文化居于主要位置。汉地顺天府张氏家族在景德镇开办浮梁御窑局其品质艺术家要才开始创作在景德镇本土题材的作品,如张氏家族传承诸葛亮三顾茅庐、鬼谷子下山等图文作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氏家族在景德镇最早开办浮梁御窑局制造的元青花瓷,是特供皇室的<b>赐赉元青花瓷器</b>,用于赏赐四大汗国使臣和元廷大臣。根据《元典章》和《元史·舆服/祭祀》,皇室对各类礼器及其元青花图案有着森严的封建法度,元青花瓷属于一类特殊的皇家重器,张氏家族元青花瓷器工匠是不得自由创作的。因此,甚至可以说:<b>元朝张氏家族奉旨在浮梁御窑制造元青花类似殷周的青铜礼器,元青花瓷器象征着元朝封建权力等级,</b>其背后隐藏着重要的历史真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殊的瓷器形制 蒙古包 俄罗斯馆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顺天府张柔娶四位夫人共育十二子十女、第九子张弘范家族在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加封为镇国上将军拔督,元初张弘范蒙古汉军督元帅南征平叛统一天下建立元朝大帝国版图,终结从唐末以后三百多年长期分裂割距战乱局面,张弘范成为开国元勋劳苦功高,其独子张珪继承祖徳忠君报国不仅身居高位,还得到元仁宗等皇帝多次赏赐青花酒器。保定张柔墓张弘范故居发现的2套酒器共12件共几十件元青花瓷器,即为其中一部分。这批礼器不仅象征着张氏家族的显赫,张弘范故居元青花瓷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元朝大帝国中原汉地在世界帝国中的角色地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张氏家族家族在景德镇开办浮梁青花瓷远销到欧亚大陆开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兴盛的同时,是元朝中原汉军张氏家族崇儒尚武势力的彻底兴衰历史鉴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何元朝官方张氏家族奉旨在景德镇开办浮梁御窑局制造青花瓷的样式、图案为开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畅通均以尊重色目人蓝白色为主,处机世界文化融合,后来甚至不用南宋传统形制图案。这里其实隐藏着世界性的历史线索。张柔辅助忽必烈蒙古宗王争夺汗位建立元朝大帝国之后,忽必烈皇帝诏旨张柔张弘略为蔡国公荣禄大夫建筑元大都北京城工程司事总指挥,元大都北京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都会,忽必烈皇帝诏旨张弘范为蒙古汉军督元帅南征平叛定中原,终结从唐末以后三百多年长期分裂割距战乱局面,中国重归和平盛世,张氏家族元青花瓷器开辟元朝航海贸易和各大汗国之间的陆上贸易越加频繁,贸易相关的族群势力因此而大张。仁宗时期,这股力量已经成为主流,因此仁宗朝张氏家族传承研发出来的元青花瓷,甫一出生就具备了世界性格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定张弘范元青花 八方执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这同时也反映出,忽必烈重用顺天府张氏家族实现大一统以来,劝说忽必烈皇帝传承汉化政策建立元朝大帝国版图,元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四大汗国为色目文化开始出现融合。最直接的开疆拓土开辟元青花瓷器丝绸之路经济贸易,就是显示元朝中原汉地张氏家族元青花瓷器远销世界各地体系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朝末期皇太子争夺皇位最大的受损者,自然就是蒙古汉军势力,而蒙古汉军督元帅势力又以张弘范家族为最典型。果然,张家在稍后的“<b>天历之变皇太子争夺皇位被奸臣暗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实际早在仁宗时期,皇太子争夺皇位矛盾就已经公开了。皇太后与仁宗对待张家的立场明显不一致,皇太后听信奸臣乜先捏似乎有意打压汉军世侯势力:在仁宗不知情的情况下,竟暴打了开国元勋张珪一顿,借口是张珪干预重大人事任免。张珪被廷杖之后,“<b>创甚</b>”,黯然离开大都。当仁宗回京问及缘由时,张珪之子张景元忠君报国竟然不敢答复,而仁宗也只是闷闷不乐而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定张弘范 钴蓝釉戗金酒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史·张珪传》:延祐二年,……皇太后以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兒为太师,万户别薛参知行省政事,张珪曰:「太师论道经邦,铁木迭兒非其人,别薛无功,不得为外执政。」车驾度居庸,失列门传皇太后旨,<b>召张珪切责,杖之。张丶珪创甚,舆归京师,明日遂出国门</b>。……帝惊曰:「乡别时,卿父无病。」张景元顿首涕泣,<b>不敢言。帝不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种事情预示了后来更悲惨的结局。仁宗与皇太后的裂痕,实际上是蒙古两个集团的深刻对抗。这场明争暗斗在英宗(仁宗之子)被刺之后,演变到内战级别,终于以欧亚集团的胜利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珪病世的五个儿子和多名侄子在保定老家守孝期间,元上都和大都发生争夺皇位战争,奸臣乜先捏路过保定烧杀抢掠,张珪五子张景武带着张氏家族和民众进行自卫反击,奸臣乜先捏暗害张氏家族籍没家资,残存的旁支血脉自此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定 八方海水四爪白龙纹青花梅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史·文宗本纪》:冬十月己丑朔,奸臣乜先捏……紫荆关溃卒南走保定,因肆剽掠烧杀抢掠,张氏家族守孝同知路事阿里沙及故平章张珪五子张景武为武昌万户侯景武等率民众持木棍挺击奸臣蒙古兵死数百人。……壬辰,也先捏以军至保定,暗<b>杀阿里沙等及张景武兄弟五人</b>,<b>并取其家赀</b>。……<b>以张珪女归也先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蒙古内部争斗的尘埃落定,元文宗誅杀奸臣乜先捏,归还张氏家产,张氏家族在景武徳镇制造元青花瓷的礼器样式也固定化了。文宗时期,礼制严格的青花瓷开辟元青花瓷器在整个欧亚大陆都开始盛行,张氏家族制造元青花瓷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显赫艺术,直至1352年红巾军攻克景德镇(浮梁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蒙古帝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穷极江南、富称塞北”引发失衡,酿成江淮江南的大规模动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氏家族是汉军势力最典型的代表,它的衰落与元青花瓷的兴盛几乎同时发生。其背后是忽必烈诏旨张弘略为江西道宣慰使在景德镇开办浮梁御窑局传统政策的兴衰,文宗开通经济贸易为代表的欧亚新势力的崛起。开辟元青花丝绸之路经济贸易而这个转折,是蒙古自身固有的世界性格局造就的。它提供的欧亚和海洋秩序,极大的促进了贸易繁荣,而贸易繁荣又促成了元朝色目势力的壮大,引发了力量对比的失衡,张柔张弘范辅助忽必烈建立元朝大帝国版图进行的汉化政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代壁画 礼拜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定张氏兴衰后,这种转变带来的压力在原南宋统治区很快就发酵了,不仅平民庶人,还包括士大夫、土豪、官吏,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其中包括红巾起义的领导人刘福通。据近年的研究考证,刘福通家族属于安徽“<b>界首刘氏</b>”,刘氏家谱和《界首县志》都记载刘福通“<b>家巨富、性豪爽</b>”,是当地不折不扣的土豪家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友谅 汉授天命主公之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界首县志》根据各种资料汇总,认为是色目人<b>贾鲁</b>敲诈刘家,才引发了红巾军起义。这种说法不见得准确,因为贾鲁虽然确实是色目人,但他也是地位显赫的水利工程专家,其家族富裕是不言而喻的,不见得会贪图界首刘氏的所谓珊瑚树或珍禽奇兽。但刘家的境遇与保定张氏显然是颇为相似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红巾起义的另一个主要角色<b>杜遵道</b>,则是典型的汉地士人,甚至在顺帝朝做过国子监生。其他各地起义反元的人物,其实并非一律是穷苦贫民。一大批儒生、士人都主动加入了反元大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末明初文人叶子奇在笔记《草木子》中指出了深刻的原因:随着汉军势力在朝廷上的陨落,中原汉地更加边缘化了,他概括为“<b>穷极江南、富称塞北”</b>。英宗文宗时期,在整个蒙古人的欧亚大陆上,中原汉地的地位已经不值一提。英宗初年,元廷正式废除了宋金祭器的形制,其中自然也包括瓷器,成为明显的标志事件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代太原壁画 富裕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草木子》: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b>故贫极江南,富称塞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史·祭祀·祭器》: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b>其旧器悉置几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述的历史转折,是叶子奇”<b>穷极江南、富称塞北</b>”名言引发广泛共鸣的主要背景。元末群豪“<b>托此说以动天下”</b>,最终摧毁了元朝,青花瓷与世界史均由此进入另一个时代。(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末倪瓒绘画 寂寥高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物考古在保定古莲花池附近工人铲出元代汝南王太师蔡国公镇国开国元勋张柔张弘范张珪后人藏宝地窖出土元朝成吉思汗忽必烈赐赏张柔氏家族景德镇文物件件都是国宝</p><p class="ql-block">2017-06-08</p><p class="ql-block">保定市古莲花池向西数百米是永华南大街,半个世纪前,这里是保定最繁华的老城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大街东侧,就是保定市著名的老胡同——菊胡同,胡同北侧,是原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原址所在。</p><p class="ql-block">1963年保定发大水,由于永华南路小学地势较洼,导致教室进水,为安全起见,1964年保定市对学校进行施工改造。</p><p class="ql-block">在这次施工改造中,负责挖地基的工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一个工人继续下挖时,挖出一个井状的竖穴,里面竟然藏了一批瓷器。</p><p class="ql-block">工人们的文物意识很强,迅速将现场情况报告给当时的保定市文物局。</p><p class="ql-block">经过考古人员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青花瓷六件:</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一对、</p><p class="ql-block">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p><p class="ql-block">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p><p class="ql-block">青花八棱执壶一件。</p><p class="ql-block">其他瓷器五件,还有其他文物数件。</p><p class="ql-block">经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批瓷器为元代作品。</p><p class="ql-block">由于青花釉里红贴花盖罐是一对,出于保护与研究的需要,罐盖完整的一件由当时的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另一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之后,保定市古莲花池出土的这批元代成吉思汗忽必烈赠予镇国开国元勋张柔家族青花受到文物工作者的细心保护。</p><p class="ql-block">关于青花釉里红贴花盖罐,还有一段值得记住的轶事:1972年,国家文物局下达通知,要求各地选送文物到法国参加展出,河北也选送一批文物送至北京,由周总理亲自查看。</p><p class="ql-block">当时,周总理批准了出土保定府汝南王太师蔡国公镇国开国元勋张柔故居莲花池出土大量景德镇元代青花白瓷器,当时震惊世界,保定满城还出土汉墓金缕玉衣出国参展,却留下了这件元青花釉里红贴花盖罐,当时,国家领导人如此决策,很可能是考虑这件元青花太珍贵,二是易碎不利于运输。</p><p class="ql-block">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件国宝仅有过一次十多天的短暂的公开展示。</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2005年,“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至此,1964年出土的这批元青花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p><p class="ql-block">那么河北的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与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有没有可比性呢?</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梅村曾专门研究青花釉里红盖罐的来源,在他看来,“‘鬼谷下山’就是元代晚期景德镇民窑作品,只能代表元代晚期江南民间制瓷艺术的水平。青花釉里红盖罐作为元代鼎盛时期皇家艺术的代表作,其价值与拍出天价的“鬼谷下山”又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2013年6月,河北省博物院新馆开放,半个世纪前出土的这批珍贵文物,普通百姓首次有机会近距离领略它们的“容颜”。</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青花釉里红盖罐被禁止出国展览。</p><p class="ql-block">那么,这批国宝级文物当年是经谁之手藏于地下呢?</p><p class="ql-block">200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的论文《元朝重臣张珪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关于这一处元青花窖藏的出处给出一个探讨性的答案。</p><p class="ql-block">根据元史列传资料记载,元代保定地区出现最为显赫的地方豪绅莫过于张柔氏家族。金灭元兴之际,保定豪绅张柔为尽孝道被迫降成吉思汗后,南征大将木华黎,张柔发愿营建保定城寺院道观孔庙莲花池书院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镇国将军的首领之一。成吉思汗玉旨张柔张弘略父子帅二十万大军负责营造元大都北京城宫殿立下汗马功劳,张柔之第九子张弘范奉旨则受令率军追讨南宋端宗和末代小皇帝赵昺,并在广东崖山彻底消灭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飞腐败透顶的宋军,帮助忽必烈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大业。</p><p class="ql-block">如今作为保定市著名旅游景点的古莲花池,就是原张柔马氏夫人居住所,而莲池距那批瓷器的出土地附近。</p><p class="ql-block">林梅村研究认为,这批元青花可能是元仁宗赐予六朝元老、张弘范之子张珪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和延佑流年(1319)。据记载,张珪作为饱学之士,历经三朝,圣眷甚隆,共受到元仁宗五次赏赐,其中两次被赏赐“上尊酒”,而赏酒必用酒器,保定元代窖藏瓷器恰好为两套酒器。</p><p class="ql-block">林梅村认为,张氏家族在忽必烈后代争权夺位搞政治风波的时候,张景武将祖宗留下的国宝瓷器埋起来。而最可能的埋藏时间则是1328年,张氏家族被害的前夕。</p><p class="ql-block">林梅村研究认为,这批元青花可能是元仁宗赐予三朝元老、淮阳王齐国公太师镇国上将开国元勋张弘范之子镇国将军张珪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和延佑流年(1319)。据记载,张珪作为饱学之士为翰林院学士负责修国史,历经六朝,圣眷甚隆,共受到元仁宗五次赏赐,其中两次被赏赐“上尊酒”,而赏酒必用酒器,保定元代窖藏瓷器恰好为两套酒器。</p><p class="ql-block">后来,由于忽必烈后代争皇位卷入政治斗争,张氏家族被元文帝皇后部下也盟冤破害,张珪的五个儿子~张景武张景鲁张景元张景哲张景丞(都是元朝将军)和几个侄子遇害,长孙张翰(任辽国公汉军都元帅,墓地葬于辽宁省海城)幸免遇难,明朝迁移天津静海县,再迁移沧县姚官屯乡张辛庄村,清朝人才辈出,文武双全。</p><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林梅村认为,汝南王太师蔡国公镇国开国元勋张柔氏家族在元朝末期忽必烈后代争权夺位搞政治斗争的时候,张弘范长孙张景武将皇帝忽必烈钦赐它们家国景德镇瓷器埋在家宅附近。而最可能的埋藏时间则是1328年,张氏家族被害的前夕。</p> <h3>文化考古发现保定顺天府汝南王太师蔡国公镇国开国元勋张柔官邸私人宅附近出土八百年景德镇瓷器,周总理特别观注保护,得以重见天日的国宝元青花</h3><h3> 2019-12-15</h3><h3>元朝张柔曾祖父张溱喜佛诵经,不墯家训,祖父张辛承传祖德信奉儒释道文化,乐善好施解贫济困,行善积德,广结善缘,父亲张福宽弘扬汉传统文化,聘请武术家儒学家教授五子,张柔幼小侠义豪杰,文武双全,招兵买马,招贤纳士上百文人学士教授其十二子十女汉传统文化,公元1279年,广东崖山,成为了南宋朝廷的最后一站。在汉军都元帅镇国上将张弘范率领的元军追讨奸臣当道腐败透顶的南宋,以文治国的宋王朝彻底画上了句号。</h3><h3>张弘范成功统一元朝帝国,忽必烈赐婚玉妹乌兰公主嫁给有功的张弘范,加封张弘范为淮阳王太师齐国公忠孝节翊功臣,溢武烈。</h3><h3>张弘范出生元朝四年1238年,元朝臣民,出身保定顺天府世候豪绅的汉军首领镇国将军张柔,他的家族在新王朝的官运可谓一路繁花,人丁兴旺,传承六代都是将帅。</h3><h3>张弘范一生颇受忽必烈器重,到下一代时,其子张圭是有名的饱学之翰林院学士镇国将军,历经六朝,圣眷不衰。元仁宗时,张圭共受到仁宗五次赏赐,其中两次被赏赐“上尊酒”。</h3><h3>盛极必衰。由于忽必烈后代争权夺位卷入政治斗争,张氏家族被元文帝皇后几乎灭族,张圭的五个儿子张景武张景鲁张景元张景哲张景丞L和几个侄子被冤害,张景武长子远在东北任辽国公汉军都元帅,明朝迁移天津静海县,再迁移沧县姚官屯张辛庄村人丁兴旺,人才辈出。</h3><h3>时间到了1963年,河北保定发了一场大水,这场大水使保定的许多基础设施受到了不小的损坏。位于保定永华南大街东侧的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也不能在这场水患中幸,教室进水,水深过了大人的腰,小学的操场是整个学校的低洼地,俨然变成了一个池塘。</h3><h3>次年,保定市大面积进行基础设施翻新重修,永华南路小学也在其中。5月11日,施工队在永华南路小学挖地基,就是这么一件极其普通的施工,却发生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当地基挖到一米多深时,一个工人一铲子下去,一个竖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元朝张柔私人宅院埋藏八百年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h3><h3>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h3><h3>青花八棱执壶</h3><h3>工人们将情况迅速报告给当时的保定市文物局,保定市文物局随即联系了当时尚在保定的河北省博物馆,专业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h3><h3>经过文物考古人员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青花瓷六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青花八棱执壶一件。其他瓷器五件:白釉龙纹盘一件、白釉莲瓣式酒杯一件,还有宝石蓝釉金彩匜、宝石蓝釉金彩酒杯、宝石蓝釉金彩盘等三件。除此还有绿松石山子二件、彩绘玻璃瓶一件、玉片数十片。</h3><h3>瓷茶碾子</h3><h3>经文物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批瓷器应为元代景德镇赏赐青花瓷器作品。而此次发现,和1980年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而1964年这批文物的出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保存完整元代景德镇元青花瓷器,今天,人们对元青花的重视和研究,正是以“至正型青花”这个概念为起点的。</h3><h3>青花萌生于唐,但由于胎质疏松,瓷化程度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算不上真正意义的青花瓷。到了元代后期,张柔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成功。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奎宝</h3><h3>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梅瓶</h3><h3>元青花作为最早出现的成熟青花瓷,以工艺高超、存世量稀少而备受瞩目〈`但历史上,传世的元青花曾被长期认定为明初器物。最早发现元青花的是英国人霍布逊,1929年,霍布逊发表了“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资料,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考察了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中国陶瓷,将其和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比较分析后,认为此类器物应该是14世纪的青花瓷——后有学者称之为“至正型青花”——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序幕才真正拉开。</h3><h3>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专家开始关注元青花,这也正是河北省博物馆现藏青花釉里红盖罐等元青花出土的前后。同时出土六件,不仅器物完整,而且质量也极精致。特别是青花釉里红盖罐更是稀见的文物,造型雄浑,纹饰多样,莹亮的红色与湛蓝的青花交相辉映,集彩绘、镂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身,是元青花中的顶级国宝,素有“青花王”的美誉。青花釉里红盖罐出土了一对,罐盖完整的一件由当时的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另一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h3><h3>青花和釉里红都是我国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新品种,二者的烧制要求不完全一致。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和温度要求很高,其呈色剂是氧化铜,氧化铜对烧制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就会晕散甚至挥发,俗称‘烧飞’,即失去颜色。而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它和釉里红一样,需要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如果窑炉控制不好进入大量空气进行充分氧化,氧化铜就会烧成绿色。所以,要将青花和釉里红集于一器烧制而成,且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如此完全,工艺难度非常高。</h3><h3>2005年,一件绘制有“鬼谷子下山”纹饰的元青花大罐在国际拍卖市场上风头无两,以2.3亿人民币天价成交,这是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2.3亿人民币,以当时的黄金价格换算,约合两吨黄金,元青花的珍贵可见一斑。目前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仅三四百件,我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仅120余件。</h3><h3>元青花瓷器烧制时间短暂,则是其存世量少的最直接原因,相关资料表明,元青花瓷器的烧造高峰应该在元代后期的后至元和至正时期,前后大约也就有近30年的时间。</h3><h3>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这件青花釉里红盖罐作为元代鼎盛时期皇家艺术的代表作,其价值与鬼谷字下山大罐相较,甚至更高。1972年,国家文物局下达通知,要求各地选送文物到法国参加展出,河北的文物送至北京后,由周总理亲自查看。当时,他批准了出土时震惊世界的满城汉墓金缕玉衣出国参展,却留下了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h3><h3>时至今日,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它依然被禁止出国展览。出土半个世纪以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件国宝仅有过一次十多天的短暂的公开展示。直到2013年6月,河北省博物院新馆开放,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和与它同时出土的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等珍贵文物,才首次有机会让世人充分领略它们的容颜。</h3><h3>而这批横空出世的元青花究竟是从何而来呢?</h3><h3>据专家推测,这批元青花出土的地点距离今天保定市旅游景点古莲花池不过几百米,古莲池就是元文帝皇后时被灭门的张氏居所旧址。很有可能,在张氏感觉到政治风声不好时,这批御赐之物被作为家族珍物埋在了底下,没想到一族被灭,这批珍贵的元青花直到六百多年之后,才因偶然的事件重见天日。</h3><h3><br></h3> <h3>文物考古发现元朝汝南王张柔私人宅院古莲花池附近发现11件瓷器,9件称得上国宝!主人是张柔</h3><h3> 2019-03-25</h3><h3>瓷器鉴定真知堂:</h3><h3>保定,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互成掎角之势,自古是“北控三关、元朝保定顺天府汝南王太师蔡国公镇国开国元勋张柔管辖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曾是直隶省会,直隶总督驻地,也是河北省最早的省会,从1669年至1968年,300年间保定一直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h3><h3>保定市是一座失落的城市,自从石家庄定为河北省省会以来,保定不复往昔的繁华,成为灯下黑之地。</h3><h3>由于保定这种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辽金元以来北方除了北京以外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地下埋藏的宝物数量众多,等级也非常高。</h3><h3>1963年保定发大水,由于市区内永华南路小学地势低洼,导致教室进水,为安全起见,1964年保定市决定对学校进行施工改造。学校位于保定市古莲花池附近向西数百米,属于保定市最繁华的老城中心。施工过程比较顺利,但没想到施工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工人在离地一米深处挖出一个井状竖穴!透过被挖出来的土,可以看到里面隐隐约约埋藏有东西。</h3><h3>发现文物了!当时的人思想觉悟极高,马上电话报告了派出所,很快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来到了现场。经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一批后来震惊全国的瓷器文物。一共11件。</h3><h3>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可以称为历来考古发掘元代瓷器之冠!其中包括6件青花瓷器、2件卵白釉瓷器和3件蓝釉描金瓷器。六件青花瓷分别是:</h3><h3>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一对、</h3><h3>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h3><h3>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h3><h3>青花八棱执壶一件。</h3><h3>专家认为:保定窖藏元瓷,工艺模仿金银器工艺,首创模印悬空浮雕技法,为元瓷中最复杂、最华丽及最费工时的产品。釉面莹润,胎体玲珑,精美至极。这里也是一次性出土八棱型元青花瓷器最多的窖藏。</h3><h3>这批瓷器的珍贵程度无与伦比。元青花瓷器,目前属于中国古代瓷器的宠儿,据统计西方藏有200多件,国内博物馆出土有120件左右。这批元青花瓷器,属于元代浮梁瓷局管辖内工匠烧制的御土窑。</h3><h3>据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h3><h3>“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御土窑是宫廷差官监造的瓷器,而保定这批瓷器具有典型的宫廷风格,极为精致。并非坊间所谓的元青花瓷可比。</h3><h3>这批瓷器御瓷特征明显,那么,有可能是什么人埋藏了这批瓷器呢?</h3><h3>我们注意到一个特点,元青花瓷器,要不就是出土于元代窖藏,数量一般比较多,要不就是出土于明初的大功臣墓或者王陵,一般一墓一件!可见,元青花瓷器确实烧制比较晚,在至正十二年开始的元末农民战争中,大量未有来得及运送到大都的景德镇元青花被就地瓜分,后来成为农民军战利品。明初墓葬出土的元青花瓷器,大抵都是这种来历。</h3><h3>而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瓷器,证明,当时元代贵族也大量使用和收藏元青花瓷器!元贵族一般都是蒙古色目人,也有极少数的汉人(指原属于金统治地区的汉族)官僚,如张柔,史天泽等为蒙古族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汉人。</h3><h3>这批瓷器的原物主,指向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张柔的后裔。张柔曾为营造元大都立下汗马功劳,张柔之子张弘范则受令率军追讨南宋端宗和末代小皇帝赵昺。原张柔居所,莲池距那批瓷器的出土地,不过几百米。这批元青花可能是元仁宗赐予三朝元老、张弘范之子张珪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和延佑六年(1319)。</h3><h3>另一位可能的人则是蒙古人月鲁不花! 《新元史》月鲁不花传载:“十七年,贼渡河,月鲁不花修城浚壕,以备战守。奏请五省八卫兵出戍外镇者,宜留护本部。诏允之。遂兼统黑军及团结西山八十二寨民兵,声势大振。贼再犯保定,皆不利退走。进中奉大夫,赉上尊四、马百匹。顷之,召还为详定使。月鲁不花去一月,保定竟陷于贼。”</h3><h3>顺帝时有“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等的记载。《元典章》有“磁器上并不得用描金”的规定。据此可知,窖藏青花海水白龙梅瓶云间内的麒麟、凤纹,蓝釉匜、杯、盘的金彩装饰,在当时均属禁限之列。结合“御赐之物,不在禁限”的规定,月鲁不花作为保定陷落于农民军之手之前的最后一位蒙古官员,当时曾经因战功进中奉大夫,并被赏赐上尊四!也就是四件上等的大酒器。窖藏所藏的两个大梅瓶,两个大罐,极其精致,举世无比,极有可能就是顺帝赏赐给月鲁不花的四件上尊!</h3><h3>笔者也认为,这批瓷器属于月鲁不花的宝藏可能性较大。延佑六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还极为原始,这批瓷器极其精美,甚至超过了伊朗土耳其馆藏品,可见一定是元青花最成熟期的产品。跟至正十一年元青花大瓶年代接近。</h3><h3>当然,不论是张家祖传,还是月鲁不花的宝藏,这批瓷器的主人已经成谜!古今将相何其多,荒冢一堆土没了!只有这些宝物被完好无损的保存在地下,数百年后告诉世人,当时的繁华旧梦。</h3> <h3>  《元史》:金末元初保定府都元帅张柔重建规划设计保州城贡献</h3><h3>2017-</h3><h3> 从元朝至今八百年岁月,保定府张柔氏家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爱意无限——。</h3><h3>明末,宋濂等撰《元史》载“丁亥(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即1227年), 镇国开国将军都元帅张柔从满城移镇重建保州城。保自兵灭(金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军屠保州)之余,荒废者十五年,盗出没其间。 张柔重新规划设计保州城寺院道观孔庙、策画城市愿井,安定民居,设置保定总督府官廨,引一亩泉水入城,疏通沟渠,泄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迁庙学于城东南,增其旧制(应为蒙古宪宗六年,即1256年,张柔第八子顺天路总管张弘略命苑德移庙学于城东南)。壬辰(金宣宗开兴元年1232年从睿宗(蒙古太祖之四子拖雷)伐金。《元史.张柔传》未记重建保州城的具体内容,元翰林院大学士好问编辑《顺天府营建记》则述较详。</h3><h3>《顺天府营建记》根据张柔到副帅贾辅口述写成。贾辅是张柔直属部下又是联巾关系,把重建保州之绩全部归张柔。张柔共妻四位夫人为每位夫人各建园林,第四夫人毛氏亲属毛正卿(大名府)列为策划者和率工董役者。撰者元好问之妻毛氏与张柔夫人毛氏有亲属关系,故在该记中大加赞颂张柔。张柔夫人毛氏不仅是张府主持者,顺天路的军政要事军需供应,贾辅还要请示毛氏。张柔重建保州之事,被张柔墓碑和《元史.张柔传》收录,故后人只知张柔重建保州,而不知真实重建保州的苑德。</h3><h3>《顺天府营建记》虽有为亲者溢美之嫌,却为保州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不仅弥补了宋金保定历史的空白,也真实的纪录了重建保州的内容。张柔发愿复建宋金时期的寺院、道观、孔庙宇,新建庙宇,共30余座,以及新建保定总督军政衙署、将帅府邸芳润园、寿春园、雪香园(古莲花池)、种香园四大宅院园林、桥梁、楼阁、亭榭、园林、酒肆、乐棚等。特别是为张柔四个夫人建的宅院,李夫人之北园芳润园,靖夫人东园寿春园,张弘略、张弘范生母马氏的南园雪香园(古莲花池),毛夫人的西园种香园,悉然为楼,工程浩大。疏浚河道,引一亩泉水入城,水占城中之四,舟行其中,投网可得鱼。引蒲河灌稻田于西南陂,合九龙之末。建涵闸,通舟楫,航通畅通,保州成为燕南一大都会,皆苑德之劳也。</h3><h3>▲靴子型城墙,想象一下它的壮观,如果能保留到今天,那是世界级的遗产。</h3><h3>明、清《保定府志.苑德传》载:苑德,清苑人(今竞秀区苑七里店),刚劲有力。金末,领众十五万归张柔。柔以满城地窄,欲建堡城,命公董其役。诛蓬蒿,平瓦砾,画市井,筑屋宇,不期月告成,柔器之,便宜(行事)。复委公同知顺天军节度使权保州。复命公决旧渠,引鸡距水入保城,居民戴之。该传既表了张柔发令之功,也未淹没苑德重建州城之劳,评价公允。张柔自金兴定二年(1218年)投降蒙古,一直为蒙古王朝卖命在沙场,常年在外领兵作战。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他最敬爱的夫人毛氏去世,他仍在江淮战场。未能回保定奔丧。对保州重建,确无暇顾及。</h3><h3>苑德,保州望族出身,故有苑半城之说。为人倜傥豪爽,负有众望。通儒业,好释道,一方名流。青少年时就读于保州。悉知保定地理历史,金代保州城的历史风貌、城市街巷、衙署、庙宇、人物史迹,成为他重建保州城的先决条件,此乃外乡来的张柔、贾辅所不及。</h3><h3>▲保定八景之一的西刹秋涛,投网可得鱼,波光粼粼。</h3><h3>张柔投降蒙古后,因其战绩,被任命为河北东西诸路都元帅,苑德率众归张柔,柔命其重建保州城,乃倾全力建设工程,除顺天府营建记所载工程,将西城址西移,在原城周9里的基础上,扩建为11里,衙署避开繁华区,建在西拓之新区。在新城西大街路北建元帅府、廉访分司、顺天军节度使署(后为顺天路、保定路总管府)。在今裕华西路北侧,永华大街、唐家胡同之间,建同知顺天军节度使署(后为同知顺天路、保定路、后卫顺天府署)。</h3><h3>▲保定八景之一的西刹秋涛,站在石桥上,一片美景。</h3><h3>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张柔重建刘关张合祀的三义庙。十三年(1241年),保州升顺天府,张柔从江淮回保定视事。见庙谓苑德曰:庙无二主,尊无二上,君臣同祀,而王(关羽)侍侧如昔享觐不专,非制也。柔语有难言之隐,因其升任重臣,遭蒙古权臣嫉恨,两次险遭杀害。柔和贾辅、乔维忠维顺天路三巨头,有联姻之谊,恐三义庙有影射之嫌。苑德乃于南湖之右(今关岳行宫址),单独建武安王庙。与此同时,在廉良村南复建廉颇庙。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将西大街闹区的文庙和州学迁至清净的南门东马道)。</h3><h3>▲城是我们的城,今天的回望是因为爱的热情。</h3><h3>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十三年(1241年),升保州为顺天府(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顺天府并入),苑德任同知顺天路、顺天府尹。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苑德敬慕满城抱阳山定惠寺高僧显公之德,遣其至清苑东安宋太祖祖陵皇家寺院资果院任主持僧。苑德为重建保州城,使保州成为冀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名垂青史。卒后,葬于富昌和小汲店之间。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陵墓被平毁。墓碑、石牌坊和石像生亦毁。墓碑建了侯河桥梁,后被盗走。</h3><h3><br></h3> <h3>探秘蒙古帝国:“外国人”如何做得风生水起?</h3><h3>原创 论古说今 那些年 2019-10-31</h3><h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那些年》</h3><h3> 麻 辣 风 趣 聊 历 史丨财 经 视 角 说 元 朝 </h3><h3>13世纪初,蒙古帝国迅速崛起。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蒙古统治者们不得不敞开怀抱,不拘一格降人才。尤其是窝阔台上位后,在短时间内吸纳了大量的“跨国”人才。他们出身不同,履历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抓住了机会,迎着时代风口,实现了人生逆袭。</h3><h3>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述的,便是两位从金朝来的“外国人”。他们不仅自己实现了逆风翻盘,还带领儿子们在蒙元集团做得风生水起。他们是谁?为何来到蒙古帝国?又是怎么实现逆袭的?</h3><h3> </h3><h3>没落王朝的将领</h3><h3>今天介绍的两位都是金朝末年的将领。一个叫张柔,一个叫董俊。</h3><h3>不过将领这个身份对二人而言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h3><h3>张柔是涿州定兴人(今保定定兴),家族世代务农。在他二十三四之前,涿州都是金朝的辖境。后来,蒙古崛起,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南下中原,攻陷了河北、山东、山西等地,逼迫金朝皇帝从中都(今北京)迁都汴梁(今开封)。张柔年少习武,以豪侠仗义闻名乡里。面对蒙古铁骑的劫掠,他振臂一呼,组织家乡人民武装自保。因表现勇猛,后来被提拔为金朝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府事。</h3><h3>然而,在1218年与蒙古大军的一次交战中,张柔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古。当时蒙古人对各地归降的官僚、将领大多沿用他们在金廷所任职务,以便于管理当地军政,于是就让张柔继续率部镇守满城(今河北保定市满城区)。</h3><h3>董俊的经历与张柔有几分相似。他出生在金朝真定路藁城(今河北石家庄辖区)。父亲早逝,年少种田。成年后喜读史书,擅长骑射。蒙古南下后,河北大乱,藁城立靶比武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于是受募领兵。1215年,蒙古大将木华黎率兵南下,董俊率军投降,从此加入抗击金朝的战斗。</h3><h3>张柔和董俊,两个生在金朝的汉人“草根”,两个曾奋战在抗蒙一线的金朝将领,最终都选择加入蒙古大军的阵营。</h3><h3>何以立足?靠能力,更靠人品</h3><h3>勇武过人</h3><h3>投降蒙古后,张柔立下不少战功。他率军攻下了雄州、易州、安州等地,又在与军阀武仙作战时,拿下了中山、深泽等十几城。</h3><h3>董俊也多次参与灭金的征战。史书记载,他每次冲杀,都身先士卒,“勇气慑众”。一次,董俊身负多处刀伤,仍奋勇冲杀。他的谋士劝他不要冒险而不顾生命。他回答说:“我是将军,既然敌兵在前,我只要不死,岂能临阵苟安乎!”</h3><h3>精于治理</h3><h3>张柔不仅擅长打仗,而且精于治理。今天的河北保定,便留下了张柔的治理智慧。当时因为常年战乱,保州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张柔来到后,重新规划市井,营建民居,修建城垣,并引护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涝防旱,修莲花池,建书院、迁庙学、利交通、利农商工,改善生产条件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使保州城得以复兴,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历经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无太大的改变。</h3><h3>体恤百姓</h3><h3>善战却不妄杀,称得上是武将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张柔曾对手下吐露:“吾用兵,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我杀了那么多人,这里面难道没有冤死的吗?从今往后,除了在战场上与敌人交战,我再不杀一人。在日后的岁月里,张柔也屡次规劝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不要妄杀无辜。</h3><h3>在行军打仗中,董俊也总是心存善念。一次看到被俘的士兵踩塌了百姓的庄稼,董俊勃然大怒,高声呵斥道:“不许夺我百姓的口粮”。吓得那些士兵当场跪地。在攻破天台寨后,蒙古将领下令搜捕降卒家眷。董俊又劝阻说:“城池都投降了,再去抓捕人家的家眷,这是不仁道的。我们不要积怨太深。”战后报功,有些将领会以少报多,冒功领赏。但董俊从不作假。他说,如今虚报人口,日后朝廷按户征收税赋,他们虚报邀功的结果,就只能苛征重敛,造成“我独利而民日困”,这种缺德的事不能做。南征过程中,许多被俘的汉人都愿意作其家奴,而董俊“悉纵为民”。</h3><h3>远见卓识</h3><h3>元太宗窝阔台继位后,张柔统所辖兵马随蒙古大将速不台攻占了金朝汴京。城破之后,很多将领都忙着抢掠财物美色,唯有张柔首先跑到金史馆,把“金实录”抢救出来并给予保护。小小举动,为日后元朝修撰《金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h3><h3> </h3><h3>珍视人才</h3><h3>在攻下汝南后,蒙古将帅“下令屠城,一小校缚十人以待,一人貌独异,柔问之,状元王鹤也,解其缚,宾礼之”。就这样,张柔从刑场上救出了金王朝的最后一位状元王鹤,将他接回自己的大本营保州城,做了自己幕府中的参议。王鹤在张柔这里生活了十余年,后来被忽必烈重用,成为一代名臣。忽必烈时期的诰命、大典册皆出自王鹤之手。</h3><h3>张柔因战功显赫,被窝阔台任命为万户,兼辖区管理军民,成为占据一方的汉族世侯。在当时的战乱环境下,张柔以万户的身份,挽救了许多士人的性命。</h3><h3>家族崛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h3><h3>张柔和董俊不仅自己实现了逆风翻盘,还带领自己的家族在蒙古帝国不断发展壮大。</h3><h3>张柔有十一个儿子,身份最显赫的是张弘略和张弘范。张弘略,张柔的第八个儿子,跟随父亲张柔征蜀,为元朝打下西南大片领土。而张弘范,名声更响,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曾参加过襄樊之战,也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当然他也因此被后人诟病。</h3><h3>董俊共有九个儿子,其中属长子董文炳最出名。董俊在攻金战场上阵亡时,董文炳年方十六,但他少年老成,十七岁便以父荫任藁城令,虽年纪轻,但明于听断,以恩济威,为属下折服。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后,组建侍卫亲军,点名就要董文炳,说“亲军非文炳难任”。更有意思的是,董文炳比忽必烈小两岁,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h3><h3>作为“漂”在蒙古的金朝遗民,张柔和董俊以及他们的后代,书写了部家两族传奇。但这一切都并非顺理成章。史料中有几处关于董俊教导儿子的片段——</h3><h3>攻克大名城时,董俊把有学问的儒士请到他的车上,带回藁城,让他们去教育自己的儿子。</h3><h3>他还经常告诫儿子们:“我不过一个农夫,天下多变故,我以‘忠义事人’,你们要‘力田读书’,不要有非份之想!”</h3><h3>蒙古帝国的迅猛扩张,把一批像张柔和董俊一样的草根家族推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等来机遇需要运气,那么抓住机遇唯有靠实力。张柔和董俊的“跨国”奋斗史,让我们看到了掌控命运的又一种可能!l</h3> <h3>新闻|“海内外青少年保定莲花池国学游学之旅”圆满礼成</h3><h3>原创: 品牌部 保定国学学会 2019-10-22</h3><h3>“海外青少年保定游学之旅”圆满礼成</h3><h3> 10月22日,“海内外青少年保定游学之旅”活动在保定举行,本次活动由保定国学学会和众信旅游集团游学部联合举办,直隶莲池书院和保定诗云同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保定坐忘谷生活馆、保定悦沐古筝学校、保定德鋆堂、保定黑石书店、保定在水一方文旅公司、徐水区养正堂中医馆、保定易水书画工作室等文化机构为协办单位。来自13个国家的61名海外青少年参加了此次活动。</h3><h3>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旅游+游学”的形式,使海外青少年与保定古城的文化资源深度接触,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开展入心入脑的教育,促进国学的广泛传播,助力树立文化自信。“海外青少年保定游学之旅”活动从直隶总督署启幕,保定国学学会委派的12名国学专家深入到海外小学员的各个小组,沿着裕华路边走边讲,从大旗杆的来历讲到水泥技术传入中国,从老马号的传奇讲到明清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外师生们站在古莲花池门前互动交流,从周边几百米方圆内的城隍庙、大慈阁、清真寺、天主堂以及眼前的儒家莲池书院的文史知识,讲到儒释道耶回五大文明的交融共生,西方流行的“文明的冲突”论或许能从中华文明的和谐互通中得到化解。</h3><h3> 进入古莲花池,海外青少年们有的驻足于古老的碑刻前凝思,有的问“这古老的效果是你们的技术做出来的么?”当听到历史的力量让它们如此漫漶时,他们惊愕地睁大了眼睛。秋天的一塘残荷,中国老者生活化的现场地书表演,满身故事的“太保峰”奇石,篇留洞前的中国园林讲解,宫岛大八纪念碑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往事,游学之旅的海外小学员们的思绪随着国学老师的讲解神游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品味着这座古老的“都市蓬莱”对于现代城市建设的启迪意义,他们不时地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保定国学学会的老师们幽默机智地解答,他们开心地笑了!</h3><h3> 出莲池的南门,他们来到直隶莲池书院,身着汉服的书院老师把他们引进又一个园林式院落,一场简短的祭孔仪式让大家的心沉静下来,一段陈式太极拳表演之后,中外小朋友们即兴互动表演武术操,然后,这些海外小学员们再次分组进入一楼的“优秀国学课程汇展区”,主办方和承办方的老师们提前布置了香道区、茶道区、中医区、书法区、国画区、古筝区、古法盘扣制作区等,各分区的老师们一边表演着精湛的国学技艺,一边讲解其中内含的优秀文化,海外小朋友们纷纷上手体验,他们认真地提问,还不时地拍照、记录着自己的日志。临别时,他们庄重地在“状元题名簿”上用字母文字写下自己的姓名,他们感恩鞠躬,他们欢笑道别。他们说保定文化太厉害了,下次还来!</h3><h3> 保定国学学会一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播,2019年已经主办和参与协办了6场学术研讨会,他们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国学“五进”工程向社会各层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韩国、越南、日本等地的学者和孔子学院的海外学生们多次参与他们的文化活动。保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之地,驻保高校和保定的民间团体在传播保定文化、讲好保定故事等工作中进行了多种可贵的尝试,相信保定文化的名片会越来越亮丽!</h3><h3> (保定国学学会品牌部 供稿) </h3><h3>~~~~~~~~~~~~~~~~~~~~~~~~</h3><h3>责编:寂星</h3><h3>编审:福林</h3><h3>发行:文峰</h3><h3> </h3> <h3>  元朝汝南王、太师、安肃公、蔡国公、镇国开国将军张柔简历:</h3><h3>[金、元朝名将][公元1190年-1268年]</h3><h3>  保定府顺天府 张柔,(1190年~1268年),蒙古窝阔台汗、蒙哥汗时将领,字德刚,涿州定兴(今保定市定兴县)人,金末元初时期中国中原地方武装首领之一。</h3><h3>  张柔人物生平,当时地方割据</h3><h3>  金明昌元年(1190年),张柔出生于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河内村)。张柔家族世代务农,曾祖父张溱喜佛、祖父张辛承传祖德信奉儒释道文化乐善好施、解贫济困,广结善缘,父亲张福宽育五子,聘请武术家、文学家教授诸子,张柔少年时期是个善解人意,慷慨救人,善于骑射,好打报不平,以豪侠之气著称当地。 金朝贞祐年间,河北地区盗贼蜂起,张柔把当地世家大族组织起来保卫西山东流寨,在当地选拔壮士,组织起队伍来自卫,使得盗贼不敢进犯。当地人张信借张柔的名义,纳当地流民的女儿为妻,张柔知道后鞭打张信一百然后归还了人家的女儿。张信因此惧怕张柔,想要谋害张柔。过了不久,张信因罪应该被诛,因张柔救他而得以幸免,于是当地的骁勇之士,都来投奔他。 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接着金都南迁,从中都(今北京)迁到汴梁(今河南开封),以避蒙古之军锋。张柔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金任命他为定兴令。后来又升迁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事。</h3><h3>  金朝为了抵御蒙古,竭力笼络河北地方武装。金中都经略使苗道润先授张柔为定兴令,后升他为清州防御使,后又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又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h3><h3>  张柔成为蒙古将领</h3><h3>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六月,苗道润为贾瑀所杀,张柔檄召苗氏部曲于易州军市川-,决意报仇,得到拥戴。金廷闻知,即任张柔为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正当张柔集绪军队讨伐贾瑀时,蒙古大军已进入紫荆关。八月,张柔率军迎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宁死不屈,成吉思汗绑架其父母和上千族人进行威胁,张柔为尽孝道,保护父母和上千族人生命被迫遂以众降,成吉思汗仍张柔受任旧职。</h3><h3>  张柔成为开国将军</h3><h3>  张柔接着作为蒙古的部将都元帅,攻下易州(今河北易县)、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保定)、雄州(今河北雄县)。贾瑀盘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断,终于投降,张柔遂剖贾瑀之心以祭苗道润。这年冬天,张柔徙治满城。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张柔大军不在,帐下仅数百人,竟以老弱妇女登城虚张声势,亲率壮士出敌后大破攻城金军,并乘胜攻克完州(今河北完县)。</h3><h3>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春天,张柔进而攻拔祁州(今河北安国)、曲阳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攻打定州时,张柔与武仙之将葛铁枪战于新乐(今河北新乐东北)。他临阵颔中流矢,击落二齿,仍拔矢而奋战获胜。武仙遣藁城令刘成进攻,张柔生擒刘成而后以仁慈之心又把他释放。武仙又会兵攻满城,张柔亲自登城拒战,再中流矢,但仍带伤击败攻城敌军。到这年八月,张柔再次大举进攻,控制了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以及许多山寨,于是张柔“威名震河朔”。在满城,张柔“定列数条爱民如子政策,劝民修治耒耜,树艺桑麻”,恢复了这里的农业生产,将这里建成自己的可靠地盘。在他的治下,数千驱口被释为良民。</h3><h3>  追随成吉思汗收录金国</h3><h3>  元太宗四年(1232年)张柔参加伐金,升任汉军万户。张柔对部众说:“吾张柔奉成吉思汗太祖旨用兵统一中华民族,战争几十年屠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可见张柔承传祖德信奉儒释道优秀文化的慈善救护国民之心。</h3><h3>围攻汴京,张柔军在城西北,金兵屡出接战,他横戈单骑陷阵,所向披靡。当金帝渡河企图进围卫州时,张柔等在沤麻冈(长垣西北)击败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黄河以南。</h3><h3>  元太宗五年(1233年)正月,金帝奔归德(今河南商丘),崔立以汴京降。</h3><h3>张柔继承祖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府邸建筑古莲花池万卷楼藏书万卷成立元朝汉传统文化中心,所以张柔诸重收集保存优秀文化书籍,张柔入城,于金帛一无所取,唯独进入史馆,取走《金实录》并秘府图书,并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人,派兵侍卫护送北归保定府古莲花池万卷楼内进行收藏保存为日后修续《金史和元史》国史建筑基础。接着,他参与进攻归德,金帝又奔蔡州(今河南汝南)。攻破蔡州城时他的军队率先攻入。金亡后,张柔入朝,窝阔台大汗表彰了他的战功,授以金虎符。</h3><h3>  攻伐南宋</h3><h3>  元太宗七年(1235年)春,蒙古大举伐宋,兵分中、东、西三路南下。这年十月,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又作曲出)所领中路军攻下枣阳时,张柔夺外城并绕出敌后立功。</h3><h3>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张柔奉命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均属他管辖。在此后近二十年间,他为蒙古守卫河南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防线,并不时出击威胁宋军。</h3><h3>  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诏令张柔等八万户伐宋,攻占寿州(今安徽凤台)。</h3><h3>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保州升为顺天府,但张柔率军驻于杞县(今河南杞县之南)。1240至1242年间,张柔不止一次从淮河中游渡河进略安丰(今安徽寿春)、和州(今安徽和县)、滁州、扬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强战略要地安丰的守备。</h3><h3>  乃马真四年(1244年),宋军收复寿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与张柔的军队夺回。攻下寿州后,张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从。在泗州(在今江苏盱眙隔淮河之北)战胜宋军后,其部下夹谷显祖得罪反诬,张柔一度被执留北方,但得到大臣们的辩白保护而度过危难。此后,张柔仍驻杞县,不断进扰淮西与淮东一些州县,对南宋的东线构成威胁。海迷失四年(1251年),蒙哥即汗位后,张柔仍为军民万户。</h3><h3> 元宪宗四年(1254年),他奉成吉思汗命移镇建筑亳州(今安徽亳县)城。张柔规划设计亳州四面皆水布局,他在这里“葺民居,张柔建造毫州总督府府衙,建筑毫州府城壁悉甃以甓,又为桥梁,以通归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车往来,如承平时”。他还在这里建筑寺院道观修复孔子庙,设国学开始授徒。</h3><h3> 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古大举伐宋,张柔列于中军,从忽必烈渡江,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h3><h3>  张柔劝说成吉思汗忽必烈采用汉传儒释道文化统治国家,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听从张柔建议改蒙古国为大哉乾元简称元朝帝国。</h3><h3>1262年忽必烈命令张柔张弘略讨伐叛国李璮之变时,仍召张柔与弘略率军出征。</h3><h3>  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加封:张柔荣禄大夫,为元大都判行工部事,张柔帅领二十万大军主持负责元大都北京城的城建筑,其第八子张弘略也佐其父为筑宫城总管。</h3><h3>  镇国将军晚年逝世</h3><h3>  至元四年(1267年),张柔进封蔡国公。至元五年(1268年),张柔去世。元朝元初汉人勋臣中,张柔被成吉思汗忽必烈加封为“拔都”(民族英雄)。据载,后来忽必烈曾说:“史徒以筹议,不如张氏百战之立功也。”后赠张柔为太师,谥武康。延祐五年(1318年),加封汝南王,谥忠武。</h3><h3><br></h3> <h3><h3>麻 辣 风 趣 聊 历 史丨财 经 视 角 说 蒙 元 </h3><h3>初心是什么?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认识。董卿曾经在《朗读者》中这样讲到:“什么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h3><h3>对于今天的主人公张弘范来说,“初心”就是建功立业的志向。他文韬武略,颇具才能。初入职场时,他明明表现甚佳,却接连遭遇职业危机。庆幸的是,他热情不减,敢打敢拼,最终立下赫赫战功。正如《华严经》中所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初心在,才有出发,也才能有历尽艰难之后的到达。</h3><h3>初入职场,危机连连</h3><h3>张弘范是蒙古将领张柔的儿子。张柔,我们曾经介绍过,他原来是金朝将领,投降蒙古后,因为屡立战功被升为万户,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张柔有11个儿子,张弘范排行第九。张家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专门请名师大儒为子弟授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张弘范练就了一身本事,既能骑马使枪,又能写诗做文。</h3><h3>张弘范第一次处理政事是他二十岁的时候。担任顺天路总管的哥哥张弘略要去寿阳行都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张弘范于是暂时代理哥哥的职务。没想到小试牛刀,上上下下对他的评价都很好,说他办事果断,有条有理。当时蒙古军所过之处肆意杀掠,各地行政长官敢怒不敢言,20岁的张弘范初生牛犊不怕虎,抓到违法乱纪的蒙古兵就施以杖刑,从此进入顺天境界的蒙古军士都十分守规矩。</h3><h3>忽必烈即位后,张弘范正式进入仕途。他虽然表现出色,却接连遭遇两次职业危机。</h3><h3>1260年,22岁的张弘范被授予御用局总管一职。两年后,山东李璮叛乱,张弘范随从大军去征讨。当时弘范扎营在城西,李璮派军出城袭击了蒙古军各营,唯独不攻击弘范。弘范说:“我扎营的位置很关键,李璮却不碰我,一是向我示弱,二是麻痹我,为的就是突然袭击。”于是他筑长垒,内伏甲兵,外围壕沟,并把壕沟加深加宽。第二天,李璮果然来攻,做足准备的张弘范大败敌军。后来叛乱被平息,忽必烈对汉将心存疑虑,于是罢免了一大批汉臣子弟,张弘范就是其中之一。</h3><h3>直到两年后,忽必烈忽然感念张弘范在济南平定李璮之乱有功,于是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金虎符。第二年,调为大名太守。这年大水灾,人民流离失所,他没有请示就决定免除灾区的全部租赋。上级要治他“专擅之罪”,为此,张弘范直接向皇帝申诉:“我以为国家把粮食存在小仓库里不如存在大仓库里好。老百姓因为遭了水灾,交纳不上粮。如果一定要从农民口里夺取粮食,政府的小仓库当然会充实起来,但老百姓就会死绝了。等明年就会一粒粮也收不到!现在首先要让农民活下来,以后才会年年有收获、家家有余粮。农民有了余粮,那不都是国家的粮食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大仓库!”忽必烈很欣赏他,但处理结果却只有六个字“识大体,不问罪。”</h3><h3>因为初心,敢想敢拼</h3><h3>初入职场,张弘范就遭遇各种“险情”,但是他仍然对职场报以巨大的热情,依旧敢说敢做。</h3><h3>1269年,张弘范奉命戍守万山。万山城堡建成后,宋军突然到来,将佐们都认为寡不敌众,应入城堡自守。弘范厉声道:“我与诸君在此何事,敌人来而我们竟不应战吗?有敢言退守者斩!”他立即穿上铠甲,跨上战马,自率二百骑兵为长阵,最终将宋军击溃。</h3><h3>1271年,张弘范在进逼襄阳的地方构筑一字城,并对主帅说:“襄、樊互为唇齿,故难以攻破。若截拦江道,阻断援军,水陆夹攻,樊城必破,樊城破则襄阳无所依恃。”主帅同意他的意见。第二天,张弘范率军首先攻克樊城,之后成功拿下襄阳。</h3><h3>因为初心,坚守自我</h3><h3>对张弘范而言,最好的奖赏不是金银,而是剑甲;不是居功受禄,而是在战场上拼尽全力。</h3><h3>一次,丞相伯颜在战后休整时准备开一次劳军大会。在诸将出席的劳军大会上,取出库存黄金分赐诸将。但大家都到齐之后,张弘范却姗姗来迟。伯颜沉下脸来面带愠色地说:“我们祖宗传下来的规定:凡是军事性的集会,迟到的有罪!虽然是近侍贵戚和以才能勇敢知名的人,都不允许宽赦,你难道连这规矩也不懂,竟敢迟到!”与会的人都为张弘范的过失捏了一把冷汗。张弘范却很从容地说:“我认为军事集会是指战场上的集会。在战争的场合上,我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的聚会是领受犒赏,在犒赏之前我不敢争先,在道理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丞相伯颜被他所讲的道理折服,立刻和颜悦色,点头称是。</h3><h3>1278年,张弘范被授予蒙古汉军都元帅。行军之前,忽必烈面赐他锦衣、玉带,张弘范一概不受,而是请求赐予剑甲。忽必烈下令拿出武库的剑甲来,任他挑选,并郑重对他说:“这剑就是你的副帅,有不听令者,用此剑来处置他。”</h3><h3>初心,是对挫折最好的反击</h3><h3> </h3><h3>一般人遇到几次挫折,可能就踌躇不前了。可是张弘范仍然锐气十足,敢想敢做,最终因为功勋卓著被赐名拔都(勇士)。</h3><h3>曾国藩曾说:“吾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nié)然自馁也。”当每个人带着初心出发的时候,总是志向远大,热情满满。但是人生之路难免会遇到挫折。挫折面前,有了初心的加持,热情就不容易被扑灭,志向也不容易被压垮,才会获得反击困顿的力量,最后让命运设置的难题变成一种馈赠。 </h3><h3>—End—</h3><h3>编辑:晓婷、悦悦丨主编:晓婷丨</h3></h3><h3>张弘范</h3><h3>张弘范(一二三八--一二八○),字仲畴,人称张元帅。河北定兴县人。中统初授御用局总管,改行军总管。至元元年(一二六四)进顺天路管民总管,次年移守大名,后进益都淄莱路行军万户。以攻宋陷襄阳、下建康有军功,改亳州万户,寻授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一二七八),为蒙古汉军都元帅攻宋,俘丞相文天祥;次年攻崖山,陆秀夫负宋帝昺蹈海死,宋亡。至元十七年(一二八○)病死,封淮阳王,谥献武。《元史》有传。张弘范幼年从郝经学,能为诗歌,著有《淮阳集》、《淮阳乐府》。其散曲内容主要是以铁骑征战自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h3><h3>小令</h3><h3>【中吕】喜春来</h3><h3>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旌旗影里骤骅骝。得志秋,喧满凤凰楼。</h3><h3>【越调】天净沙</h3><h3>梅梢月</h3><h3>黄昏低映梅枝,照人两处相思,那的是愁肠断时。弯弯何以?浑如宫样眉儿。</h3><h3>西风落叶长安,夕阳老雁关山,今古别离最难。故人何处?玉箫明月空闲。</h3><h3>【双调】殿前欢</h3><h3>襄阳战</h3><h3>鬼门关,朝中宰相五更寒。锦衣绣袄兵十万,枝剑摇环,定输赢此阵间。无辞惮,舍性命争功汗。将军战敌,宰相清闲。</h3><h3>《全元曲》 相关内容:</h3><h3>前一:伯颜</h3><h3>后一:姚燧</h3><h3>《全元曲》相关章节</h3><h3>王修甫</h3><h3>荆干臣</h3><h3>李伯瑜</h3> <h3>  元朝金台文武双全名将张弘范:</h3><h3> 介绍张弘范 朝代:元代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元朝初期重要将领,名将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h3><h3> 生平初生牛犊</h3><h3>  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金都南迁之时,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h3><h3>  战于狼牙岭(今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蒙古任命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h3><h3>  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柔四十九岁时,张弘范出生,金朝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他说不上是金的臣民。他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他八哥就是后来承袭万户爵位的张弘略。郝经很长一个时期是张柔为子弟们礼聘的家庭教师,张弘范也是郝经的门下士之一。在父兄师友的熏陶下,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h3><h3>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张弘范正二十岁,已经成人了。他身长七尺,仪表出众。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马上舞槊(即古代的武器长矛)知名于时。口才很好,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爽郎可通,很有特色。他的作品不留底稿,随手散落,后来有人为他网罗遗佚,刻印了一部诗集,即传世的《淮阳集》。</h3><h3>整军平叛</h3><h3>  李璮之乱</h3><h3>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其兄张弘略任顺天路总管,他赴蒙古大汗的驻地述职之后,张弘范被留下代理工作,这给他提供了展示其行政管理才能的绝好机会。他决意要改革风气,严格整顿纪纲。当时蒙古军队的纪律很差,他们所过之处,百般骚扰。张弘范认为:“国家应该是有法制的,应令行禁止,不允许有违法的行为。凡不遵守法度的,都要绳之以法。”这样,许多违反军纪的蒙古兵都受了处分,不少人挨了军棍。从此以后,蒙古军队风清弊绝,耳目一新。</h3><h3>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改元中统。这时张弘范正是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中统三年(1262年),山东军阀之一的李璮起兵叛乱,张弘范跟从亲王合必赤前往济南讨伐李璮。忽必烈命令张柔和张弘范率兵二千迅速去大都(今北京)亲自检阅,并立即任命张弘范为行军总管。这个职务相当于一个纵队司令官。在平叛进军中,他不避艰险,屡立奇功,成为忽必烈很器重的一个青年将领。[1]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处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赏必罚。胸怀坦白,不怀报怨之心。士兵有疾病,一定要亲自去探视,照顾医药治疗,不幸而逝世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乡;上级有赏赐一定分给群众;有军功而未获酬赏的,一定为之代请陈说,不得请求,不止。这些看来是很平常的行为,但发自内心、持之以恒,在士兵中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信赖,逐渐取得了很高的威望。李璮之乱被平息之后,元廷认为李璮掌握地方的兵民之权,因而能够为乱,所以商议罢免势力较大的世侯的官职,张弘范因此被罢。</h3><h3> 追随世祖</h3><h3>  至元元年(1264年),张弘范的八哥张弘略调至京城充任宿卫(蒙语称为怯薛,是为大汗轮流值宿守卫的禁卫军,后来发展成为元代官僚阶层的核心)。忽必烈在张柔诸子中特别选拔出张弘范来代替张弘略的工作,把金虎符亲自交给他,正式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带金虎符在当时是一种特殊荣誉,也是享有特权的标志。从此在朝廷青年贵族群中,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新星。[3]</h3><h3>  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顺天府调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访,到各处调查民间疾苦。发现了收租的官吏们非法加派,群众怨声载道。于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惩办那些不法的仓吏。由于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众的拥护。那年又适逢大水,他没有请示就决定免除了灾区的全部租赋。管理财赋的部门认为他犯了“专擅之罪”,要给他以处分。为此,他请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诉。见忽必烈后,忽必烈问他:“你有什么要申诉的?”他说:“我以为国家把粮食存在小仓库里。不如存在大仓库里好。老百姓因为遭了水灾,交纳不上粮。如果一定要从农民口里夺取粮食,政府的小仓库当然会充实起来,但老百姓就会死绝了。等明年就会一粒粮也收不到!首先要让人民活下来,以后才会年年有收获、家家有余粮。农民有了余粮,那不都是国家的粮食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大仓库!”忽必烈点头称赞,夸奖他懂得治国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专擅之罪了。</h3><h3>南征襄阳</h3><h3>  襄阳之战</h3><h3>  至元六年(1269年),宋元正在进行襄阳的争夺战。元军围困襄阳的军队大部分是平叛后改编了的李璮旧部,以勇狠骄悍难加管束著称。元政府正发愁难以物色到一个既有能耐。又得军心的将领来统帅这支队伍。恰巧有人提到张弘范的名字,忽必烈立刻想到这正是他所要选择的人!马上就任命他担任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攻宋战役的总指挥是丞相伯颜。张弘范向伯颜建议:用重兵围困襄阳,首先应切断襄阳的粮道。伯颜采纳了这项建议,并且就派张弘范负责万山粮道的把守。在一次遭遇战中,他以少胜多,竟取得了一次意外的大胜仗,伯颜对张弘范的才能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h3><h3>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就又命令伯颜开始征伐南宋的新攻势。伯颜分兵二路,一道进攻淮西和淮东,直指扬州;一道由他率领,命降将吕文焕为前锋,这路元军的主力就是阿里海牙,张弘范隶属阿里海牙军团之下。他们由襄阳顺汉水而下,东赂、郢西(今湖北钟祥一带),南攻武矶堡,准备直扑临安(今杭州)。</h3><h3>进军江南丁家洲之战、临安之战</h3><h3>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宋丞相贾似道为了挽救颓势,不得不亲自出马,督师驻芜湖,又派遣宋京前往元军大本营与伯颜议和。希望象景定元年开庆密约一样,输岁币,称臣。被伯颜拒绝了。这时贾似道只得命殿帅(即殿前都指挥使司的简称)孙虎臣率领步兵、七万驻池州(今安徽贵池)丁家洲。舟师(水军)统帅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自率后军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伯颜命张弘范所部步骑夹岸而进,利用陆上优势,形成包围,又用战舰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孙军大溃,逃到鲁港。夏贵闻败讯后,也放弃了指挥,仓皇奔逃。在这次战役中,南宋水陆两军主力丧失殆尽,张弘范所部长驱到达建康(今南京市)。</h3><h3>  元军进入建康后,丞相伯颜决定在建康休整一番。在诸将出席的劳军大会上,取出库存黄金分赐诸将。在诸将均已到齐之后,张弘范却姗姗来迟。伯颜沉下脸来面带愠色地说:“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习惯法规定:凡是军事性的集会,迟到的有罪!虽然是近侍贵戚和以材能勇敢知名的人,都不允许宽赦,你难道连这规矩也不懂,竟敢迟到!”与会的人都为张弘范的过失,捏一把冷汗。张弘范却毫不惊慌失态,很从容地说:“我认为军事集会是指战场上的集会。在战争的场合上,我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的聚会是领受犒赏,在犒赏之前我不敢争先,在道理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丞相伯颜被他所讲的道理折服了,冷若冰霜的面孔又变得和颜悦色,连连点头称是。他辞锋敏锐,片言释疑,语言之妙,举此一例可以想见。在这个小故事的后面,可以隐约地看到他和伯颜争论的实质是蒙古习惯法和中原儒学礼教的交锋,用中原文化传统来影响蒙古贵族,正是张弘范父子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h3><h3>  元军攻占建康后,南宋的京城临安,危在旦夕,宋廷不得不发出勤王的号召。但宋朝军民响应勤王号召的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等少数人。张弘范则从军事形势考虑,认为应当乘破竹之势,掌握战机,不可再稍缓。他和伯颜商讨后,伯颜同意他的意见,命令他用当时最快速的交通手段——蒙古驿站的快马,奔驰到忽必烈的驻地,面陈形势。忽必烈决定继续追击。张弘范返回防地后,激战就开始了。</h3><h3>  这年秋七月张弘范与张世杰、孙虎臣等所率水军的战斗,焦山之战,是场决定性的战役。当时统帅阿术集合行省诸翼万户兵船于瓜州,阿塔海、董文炳集合行枢密院万户兵船于西津渡,南宋沿江制置使赵清、枢密都承旨张世杰、知泰州孙虎臣等陈列舟师于焦山南北。阿术派遣张弘范等以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术、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挥水军万户刘琛循江南岸,绕出南宋防军之后,董文炳则直抵焦山南麓,和元军刘国杰左右呼应,万户忽刺出击中路,张弘范自上流来会师于焦山之北。这场会战,南宋全线溃败于焦山。张弘范率军直追至圃山(今江苏镇江市东北)之东。这是临安陷落之前元军伐宋的最后一次大战役。由于这次战役的功劳,忽必烈赐他以“拔都”(蒙语意为勇士)的荣誉称号,并改授他毫州万户。</h3><h3>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月,张弘范班师还朝,朝廷上安排了不少庆功活动。忽必烈在内殿宴请张弘范,为他洗尘,慰劳他的凯旋,是这一系列庆祝活动的顶峰。但是由于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水土等环境,再加上又得了疟疾,返回大都后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十分关心张弘范,特命御医前往护视,并规定每天要把张弘范的病情作专门的汇报,并让近侍传出口谕给御医说:“我有军国大事,等着同九拔都商量决,一定要尽心治疗,使他迅速恢复健康。”又命令卫士坐在张弘范的门口,对来探视的人们说:“九拔都病得很重,除非至亲和医护人员外,皇帝有诏令,停止一切对病人不必要的干扰。”</h3><h3>追击灭宋</h3><h3>  崖山海战</h3><h3>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宋廷派遣宗室赵尹甫、赵吉甫携传国玉玺及降表赴元军大本营乞和。降表中以伯、侄相称。伯颜看了降表后,派遣张弘范、孟祺(元行省咨议)、程鹏飞等人,带着伯颜的命令,先入临安城,责备宋大臣背约失信之罪。张弘范等终于说服了宋廷,取得宋王改称臣仆,屈辱请降的表文。三月,伯颜入临安,宋幼主赵显(恭帝)及全太后等均被押送至大都。皇帝、皇太后虽然投降了,但人民并不都甘心作元朝的臣民,浙东一带发生了叛乱。按蒙古人的惯例,降而复叛,又杀了使臣,又焚烧了招降书,是要屠城的。张弘范的良心不允许他执行蒙古人屠城的习惯法,只制几个为首的人,就了结了此案,总算保全了一城人的性命。</h3><h3>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凯旋,忽必烈为张弘范也加官进爵,将乌兰公主赐婚于张弘范还被授予镇国上将军,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这时张弘范四十一岁,已经是武职官员中从二品大员了。</h3><h3>  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文天祥、张世杰等拥立的小皇帝赵罡,被迫逃到广州病死。</h3><h3>  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元组织了水军,大举进攻崖山。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在元军船上观看,途中文天祥作《过零丁洋》一诗。恰巧张弘范来要文天祥他给张世杰写一封劝降信,他就顺手写出上边这首诗,交给张弘范算是答复。张弘范读罢,</h3><h3>  除对他的遭遇同情外,心中肃然起敬。张弘范与文天祥在政治上虽然是对立的,但他对文天祥的人格则是崇敬和钦佩的。当部下劝告他:“敌国的丞相,居心叵测,不可亲近。”时,张弘范笑着说:“他是个忠义至性的男儿,决不会有其他。”</h3><h3>  二月,张弘范统率的元朝水军抵达崖山后,曾派张世杰的外甥韩某,三次去张世杰军中劝降,张世杰严辞拒绝了诱降。张弘范做了四面包围的严密部署,发动了总攻。元军跳上宋船后,短兵相战,发挥北军之所长,宋方溃不成军。张世杰冲出重围,准备招集旧部;找寻赵宗室后裔再图恢复。元军李恒的舰队追至大洋,没有追赶上。不幸遇大风浪,船翻之后全船的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h3><h3>晚年逝世</h3><h3>  至元十七年(1280年)年后,张弘范的病转重了。他自己也意识到病不会好了,要求从病房回到自己的旧居室,把亲戚宾客们召集来,和他们一一告别。同年十月,他叫人把南征时忽必烈赐给他的尚方宝剑与铠甲取出来,握着儿子张珪的手,珍重地交付给他。并且说:“我当年用这剑与甲为国家的统一立过功劳,你佩带宝剑、穿戴盔甲时,不要忘记了父亲的功劳!”说完就端坐而逝了,享年四十三岁。元廷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谥武烈。</h3><h3>  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延祐六年(1319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谥献武。</h3><h3><br></h3><h3><br></h3> <h3>  《二十四史》&gt;白话元史&gt;</h3><h3> 《张弘范传》</h3><h3>  简介:元朝镇国开国上将:张弘范,字仲畴,汝南王、太师、蔡国公、镇国将军:张柔育十二子十女,张强范为第九子,从师翰林院大学士:郝经、元好问、王槃等。善于骑马射箭,使用长槊和大枪,又颇能写诗词做歌赋元曲等。二十岁时,八兄张弘略任保定顺天路总管,去寿阳行都报告一年内本路户口、减免田地和赋税征收等政策,张弘范代行八兄之职务镇国将军汉军都元帅,吏民众都佩服他办事仁义果断,有条有理。蒙古军在所过之地肆意杀掠,张弘范对他们施以杖刑,使入顺天的蒙古军士不敢屠害百姓违法乱纪。</h3><h3>  中统初年(1260),授弘范为御用局总管。三年,改为行军总管,随从亲王合必赤讨伐李王..于济南。张弘范扎营城西,王..遣军出城袭击蒙古军各营,唯独不攻击张弘范。张弘范说:“我扎营在险地、李王..是向我示弱,但又以为我无警惕,必以奇兵来袭击。”于是他筑长垒,内伏甲兵,外围壕沟,开东门等待李王..军到来,夜间又令士卒把壕沟加深加宽,而不让李王..知道。第二天,李王..果然来攻,其军士陷入壕中,跨过壕沟者,冲入垒门又为伏兵所杀,这次战斗收两降将。处决李王..后,朝廷认为李王..有军政大权,故能为乱,决定将一些大藩臣子弟中有为官者罢其官,张弘范是其中之一。</h3><h3>  至元元年(1264),张弘范入元大都北京城侍卫亲军,世祖念张弘范在济南平定李王..之乱有功,授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金虎符。二年,调为大名太守。这年大水灾,人民房屋被漂没,官府租税无处征收,张弘范决定免征。朝廷要治他以专断独行之罪,弘范辩解说“:臣以为朝廷将赋税储于小仓不如储于大仓。”世祖问他“:此话怎讲?”他说“:今年水灾无收成,若强迫百姓交纳租税,国家仓库是充实了,而人民死亡几尽,明年租税从哪里出?不若赈济百姓,使他们不逃离家乡,则每年都有收获,这岂不是陛下的大仓库吗?”世祖说“:你识大体,不问罪。”</h3><h3>  六年,调集诸道兵围攻宋之襄阳,忽必烈授张弘范益都、淄莱等路万户,复令佩金虎符。朝廷认为益都兵是李王..所教练的士卒,勇悍难以驾御,故命弘范统领。攻襄阳之蒙古大军,一部分由弘范率领戍守鹿门堡,以截断宋军运粮之道,且阻击由郢州来的援军。张弘范向忽必烈建议说“:国家取得襄阳是长久的事,所以珍惜百姓生命,不进行战斗,让守城的宋军自毙。以往,夏贵乘江水上涨送衣粮入城,我军坐视不阻止他们。襄阳南接江陵、归州、峡州,商贩、旅客、士卒来往不绝,襄阳宋军能有自毙之时吗?应该在万山建城堡以阻断襄阳与西边的联系,在灌子滩设立栅寨以绝其与东部的联系,这样可望使襄阳守军迅速自毙。”帅府采纳了他的建议,调张弘范兵千人去戍守万山。</h3><h3>  万山城堡建成后,宋军突然到来,将佐们都认为众寡不敌,应入城堡自守。张弘范厉声道:“我与诸君在此何事,敌人来而我们竟不应战吗?有敢言退守者斩!”他立即穿上铠甲,跨上战马,遣偏将李庭为前锋,其他将率随其后,自率二百骑兵为长阵。宋军步兵骑兵轮番进攻,张弘范按兵不动,敌再进,张弘范再退。张弘范见敌气势已衰,便击鼓进攻,前后奋击,宋军败溃。</h3><h3>  历经八年,在逼进襄阳的地方构筑一字城。先攻破樊城的外城。九年,弘范在攻樊城的战斗中,手臂为箭射中。他包扎好伤口见主帅说“:襄、樊互为唇齿,故难以攻破。若截拦江道,阻断援军,水陆夹攻,樊城必破,樊城破则襄阳无所依恃。”主帅同意他的意见。第二天,张弘范再率锐卒进攻,首先攻克樊城。襄阳攻下后,弘范随同宋降将吕文焕赴京朝见世祖,赐锦衣、白金、宝鞍,其他将校也各有奖赏。</h3><h3>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张弘范率左部诸军沿汉江东取郢州,南攻武矶堡。蒙古军渡江,张弘范为前锋。宋相贾似道督兵在芜湖抵抗,殿帅孙虎臣占据丁家洲。弘范转战前进,诸军随后,宋军溃败,弘范长驱直抵建康。十二年五月,世祖遣使告诫丞相毋轻贪进,天气炎热,应稍稍休整,待命前进。弘范认为:“圣恩待士卒诚厚,然应缓应急,不可预测。今敌气势已衰,我正因乘破竹之势连续进攻,舍此无他策略。岂应迟缓而让敌人的计划得逞?”丞相认为很对,便立即回朝,对皇帝面奏江南形势,并得到继续进军的旨令。</h3><h3>  至元十二年,大军进至瓜洲,分兵建立栅寨,占据要害之地。宋扬州都统姜才所统领的军队,强悍善战,以二万人出攻扬子桥。弘范辅助都元帅阿术抵御,与宋军隔水列阵。弘范领十三骑渡水攻击,敌阵坚固不为所动,弘范退却。敌军一人跃马挥刀,直向弘范扑来,弘范回马迎刺,手起刀落,杀敌军于马下,尾随者溃乱。弘范挥军进击,追至城门,斩首万余级,敌人自相践踏,溺死于河中者过半数。宋将张世杰、孙虎臣等,率水军于焦山与蒙军决战,弘范率领一军从旁横击,战败宋军,追至..山之东,夺战舰八十艘,俘虏数千人。上报其功于朝廷,忽必烈改任张弘范升为亳州万户,后赐名拔都。</h3><h3>  张弘范随同中书左丞董文炳由海道与丞相伯颜会师临安。大军进至临安近郊,宋皇帝上表投降,对元朝皇帝以伯侄相称。弘范奉命入城。列举宋朝大臣之罪,都俯首屈服。十三年,台州抗元,张弘范领兵讨平,只诛其为首者。十四年,班师北还元大都北京城,忽必烈把玉妹乌兰公主赐婚于张弘范,加封张弘范为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张弘范和乌兰公主慢步登上北京城参观父亲张柔和八哥张弘略修建的元大都北京城。</h3><h3>  十五年,宋张世杰在海上立广王赵籨为帝,闽、广皆起兵响应。使弘范去讨平,授蒙古汉军都元帅。临行之时弘范向世祖忽必烈奏道:“汉人素来不统领蒙古军,请委任蒙古臣中可信赖者为首帅。”世祖说“:你知道你父亲与察罕的事吗?在攻破安丰之后,你父亲建议留兵戍守,察罕不听。大军南行,安丰复为宋人占有,以致蒙军进退失据,你父亲深深悔恨。这完全是由于委任未赋与专职之权所致,难道使你也要有像你父亲那样的悔恨吗?今将此重任交付与你,你能以你父亲之心为心,那就要嘉奖你。”面赐他锦衣、玉带,弘范不受,要求赐予剑甲。帝命拿出武库的剑甲来,任他挑选,并郑重对他说“:这剑就是你的副帅,有不听令者,用此剑来处置他。”行将启程,弘范又奏荐李恒为其副帅,得到批准。</h3><h3>  到扬州,以水陆二万官兵分道南征。其十弟张弘正为先锋,张弘范告诫他说:“选你为先锋,并非是徇私情,军法严明,我不敢以私损公,你要尽力而为。”张弘正在战斗中所向皆克。进攻三江寨,该寨居高临下,难以靠近。张弘范下令将校军官下马做饭,好像长期对峙下去,寨上宋军弓箭手疑惑不敢动,其他寨也猜测不到是怎么回事。张弘范忽然挥军进攻,连拔数寨。又回军攻击三江,尽拔所有山寨。至漳州,大军扎营于东门,遣别将攻南门、西门,乘虚破北门,攻下漳州,接着攻克鲍浦寨,从此沿海郡县相继投降。俘获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要他行跪拜礼。天祥不屈,张弘范待之以礼,送至京师。又俘宋礼部侍郎邓光荐,命其子张珪拜邓光荐为师。</h3><h3>  至元十六年正月初二日,张弘范由潮阳港驶船入海,至甲子门,捕获宋军斥候军将领刘青、顾凯,因知宋广王赵籨之所在。十三日,至崖山,宋军千余艘战舰停泊在海中,舰上建立起..望台和防御的高台,看起来坚固难攻。崖山东西对峙,北边水浅,大船非乘潮而不可进。弘范令水军由山之东向南入大洋,这样可逼近敌舰。又出奇兵截断敌军汲取淡水的通道,烧掉敌人的宫室。世杰有外甥在弘范军中,三次使他去劝降,世杰不肯。正月二十六日,李恒自广州来,弘范授他战舰二只,防守北面。</h3><h3>  二月初四日,将发起进攻,有人提出先用炮轰,弘范则认为,火起则敌舰散,不如近战。第二天,军分四路,东南北各一路,弘范自领一军与各路军相距一里多远,下令:“宋舰必乘潮东逃,火速进攻,不要让他们跑掉。各路军听我奏乐就出战,违令者斩!”先指挥北面一军乘潮进攻,没有成功,李恒等顺潮而退。弘范作乐,宋将以为是在设宴,不加警惕。弘范水军勇往直前,其他水军继之于后。在接近敌舰时,弓箭炮火交相发射,顷刻破敌七舰,宋军大败。宋臣抱其主赵籨跳海而亡,获其符玺印章。张世杰先逃,李恒追到大洋没追上,世杰逃向交趾,船为大风所坏,淹死于海陵港,其余将吏皆降。岭海平定后,弘范在崖山南面,刻石记功而还。</h3><h3>  十月,张弘范入朝元大都北京城,世祖忽必烈在皇宫内殿赐宴慰劳张弘范。不久,张弘范病发,帝命御医诊视,医治无效而卒,年四十三岁。忽必烈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至大四年(1311),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延..六年(1319),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又改谥献武。</h3> <h3><br></h3><h3>[电视剧]《中华民族英雄张弘范》央视即将开拍了!</h3><h3>2006-05-31 13:28</h3><h3>张弘范是我国金末元初杰出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诗词歌赋家和爱国主义将领,具有卓越的作战诗词歌赋才能,他的豪杰正义铮铮风骨、凛然气节和英雄壮举,都让他成为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从本月起,40集电视连续剧《民族英雄张弘范》将在央视投资拍摄。</h3><h3>电视剧《民族英雄张弘范》以元世祖忽必列剿灭腐败透顶,奸臣当道,腐朽反动南宋割据政府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著名爱国将领张弘范将军成功统一元朝国家的历史过程,艺术地再现了张弘范将军为平定奸臣当道反动南宋割据政权、实现首次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大统一,贡献毕生精力的英雄壮举。全剧围绕着是否平定南宋,是否允许分裂势力“自立乾坤”,元朝帝国忽必烈是否起用张弘范为主帅,战略如何付诸实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展开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冲突。该剧气势恢弘,尤其是崖山大海战的场面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文武结合的蒙太奇手法,将全剧推向高潮,令人震撼。此次战役一举消灭了十万南宋腐败分裂分子,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而实现了中华五十六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才有了永载史册的大元盛世,张弘范为国家统一蒙汉五十六民族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亏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杰出的民族英雄!</h3><h3>此次央视花数千万元巨资将民族英雄张弘范的光辉业绩搬上屏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部爱国主义电视剧可以教育广大五十六民族大团结,祖国的人民坚定祖国统一各个民族的大团结,真正认可元朝成立中华民族大家庭,促进各个民族融合的信念,以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h3><h3><br></h3> <h3>探密保定文化溯源 对接 一带一路 引领 弘扬 直隶古文化”京保共同发展的纽带</h3><h3>京、津、冀三地发展共同体已达成共识,古城保定如何与首都北京对接成为当前最为热议的话题,其中文化的对接是不可忽视的。保定和北京山水相连,文化交融,血脉相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保定是秉承直隶政治文化的核心地区,同时又受到北京文化圈的交汇、连带和影响,文化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打开了心灵的窗户,增进了民众之间相互了解和支持,也为千年以来的京、保对接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挖掘和研究直隶文化,对于促进京、冀文化一体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h3><h3>“直隶”二字最早见于宋朝,宋朝以州领县,其直属京师者称直隶。所谓直隶地区,在封建时代往往特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直隶文化是以元、明、清、民国时代保定府为中心,享誉北方,辐射全国,其渊源与中华文明相伴生,其主干传承近千年的文化积累过程和文化遗存的总称,即直隶地区在近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笼统地说,直隶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华北先民们依从关照北京文化后自创和自省、长期谋求后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直隶文化是指以古城保定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综合体。</h3><h3>保定古为燕赵之地、畿辅之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中国历史上,保定在长期与北京文化上的无缝对接、协同发展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绝佳的区位条件,丰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人文资源,这都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h3><h3>京、保为主轴的京畿文化历史悠久,已有千年历史。早在元太祖时,汉人世侯张柔重建保州(今保定),确立了雄冠一时的文化布局,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汉人世侯群体的推动下,元统治者决定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即内地之意,这实际上开启了保定直属、对接大都(后来的京师、北京)的序幕。</h3><h3>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保定府作为京师的南大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日趋显要。为了达到中央对华北地区的有效控制,明政府不仅将京畿腹地专设北直隶省,甚至多次设置“保定总督”,以达到中央政权的长治久安。</h3><h3>清朝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为巩固政权,清政府在直隶省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措施,整军力,固边防,兴农业,开贸易,建书院,移风俗,沟通了华北与全国的文化经济联系,使之逐渐成为畿辅重省。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成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设直隶总督,名列清朝八督之首,统领直隶、河南和山东军政要务。到了晚清,直隶总督更成为总领内政、外交的封疆大吏。保定因此成为全国仅有的督、省、府、道、县“五府合一”政权所在地,署衙文化的富集区,形成地域性政治中心,在清末各项改革新政中更是走在了前列,引领了时代风潮。清朝以保定府为中心的直隶地区,长期承担京畿的行政管理和补位服务功能,晚清直隶总督甚至主导清廷的内政外交,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h3><h3>清末民初的保定,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在服务北京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保定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内引北京,外连天津,辐射全国,多有创绩,京保对接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冯国璋、段祺瑞、曹锟、蒋介石等民国总统和政要都从古城保定“发迹起步”,将直隶文化推向了新高潮。新中国成立后保定曾为河北省省会,与天津互为犄角,曾同属一个行政区域。</h3><h3>保定与北京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互相交汇、生机勃勃、享誉华夏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文化,成为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丰厚滋养。我们认为:“直隶文化”作为多元素的综合载体,伴生形成于元代大都北京奠基之时,它以畿辅首善之区——保定府为中心,在清代雍正年间直隶总督定制后,形成文化高潮,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传承有序,到了晚清民国年间,更形成了京保对接、一脉相承、内外结合、中西结合、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结合体。</h3><h3>综合千年的直隶文化历史我们会发现:对于京、冀文化一体化,在以北京、保定为中心的华北冀中地区认知上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千年形成的民俗民风中,人民群众主观上有一个先被动后主动、先接受后认同、先犹豫后支持、先效仿后创新的过程。最终,直隶文化——京保共同发展的纽带,作为一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说耳濡目染、认同有加了;在华北人民群众的观念里,京、保作为历史上直隶的轴心地区,在文化上早就一体化了;千年来的京保对接已经成为华北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这个结论的得出,是我们经过长期多方调查研究的结果。</h3><h3>元、明、清、民国时期,许多最高统治者在确立北京行政中心地位不足百年内,出于底定政权的需要,都在或迟或早、不约而同地实现着京、保对接的战略思考和实践。保定作为直隶文化的富集区,畿辅地区至为关键的节点城市,其地缘优势往往被最高统治者所看重。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保定与北京之间千丝万缕的文化关联。而对接北京,京保一体,则是千年来坐镇首都北京最高决策者百年内的明智首选。</h3><h3>实现京保文化繁荣,应以探索本源,谋划对接,引领内涵,弘扬外延为创新突破。对于文化遗留的充分自信,使我们坚定了探索京、冀直隶文化记忆亮点的决心,并使挖掘、整理、展示、弘扬直隶文化成为可能。而展示、弘扬直隶文化,就要大张旗鼓地综合整理以北京、保定为中心的本源历史文化,并向游客展示京、保对接为主旨的直隶文化人文层面的丰硕果实,呈现文化艺术发展的辉煌成就,为京、保对接合作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h3><h3>我们要建立相关的“直隶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结合高校,建议政府,引导企业,集纳协会社团,做系统精密的研究出版工程。我们要把古城保定打造成“直隶文化展示中心”,结合古城内一切可以修缮调动的文化遗存,搜集整理、妥善保存有关反映直隶文化的文物精品,建立自己独有的博物馆文化、剧场剧院文化、体育运动文化、古玩古物文化、寺庙宫观文化等等,做异彩纷呈的大文化产业。作为文物景点,保定直隶总督署、保定莲池博物馆、大慈阁、保定军校纪念馆、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直隶审判厅等古建筑全部修缮完成后,将成为我市综合展示直隶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使保定成为国内独有的全面保护直隶文化的中心。</h3><h3>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曾是直隶省最高军政机关。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直到清朝灭亡后废止,历经182年,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74人99任,如李卫、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可谓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誉。民国年间这里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保存最完好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如能东、中、西三路并举,扩大展馆面积,深挖衙署内涵,弘扬直隶文化,最终成为古城保定的历史文化窗口,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h3><h3>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于1227年至1234年开辟,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清代乾隆、嘉庆、光绪皇帝多次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荟萃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园林古建筑的精华,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莲池博物馆作为享誉北方的“中国十大园林”之一,与直隶总督的倡导提掖相终始,是萃集园林文化、书院文化、北派桐城文化、碑碣经幢法帖翰墨文化、名人文化的精致馆舍,收存保定文脉的最佳去处。</h3><h3>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将弁学堂、陆军军官学堂等。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然从北洋军事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两千人获得将军的头衔。保定军校中外闻名,人才辈出。其中不少毕业生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或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或成为北洋军阀的政要,或成为国民党阵营的高级将领。然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保定军校代表的直隶军事教育,是晚清直隶总督、民国总统直接干预下京保对接的军教新生儿,是盛开于华夏的人文奇葩。</h3><h3>淮军公所坐落在保定旧城区西南隅环城西路220号,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1891)经专折奏准,为纪念在对内对外战争中阵亡淮军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功能。淮军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具有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在中国北方尤为珍贵独特。1991年淮军公所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定淮军公所自创建至今,虽仅有百年历史,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了解和研究近代历史、建筑史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乃至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保定淮军公所不仅是晚清淮军祭祀亡灵的祠堂,更是淮军在北方重要的驻防机关,如今则应评估为中国近代淮军与晚清历史的国史展示基地、古城保定以戏曲、音乐为主的民俗文化展示基地。</h3><h3>光园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路中段,原为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清康熙二年直隶巡抚由正定迁到保定后,巡道司狱署住此。雍正二年(1724)又改为按察使司狱署。1916年,曹锟任直隶督军时,在光园大兴土木,进行大规模改建、装饰,成为曹锟的公馆。因曹锟非常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将此处改为光园。光园不仅是民国初年直系北洋军阀曹锟的公馆,更是直系军阀在北方重要的驻防机关,如今则应评估为“民国总统与保定”的国史展示基地、古城保定近代百年历史的市史展示基地。</h3><h3>清河道署位于保定市兴华路3号,曾是清河道台办公的衙门。清河道全称为“分巡道直隶清河道”,始设于雍正四年(1726),管理京南水利(直隶境内的苑家口以西、北京以南诸河),兼管保定、正定二府及易州、赵州、深州、冀州、定州五直隶州。后成为军阀王占元公馆。清河道署分东、中、西三路,南北方向的主轴线全长160余米,现存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建筑保存完好,仍保留着清末官衙的特色。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定清河道署保存非常完整,国内唯一,里面涉及到清代道台衙署文化、清河道职官设置、直隶河道水利史、保定白洋淀府河文化、保定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民国年间军阀官僚资本家王占元故居、保定近代工商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维修项目完成后,可使该组文物建筑得以长久保存,作为中国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道台衙门对外开放。</h3><h3>如今,京、冀一体化已被关联了更多现代化的内容,实现的途径也更为丰富宽广,远非昔日的“直隶文化”可比,京、保对接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共同行动。面对“最不能错失的历史性机遇”,对接北京的保定市,看到了重塑往日雄风的契机。而在这道“北京做减法,保定做加法”的综合题目中,文化层面尚有未知的函数待解。毫无疑问的是,在如今京、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大背景下,让有着辉煌历史地位的古城保定站在大发展的路口,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文化上立足古城,谋求全局战略,冷静思考,心无旁骛,探索本源,用理论增强自信心,用精品占领制高点,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人精我奇,人奇我新,将成为弘扬直隶文化的、绝非一厢情愿的大道。</h3> <h3>  元朝保定顺天府汝南王张柔营建保定城寺院道观孔庙国学书院等,成就保定一座古莲花池万卷楼为元代文明历史优秀文化中心,映照千古城,鉴证张柔保护汉人学士|保存儒释道文化经典书籍《金实录》,为修续元朝国史奠定了基础,祖传国学邸潤鸿厚的儒将之心:</h3><h3>现今走进保定,游人目光所及多是保定顺天府张柔直隶总督府郡飒之景,似乎这里只有过去元朝张柔总督。</h3><h3>其实,只要在府衙门前稍一回首,一汪池水便横亘在不远处,在此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纷争、侠义英雄的历史倒影。</h3><h3>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中心,当地称之为莲池,元朝张柔于1227年营建规划设计保州城合理风水布局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建筑兼有南北四处园林之美。</h3><h3>此园与北京颐和园、上海豫园、苏州拙政园、承德避暑山庄、扬州个园等并称中国十大古典名园。相比同级别园林人山人海,此地人迹罕至、别有洞天。漫步古莲花池观澜亭,我一声长叹,看来有名气有实力真的不代表有生意,千年古园传承至今。</h3><h3>于此园优久历史,环境与外界隔绝,时间也似乎凝滞,一切都恍如隔世,一切却又好像发生在昨天,那过往深处荆棘丛中的花枝,今日已经</h3><h3>萦绕成岁月美丽的花冠。</h3><h3>一,曾作为清代乾隆、嘉庆、光绪三朝帝后行宫的古莲池,</h3><h3>初名雪香园(为张柔第三房马氏夫人居住之所),始建于金代正大四年(1227年),主持建造这座园林的是时任保州元帅张柔,建成后的雪香园“帘户疏越,澄澜荡漾,鱼泳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临漪亭记略》)。</h3><h3>元代以后,由于保定地区发生大地震,这座名园“近皆废毁”,一直没有修复。明代嘉靖年间,保定知府张烈加以修复,并修建了亭台和围墙,雅称“水鉴公署”,意即以水为鉴(鉴即是镜子),来验照自己度量是否宽宏,志向是否凝定,施政是否清廉,行为是否正大光明。</h3><h3>真,是水的本色。经常照照平静的水面,就可以回归生命的本真,保持灵魂的净洁,古人以其独特的心灵体验和诉说方式,向世人托出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自我剖析路径,在清澈的湖面,敞开自己严闭固锁的心扉,显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彼此以足够的勇气和真诚。</h3><h3>仅凭张柔规划设计此风水鉴公署私人宅院,天下再无他园。“君子坦荡荡”,映现出一种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我想,一个勇于赤诚保护国学经典文化的名人,内在必然存有一种坚定的信仰追求和沛然莫之能御的自信力与自制力,有一种把灵魂从虚饰的包裹中拯救出来的求真品格。对于当下充满崇拜信奉佩服。</h3><h3>张柔营建的雪香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精华,曾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h3><h3>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园中最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远看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同骏马奔驰。</h3><h3>你以为金戈铁马换来一场盛世繁华,在游人眼里终是一个望景水吧。看着北塘参差错落的莲叶,如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在灯烛照耀下,有乾隆皇帝手书的即景诗刻石,一不小心就忽略过去,一代帝王的字帖成为小洞影壁,御笔使后人扼腕叹息。</h3><h3>山下有一座汉白玉石桥,原名“绿野梯桥”,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座桥与保定城同龄,是中国园林中最古老的桥之一,桥名取自唐代著名宰相裴度的私家园林“绿野堂”。</h3><h3>莲池一湾,映照民族文化千年荣显,每一步都脚印灿烂。</h3><h3>二,元朝汝南王太师蔡国公镇国开国元勋张柔在保定可谓家喻户晓,很多区县都有其雕像和传说。</h3><h3>张柔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将、也是祖传儒释道传奇的人物。</h3><h3>曾祖父张溱喜佛诵经,不墯家训,祖父张辛信奉儒释道文化,乐善好施解贫济困行善积德,父亲张福宽继承祖德财力雄厚,聘请武术家儒学家教授其五子张柔,字德刚,文武双全,侠义豪杰,招兵买马,招贤纳士,金朝明昌元年(1190),出生在定兴县河内村,后为金朝定兴令,官至中都留守。兴定二年(1218),成吉思汗进攻金朝,蒙古骑兵直取紫荆关,张柔率部迎战于狼牙岭,战败被俘并受降,当天就成为蒙古军将领官复原职,张柔,归顺后却勇猛无比,无所畏惧,首为蒙古前驱都元帅,直接攻下雄州、易州、安州、保州,然后驻兵满城。金兵听闻张柔投降,非常气愤,各路会兵数万来攻。</h3><h3>金戈铁马而硝烟弥漫,英雄豪杰雄视四方。好人名人与伟人,张柔负载着理想的浩茫,没有为一已之私作出任何解释,他选择了迎战的实际行动。一月之间,张柔与老单位的金兵交战十七次,每战辄胜,三十余城,尽为其有。燕赵平原,辟地千里,威名远扬。</h3><h3>历史中的人与事,已渐行渐远,踪迹杳然,原本立体、多维的历史进程,当后人把它诉诸文字时,统统成为直线、平面、单维的书页,而且必然经过了太多的选择与过滤。张柔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在民族矛盾复杂激烈时代,先后与蒙古军、金军、宋军交战,世人皆叹他天下英勇无双。</h3><h3>张柔作为武将,承传统文化祖德,其怜爱生灵、珍惜保护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太宗成吉思汗四年,蒙古与宋朝共同夹击金朝,张柔统领大军参战,张柔下令勿妄杀人无孤,“吾用兵,屠坏人多矣,宁无冤者。命令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屠害也。”汴京被攻陷后,蒙古军入城,诸将争取金帛宝器,而张柔一无所取,独入史馆,保护文化经典,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收藏在古莲花池万卷楼藏经万卷,后来全部献给忽必烈,成为元朝编修《金史元史》的重要史料。</h3><h3>做为一个地方武装实力派,张柔初期在满城建立大本营,后战功愈多,辖地越广。张柔在太祖二十二年(1227),开始发愿重建保州城寺院道观孔庙莲花池书院等建筑规划设计工作,费时长达数十年之久。</h3><h3>根据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顺天府张柔营建保州记》和文学家郝经《临漪亭记略》,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城垣四周,建筑高大厚实城墙,城内建造张柔都元帅直隶总督府官署和对面私人宅第,还为四位夫人建有四座园林,即寿春园(东)为靖氏夫人居住之所、种香园(西)为毛善行夫人居住之所负责张柔后勤军需物资供应、雪香园(南)、芳润园(北)为李氏夫人居住之所。</h3><h3>其中莲池公园(雪香园为马氏夫人居住地育第八子张弘略和张弘范)。此外还兴建了孔子庙堂和众多的寺庙道观,引满城之东的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绕经东城分二支,“双流交贯,由北小门而出”,不仅解决了居民吃水问题,而且为城市绿化、美化带来了生机,“当夏秋之交,菱角如绣”,保定城呈现一片江南园林胜景,美色宜人。</h3><h3>这些都为保定城在元明清三朝、长达八百年的发展繁荣莫定了基础,也促成了张柔由专职武将向职业建筑工程师的转变,中统元年(1260),张柔被忽必烈召还京师,奉旨建筑元大都宫城。至元三年(1266),加荣禄大夫、元大都判行工部事,主管大都(今北京市)的建设工作,一代名将成功转型为建筑大师规划设计元大都,赴京上任后,第八子张弘略帮助父亲建筑元大都十三年才竣工,</h3><h3>他再未回老家保定,只是在此留下一座谷满粮仓、风光秀丽的保定城池。</h3><h3>其实,非此即彼、黑白绝对的思维逻辑,并不能真实认知事物的本质。</h3><h3>至元五年(1268),张柔病逝,赠太师,后加封汝南王,谥忠武。</h3><h3>张柔之九子张弘范,从小就跟随父亲带兵打仗,是蒙古军中的文武全才。1279年崖山(今广东新会境内).战役爆发,张弘范率领二万元军击败南宋二十万军队,解放腐败透顶奸臣当道的南宋。</h3><h3>崖山战役后,绵延300多年的赵宋王朝陨落腐败,南宋王朝纳入了新兴的元朝大帝国疆域版图。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崖山海战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大融合。</h3><h3>元朝镇国开国元勋张弘范也成为蒙古灭奸臣当道腐败透顶残害忠良的南宋第一功臣,张柔张弘略父子奉旨帅二十万大军建筑元大都北京城和建筑大师的子嗣选择了马踏中亚洲平定天下,1279年张弘范蕴筹威沃成功统一中华民族立下功劳,凯旋而归元大都北京城,忽必烈加封张弘范为镇国上将,推忠节翊功臣溢同三司,广州海军宣肃使,忽必烈把皇后玉妹乌兰公主赐婚于张弘范为妻。</h3><h3>1280年,张弘范南方染潮湿病亡。元朝忽必烈加封淮阳王,追赠平章政事(宰相级别)、齐国公太师,溢武烈。</h3><h3>这些说到底,都是中华民族内部自己家的事,民族之间的仗打到最后,无非是“兴衰朝代自然更新历史进步现象,历史车轮永远不会逆转,而是永远向前进步发展”。在小汉族主义史观影响下,总有这样那样的小辖碍戏本传说,为不甘心让一时强盛的少数民族主导国家,而编撰林林总总的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的威武不屈、征战不休,来渲染汉家英雄的坚忍、顽强和正义。而其实呢?少数民族主导下的中国,依然出现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雍正、乾隆一样了不起的帝王盛世,马克思恩克思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称赞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永远保存成吉思汗的荣耀。</h3><h3>莲池本无波,人心实难测。</h3><h3>三,古莲池跻身十大名园,自然有与颐和园比肩之处。</h3><h3>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颁布上谕,令各省建立省级官办书院,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创办“直隶书院”,因建在莲池“南园”,又名“莲池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祁韵士、张裕钊、吴汝纶等,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形成“恢宏教化,声播四方”的局面。</h3><h3>直隶为畿辅“首善”之区,莲池书院系直隶最高学府,其声誉在全国众多书院中名列前茅,据保定府志记载,其修业者“彪炳于仕途,议院、学校者,不可屈指数”。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即其中之一。 </h3><h3>光绪三十年(1901),清廷实行“维新”,废除科举,开办学校,各地书院更名易辙,莲池书院改称“校士馆”、“文学馆”,直到1908年停办。这座书院作为当时直隶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先后存在175年之久。我国古代书院多在南方,这座莲池书院作为北方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价值。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h3><h3>莲池园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頫《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七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为莲池碑刻发端。面对这些格调高逸、技法超绝的书法瑰宝,浸染于一种浓烈的人文氛围,在满是伤痛的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此园其独特而凄美的人生况味。</h3><h3>田琬德政碑是园内年代最为久远的碑刻,唐代书法家苏灵芝擅长写碑,此碑写得笔墨婉畅、刚柔相济,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苏灵芝与同时代书法大师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比美,宋代大文学家、金石学家欧阳修赞誉他是“唐代写碑手”。</h3><h3>蔡京是北宋时期臭名昭著的奸相,却写得一手好字,可当时人们谁也不愿保存他的字,镶嵌在莲池北碑廊的《蔡京送行诗碑》是国内惟一保存完整的一幅。在它不远处的则是宋代名将岳飞书写的《出师表》,与蔡京的字相比,岳飞的字显得雄劲有力。</h3><h3>游走碑林,月满西楼,两幅字画一副书写河山英雄,一副成就世间鬼冥。只有站到了这里,人们才不再喧哗,开始回忆,开始追悔,开始纪念,开始期待。</h3><h3>莲池东碑廊和西碑廊中保存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笔。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为祝贺保定莲池行宫的建成,将其祖父康熙的“龙飞”二字带到莲池供奉,当时的直隶总督那苏图命人将此二字摹刻于石。可以说,在莲池众多的碑石中,“龙飞”二字是最雅俗共赏的书法艺术作品。</h3><h3><br></h3> <h3>​考古发现象征~八百年前元朝汝南王太师蔡国公镇国开国元勋张柔营建保定城和直隶总督在古城的祠庙遗迹~</h3><h3> 张柔营建保定城直隶总督在古城的祠庙遗迹</h3><h3>直隶总督署所驻的保定府,是直隶省中部的一座文化古城。保定府始建于宋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因处于宋辽边界,宋、辽多次在这一带发生战争。金代末年,保州城在战乱中成为废墟。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了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城市基础。新建的保州城,成为京师门户,为燕南一大都会。  元代设保定路,寓意保卫京师安定之意,明改为保定府。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墙,以砖石砌城,筑女儿墙堞口3710雉。隆庆年间(1567—1572),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的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官靴,故有“靴城”之称。清康熙八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雍正二年设直隶总督,名列清朝八督之首“畿辅重地”。保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既是群雄角逐的战场,又是河朔用兵之所,这是因为它北控三关,南通九省,“重山西峙,群川东汇,宣府、大同为之屏障,倒马、紫荆为之阻隘,联络表里,翊为京师”。</h3><h3>直隶总督在保定古城的遗迹,如今有记载的有多处,本文拟对这些遗迹作简要介绍。</h3><h3>直隶巡抚衙署、雍正初年的直隶总督署</h3><h3>康熙年间,直隶巡抚驻跸在保定府西门内偏北的一条巷子里。从宋代到今天,保定旧城区由于城垣所限,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主框架,始终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城址有所增加。依据元好问所写的《顺天府营建记》,对张柔的帅府,以西大街为基点,可有个大致的了解。昔日帅府(此地为元张柔元帅府址)胡同南达西大街,与唐家胡同相对,北接双彩街,斜对法院街,路长220余米。金正大四年,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保州城时,蒙古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把他的元帅府建在这条胡同而得名。</h3><h3>康熙八年(1669)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城内的衙署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据清郭棻在康熙时所著《保定府郡城图说》,文中从古城保定大北门写起,从北而南,从东到西,将当时全城主要街道、衙署、庙宇等交代得很清楚。文中说,西大衢(即今西大街)“衢中北折,城隍庙街也,再中北折,贡院巷(即今市府前街)也。直西迤北(按:疑当是南),为总理钱谷道署,署之左为古金台书院,今不书院矣!南面为旌忠祠,杨忠愍公(即杨继盛)祠也。稍西而北折,复稍稍西,巡抚都察院(注:清代巡抚均兼兵部待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具有兵权和弹劾官吏权)在焉。昔建麾,今建牙者也,逼城之西北隅矣!”</h3><h3>胡同南段路西,原有明代守备署,弘治十六年(1503)于元帅府址创建保定守备署,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立保定总兵署。清初沿用“总兵署”这一名称,后改城守参将署,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于此建巡抚都察院,清代康熙年间,这里一直是直隶巡抚署驻地。康熙于成龙主修的《畿辅通志》中,保存了一张《保定府图》,里面就清晰标明了直隶巡抚署的位置,然而其具体建筑状况,则没有留下相关记载。</h3><h3>雍正二年,直隶巡抚提升为直隶总督后,直隶总督署仍驻此,原直隶巡抚署也因此升格为总督衙署。然而康雍时期的直隶巡抚(直督)衙署建筑,因年久失修,“湫(jiǎo)隘庳陋,观瞻不肃”。又因偏于一隅,有失衙署威仪,引起雍正帝的关注,清政府决定相度地势,重新修建衙署。雍正七年,总督署迁今裕华路址,将原直隶巡抚(直督)衙署划出了一部分,建直隶贤良祠,其大门改开向西大街。</h3><h3>于公祠</h3><h3>古城保定西关大街原东起大西门,西至永宁寺街南口后南拐达煤厂街北口,再西向直至火车站。街自东迤西北侧有西门外北濠坑、花椒园、皇华馆、永宁寺和北一至北四胡同,南侧有朱家园、金台驿街、太阳庙后街以及南一至南五胡同。其中皇华馆和金台驿街交合处称十字街,十字街以东路北有清直隶巡抚于成龙祠。直隶巡抚于成龙为人耿直不阿,为官正直洁清,历官从不携家眷,卒时室中仅余“绨袍一袭,床头监鼓数器”。死后赐祭葬,谥清端,加赠太子太保,雍正时,入祀直隶贤良祠。</h3><h3>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直隶巡抚,保定百姓在这里建立了一座于公祠。据《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记载,此祠正殿三间,配殿六间,民国年间由公安局第四分局占踞,新中国成立后由派出所一直占用,如今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h3><h3>直隶贤良祠</h3><h3>直隶贤良祠位于保定市西大街629号,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是将原直隶巡抚(直督)衙署划出了一部分,建直隶贤良祠。清代自雍正十年始在各省省会建贤良祠,以祭祀各省“忠勇威爱,公论允合”的文武地方官员。保定贤良祠是祭祀直隶省范围内地方清官廉吏的祠堂,入祠者有梁清标、于成龙、李光地、总兵赵良栋、总督李卫等。乾隆朝直隶总督方观承在《坛庙祀典》中记载:“贤良祠在府城西门内,雍正十年奉敕建,有乾隆四年御制碑亭,祀巡抚于成龙、李光地、总兵赵良栋、总督李卫(其排名顺序按照时代先后)”。  </h3><h3>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五年(庚申年,1740)三月戊午,直隶总督孙嘉淦奏:请将已故督臣李卫入祀贤良,以彰循绩。得旨:李卫著照该督孙嘉淦所请,入直隶贤良祠。李卫系皇考简用之大臣,扬历中外,屡任封疆,宣力多年,勤劳素著,亦应入京师贤良祠,著九卿会议具奏”。乾隆五年(庚申年,1740)四月辛卯,赐故直隶总督李卫入祀京师贤良祠,并祭一次”。雍正宠臣李卫身后,同时入祀京师贤良祠、保定直隶贤良祠,这在雍、乾时代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h3><h3>保定直隶贤良祠祠堂坐北朝南,院落三重,分前院、中院、后院,正殿五间,硬山布瓦顶。民国初年维修时,院内改建二层小楼两座,原貌已改变。解放后,此处成为民居,东西小楼已成危楼,有石碑一通,垒于墙中,碑文不可见。1993年2月,贤良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张柔营建大慈阁等几十个寺院</h3><h3>真觉禅寺(大慈阁)坐落在保定市古城区的中心,其主体建筑正殿阁楼(大慈阁)曾是保定市的最高建筑物,清朝诗人时来敏曾有诗赞曰:“不染菩提云处出,行慈般若市中悬”。据满城县抱阳山碑廊中北宋元丰三年(1080)《重修相公堂记》碑文记载:重修相公堂(圣教院)时,真觉禅寺长老僧海信,讲经论僧海仙、僧海从、海隆、海永、海觉、海泉,管内僧正纯琼,寺主僧纯清,为相公堂重修捐资。由此得知,大慈阁的始建年代应该在北宋元丰三年(1080)以前,淳化三年(992)保州城建成以后。碑文还载保州城内鸿福院、永宁寺、崇严院、奉祗院,清苑魏村崇圣寺、温仁及南临水寿圣寺捐资人姓名。</h3><h3>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屠保州,该寺被毁。正大四年(1227),重建保州城,复建了崇严院、鸿福寺和真觉禅寺。由元代蔡国公张柔创建(始建于1227-1232年),原名大悲阁,为保定古八景之一,史称“市阁凌霄”,它坐北向南,由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倒座关帝庙组成。它的雄伟壮观可称:“高可数十丈,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h3><h3>清顺治四年(1647)春,保定知府捐俸银并倡辖县捐资,重修大悲阁,翌年九月落成,重修了殿字、门庑、法堂、精舍,创建钟鼓二楼。殿宇雕栏耸翠,飞檐流丹,雄伟壮观。</h3><h3>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曾二次到真觉禅寺(大悲阁、即大慈阁)进香:第一次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皇帝陪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三月十九日壬辰,驾至莲池书院,诣大悲阁拈香,是日,驻跸灵雨寺行宫”。第二次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四月初十日戊申,上诣灵雨寺拈香。是日,上诣大悲阁拈香。是日,仍驻跸保定府行宫”。嘉庆十六年(1811),帝西谒五台山,驻跸保定,复经丹绘。嘉庆帝到大慈阁进香,御笔题:“海藏法施”。</h3><h3>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据寺内碑刻记载,历经寒暑,木石渐近凋零,砖瓦半多残缺,大悲阁东北之立柱复柁俱已糟朽,住持僧明法重修。明法5岁入庙,至此已40余年,不喜交游,士大夫皆乐与之相交,以其真也。他对寺院之颓败,心窃担忧,誓发愿重修。众议皆以工程浩大,所费资金众多,未敢轻动。明法则以至诚之心坚持己见,并认为保定屡兴重大工程,良工大匠迭出,其相度有方。于是在二月十一日兴工,至五月十一日,80天工成。经费所需皆出乎意料,全由明法出其数十年之积蓄,不烦募化之劳,不费周章之力,上不资依官府,下不籍乎商者。竣工后,殿宇益觉巍峨,佛像倍增壮丽。明法及其徒如晟、如望等立碑以志。</h3><h3>如今,大慈阁位于保定市穿行楼北街43号北大街南端。大慈阁是保定历史上的八景之一,称“市阁凌霄”,“高可数百尺,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现存的大慈阁是清乾隆年间遭受火灾后,多次重修的建筑。大慈阁是一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大慈阁和阁后的关帝庙。山门座北向南,门前置石狮一对,门上嵌“真觉禅寺”横额。山门内檐及梁架上遗存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绘制的龙锦枋心,墨线小点金彩画痕迹。穿过山门,钟楼、鼓楼峭然对峙,二楼高度、造型相同,各通高10.08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两层。北面是耸立在4.6米高石基上的主体建筑——大慈阁。</h3><h3>大慈阁通高25米,重檐三层,歇山式布瓦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均施六抹格扇门。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四十二支手臂持各种法器。室内东西两侧壁画为十八罗汉像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已残破。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做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郎山隐隐诸峰,尽收眼底。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写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做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等名句。</h3><h3>大慈阁后的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原名“汉寿亭侯庙”,现存的关帝庙是1986年落地重修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式建筑,前置卷棚,已改变了原来建筑的格局。大慈阁内尚存四通石碑,分别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五年(1648)、道光廿六年(1846)、民国三十一年(1942)修缮大慈阁的经过,是研究大慈阁的宝贵资料。大慈阁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标志性建筑,是古城保定的象征。</h3><h3>保定府试院</h3><h3>康熙三十六年(1697),直隶巡抚沈朝聘在保定修建保定府试院,院址设在当时的提督学政公署内(今市府前街原市人大院内),作为举子省试的重要机构。试院建成后,提督学政每年奉皇帝之命来此视学,并主持本府“院试”(童生考取府州县生员、秀才的考试)。由于保定为直隶省城,三年一次的乡试也在这里举行,因此府试院又称“贡院”。每逢乡试之年,各府州县生员来此,参加科举考试。</h3><h3>乾隆初年,直隶总督孙嘉淦加以重修。后试院久经风剥雨蚀,渐露颓败之像。有司认为“保定密迩京师,为百八十一郡之冠”,而试院荒落不堪,不利于“安使臣”、“光文治”,到了道光七年(1827年),直隶布政使屠之申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扩建、增建,花费白银九千多两,用半年时间完工,户牖一新,规模扩大。直隶总督那彦成亲自撰写了《重修保定府试院记》一文,以表纪念。</h3><h3>重修保定府试院记(旧志)</h3><h3>清·那彦成</h3><h3>保定之有试院也,自康熙三十六年始,乾隆己未,</h3> <h3>重修保定府试院记(旧志)</h3><h3>清·那彦成</h3><h3>保定之有试院也,自康熙三十六年始,乾隆己未,晋阳孙公建节时曾修之,迄今又八十余年矣,风雨剥蚀,榱题欹侧,学使者以时按试,不安其宇,亦守土者之责也。方伯孝感屠君因其旧基而扩充之,既落成而请为之记,余惟国家稽古右文隆儒重道,凡所以造就人材而成械朴菁莪之化者备矣。公卿士大夫之以甲科显者,始试于县,继试于府,而后学使者进而试之,拔其尤者登之庠序,由是举于乡,捷于礼部。栋梁桢斡之选,监梅舟楫之才,盖于是基之。直隶为府十、为州六,学使者循行所至,岁必一周,虽使者奉天子之命视学此邦,其心汲汲然,以求贤得士为务。耽耽征夫,每怀靡及,岂复计其居之所庀,华美饰观,致负怀安之诮也哉。然而出则与诸生揖让进退,人则丹黄杂陈品衡文艺,乃使危其心于旁风上雨,兴感飘摇,非所以安使臣,即非所以光文治也。况保定密迩京师,为百八十一郡之冠,领试院独荒落而不治,其何以广德修而一士习,登俊髦而储国器也?宋苏文忠公催试官考校诗有“况我居似蓬岛”之句,昔人拟之蓬岛,而今之试院竟至湫隘倾仄,不可以居,无乃过欤?今者曰:唯改作轮然奂然。凡用费支九干有奇,阅六月而工竣,始终任其事者,清苑县知县陆费琅也,而经始之议,实创于方伯。先是修天子庙,修保定府学、清苑县学舍俱允方伯之请矣。今又有试院之举,其辅翊昌明之志,勤勤恳恳不可泯。有如此者,余尤冀居于是者,集勤安虑肃慎,在公尽其心以不遗一,世之不以赞圣天子,寿考作人乐育无穷之微意也,不亦懿与?是为记</h3><h3>道光七年七月日(《清苑县志》卷五 金石上 五十 第542页)</h3><h3>今保定府试院遗址已无存。</h3><h3>直隶总督与保定贡院、府学、文庙</h3><h3>中国古代设于府、州、县的地方官学。初设于汉。隋代州、郡、县亦皆设学。唐初除郡县学外,乡里亦令置学。宋初,忽视学校教育,州县很少立学。神宗时,重教育,兴学校,自京师至郡县皆有学。徽宗时,罢州郡科举,太学三舍生皆由州学升贡,于是州县学更为兴盛。明洪武二年(1639),诏州县皆立学。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明初,州县学生员于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充选,由郡守县令亲自审查,人才俊秀,容貌整齐,年及十五以上,已读《论语》《孟子》等四书者,方许入学。后来,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入学考试制度,即童子试,即分别由知县、知府、提学主持的县试、府试、院试制度。童子试合格者方能人学。因唐代中央及地方的学校都规定学生员额,因此称其学生为生员,俗称“秀才”。明清时,特指经过本省入学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学生。生员有三种:一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生员中之优秀者,有一定名额。二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亦有必定名额,为生员中稍次于廪生者。三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无名额规定。生员须受本地方教官的监督和考核。也叫诸生。州县学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平时由教官实行月课季考,每年由提学官主持对在校生员实行“岁考”,根据岁考的成绩,决定黜陟。另外,乡试之前,由提学官和府、州、县官主持进行“科考”,科考合格,方准应本省乡试。清承明制,州县学教育有更大的发展。</h3><h3>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的生员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考举人进而考进士外,还有另一条出路就是成绩优异的可以送到国学深造,这类学生被称为贡生,包括岁贡生(限选送府、州、县学廪膳生中资深学优者)、选贡生(于岁贡之外,特对府、州、县学的生员,不分廪膳、增广生员资序,通行精加考选,选拔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贡人国子监肄业)、优贡生(选府、州、县学廪生、增生中之优秀者,三年一次)、恩贡生(各省府、州、县学生员,根据皇帝特旨及遇国家庆典,通过加贡进入国子监肄业)、拔贡生(清代每逢酉年选拔府、州、县学廪膳、增广、附学生员之优秀者贡入国子监肄业)五类。</h3><h3>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已趋完备。清承明制,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县设县学,通名称之为孺学。学校因靠近孔庙,俗称学宫。清代畿辅为首善之区,开发较早,教育发达,设府學较完备。地址在南城门内迤东路北。其建筑是从西向东学宫、文庙、文昌宫三座建筑为一体,这座建筑群俗称“府学文庙”“保定学宫”。为了讲清三座建筑的关系,要从童生入学说起。</h3><h3>在清朝下至县、上至府的官学统称儒学,新生入学要先拜孔子为师。为此,学校选址一般均临孔庙(文庙),学校建筑档次也比一般建筑要高。生员入学要有一套严格程序。保定府学是和文庙、文昌宫三联体的的建筑群,俗称“府学文庙”“保定学宫”。在三座建筑中,文庙居中,右侧是文昌殿,左侧是保定学宫。</h3><h3>1、文庙</h3><h3>文庙是主体建筑。文庙又称孔庙(739年,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于是孔庙也称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其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是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再北进入一宽阔的大院,院内松柏参天,东西两侧各建有十六间庑殿;中间甬路直通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大成殿面阔五间,庑殿式建筑,坐落在高高的台基石上,四面白石栏杆围护,黄瓦盖顶,梁架彩画辉煌,显得庄严肃穆。殿堂正中塑有孔子坐像。东西两侧庑殿塑有“四配”“十二哲”及历代大儒像。“四配”是指最受儒家学者推重的孔子的四大传人,即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十二哲”是孔子门人以及各朝代的大儒贤哲塑像。大成殿后有一独立的院落,建有崇圣祠,是供奉并祭祀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清代李培祜、来靖旬等修,张豫垲等纂《保定府志·卷二十八·礼政略一·学校一》记载:“文庙在府治东南,旧在府治北。宋熙宁四年建,元至元二十年,顺天路总管万户张柔移建今地。至正十年,廉访使宗绍明重修。明正统十一年,知府常景先增葺。成化二年,知府张律重修,十七年,知府沈纯始制乐器。宏治四年,知府赵英重修明伦堂,十六年知府董杰、嘉靖九年知府屠沄、十五年知府汪坚、四十二年知府严清,各有修葺。万历十年佥事曹子登、知府张振先浚泮池。十五年知府查志隆、李楠、同知王之士重修。二十四年知府杜潜起翼楼、扩学地。天启七年,知府魏尚贤、祝万龄重修。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抚李光地、六十年知府马兆辰、雍正三年总督李维钧、四年总督李绂,先后增修。道光七年总督那彦成、布政使屠之申重修”。此外,周边附近还有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敬一亭、射圃、明伦堂、教授宅、训导宅等等建筑。</h3><h3>2、文昌宫</h3><h3>文庙的东侧建筑是文昌宫。</h3><h3>文庙东部是文昌宫,其建筑情况是:临街为照壁,与文庙棂星门齐,两侧开门,照壁后为魁星阁。阁为台城式,一层中开拱券门,门内两侧为楼梯,二层建歇山顶方阁一间。魁星阁后是文昌宫院,院中石栏高阶的月台上建文昌殿,殿宽五间,进深二间,前廊后厦,歇山顶,两侧配殿各三间。文昌殿后建封闭式三院,中院建后殿三间,东院建忠义祠三间,西院建节孝祠三间,此院东西两侧建通院碑廊.文昌宫是奉祀文人学士的守护神——文昌梓潼帝君。文昌本为星名,民间俗称“文曲星”,为主宰人间功名、禄位之神。左右奉祀天聋、地哑,二神帮助文昌帝君登录文人功名册,二神“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免泄露天机,同时借此二神之缺陷来喻示世人“口不出恶言,耳不进乱言”,以免惹祸己身;进而使己如庄子所言:“柴以不材得终天年”。明清两朝,文昌信仰盛行,崇拜极盛,常年不衰。仕子入学后要来这里瞻仰祭拜。</h3><h3>3、保定府学</h3><h3>文庙的西侧建筑,是保定府学学宫,是学子们拜师受业的地方。该学宫最早建于宋仁宗熙宁四年(1071),始称“州学”(学址原在今西大街)。其教学内容为“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式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主要教材有《四书》《五经》《通鉴》《史记》《韩文》《楚辞》等。金贞祐元年(1213)毁于战火。金正大四年、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在原址重建州学,元宪宗四年(1254),张柔第八子任顺天路(后改保定路)军民总管万户张弘略,以原学址“夹两圜阓,嚣尘坌哄”,另择“爽垲地”移建南门东马道,先建文庙,再兴学斋,其规模“高广其旧几于倍蓰”,州学面貌焕燃一新,宪宗八年(1258)竣工。至正十年(1350)廉访使宋绍明进行了重修,明代洪武元年(1368)保定改路为府,洪武八年(1375),“诏天下设学校,于时殿庑学斋略加修葺,规模仍旧”,改称府学。此后,自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至熹宗天启七年(1627),181年间,先后进行了12次重修、增葺、扩建(正统十一年增葺,成化二年重修,十七年制乐器,弘治四年修明伦堂,十六年修葺,嘉靖九年、十五年、四十三年修葺,万历十年濬泮池,十五年重修,二十四年起翼楼扩学地,天启七年重修),大小殿堂、斋舍达120余间。时学宫建筑情况据弘治《保定郡志》载为:大成殿七间,东西庑各七间,以南依次是,戟门三间,东西两侧有“牲房”、“神厨库”各五间,棂星门三间,牌楼,中门三间,西有梓潼庙,大门一间额题“泮宫”,街前西口建牌坊一座,额题“儒林”。大成殿与乾门东侧有射圃,建亭三间,曰“观德”,大成殿西有左右厢房列“讲德”、“修业”、“日新”、“时习”四斋四十间,有讲堂,匾曰“明伦”,堂前东有馔堂三间,厨房三间,西有学仓三间,另教授、训导廨舍具备。到明万历年间,“见学宫之左,佳气蕴隆,发地成形,宜成桀阁”,由“郡伯李公首倡建文昌阁未竟”,后张甫率诸生捐资,阁始建成。此后再由郡伯杜潜领衔捐资千缗,所属官吏及乡绅、贤良、民间善士齐集响应,建成文昌宫。至此,府学宫形成中为文庙,西为府学,东为文昌宫的格局。</h3><h3>清沿明制,学额科岁两试文童23名,武童18名,年招廪生40名,月给讫银四两,增生49名,附学生无定额。清代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卷十·学校》:“保定府学:在府治东南,元中统二年建。本朝屡经修葺,入学额数二十名”。清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有直隶巡抚李光地,保定知府马兆辰,雍正朝以后有直隶总督李维钧、李绂等官员下令修缮。《清世宗实录·卷三十》记载:“雍正三年三月乙巳(1725)裁……保定左所教授、训导……各一员,改天津卫为“州”……改……教授为学正。其保定左所学生员,并入保定府学,每试额取童生十八名,分入清苑等六州县酌量加增,原附左所考试之任邱卫军籍生员,归入河间府学。延庆卫生员,分入昌平、延庆二州学,每试额取童生,亦分拨各府州学考取。从直隶总督李维钧请也”。</h3><h3>到了道光朝,直督那彦成对府学进行过扩修。清光绪李培祜、朱靖旬等修,张豫垲等纂《保定府志·礼政略·学校十一》保存了那彦成《重修保定府学宫碑记》。全文如下:</h3><h3>重修保定府学宫碑记</h3><h3>清·那彦成</h3><h3>自京师至天下郡县罔弗立学崇教化,育人材,导之以仁义,泽之以诗书礼乐,相与弹琴歌风雍容于释菜鼓箧之际,风行六宇,蒸变万类,其典不诚巨哉!保定为畿辅首善地,宋熙宁四年始立有学,元明间渐臻美富,其建置之岁月,官师之姓氏彰彰然具载志。垂我朝尊师重道,典礼特隆,修旧举废,著为令。自康熙己巳以迄,雍正中丞李公光地、马郡守兆辰、制府李公维钧、李公绂次第重修,迄今盖百有余年载矣。乙酉冬,余奉命由陕甘再莅兹土,谒先师庙周环循视,慨历年风雨之剥蚀也,思有以更新之。会方伯屠君筹度工用,经营两载,至是以议修请,余倾然诺。爰筮日,鸠工庀材,令遵化司铎,郡人祁镇董其事。由大成殿东西两庑,“崇圣”、“名宦”诸祠,以及尊经阁、明伦堂、宿庐、庖、滔之所,咸与维新。轮奂规模,莫不必备。工始丙戌,至丁亥仲春竣事。是举也,官不知费,民不知役。周详审度,屠君实始终之,洵足以肃观瞻而致尊祀矣。盖教化之本必需人材,而人材恒出,学宫不重廉耻则士无行检,不辨义利则土无气节,不革侈靡、抑躁竞则士无由撙节而退让,如谓庠序之设,拾科第、取青紫已耳。岂国家立学之本意哉?古人有言曰:天下之中才为多。引中材而升君子之域,将斯华还朴,去伪即诚,风移俗易,而教化油然兴矣。余于斯学有厚望焉,是为记。</h3><h3>道光十七年丁亥四月朔立</h3><h3>当时府学宫的建筑情况是:中部的文庙,庙前街道以墙围成一院,</h3> <h3>道光十七年丁亥四月朔立</h3><h3>当时府学宫的建筑情况是:中部的文庙,庙前街道以墙围成一院,院中部是泮池,池水由莲池经南大街引来,池南是照壁,池北是四柱三顶棂星门石坊,院东西各开一门,额题据说是严嵩所书“礼门”、“义路”,门外北侧立有“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石碑。棂星门北是大成门三间,两侧,东建名宦祠三间,西建乡贤祠三间,名宦祠东辟有祭庙时官员停歇的官厅院。进大成门修甬路约55米至大成殿,大成殿建在近二米高玉石雕栏环护的月台上,大殿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前廊后厦,庑殿顶。月台阶下两侧立有石碑六通,殿前两侧,一米高台基上建东西庑各十五间,歇山顶。大成殿后,以崇圣门分隔一院,院内建圣迹殿三间,东西庑各三间,歇山顶。文庙西部的府学,其建筑情况是:大门后于文庙棂星门约6米,对面是照壁。进门后约20米处立有三楼牌坊一座,牌坊东为训导宅,宅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合房,十二间,后院东、西、北房各三间。牌楼后30余米建仪门三间,进仪门是明伦堂院,明伦堂建在石栏环护高筑的月台上,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东西斋各三间,歇山顶。明伦堂后是二层楼的尊经阁三间,东西两侧为教授宅所,尊经阁后为敬一亭三间。</h3><h3>从文庙与文昌宫间为生员习射的练习场地射圃。作为官学的府学,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参加“乡试”,同时也有向中央官学国子监选送人才的职责。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一人,教授多由进士出身者充任(也有举人、贡生者),训导一般由贡生、监生充任。生员在校研习经史,遵孔崇儒,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走科举仕途之路。府学的招生录取:清沿明制,生源来自各县的“童生”(凡未考中“生员”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的统称,亦称儒童)。童生要取得出身,须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保结后,先参加每年二月由知县主考的县试(考五场,第一场“正场”,试“四书”文二、五言六韵试帖诗一。第二场“初复”,试“四书”一、“性理”或《孝经》论一,默写《圣谕广训》百余字。第三场“再复”,试“四书”文或经文一、律赋一、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默写《圣谕广训》。第四五场“连复”,试时文(八股文)、诗赋、经论、骈文),县试通过后,再经过四月由管辖府知府主考的府试(考四场,第一场为“正场”,以后三场可选考。试文、诗、赋、策、论和小讲三四艺),录取后,参加有学政主考的院试(考五场,第一场“经古场”,试经解、史论、诗赋。第二场“复试”。第三场“正场”,试“四书”文二、五言六韵试帖诗一。第四场“提复”,面试或作八股文一、二股。第五场“大复”,试“四书”文一、五言六韵诗一、并默写《圣谕广训》部分),院试录取者,即为府学生员(俗称秀才),入府学宫就学。录入府学的生员,明初有定额,规定一律供给廪食,月给米六斗。后来录取名额增多,对岁、科两试成绩在一等前列的给以廪米,称廪膳生(简称廪生)。对增加定额录入的称增广生(简称增生),无廪米。以后又额外招生的称附学生(简称附生)。清沿明制,廪生月给讫银四两,岁科两试成绩优秀的增生可依次升为廪生。对初入学的,一律为附学生,附学生经过考试可逐步升为增广生。招生名额,明代: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附生无定额,岁科两考录取新生无定额,贡生每年一贡。清代:康熙十九年《保定府志》载,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附生无定额。岁考录文生,顺治四年八十余名,十六年文武生定额二十名。科考顺治五年取文童七十余名,十八年取十五名,贡生一年一贡。光绪七年《保定府志》载,科岁试各取文童二十三名,岁试武童十八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府学生员中,廪膳生是资深生员,他们有对应试的童生“保结”(具结保证其无冒籍、顶替、匿丧等情)的职务,还有成为府学每年向国子监选送一名贡生的机会。</h3><h3>生员入学后,日常研习的科目,明代规定除专治一经外,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其中习礼,须熟读精通经、史、律、诏、礼仪各书;习射,学宫设“射圃”场地供练习;习书,依名人法帖,每日习500字;习数,须精通《九算》等法。到清代,课程教材主要为经、史、性理书及时文等。其中经籍方面有五经、《性理大全》《四子书》《大学衍义》《朱子全书》《钦定孝经衍义》《御制性理精义》等,此外,《古文正宗》《古文渊鉴》《资治通鉴纲目》《历代名臣奏议》等都是应行修习之书。</h3><h3>生员在学期间,主要任务不是坐斋受业,而是参加由学校和地方官主持的各类考试,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分月考、岁考和科考等几种。其中月考由学校或知府组织,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岁考,由学政主持,岁考成绩规定“六等黜陟法”,四等以下有罚或黜革。岁考分初试和复试,初试试四书文一、五经文一、五言六韵诗一;复试试四书文一、五言八韵诗一。科考,三年一次,逢乡试前一年由学政主持,共进行七天考试;第一天试经古(正复两试),第二天试生员四书文一、策一、五言八韵诗一,第三天试童生,第四天复试经古,第五天复试取得一等的廪、增、附生,第六天复试取进的童生,第七天试欲应乡试的贡生。凡科考成绩取得一、二等和三等前三名的生员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未取得资格的生员,可再经乡试前由学政组织的“录科”和“录遗”两次补考机会,如被录取,也可参加乡试。经乡试考试录取者即为“举人”。</h3><h3>府学在办学过程中,培养出的人才,据明弘治《保定郡志》载,从洪武至弘治年间,府学生员中进士者11人,中举者44人。清代,据《畿辅通志》载,保定府至光绪九年中进士者297人,至光绪八年中举者1280人,但具体到府学,考中人数却不详。晚清直隶总督李鸿章监修,黄彭年主纂《畿辅通志·卷一一四·略六十九·经政二十一·学校一》记载:“府学在府治东南,旧在府治北,宋熙宁四年建。元至元间,顺天路总管万户张柔移建此地。至正十年,廉访使宗绍明重修。明正统十一年,知府常景先增妻,成化二年,知府章律重修。十七年,知府沈纯始制乐器。弘治四年,知府赵英修明伦堂。十六年知府董杰,嘉靖九年屠坛,十五年知府汪坚,四十二年知府严清,各有修葺。万历十年佥事曹子登,知府张振先浚泮池。十五年知府查志隆、李楠,同知王之士重修。二十四年知府杜潜起翼楼,扩学地。本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抚李光地,六十年知府马兆辰,雍正三年总督李维均,四年总督李绂,先后增修。道光七年总督那彦成,布政使屠之申重修。教授宅在学宫西,训导宅在教授宅东。学额原额,科岁试各取文童二十三名,岁试取武童十八名。廪膳生四十名,增广生四十名。一年一贡”。</h3><h3>据清康熙十九年刻本、纪弘谟等修《保定府志·学校》记载:“岁考:录取文生,顺治四年八十余名;十六年科,文武生定额考取二十名,武生附人都司儒学。康熙四年,武生附府学。十六年,文童减额,取五名。科考:顺治五年,取文童七十余名”。十六年科、岁并为一考,文童取二十名,武童不考。康熙十三年复科考,仍取文童二十名。十七年减额,取五名。十八年奏准科考仍取十五名。贡生一年一贡”。</h3><h3>保定学宫是地方最高学府,历代担任府学教授的人选常常是饱读经书的大儒,甚至是朝廷名臣。保定府学教授虽未见于史料记载,但从不少杂记中提到一些名儒在保定府学任教或是从保定府学入仕为官。如明万历朝顾允成(1551—1607),字季时,号泾凡,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曾任保定府学教授、国子监博士、礼部主事等;性耿介,自厉名节,因言事谪官归里参与东林讲学,著有《小辨斋偶存》等。明万历朝进士,光禄寺少卿张罗彦,保定人。清乾隆朝尹会一(1691~1748),字元孚,直隶博野人,官至河南巡抚。(光绪八年《保定府志》卷二十八学校)。</h3><h3>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爆发义和团运动,义和团保定南城团铺首设文昌宫,后移七圣庵,八月十九日八国联军侵入保定,以毁团铺为名,将文昌宫焚毁。光绪三十七年清政府下令推行新政,“书院改学堂”,第二年在府学创办“府儒学小学堂”,后改“保定官立第四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工巡总局督办吴钱荪,在南门外南河坡建立的艺徒学堂,因扩大生产迁入文昌宫,改名实习工厂,有员工百余人,资本千余两,生产条格布、被褥面和线毯等。宣统二年(1910)改名聚合织布厂。民国七年(1918)改称清苑县第一工厂,有铁轮织机17台,生产柳条布、线毯和毛巾,并增加染件生产。民国二十八年(1939),伪省政府由津迁保,伪省警备队占用第一工厂为保定修械所,生产捷克式机枪和保定式步枪。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十一战区接管,建保定警备司令修械所,西部府学由范欣之办兴华皮革厂,以训导宅为主作坊。</h3><h3>新中国成立后,修械所转民品生产,定名为保定铁工厂,文庙后部崇圣祠院由府学后派出所占用。府学前部仍为皮厂,后部由省供销社印刷厂占。此时的府学宫建筑情况是:文昌宫,临街照壁已拆除,改成敝式街门,魁星阁处是日伪时期建起的中西合壁式两层面宽三间小楼,文昌宫至后殿址,建前后两座工房,前座东西宽15米,进深约12米,后座宽15米,长约30米,两工房之间留有3米通道。忠义祠和节孝祠房建仍存,只是院门已拆;文庙,临街除棂星门和义路之外的下马石仍在外,其它建筑均无,棂星门之后,大成门及名宦祠、乡贤祠亦无,放眼开扩,大成殿及两庑高高兀立。后部崇圣祠院,崇圣门扩为五间南房,圣迹殿改成街门,两庑依旧;府学,临街已改成新式拱券门洞,院中牌楼、仪门均无,训导宅仍在,明伦堂以后改成库房院。1950年保定铁工厂更名保定农具机械厂,以后又陆续改名保定农业机械厂,保定机械厂,第一机床厂,动力机械厂,油泵油嘴厂,机床修理厂,其间将府学前部归入,文化大革命中原文庙留存的大成殿等古建被全部拆除,其址建起厂房,厂名改称保定地区机床厂,2003年机床厂迁走,由开发商建成居民小区。</h3> <h2>【顺天府古莲花池诗词名家集思】12首荷花诗词,古莲花池各具风情,莲花你认为哪首最美?</h2><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87, 107, 149); font-size: 15px;">上海名家教育学院</span>&nbs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a(0, 0, 0, 0.3);">2020-07-12</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魏晋:佚名《青阳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隋代:杜公瞻《咏同心芙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唐代:卢照邻《曲池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74xwCytA38icKXz6CfmoHnoTnJlqRS9hDN9xoFjq0c2KIibYB8f8gdH36GZicXgoT8Yq79IYNwxPPTRJKYonKRVEw/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4-</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唐代:李白《渌水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唐代:陆龟蒙《白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6-</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唐代:温庭筠《莲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74xwCytA38icKXz6CfmoHnoTnJlqRS9hDfg9A9WItfa9RjJq7B1SDNTSuZRPUIO6lYicRdiasYwLPLlcXjicCVYE5g/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7-</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唐代:李商隐《赠荷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9-</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宋代:杨万里《小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74xwCytA38icKXz6CfmoHnoTnJlqRS9hDMPHELAVdcHc3wibJZIQlbJK5kOVdVBplG6CMcZ0XzM9ZwhDWBR23Ngw/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宋代:王安石《荷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宋代:道潜《临平道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纨扇相欹绿,香囊独立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何繇见周昉,移入画屏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唐代:韩偓《荷花》</p><p class="ql-block"><br></p>